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英汉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开始分析,根据笔者的英汉翻译实践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关键词】英汉翻译 归化 异化 相辅相成
一、引言
在谈到翻译的途径时,德国翻译理论家马赫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马赫并没有为自己提出的这两种途径命名。后来,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这就是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由来。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策略强调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而归化策略则强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那么,在英汉翻译中,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它们与翻译中常用的“直译”和“意译”方法又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笔者将以本人所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业领导者》一书进行说明。
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区别
从翻译实践的历史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关注如何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处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而异化和归化所关注的范围则超越了语言文字层面,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文化因素。正如韦努蒂所言,归化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显而易见,直译和意译主要关注语言层面的具体问题,而异化和归化则关注文化这一大问题。两者之间的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或把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是不科学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归化和异化更多地关注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原味”的问题。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更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策略选择问题,而直译和意译则是根据策略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
三、在英汉翻译中文化具有可译性
奈达曾讲过:“所有人类都要吃饭、工作、睡觉和生育,……世界上不同人群的相同之处远远超过相异之处。”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使翻译成为可能。奈达进一步指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使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远远多于使之相疏离的因素,这是产生交流的基础。”许多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表达,都可以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几乎同样的表达,成为文化可译性的最好佐证。
四、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策略,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在实际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英汉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英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因此采用异化策略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策略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下面,笔者以本人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领导者》为例,具体说明两种策略存在相辅相成关系。例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有“pixie dust”一词。“pixie”是西方民间传说或童话故事中长尖耳戴尖帽的人形小精灵,这种小精灵能利用“dust”(仙尘)进行神奇的变化。那么,“pixie dust”一词如果翻译成“小精灵仙尘”,读者必定不知译者所云。所以,就要折中一下,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使用,将其翻译为“能迅速产生领导力的‘魔力仙尘’”。这样,翻译既带有“洋味”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在序言中原作者还引用了一个英语谚语:clogs to clogs in three generations”。在英国,这一谚语描述的是以下事实:第一代人穿着工作用的木底鞋在土豆地里耕耘,通过辛勤的劳动积累财富;第二代人上了大学,逐渐步入上流社会;第三代人大部分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几乎不工作,只知道花钱,这注定第四代人将重新回到土豆地里干苦力活儿。因而,如果翻译成“在三代内从木屐到木屐”,中国读者碍于文化因素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起来使用,翻译为:富贵不过三代。这样既贴切又有韵味,和原文达到了水乳交合的效果。
五、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准则
归化和异化只是英汉翻译的两种策略,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无论从语言、文化层面,还是从哲学、诗学层面看,归化与异化都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存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归化与异化只是翻译策略,并非翻译标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只要符合翻译标准,达到了翻译的目的,那么就算是成功的翻译。
实践证明,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相辅相成的,译者只有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才能完成翻译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方仪力.重读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6).
[2]Owen.How to lead[M].Pearson Education,2011.
【关键词】英汉翻译 归化 异化 相辅相成
一、引言
在谈到翻译的途径时,德国翻译理论家马赫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马赫并没有为自己提出的这两种途径命名。后来,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这就是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的由来。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策略强调保存原语的异国情调,而归化策略则强调用译语文化中惯用的表达方式来转换原语。那么,在英汉翻译中,我们应该如何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它们与翻译中常用的“直译”和“意译”方法又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为了说明这些问题,笔者将以本人所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业领导者》一书进行说明。
二、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区别
从翻译实践的历史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关注如何在语言文字层面上处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而异化和归化所关注的范围则超越了语言文字层面,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文化因素。正如韦努蒂所言,归化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显而易见,直译和意译主要关注语言层面的具体问题,而异化和归化则关注文化这一大问题。两者之间的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混为一谈。把归化等同于意译,或把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是不科学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归化和异化更多地关注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原味”的问题。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更多地关注“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策略选择问题,而直译和意译则是根据策略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
三、在英汉翻译中文化具有可译性
奈达曾讲过:“所有人类都要吃饭、工作、睡觉和生育,……世界上不同人群的相同之处远远超过相异之处。”正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才使得不同文化的人民可以相互理解,使翻译成为可能。奈达进一步指出:“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发现使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远远多于使之相疏离的因素,这是产生交流的基础。”许多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表达,都可以在另一文化中找到几乎同样的表达,成为文化可译性的最好佐证。
四、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策略,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在实际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英汉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英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因此采用异化策略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策略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下面,笔者以本人翻译的《如何做一名职领导者》为例,具体说明两种策略存在相辅相成关系。例如,在本书的序言中有“pixie dust”一词。“pixie”是西方民间传说或童话故事中长尖耳戴尖帽的人形小精灵,这种小精灵能利用“dust”(仙尘)进行神奇的变化。那么,“pixie dust”一词如果翻译成“小精灵仙尘”,读者必定不知译者所云。所以,就要折中一下,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使用,将其翻译为“能迅速产生领导力的‘魔力仙尘’”。这样,翻译既带有“洋味”又符合中国人的胃口。在序言中原作者还引用了一个英语谚语:clogs to clogs in three generations”。在英国,这一谚语描述的是以下事实:第一代人穿着工作用的木底鞋在土豆地里耕耘,通过辛勤的劳动积累财富;第二代人上了大学,逐渐步入上流社会;第三代人大部分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几乎不工作,只知道花钱,这注定第四代人将重新回到土豆地里干苦力活儿。因而,如果翻译成“在三代内从木屐到木屐”,中国读者碍于文化因素根本不明白什么意思。将归化和异化策略结合起来使用,翻译为:富贵不过三代。这样既贴切又有韵味,和原文达到了水乳交合的效果。
五、归化和异化策略的使用准则
归化和异化只是英汉翻译的两种策略,无论是归化多些还是异化多些,只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结合得很好,将其相辅相成的关系充分体现,既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文化及语言习惯,就是成功的翻译。无论从语言、文化层面,还是从哲学、诗学层面看,归化与异化都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存在。归化与异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归化与异化只是翻译策略,并非翻译标准。无论采用的是归化还是异化策略,只要符合翻译标准,达到了翻译的目的,那么就算是成功的翻译。
实践证明,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是相辅相成的,译者只有善于兼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才能完成翻译的双重任务。
参考文献:
[1]方仪力.重读施莱尔马赫《论翻译的不同方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6).
[2]Owen.How to lead[M].Pearson Education,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