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用教材;设计问题;网络;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清新之风,教师是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自主者、合作者、探究者,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是创生、开放的。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我考虑得最多的是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现学现卖,思想还停留在老教材的处理和老教法的沿袭,只能使自己的工作陷入混沌状态,体现不了新教材的时代感、生活化、人文化的特点。新教材给我们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导向,同时又赋予教师开发的权利,不过分依赖教材。如何使用新教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如何融入自然、社会、学生自我等非文本内容,如何将课上得精彩、详实、有内涵,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这都是我们处理新教材时面临的问题。
“教而不研则盲,研而不教则空”。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在高一选修课《网络技术的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理念,我尝试着以问题为主线,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努力实践,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问题,让学生燃起思想的火花,在体验实践中解决问题
学生需要的往往是他最感兴趣的。我在上课之前,都会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地设计教案,计划预设好教学过程。但有时无法预见课堂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上课时我经常随机应变,总会发现一些好的想法,非常适合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师生的智慧和灵气。
我在给第一个班上好“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这节课后,准备给第二个班上这节课,学生到机房后发现好多计算机不能上网了。学生上计算机课都非常积极,提前到机房上上网,查查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网络不好用,他们着急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都着急老半天了。”求助的同学比较多。我知道因为上节课的同学没有改回机房原来的TCP/IP协议配置,所以出现了网络故障。我认为这是一个契机,可以利用学生解决网络故障的迫切心理,来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这节内容。——“大家想知道怎样把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吗?下面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用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我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TCP/IP协议的设置。在分步设置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有了IP地址和子网掩码,代表局域网能连通;有了给定的网关,我们可以通过IP地址上网;有了DNS服务器,就可以通过域名上网了。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的作用,而且计算机又能象往常一样正常上网了。不单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之所以然,有了实际的操作实践,再去阅读教材,教材的理解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思维活跃,解决上网问题后很有成就感。我觉得一堂课使学生有这种学习感觉,那就证明这堂课成功了,没必要去做一些多热闹多深刻的讨论。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火花随处可见,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小看学生的好奇心和智慧。有的学生会对我说:“我把计算机设置成‘自动获取IP地址和自动获取DNS’也能上网呢。”同时,他又产生新的问题,“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呢?”好奇是一环套一环的,求知也是一个阶梯接着一个阶梯向上攀的,这就是学习。
二、研究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学以致用是永恒的目标。选修教材中有很多生活实践案例,我是采用研究的学法,让学生用所学的网络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改造生活、创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这些案例,教师应重在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学生可观察、可触摸的实物为基础,让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变换思维,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学“网络是什么”这章内容时,有这样一个实践案例:张伟家现在新添了两台电脑,如何改造家里的宽带上网,使三台计算机能同时上网?现在城市的学生家庭普遍宽带上网,学生对这个生活中的例子很感兴趣。这章教材的第三节内容就是讲解这个问题的,但没有给出网络拓扑结构图。学生甲说:“参照书中的方法,可以把原来的计算机设成代理服务器,增加一个交换机,接上另外两台电脑就行了。”并画出了网络拓扑结构图1-1。我又提问:“改造网络,代理服务器需加一块网卡,还需加一个交换机,在同等价钱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网络呢?”学生之前已经考察过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学习过了学校的网络拓扑结构图。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乙说:“加网卡和交换机的钱可买一个五口路由器,用路由器作为网关,这样可避免上网的时候代理服务器必须一直开着,节约资源。”并画出了改进的网络拓扑结构图1-2。后来我又补充说明:“有的家庭用的ADSL具有路由功能,对照说明书设置一下,就可用交换机代替上面的路由器了。”最后学生对改进的网络拓扑结构图比较感兴趣,认为它是性价比最好的,还记下了拓扑图,认为也许以后自己家里的网络改造用得着。所以学生对这种研究性的课很感兴趣,不再感到学习没用,学习与实际相脱节。
三、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大胆质疑,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腾飞的翅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网络积极的一面来看,它就是我们的良师,是我们学习的最佳工具,是学习最大的资源库。互联网不仅是计算机的互联,更是智慧的互联,它给予人知识、智慧、启迪,能伴随人终身学习,使学习生活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大胆质疑,自己去学会思考,通过互联网寻求答案,并发现新的问题,拓宽学习空间。
在引导学生学习OSI模型、了解每一层的功能时,全是抽象的理论,看不见,摸不着。我采取的方法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大胆质疑。“网络层的功能是决定传输路由、处理信息传递,那路由器是不是网络层设备呢?我们在前面一节讲过的网络连接设备还有网卡、集线器、交换机,那它们是OSI模型的哪一层设备呢?”这一串问题如头脑风暴活动,将学生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是还是不是?为什么是?学生的直觉就是上因特网查。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就是信息素养的体现,网络无形中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首选工具。学生从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相关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相互交流后总结出:路由器是第三层网络层设备,用来连接多个网络和网段;交换机是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通过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包,对于一个目的地址不在本局域网上的数据包,二层交换机不能送到,必须通过路由器转发;集线器是第一层物理层设备,用广播方式传输数据,集线器的某个端口工作的时候,其他所有端口都能够收听到信息,容易产生广播风暴。有的学生同时还了解了交换机的最新发展——三层交换机也具有路由功能。“最好的知识就是方法”,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网络和世界相连,通过网络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并依据教材对知识进行了重组,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思想变得更加活泼。
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仅仅是众多教法之一,但活用新教材、用活新教材却是共同的思想和方法。在新课程里教材已成为开放的资源,成为备课设计的基点,同时又是生长点。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是教学理念的一次转变,给教师提供了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空间,活化了教材,让学生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要因地、因人、因时制宜,以人为本,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参考文献
[1]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清新之风,教师是课程的研制者、开发者,学生是学习的自主者、合作者、探究者,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是创生、开放的。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我考虑得最多的是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现学现卖,思想还停留在老教材的处理和老教法的沿袭,只能使自己的工作陷入混沌状态,体现不了新教材的时代感、生活化、人文化的特点。新教材给我们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导向,同时又赋予教师开发的权利,不过分依赖教材。如何使用新教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如何融入自然、社会、学生自我等非文本内容,如何将课上得精彩、详实、有内涵,同时让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这都是我们处理新教材时面临的问题。
“教而不研则盲,研而不教则空”。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在高一选修课《网络技术的应用》的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理念,我尝试着以问题为主线,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努力实践,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一、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问题,让学生燃起思想的火花,在体验实践中解决问题
学生需要的往往是他最感兴趣的。我在上课之前,都会认真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地设计教案,计划预设好教学过程。但有时无法预见课堂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上课时我经常随机应变,总会发现一些好的想法,非常适合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师生的智慧和灵气。
我在给第一个班上好“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这节课后,准备给第二个班上这节课,学生到机房后发现好多计算机不能上网了。学生上计算机课都非常积极,提前到机房上上网,查查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网络不好用,他们着急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都着急老半天了。”求助的同学比较多。我知道因为上节课的同学没有改回机房原来的TCP/IP协议配置,所以出现了网络故障。我认为这是一个契机,可以利用学生解决网络故障的迫切心理,来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这节内容。——“大家想知道怎样把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吗?下面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用的计算机接入因特网。”我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TCP/IP协议的设置。在分步设置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了计算机有了IP地址和子网掩码,代表局域网能连通;有了给定的网关,我们可以通过IP地址上网;有了DNS服务器,就可以通过域名上网了。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些专业术语的作用,而且计算机又能象往常一样正常上网了。不单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之所以然,有了实际的操作实践,再去阅读教材,教材的理解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思维活跃,解决上网问题后很有成就感。我觉得一堂课使学生有这种学习感觉,那就证明这堂课成功了,没必要去做一些多热闹多深刻的讨论。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思想火花随处可见,我们老师千万不能小看学生的好奇心和智慧。有的学生会对我说:“我把计算机设置成‘自动获取IP地址和自动获取DNS’也能上网呢。”同时,他又产生新的问题,“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呢?”好奇是一环套一环的,求知也是一个阶梯接着一个阶梯向上攀的,这就是学习。
二、研究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创新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学以致用是永恒的目标。选修教材中有很多生活实践案例,我是采用研究的学法,让学生用所学的网络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从而改造生活、创新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研究这些案例,教师应重在导,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学生可观察、可触摸的实物为基础,让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变换思维,多角度、多途径地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其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学“网络是什么”这章内容时,有这样一个实践案例:张伟家现在新添了两台电脑,如何改造家里的宽带上网,使三台计算机能同时上网?现在城市的学生家庭普遍宽带上网,学生对这个生活中的例子很感兴趣。这章教材的第三节内容就是讲解这个问题的,但没有给出网络拓扑结构图。学生甲说:“参照书中的方法,可以把原来的计算机设成代理服务器,增加一个交换机,接上另外两台电脑就行了。”并画出了网络拓扑结构图1-1。我又提问:“改造网络,代理服务器需加一块网卡,还需加一个交换机,在同等价钱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网络呢?”学生之前已经考察过我们学校的校园网,学习过了学校的网络拓扑结构图。经过我的提示,学生乙说:“加网卡和交换机的钱可买一个五口路由器,用路由器作为网关,这样可避免上网的时候代理服务器必须一直开着,节约资源。”并画出了改进的网络拓扑结构图1-2。后来我又补充说明:“有的家庭用的ADSL具有路由功能,对照说明书设置一下,就可用交换机代替上面的路由器了。”最后学生对改进的网络拓扑结构图比较感兴趣,认为它是性价比最好的,还记下了拓扑图,认为也许以后自己家里的网络改造用得着。所以学生对这种研究性的课很感兴趣,不再感到学习没用,学习与实际相脱节。
三、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大胆质疑,使网络成为学生学习腾飞的翅膀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网络积极的一面来看,它就是我们的良师,是我们学习的最佳工具,是学习最大的资源库。互联网不仅是计算机的互联,更是智慧的互联,它给予人知识、智慧、启迪,能伴随人终身学习,使学习生活化。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大胆质疑,自己去学会思考,通过互联网寻求答案,并发现新的问题,拓宽学习空间。
在引导学生学习OSI模型、了解每一层的功能时,全是抽象的理论,看不见,摸不着。我采取的方法是:设计问题,让学生大胆质疑。“网络层的功能是决定传输路由、处理信息传递,那路由器是不是网络层设备呢?我们在前面一节讲过的网络连接设备还有网卡、集线器、交换机,那它们是OSI模型的哪一层设备呢?”这一串问题如头脑风暴活动,将学生的视野、思想一下子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是还是不是?为什么是?学生的直觉就是上因特网查。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就是信息素养的体现,网络无形中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首选工具。学生从互联网上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相关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相互交流后总结出:路由器是第三层网络层设备,用来连接多个网络和网段;交换机是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设备,通过MAC地址来转发数据包,对于一个目的地址不在本局域网上的数据包,二层交换机不能送到,必须通过路由器转发;集线器是第一层物理层设备,用广播方式传输数据,集线器的某个端口工作的时候,其他所有端口都能够收听到信息,容易产生广播风暴。有的学生同时还了解了交换机的最新发展——三层交换机也具有路由功能。“最好的知识就是方法”,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网络来获取信息,通过网络和世界相连,通过网络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并依据教材对知识进行了重组,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思想变得更加活泼。
以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仅仅是众多教法之一,但活用新教材、用活新教材却是共同的思想和方法。在新课程里教材已成为开放的资源,成为备课设计的基点,同时又是生长点。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是教学理念的一次转变,给教师提供了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空间,活化了教材,让学生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和延伸。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要因地、因人、因时制宜,以人为本,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参考文献
[1]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