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投资关键词:年期错配&周期错配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中国人来说,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守住风险门户。如果在中国有一套以上的房子,笔者会出手套现。如果是成功人士,笔者会选择资金出海。估计几年后可以在中国买到便宜得多的资产。
  这两年作公开演讲时,笔者被问最多的问题是,“我们手头那点钱,该怎么办才好”。
  房价还在升,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房地产泡沫抱有戒心。股价不停地跌,不过抄底的人不断被进一步下跌所“斩首”。钱放在银行里则利率太低,百姓感受到的物价上涨,好像比统计局的CPI高出一截。专家们不断在警示金融风险,至于经济不好则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这钱,到底应该放在哪里?
  笔者没有投资的水晶球,斗胆对全球形势作一分析,看官姑且听之。
  全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收水的时期。2009年开始,各国央行大肆扩张银根,打造出了一个超低利率和流动性泛滥的时代。随着美联储进入“退出量化宽松”的倒计时,货币政策的钟摆已转向另一边。这个过程估计非常漫长,期间会有反复,但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已经开始。
  同时,各经济体的复苏周期却不相同。美国经济的复苏迹象最为明显,尽管经济活动充其量只是温和加速,不确定却有明显下降。欧洲躲过了银行流动性危机,结构性财政收支不平衡并未解决,就业市场竞争力不足依然如故,离复苏尚有相当距离。日本在安倍经济学运作下,经济活动随汇率贬值而增强,但是企业投资和民间消费仍然信心不足。
  四大经济体中,最尴尬的是中国。别国去杠杆时,中国在增杠杆,养大了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两只妖魔。等我们的政策空间大体消失了,经济下滑了,美联储开始退出了。看看今天中国的房价、物价、杠杆和“金融创新”,资金流向美国是有道理的。
  在笔者看来,目前中国的资金投资环境并不理想。银行的储蓄利率被人为压低,资金存入银行只能被通胀吞噬价值。理财产品的回报好过定期存款,但是理财产品(尤其是高收益产品)的隐含风险,其实比想象的大。股票市场连跌数年之后,一些股票的估值有一定吸引力,但是排山倒海的新股和大小非套现,令基本面因素迷失。
  房地产,乃中国老百姓的主要投资载体,在过去几年也为投资者创造出丰盛的回报。但是中国房地产估值与国际标杆愈行愈远。中国房地产泡沫,在一线城市表现为房价过高,在三线城市表现为库存过大。房地产有泡沫,不代表泡沫马上会破(笔者甚至认为今后12个月房价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但是当流动性环境由盛转衰时,房市离见顶不远了。一旦房价开始下跌,笔者认为不少城市会出现成交量急跌的现象,那时卖房套现未必容易。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导演的钱荒,实际上是重大的政策信号,中国的金融去杠杆已经开始,只是市场需要时间才能慢慢体会到。
  中国靠出口、基建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差不多走到了尽头,而新的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尚未成型。城镇化的确是拉动经济转型的好故事,然而从政府到百姓再到市场都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花钱上,其实真正的障碍在资金来源上。无论土地财政还是国企分红,利益所在,其进程恐怕比想象的慢。笔者相信,中国的经济转型起码需要若干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古今中外,经济转型过程中极少有不经历衰退甚至危机而完成的。
  此次经济转型,可谓是逆风而行,因为金融去杠杆同时发生。过去十年中国人民银行在扩张资产负债表、信用膨胀上所为远超过美联储、欧洲央行和日本银行,堪称QE王。一旦货币环境开始收缩,流动性开始下降,货币的乘数效应自然递减。这种缓慢收缩未必一开始便对经济、企业、金融构成冲击,更像“温水煮青蛙”的积聚过程。经济各部门对流动性收缩的敏感度不同,压力承受能力不同,自救能力也不同。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个别行业、部门(高杠杆的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商是两个最弱环节)可能率先出事,并可能带来连锁反应。
  如此大环境,恐怕对多数人来讲都是投资生涯中第一次见到的,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笔者认为今后几年的投资策略应围绕两个关键词展开:年期错配和周期错配。
  年期错配,指的是目前中国经济部分部门的长债短借。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投资策略,一旦流动性环境逆转,资金链出事是大概率事件。而且由于近年的“金融创新”,中国的信用风险被捆绑在一起,“火烧连营”绝非天方夜谭。笔者认定几年后中国会出现现金为王的局面,那时候的资产价格会比目前低许多。
  周期错配,指的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开始个别发展,危机后几年各地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已经改观,各国经济、资产种类和风险呈脱钩状态。此时美国经济的升温和复苏,不确定性最小。欧洲的债务危机问题并未真正解决,不过银行流动性危机告一段落。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期,又面临去杠杆,未来几年的不确定性最大。
  基于上述判断,如果笔者在中国有一套以上的房子,笔者会出手套现。如果笔者是成功人士,笔者会选择资金出海,美股、美房,日本商业物业和几年后希腊的资产对笔者均有吸引力,不少全球性大公司的股票估值也合理。笔者宁愿被通胀抽水,也要多留现金,估计几年后可以在中国买到便宜得多的资产,同时关注城镇化及消费题材下的有盈利门槛的直接投资。对中国人来说,未来几年,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守住风险门户。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
  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为什么既有能力又富进取心的亚裔很难在美国公司脱颖而出?亚裔如何才能释放“模范少数民族”的潜能?冲破职场“玻璃天花板”的关键是养成好习惯,摆脱文化“丝织天花板”的束缚。  “玻璃天花板”逼整容  2013年9月11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华裔女主播陈朱莉(Julie Chen)在她自己参与主持的脱口秀The Talk的特别节目“惊人的秘密”中踢爆自己的秘密:她年轻时担任地方记者时,曾因自己的单眼
期刊
当创一代夫妻只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几乎无疑能得到全部的财富,以及压力。对于传承,这种唯一性在增强彼此信任的同时也蕴含着高风险。从刘畅、宗馥莉、李星星等富二代上位之路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家庭中,企业的控制权和家族财富传承通常都会提前进行,以尽早确立二代的权威。  中国从1975年开始实行计划生育,80年代正式推行独生子女政策。专家预测,中国保守估计也有超过1亿户独生子女家庭。今天广受关注的富二代中,不
期刊
经济增长预期走低 通胀压力较小  在经济回暖预期落空情况下,受访者普遍下调了对未来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未来通胀压力并不明显;流动性趋紧和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将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市场对金融体制改革和新型城镇化政策充满期待。??管建强??樊超/文  宏观经济回暖预期落空  此前对2013年二季度经济回暖的预期并未实现,被调查对象普遍下调了对未来半年宏观经济景气度的预期。32名首席经济学家对20
期刊
房地产行业很可能成为整个金融市场复苏的中心力量,其宽泛的投资范围以及高低有别的风险和收益水平正重新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尽管一度被认定是金融危机的诱发因素,但房地产已再次成为全球大型投资者的必备资产类别。过去一年中,他们试图在低利率的环境中提高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  咨询公司韬睿惠悦(Towers Watson)对投资行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球100家最大的资产管理机构中,房地产占其管理总资产的逾
期刊
2014年1月17日,彭博发布的亿万富豪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 Index)显示,澳门博彩业巨头、银河娱乐集团创始人吕志和的总资产超出李嘉诚,夺得亚洲首富头衔。正当大家奔走相告之时,当晚10点,彭博发布消息:更正吕志和持有银河娱乐的股权数目后,其以237亿美元身家成为亚洲第二大富豪,李嘉诚则仍以295亿美元稳居亚洲首富之席。吕志和因为这戏剧性一幕,当了回“半日首富”。  
期刊
恒安国际的施文博、许连捷,富力地产的李思廉、张力,他们分别作为共同创业的大股东,股权相当,分工明确,成就了中国商界不可多见的双核领导模式。但上一辈的亲密合作能否顺利传承至下一代?如若不慎,企业控制权、人事权将面临震荡。或为避免未来企业价值在双方争拗中毁损,一些富人已开始另起炉灶,建设家族独立控制的资产平台。  草根富人创业时,通常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或者是家族齐上阵,或者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出资
期刊
中国公司正把目光从自然资源转向科技、食品、房地产和品牌。在这些并购标的所在的美国和欧洲地区,民意对商业交易的成功与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公司声誉有利于提高公众的接受度,让监管部门对企业的资质更加信服,从而有利于批准企业的审批请求。  美国在近日发表了两份关于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报告。7月18日,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全球态度调查(Globa
期刊
“三星共和国”  总部位于首尔的三星集团,是韩国最重要的财阀,除了超越苹果成为手机产业霸主之外,其在众多商业领域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例如,承建世界最高的建筑物哈利法塔(迪拜塔)。  2012年,三星集团员工超过42万名,销售额2686亿美元,占同年韩国GDP的24%;《华盛顿邮报》的报道显示,其2012年出口额1567亿美元,占韩国总出口量的28.2%。Bloomberg的数据则显示,2012年末
期刊
进入7月,市场一改颓势,截至7月18日,上证综指较6月25日创造的4年来新低1849.65点上涨9.4%。同期,创业板指数表现尤为抢眼,涨幅达14.5%。回顾7月信心指数,维持上升趋势达75的偏乐观值,领先作用明显。8月新财富信心指数为58,较上月下跌23%。  其中,机构投资者信心指数为65,较上月下降12%;券商分析师信心指数为62,较上月下降7%;个人投资者信心指数为53,较上月下降34%。
期刊
假如我们把对内服务视为券商研究1.0时代的主要特征,把卖方研究模式的开启视作券商研究步入2.0时代的起点,那么今天,中国证券研究业又走到了向3.0时代转型的分水岭。  从转型动力看,伴随中国经济启动新一轮增长、金融改革为证券业带来机遇与阵痛,各家券商的内部结构调整、业务布局和人才储备已然展开,身处其中的证券研究业务也面临重新定位的挑战。加之以研究换佣金的卖方研究模式陷入困境,金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