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感应该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并且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这几个片段的教学中,都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观地帮助学生在数与形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数的概念的形成与掌握。
【关键词】思维 数感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44-01
一、精彩片段
课堂故事一:思维层次的提升。
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在11-20各数的认读活动中,不管是齐读、倒读还是单挑其中某个数读,声音响亮。在读完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数认认真真写在田字格中,而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把你写的这个数用小棒表示出来。
刚上一年级的小同学,还不知道什么是自主讨论研究,交流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在观察了学生的不同的摆法后,按思维层次将他们的摆法依次展示出来。
摆法一:零散摆法
学生带着他的小棒到投影展示台来。先请同学估计一下有多少根,零散但是较多的感觉,估计的最初体验,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请展示的同学带领大家数一数,数的过程中,数与形一一对应,虽然速度较快,但仍益于学生脑中表象的建立。
摆法二:分堆摆法
这部分孩子的小棒出现了5个一堆的摆法,还出现了将10和零头分开的摆法。重点关注10根和零头分开摆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你的摆法和大家摆的不一样。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摆的?
生:这边是10根,这边是2根,所以是12根。
教师讲展台上的两堆小棒分清,单指实物提问,与展示者及台下同学进行交流。
师:这边是?10根,这边是?2根,我们知道这个小朋友喜欢的数是?12,很有想法的孩子。
虽然孩子平常是将小棒每10根捆在一起的,但是在0-10这些数字的研究过程中都是拆开零散应用的,所以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拆开一根一根的数出他们想要的小棒总数;而第二个层次的孩子有考虑到了数的过程中的便捷性,所以出现5个一堆数出的现象,还有因为一捆10根所以拆开一捆然后数出单根的现象。将小棒单根摆出是学生的第一意识,而第二种摆法虽然较少可是通过投影台的展示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方式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提高。
课堂故事二:数感的培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同时,标准还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片段一:一生带着他的小棒到展臺来展示摆法。
师:咱先不告诉他们是多少,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
生开始猜测12、14、11、17的,因为感觉挺多的。
师:到底是多少呢?你领大家数数好吗?
生在展台上带领大家边摆边数。
片段二:在学生已动手操作过的基础上,课件演示。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一捆。课件:把这一捆拆开,这一捆是几根?数一数
1根就是一个一。2根就是?5根?10根呢?再看,现在是一个整体了,这一捆就是一个十。拆开就是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
片段三:板贴的小棒图,图下田字格中书写着11。
师:11中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数感应该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并且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这几个片段的教学中,都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观地帮助学生在数与形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数的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尤其是对于单位“十”的认识中,在动手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多媒体课件又发挥其形象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了“10个一就是1个十”。只有认识好了数,具有初步良好的数感基础,那以后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二、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牢牢把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对学具的充分有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幸福的事。
(一)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刚开始设计了动画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利用小头爸爸对刚上学不久的大头儿子的考试题来引入对0-10的复习。但是第一次课堂实践发现学生似乎一点兴趣也没有。什么原因?我找了几个一年级的同学调查后发现,现在的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落伍了,他们更喜欢聪明机智的喜羊羊。于是第二次实践就将情境中的动画人物改成了喜羊羊。事实证明,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喜羊羊的出现在一节课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形结合,有效理解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让学生在摆出自己喜欢的数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10个一就是1个十”。在这里我们预设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学生会出现的摆法,单根一组摆出来,第二个层次是到部分孩子出现的分堆摆或将10根和单根零头分开摆出,第三个层次就是喜羊羊这个动画人物给出的“遇见10根就要捆成一捆”的理念,通过捆捆这件事情让学生对“十”这个计数单位有较深的认识,而从“11”这个数开始才有了一捆零几根或者两捆或者更多捆和根。我想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动手捆小棒并结合捆好的小棒让学生理解体会到1个十和10个一之间的关系,理解数位、数的组成。
(三)学具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理解
小棒、计数器这些学具在本节课中不停地有效结合,来帮助孩子理解11-20各数的认识。刚开始认识完20后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试讲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不知道该怎样在计数器上呈现,后来想想计数器是本节课新接触的一种学具,这样的要求难度有点高。试讲后进行了更改,首先用小棒摆出来,再用课件形象呈现出来,在充分理解20是两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的基础来上进行。这一环节从小棒转移到计数器上,有效分散了难点。小棒、计数器结合及时,学生的数位与计数单位也就巩固扎实。
从开始的设计到后来的反复修改,我一直尝试“教简单的数学”。这节课的难点在学具和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被有效克服,但在生活情境与本节课知识的联系上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加霞主编:《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奠宇,孔凡哲等主编:《小学数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思维 数感 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144-01
一、精彩片段
课堂故事一:思维层次的提升。
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在11-20各数的认读活动中,不管是齐读、倒读还是单挑其中某个数读,声音响亮。在读完后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数认认真真写在田字格中,而后再进一步提高要求:把你写的这个数用小棒表示出来。
刚上一年级的小同学,还不知道什么是自主讨论研究,交流中需要老师的引导。所以在观察了学生的不同的摆法后,按思维层次将他们的摆法依次展示出来。
摆法一:零散摆法
学生带着他的小棒到投影展示台来。先请同学估计一下有多少根,零散但是较多的感觉,估计的最初体验,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请展示的同学带领大家数一数,数的过程中,数与形一一对应,虽然速度较快,但仍益于学生脑中表象的建立。
摆法二:分堆摆法
这部分孩子的小棒出现了5个一堆的摆法,还出现了将10和零头分开的摆法。重点关注10根和零头分开摆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你的摆法和大家摆的不一样。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摆的?
生:这边是10根,这边是2根,所以是12根。
教师讲展台上的两堆小棒分清,单指实物提问,与展示者及台下同学进行交流。
师:这边是?10根,这边是?2根,我们知道这个小朋友喜欢的数是?12,很有想法的孩子。
虽然孩子平常是将小棒每10根捆在一起的,但是在0-10这些数字的研究过程中都是拆开零散应用的,所以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拆开一根一根的数出他们想要的小棒总数;而第二个层次的孩子有考虑到了数的过程中的便捷性,所以出现5个一堆数出的现象,还有因为一捆10根所以拆开一捆然后数出单根的现象。将小棒单根摆出是学生的第一意识,而第二种摆法虽然较少可是通过投影台的展示对学生的思维思考方式有了更深一层次的提高。
课堂故事二:数感的培养。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描述了数感的主要表现: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同时,标准还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达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片段一:一生带着他的小棒到展臺来展示摆法。
师:咱先不告诉他们是多少,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好吗?
生开始猜测12、14、11、17的,因为感觉挺多的。
师:到底是多少呢?你领大家数数好吗?
生在展台上带领大家边摆边数。
片段二:在学生已动手操作过的基础上,课件演示。
师:我们就来看看这一捆。课件:把这一捆拆开,这一捆是几根?数一数
1根就是一个一。2根就是?5根?10根呢?再看,现在是一个整体了,这一捆就是一个十。拆开就是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10个一就是1个十。
片段三:板贴的小棒图,图下田字格中书写着11。
师:11中这两个1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数感应该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并且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这几个片段的教学中,都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直观地帮助学生在数与形之间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数的概念的形成与掌握。尤其是对于单位“十”的认识中,在动手操作体验的基础上多媒体课件又发挥其形象作用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了“10个一就是1个十”。只有认识好了数,具有初步良好的数感基础,那以后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才能有更好的保障。
二、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牢牢把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通过对学具的充分有效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幸福的事。
(一)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刚开始设计了动画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利用小头爸爸对刚上学不久的大头儿子的考试题来引入对0-10的复习。但是第一次课堂实践发现学生似乎一点兴趣也没有。什么原因?我找了几个一年级的同学调查后发现,现在的孩子喜欢的动画片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落伍了,他们更喜欢聪明机智的喜羊羊。于是第二次实践就将情境中的动画人物改成了喜羊羊。事实证明,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喜羊羊的出现在一节课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数形结合,有效理解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让学生在摆出自己喜欢的数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到“10个一就是1个十”。在这里我们预设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学生会出现的摆法,单根一组摆出来,第二个层次是到部分孩子出现的分堆摆或将10根和单根零头分开摆出,第三个层次就是喜羊羊这个动画人物给出的“遇见10根就要捆成一捆”的理念,通过捆捆这件事情让学生对“十”这个计数单位有较深的认识,而从“11”这个数开始才有了一捆零几根或者两捆或者更多捆和根。我想运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动手捆小棒并结合捆好的小棒让学生理解体会到1个十和10个一之间的关系,理解数位、数的组成。
(三)学具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理解
小棒、计数器这些学具在本节课中不停地有效结合,来帮助孩子理解11-20各数的认识。刚开始认识完20后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试讲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不知道该怎样在计数器上呈现,后来想想计数器是本节课新接触的一种学具,这样的要求难度有点高。试讲后进行了更改,首先用小棒摆出来,再用课件形象呈现出来,在充分理解20是两捆小棒也就是2个十的基础来上进行。这一环节从小棒转移到计数器上,有效分散了难点。小棒、计数器结合及时,学生的数位与计数单位也就巩固扎实。
从开始的设计到后来的反复修改,我一直尝试“教简单的数学”。这节课的难点在学具和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被有效克服,但在生活情境与本节课知识的联系上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刘加霞主编:《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奠宇,孔凡哲等主编:《小学数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