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情”是由“境”激发出来的,所谓“触景生情”便是这个道理。情境是无形(情)与有形(境)的水乳交融,是精神(情)与物质(境)的和谐一致,它将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心灵的窗户、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为“诱思”做好铺垫,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本文以“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两课为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展开情境诱思、自主学习。
【关键词】情境,诱思,自主学习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中之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亦是如此,初中生物的“情境诱思”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近年来生物教学一直研究探讨的教学模式。所谓“情境”即是“情”与“境”的有机融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情”(主观心理因素)是由“境”(客观环境因素)激发出来的,所谓“触景生情”便是这个道理。
情境是无形(情)与有形(境)的水乳交融,是精神(情)与物质(境)的和谐一致,它是一种气氛、一种能够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情境氛围。这一氛围一经形成,则将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进而为“诱思”做好铺垫,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情境诱思、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三步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为纽带,以“情境”为手段,以“自学(自主学习)——导学(合作探究)——导练(拓展运用)”三步走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的,以达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得到全面发展。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这两节课为例,来谈谈我对这一教学模式的一点尝试与思考:
1.利用实验观察、操作进行情境创设
毛泽东曾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其中有很多科学小实验,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进入学习的情境氛围。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中课本上的想一想和议一议中:大气中的气体和人的呼出气成分表格比较,作为本课的导入,由分析呼出气体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契机,导入本课。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给学生提供了洗耳球,通过挤压洗耳球就可以把空气吸入到洗耳球内,把这些空气(吸入气)通过吸管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而呼出气由学生直接通过吸管吹进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一现象认识深刻,学生完全融入到实验创设的情境当中,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盎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高涨,后面分析吸入气与呼入气成分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呼吸作用”和“细胞的生活”内容,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便迎刃而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利用切身体验进行情境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主体——人的思维过程中,“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1]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创设恰当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我在讲“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的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手放在两侧的肋骨上,来做几次深呼吸。”我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呼吸体验,学生很容易回忆起呼吸中是如何实现肺的通气的,有了切身体验,学生就能把抽象的原理和自己的生理特性联系起来,像这样把抽象知识具体化之后,更有利于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中。
3.利用故事恰当比喻进行情境创设
在“血液循环”一节的讲授时刚好在清明节小长假时间,在这节中开场时,我便采用了一个故事场景:“红细胞一家”利用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春游,他们一家居住的小区叫“心脏小区”,从心脏小区出发的旅游线路一共有两条短途游(肺循环)和长途游(体循环),他们都游览了哪些景点(身体的各大器官组织),到了景点给了景点的朋友们礼物(进行物质交换给组织细胞氧气和养料等),并且在离开每个景点的时候,他们带走了景点的垃圾(进行物质交换带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借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低碳环保绿色经济。在学习血液循环时通过这样的问题串烧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进行本课的自主学习探究便水到渠成了。再例如,在处理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的重难点时,我说“‘红细胞一家’在旅游途中他们到了景点时,这里结构特别,空间有限,只允许他们一家人慢慢的走,并且只能一个一个的排队有序通过(毛细血管官腔特别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这是哪里?”学生很容易答出“是毛细血管。”通过比喻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容易理解。学生对于这种联系他们生活的比喻突破难点的解决方法,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在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与恰当的创设情境是分不开的。
4.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进行情境创设
“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即引导儿童进入文化知识之中进行探究。[2]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节中讲到“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的重难点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身边实物,如现在市场上包装苹果、西瓜之类水果的泡沫丝网(有颜色的,最好是红色和蓝色各有一半的)、气球(白色的或是浅色的),把每一个气球吹气后扎紧并在外面套紧泡沫丝网,来模拟“毛细血管包绕着肺泡”的模型,学生容易制作和理解这一结构的模型。由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讲清知识点多个肺泡在肺内是如何与毛细血管连接的结构模型,我将每个小组制作的单个肺泡包绕着毛细血管的模型收集在一起,成一束,展示还原肺内真实肺泡与毛细血管包绕的状态,而把提前做好的网兜里面放满吹气的气球的模型,拿来与同学一起做的模型比较,由此辨别清楚这一知识点。像这样,通过使用身边的实物材料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获得的发现、感知、理解、评价的全过程中去,让他们在开放性的情境中自主的学习,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能力,真正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5.利用视频动画等进行情境创设
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节中对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处气体交换部分,我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剪辑的FLASH动画,分部展示气体交换过程,并且可以利用动画和声音优势,使学生将本章知识内容进行串联,形成系统性强的知识串:如本节的总结可以一改往常的知识框架或是知识填空,而采用动画展示氧气分子从外界进入人体的组织细胞的过程(依次把本章的呼吸系统呼吸道和血管,直达组织细胞结束),使学生对呼吸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系统的梳理本章的知识内容,又一改以前由学生罗列知识点写框架图等常见形式的梳理,给学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愿意参与到总结过程中,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情境创设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4]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恰当的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再现生活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能够自然的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中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是为了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学原理,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生物学科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中,我挑选了急救常识:人工呼吸,简介急救原理和方法之后,教育学生辨别:“人体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生活中的常见的错误认识。学生在与自己的经验错误认识辨别的时候,思维碰撞出了火花,这种积极的思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正是有了这种生活中的情境的创设,才使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成为了现实。
总之,教师应该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学习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105.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4~177.
[3] 李祎,涂荣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J].教育研究.2007,(1).
[4] 李树春,谈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先学后教”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4期.
【关键词】情境,诱思,自主学习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中之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教学亦是如此,初中生物的“情境诱思”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是近年来生物教学一直研究探讨的教学模式。所谓“情境”即是“情”与“境”的有机融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情”(主观心理因素)是由“境”(客观环境因素)激发出来的,所谓“触景生情”便是这个道理。
情境是无形(情)与有形(境)的水乳交融,是精神(情)与物质(境)的和谐一致,它是一种气氛、一种能够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情境氛围。这一氛围一经形成,则将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开启心灵的窗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思考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进而为“诱思”做好铺垫,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
情境诱思、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三步教学法:是一种以“情感”为纽带,以“情境”为手段,以“自学(自主学习)——导学(合作探究)——导练(拓展运用)”三步走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的,以达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得到全面发展。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和“血液循环”这两节课为例,来谈谈我对这一教学模式的一点尝试与思考:
1.利用实验观察、操作进行情境创设
毛泽东曾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我们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其中有很多科学小实验,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进入学习的情境氛围。例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课中课本上的想一想和议一议中:大气中的气体和人的呼出气成分表格比较,作为本课的导入,由分析呼出气体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契机,导入本课。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给学生提供了洗耳球,通过挤压洗耳球就可以把空气吸入到洗耳球内,把这些空气(吸入气)通过吸管导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而呼出气由学生直接通过吸管吹进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一现象认识深刻,学生完全融入到实验创设的情境当中,上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兴趣盎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自主探究热情高涨,后面分析吸入气与呼入气成分时,联系以前学习过的“呼吸作用”和“细胞的生活”内容,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便迎刃而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利用切身体验进行情境创设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主体——人的思维过程中,“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就是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1]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尝试创设恰当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达成自主学习的目标。我在讲“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的第二课时上课伊始,我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手放在两侧的肋骨上,来做几次深呼吸。”我与学生一起进行深呼吸体验,学生很容易回忆起呼吸中是如何实现肺的通气的,有了切身体验,学生就能把抽象的原理和自己的生理特性联系起来,像这样把抽象知识具体化之后,更有利于进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中。
3.利用故事恰当比喻进行情境创设
在“血液循环”一节的讲授时刚好在清明节小长假时间,在这节中开场时,我便采用了一个故事场景:“红细胞一家”利用清明节三天小长假春游,他们一家居住的小区叫“心脏小区”,从心脏小区出发的旅游线路一共有两条短途游(肺循环)和长途游(体循环),他们都游览了哪些景点(身体的各大器官组织),到了景点给了景点的朋友们礼物(进行物质交换给组织细胞氧气和养料等),并且在离开每个景点的时候,他们带走了景点的垃圾(进行物质交换带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借此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低碳环保绿色经济。在学习血液循环时通过这样的问题串烧吊足了学生的胃口,进行本课的自主学习探究便水到渠成了。再例如,在处理血液与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的重难点时,我说“‘红细胞一家’在旅游途中他们到了景点时,这里结构特别,空间有限,只允许他们一家人慢慢的走,并且只能一个一个的排队有序通过(毛细血管官腔特别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这是哪里?”学生很容易答出“是毛细血管。”通过比喻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容易理解。学生对于这种联系他们生活的比喻突破难点的解决方法,学生非常乐意接受,在课堂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与恰当的创设情境是分不开的。
4.利用自制教具模型进行情境创设
“进学之功,贵在心悟;施教之功,贵在诱导。”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等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即引导儿童进入文化知识之中进行探究。[2]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节中讲到“肺泡适于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的重难点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身边实物,如现在市场上包装苹果、西瓜之类水果的泡沫丝网(有颜色的,最好是红色和蓝色各有一半的)、气球(白色的或是浅色的),把每一个气球吹气后扎紧并在外面套紧泡沫丝网,来模拟“毛细血管包绕着肺泡”的模型,学生容易制作和理解这一结构的模型。由此,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讲清知识点多个肺泡在肺内是如何与毛细血管连接的结构模型,我将每个小组制作的单个肺泡包绕着毛细血管的模型收集在一起,成一束,展示还原肺内真实肺泡与毛细血管包绕的状态,而把提前做好的网兜里面放满吹气的气球的模型,拿来与同学一起做的模型比较,由此辨别清楚这一知识点。像这样,通过使用身边的实物材料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到知识获得的发现、感知、理解、评价的全过程中去,让他们在开放性的情境中自主的学习,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能力,真正的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5.利用视频动画等进行情境创设
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一节中对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处气体交换部分,我利用多媒体视频和剪辑的FLASH动画,分部展示气体交换过程,并且可以利用动画和声音优势,使学生将本章知识内容进行串联,形成系统性强的知识串:如本节的总结可以一改往常的知识框架或是知识填空,而采用动画展示氧气分子从外界进入人体的组织细胞的过程(依次把本章的呼吸系统呼吸道和血管,直达组织细胞结束),使学生对呼吸全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系统的梳理本章的知识内容,又一改以前由学生罗列知识点写框架图等常见形式的梳理,给学生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愿意参与到总结过程中,很好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情境创设
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4]利用教材中的内容,恰当的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再现生活的情景,从而使学生能够自然的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行列中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是为了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教学原理,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生物学科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如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中,我挑选了急救常识:人工呼吸,简介急救原理和方法之后,教育学生辨别:“人体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生活中的常见的错误认识。学生在与自己的经验错误认识辨别的时候,思维碰撞出了火花,这种积极的思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意识。正是有了这种生活中的情境的创设,才使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成为了现实。
总之,教师应该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学习的趣味性和科学性,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课堂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4-105.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4~177.
[3] 李祎,涂荣豹.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J].教育研究.2007,(1).
[4] 李树春,谈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先学后教”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