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泽慧(1914—2011),祖籍山西灵石,出生于苏州。父亲何澄,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是老同盟会员,是山西第一个剪辫子的人,山西第一位到日本的留学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何澄命五个儿子都放下当时手中的工作或学习,一律到大后方去支援抗战。何泽慧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成长的。
何泽慧193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她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物理学系。大学同班生有钱三强,是国学大师钱玄同之子。三强受家风影响,勤奋好学,很有礼貌。有同学开玩笑说:“钱何二人是天生的一對,郎才女貌。”1936年何泽慧以第一名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钱三强以第二名的成绩大学毕业。为了继续深造,何泽慧选择了去德国学习。据说何泽慧出国求学的经费,曾受到了阎锡山的资助。1940年在德国获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1943年在海德堡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钱三强则考入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法德通讯中断。1943年通信恢复后,何泽慧曾给钱三强去信,由于战争当时的信件都不得封口,何泽慧信的内容只有25个字,大意是问钱三强是否还在巴黎?请代她向家中的父母写信报平安。从此,二人建立了通信关系。1945年已经32岁的钱三强鼓起勇气,给远在德国的何泽慧发去了25字的求婚信,内称:“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若可,请回信,我们可一同回国。”信寄出,三强一直忐忑不安,既怕求婚被拒,又因盟军正在轰炸柏林担心何泽慧安全。不久,三强收到了何泽慧的来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起回国。”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春天,何泽慧来到巴黎,二人举行了婚礼。婚后,二人一同留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工作。
1947年,泽慧与三强一起发现了铀核三,后来泽慧又独自发现了铀核四。铀核三出现分裂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铀核四出现分裂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何泽慧的发现,当时震动了国际物理学界,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1948年,何泽慧与钱三强满怀爱国热情,历尽艰辛,回到了祖国。先是参加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的筹建。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投入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当时,由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研究环境十分简陋的条件下,于1956年成功地实现了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研究。
1958年,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何泽慧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为中国中子物理研究作出了贡献,并积极开展快中子谱学的研究,使其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1964年何泽慧被任命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并配合核武器研制作出了贡献。
1965年何泽慧赴河南安阳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中以“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1969年下放到三机部陕西合阳“五七”干校参加劳动。
1973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何泽慧任副所长。她在推动中国宇宙线超高能物理及天体物理研究中作出了贡献,同时相应发展了空间硬X射线探测技术及其他配套技术。
1980年何泽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学部委员(院士)。
何泽慧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她说:“只要对国家有益的,我就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爱国热情全部倾注在新中国科学事业中,为原子能事业在祖国生根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科学研究中,她坚持严谨求实的作风,又思想活跃开放,因而在科学研究中表现了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能从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在科研工作中她主张“立足常规,着眼新奇”,这八个字,精辟地概括了她对科学研究求实和创新的思想。
何泽慧对扶植后学十分热心,有着甘当人梯精神。在她的带领和帮助下,一代代年轻的核科学家得以成长。
何泽慧是一位不计较个人得失,置名利于度外的人。她虽然名震国内外,为人却十分谦逊、低调。1994年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出版社向她约稿,何泽慧坚决不同意为她立传。但是出版社认为这个大辞典缺了何泽慧,将是一大缺陷,辞典会名不副实。此后,经多次说服,何泽慧才同意列传。但辞书原已编妥,全书页码已定,物理学科中已不能插入,只能把何泽慧名字排列在书中最后。为此编辑专门在书中作了说明。
何泽慧虽然出身大家族,但生活一直很简朴,一直住在北京四环外一个普通居民小区。1992年钱三强先生因心脏病去世,何泽慧对屋内的所有东西和布置,无论是卧室还是书房,都保持着钱三强生前的样子,这也是她对钱三强先生的纪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