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大会以后,魔幻中国又有了新的一幕魔幻:一群年薪十几万元的人追着一个身价是他们无数倍的人,问他为什么不去另两个也特别有身价的同行大佬组织的饭局,俨然“地命海心”的架势。不过话说回来,大家之所以有这股劲头,主要还是因为,谁都知道这些饭局的重点绝不是在座的各位和不在座的那位身价到底几何。对于中国人来说,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扯上了“饭局”二字,就不简单。
维基百科对于饭局的解释是两个或者以上的人聚会吃饭,目的是社交活动、思想交流、增进友谊等。而中国人对于饭局的理解与感情更加复杂,毕竟我们从小接触的“饭局”故事里经常发生事故。刘邦在饭局上差点中道崩殂,晏子使楚结果在饭局上不断被刁难。哪怕是在动画片里,救世主唐三藏也在饭局上被变成了一只老虎。要不是黄袍怪喝多了,估计取经F4也难免早早地game over。虽然这些故事最后都会被硬塞一个经典的“合家欢”结局,可许是过程太过可怕,于是在童年记忆里,饭局似乎就一直以反面形象存在着。
长大以后饭局的含义变得更复杂暧昧了些。当某人有所求时,饭局往往意味着一丝生机,但又带着点苟且的意味。班里要选班长了,清早起床组一个秘而不宣的小饭局,往(摇摆派)同学们的书桌里放一块巧克力;结婚开销太大,“老朋友,我通过十几个同学才找到你的新号码,到时候一定来啊”;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园长您有空赏个光咱们聚聚”。老实说,这种饭局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参加者,心里都有点怵吧。钱钟书那句“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至今都是对饭局最通透的解读。
哈佛大学的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曾在《日本新中产阶级》里写道,“(1960年代)的日本工薪家庭没有那么多资源为孩子提供第二选择,但他们会努力通过积蓄和人脉关系让孩子念一所比其考试成绩略优的学校。”而这些PR的表现形式正是饭局。一帮完全不熟的人坐在同一张酒桌上,在各自心知肚明来意的情况下还得卖个萌。想来,那些话也是不分年代和国界的,无外乎“呵呵,今儿的雾霾还挺香”“对对对,今天的二环路一点儿不堵”之类的客套。毕竟,整场饭局的重点在于推杯换盏三杯酒下肚以后。彼时,酒桌上就没了“园长”和“家长”,只有“老哥”和“老弟”,大家既然都成了“一家人”,那肥水要流到哪儿心里自然都有点数了。
饭局之苦或许是一种东亚文化的通病。韩剧里也常有这样的情节,主角前脚刚从金碧辉煌的豪华饭局走出来,后脚立刻就钻进便利店或是路边摊,填饱因为经历饭局而更加空虚的胃。类似的经历相信大家也都曾有过。这或许也是我们爱深夜食堂的原因。夜深人静,食物这个催化剂会帮我们将身边人和这岁月揉成一团温暖的存在。虽然两人以上也是局,但卸下了包袱没有了欲望之后,吃饭又重新回归脉脉温情。但深夜的治愈终究止于深夜,当太阳再次升起时,一個个崭新的局又在继续等待着你我共赴。
不要提及自己的专业
在饭局上被要求表演,从来不仅仅是小朋友的“灾难”。在你二十几岁、且饭桌上没有小朋友帮你挡枪的时候,一旦你提到了自己的专业,这场饭局就真的是一次渡劫了。学播音的表演一段绕口令,学市场的抄起餐具开始推销,学新闻的即兴来一次出镜报道—那学考古的怎么办?现场表演刨坑吗?
避免未来话题
在小朋友们被盘问完期末考试成绩以后,就轮到大朋友被拷问未来计划了。“现在在哪儿高就啊”“未来5年里生孩子吗”“学区房想好买哪儿了吗”等等问题应接不暇。此时此刻需要找准时机去个洗手间,溜之大吉。
尽快找到饭局KOL
每一次饭局,不管是同乡会、同学会还是谁谁的婚宴,饭桌上总有一个人能接上所有的话题。从“我一朋友这赛季三天打上王者”到“这人是我好哥们儿啊,你怎么不早说呢”,你要是开口问了谁的名字,他似乎立马能从斜垮包帆布包里掏出一本花名册当场找出联系方式给你。假如你赶巧碰上了这些擅长使用“我有一兄弟(姐妹)”和“哟,你怎么不早说啊”的饭桌king和饭桌queen,在他们接过话茬的那一刻赶紧祭出捧哏三大绝技——“哟!”“嗬!”和“可不是嘛!”。
避免和三观不合的人吃饭
和喜欢转发谣言的亲戚朋友吃饭,是一种对生之信念的考验。在这种饭局上,你要么最终妥协,碍于亲友关系相视一笑,或者……最终妥协。总之在饭桌上和人翻脸绝对是一件自损八百的傻事,不如趁早退席为妙。
做好吃第二顿的准备
在饭局上吃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通常不是忙着喝酒,就是疲于赔笑。如果你留心观察,平时饭局上最热闹的那桌,饭菜肯定剩得最多。所以在饭局上酒足很容易,想要饭饱真的不简单。所以出了酒店以后,在街边吃一碗馄饨或烧烤,那真是美滋滋。
善用金句
熟练使用“不高不高,比令媛(公子)要低一些”“没有没有,暂时还没考虑”,再加上一句“阿姨(叔叔),您多吃菜”,可以为你的饭局之旅保驾护航。
学习一些新派语言艺术
那个总是强调自己是上海交大毕业的的脱口秀演员史炎在《脱口秀大会》里总结了一个从未被人发现的中文表达模式:三重肯定表否定。请牢记这个知识点。若你从饭局上的“没醉没醉没醉”“不贵不贵不贵”中机敏地听出弦外之音并放过对方,可能比在掏钱买单大战中胜出更有效。
团建
整个团建的过程,就是个大型多人在线饭局。从大清早上车开始,到晚餐之前,你得在领导的示意下尬N次记名字游戏,搞得整个团建过程的核心要义就是“用尬,联结你我”。而这种充满了目的性的场景,不就是一次大型真人秀版本的饭局吗? 驾校考试
现在学车告别了“吃拿卡要”的大时代,但操作空间依旧存在。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还会在驾考时让考官坐在副驾,那副驾驶的门上八成有不少好烟。考生考完之后坐回后排,在避开摄像头之际,把烟偷偷往前一塞,顺利完成一次微型饭局。
狼人杀
狼人杀可不就是一场去掉“饭”而保留了“局”的饭局?你看,敏锐如马东干脆直接搞了个《饭局狼人杀》的节目。每桌狼人杀和饭局都是由一两个人领导,有一两个人吹牛、三四人迎合,加上三四个只会一个劲儿鼓掌说666的萌新。怪不得说马东懂年轻人呢,狼人杀可不就是新生代饭局的代名词。
带女孩子打游戏
游戏带妹和请人吃饭其实是一个道理,都充满了强烈的目的性。你把所有的好装备都留给妹子,把所有的药包都留给她们,难不成目的是在于找到一个人跟你长期双排?
微信工作群
在微信工作群里发言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饭局,甚至惊悚程度堪比《最后的晚餐》。打一段字觉得不合适再删掉一些,然后再打一段,然后删光……周而复始。如果以后有人愿意以微信群的丛林法则为题拍一部电影,票房绝对棒。
饭局之最复杂
前女(男)友的婚宴。除了“要不要去”,前任的婚宴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这礼要不要送?送的话送多少?面对这种问题,通常可以采用“别人送1000,我就送800,剩下200元的发展空间让通货膨胀自由发挥一下”。
饭局之最难受
对于那种自带“红色炸弹”的饭局来说,怎么吃回本绝对是一门手艺。假如你和站在台上的新人之间的亲戚关系,远到完全依靠份子钱串联,那对于你来说,这顿饭就是“拿起筷子吃菜,放下筷子拍手”。而且时不时还得摸黑作业,真的很辛苦。
饭局之情绪最复杂
抽奖,是让饭局参与者放下筷子和手机的最大动力。如果光靠吃菜能回本,自助餐厅早就灭绝了,所以想办法在饭局上抽到一个奖才是真谛。但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前后的两个号都被抽中,你却只能在台下暗自悲伤。不过,为什么在宴会上抽个玩偶还有那么多成年人往臺上冲?真是匪夷所思。
饭局之最“超前”
不外乎校园饭局。每每参加学生会或者社团,都免不了一顿“伐木累聚餐”。比如《暴走大事件》里大队长这位正校级干部就在常常在校园饭局里摆官威。就好像通过点名来提高上课率的大学课程,通过聚餐来团结组织的学生社团也没什么出息。
饭局之最开心
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大概就是饭局界最舒服、最开心的代表了吧。
饭局之最商机
饭局无疑是PM2.5的滋生地,二手烟的重灾区。在这种环境下,向初级用户出售鼻夹,向中级用户推销口罩,向高级用户推销便携式新风系统(USB小电扇)绝对是一门好生意。这么一来,好像陈欧的共享充电宝生意又有了新思路呢。
饭局之最好奇
组饭局,尤其是老同学聚会,你对同学们生活现状的好奇程度远远大于饭菜是否可口。但直接问显得不太礼貌,所以旁敲侧击成了最好的选择。“孩子上小学花了不少赞助费吧?”“新买的iPhone X得占半个月工资吧?”这种时候好奇心总是会给自己迎面一击:“没有没有,家里还有一套房,我们把户口迁去××学区了”“不不不,认识的供应商刚好多一个就送我了”。得,自讨没趣。
维基百科对于饭局的解释是两个或者以上的人聚会吃饭,目的是社交活动、思想交流、增进友谊等。而中国人对于饭局的理解与感情更加复杂,毕竟我们从小接触的“饭局”故事里经常发生事故。刘邦在饭局上差点中道崩殂,晏子使楚结果在饭局上不断被刁难。哪怕是在动画片里,救世主唐三藏也在饭局上被变成了一只老虎。要不是黄袍怪喝多了,估计取经F4也难免早早地game over。虽然这些故事最后都会被硬塞一个经典的“合家欢”结局,可许是过程太过可怕,于是在童年记忆里,饭局似乎就一直以反面形象存在着。
长大以后饭局的含义变得更复杂暧昧了些。当某人有所求时,饭局往往意味着一丝生机,但又带着点苟且的意味。班里要选班长了,清早起床组一个秘而不宣的小饭局,往(摇摆派)同学们的书桌里放一块巧克力;结婚开销太大,“老朋友,我通过十几个同学才找到你的新号码,到时候一定来啊”;孩子要上幼儿园了,“园长您有空赏个光咱们聚聚”。老实说,这种饭局不管是组织者还是参加者,心里都有点怵吧。钱钟书那句“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至今都是对饭局最通透的解读。
哈佛大学的中日研究专家傅高义曾在《日本新中产阶级》里写道,“(1960年代)的日本工薪家庭没有那么多资源为孩子提供第二选择,但他们会努力通过积蓄和人脉关系让孩子念一所比其考试成绩略优的学校。”而这些PR的表现形式正是饭局。一帮完全不熟的人坐在同一张酒桌上,在各自心知肚明来意的情况下还得卖个萌。想来,那些话也是不分年代和国界的,无外乎“呵呵,今儿的雾霾还挺香”“对对对,今天的二环路一点儿不堵”之类的客套。毕竟,整场饭局的重点在于推杯换盏三杯酒下肚以后。彼时,酒桌上就没了“园长”和“家长”,只有“老哥”和“老弟”,大家既然都成了“一家人”,那肥水要流到哪儿心里自然都有点数了。
饭局之苦或许是一种东亚文化的通病。韩剧里也常有这样的情节,主角前脚刚从金碧辉煌的豪华饭局走出来,后脚立刻就钻进便利店或是路边摊,填饱因为经历饭局而更加空虚的胃。类似的经历相信大家也都曾有过。这或许也是我们爱深夜食堂的原因。夜深人静,食物这个催化剂会帮我们将身边人和这岁月揉成一团温暖的存在。虽然两人以上也是局,但卸下了包袱没有了欲望之后,吃饭又重新回归脉脉温情。但深夜的治愈终究止于深夜,当太阳再次升起时,一個个崭新的局又在继续等待着你我共赴。
如何拥有一次舒适的饭局
不要提及自己的专业
在饭局上被要求表演,从来不仅仅是小朋友的“灾难”。在你二十几岁、且饭桌上没有小朋友帮你挡枪的时候,一旦你提到了自己的专业,这场饭局就真的是一次渡劫了。学播音的表演一段绕口令,学市场的抄起餐具开始推销,学新闻的即兴来一次出镜报道—那学考古的怎么办?现场表演刨坑吗?
避免未来话题
在小朋友们被盘问完期末考试成绩以后,就轮到大朋友被拷问未来计划了。“现在在哪儿高就啊”“未来5年里生孩子吗”“学区房想好买哪儿了吗”等等问题应接不暇。此时此刻需要找准时机去个洗手间,溜之大吉。
尽快找到饭局KOL
每一次饭局,不管是同乡会、同学会还是谁谁的婚宴,饭桌上总有一个人能接上所有的话题。从“我一朋友这赛季三天打上王者”到“这人是我好哥们儿啊,你怎么不早说呢”,你要是开口问了谁的名字,他似乎立马能从斜垮包帆布包里掏出一本花名册当场找出联系方式给你。假如你赶巧碰上了这些擅长使用“我有一兄弟(姐妹)”和“哟,你怎么不早说啊”的饭桌king和饭桌queen,在他们接过话茬的那一刻赶紧祭出捧哏三大绝技——“哟!”“嗬!”和“可不是嘛!”。
避免和三观不合的人吃饭
和喜欢转发谣言的亲戚朋友吃饭,是一种对生之信念的考验。在这种饭局上,你要么最终妥协,碍于亲友关系相视一笑,或者……最终妥协。总之在饭桌上和人翻脸绝对是一件自损八百的傻事,不如趁早退席为妙。
做好吃第二顿的准备
在饭局上吃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通常不是忙着喝酒,就是疲于赔笑。如果你留心观察,平时饭局上最热闹的那桌,饭菜肯定剩得最多。所以在饭局上酒足很容易,想要饭饱真的不简单。所以出了酒店以后,在街边吃一碗馄饨或烧烤,那真是美滋滋。
善用金句
熟练使用“不高不高,比令媛(公子)要低一些”“没有没有,暂时还没考虑”,再加上一句“阿姨(叔叔),您多吃菜”,可以为你的饭局之旅保驾护航。
学习一些新派语言艺术
那个总是强调自己是上海交大毕业的的脱口秀演员史炎在《脱口秀大会》里总结了一个从未被人发现的中文表达模式:三重肯定表否定。请牢记这个知识点。若你从饭局上的“没醉没醉没醉”“不贵不贵不贵”中机敏地听出弦外之音并放过对方,可能比在掏钱买单大战中胜出更有效。
那些和饭局相似的体验
团建
整个团建的过程,就是个大型多人在线饭局。从大清早上车开始,到晚餐之前,你得在领导的示意下尬N次记名字游戏,搞得整个团建过程的核心要义就是“用尬,联结你我”。而这种充满了目的性的场景,不就是一次大型真人秀版本的饭局吗? 驾校考试
现在学车告别了“吃拿卡要”的大时代,但操作空间依旧存在。如果你所在的城市还会在驾考时让考官坐在副驾,那副驾驶的门上八成有不少好烟。考生考完之后坐回后排,在避开摄像头之际,把烟偷偷往前一塞,顺利完成一次微型饭局。
狼人杀
狼人杀可不就是一场去掉“饭”而保留了“局”的饭局?你看,敏锐如马东干脆直接搞了个《饭局狼人杀》的节目。每桌狼人杀和饭局都是由一两个人领导,有一两个人吹牛、三四人迎合,加上三四个只会一个劲儿鼓掌说666的萌新。怪不得说马东懂年轻人呢,狼人杀可不就是新生代饭局的代名词。
带女孩子打游戏
游戏带妹和请人吃饭其实是一个道理,都充满了强烈的目的性。你把所有的好装备都留给妹子,把所有的药包都留给她们,难不成目的是在于找到一个人跟你长期双排?
微信工作群
在微信工作群里发言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任何一场饭局,甚至惊悚程度堪比《最后的晚餐》。打一段字觉得不合适再删掉一些,然后再打一段,然后删光……周而复始。如果以后有人愿意以微信群的丛林法则为题拍一部电影,票房绝对棒。
饭局之最
饭局之最复杂
前女(男)友的婚宴。除了“要不要去”,前任的婚宴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这礼要不要送?送的话送多少?面对这种问题,通常可以采用“别人送1000,我就送800,剩下200元的发展空间让通货膨胀自由发挥一下”。
饭局之最难受
对于那种自带“红色炸弹”的饭局来说,怎么吃回本绝对是一门手艺。假如你和站在台上的新人之间的亲戚关系,远到完全依靠份子钱串联,那对于你来说,这顿饭就是“拿起筷子吃菜,放下筷子拍手”。而且时不时还得摸黑作业,真的很辛苦。
饭局之情绪最复杂
抽奖,是让饭局参与者放下筷子和手机的最大动力。如果光靠吃菜能回本,自助餐厅早就灭绝了,所以想办法在饭局上抽到一个奖才是真谛。但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你前后的两个号都被抽中,你却只能在台下暗自悲伤。不过,为什么在宴会上抽个玩偶还有那么多成年人往臺上冲?真是匪夷所思。
饭局之最“超前”
不外乎校园饭局。每每参加学生会或者社团,都免不了一顿“伐木累聚餐”。比如《暴走大事件》里大队长这位正校级干部就在常常在校园饭局里摆官威。就好像通过点名来提高上课率的大学课程,通过聚餐来团结组织的学生社团也没什么出息。
饭局之最开心
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大概就是饭局界最舒服、最开心的代表了吧。
饭局之最商机
饭局无疑是PM2.5的滋生地,二手烟的重灾区。在这种环境下,向初级用户出售鼻夹,向中级用户推销口罩,向高级用户推销便携式新风系统(USB小电扇)绝对是一门好生意。这么一来,好像陈欧的共享充电宝生意又有了新思路呢。
饭局之最好奇
组饭局,尤其是老同学聚会,你对同学们生活现状的好奇程度远远大于饭菜是否可口。但直接问显得不太礼貌,所以旁敲侧击成了最好的选择。“孩子上小学花了不少赞助费吧?”“新买的iPhone X得占半个月工资吧?”这种时候好奇心总是会给自己迎面一击:“没有没有,家里还有一套房,我们把户口迁去××学区了”“不不不,认识的供应商刚好多一个就送我了”。得,自讨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