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机械单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学生学习热情丧失、数学学习效率低下等问题,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是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当前应重点关注的话题。本文笔者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对本论文话题进行一番深入的探究和详细的说明。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观察发现,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忽略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脱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只对课本知识进行灌输、讲解,造成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圍;不能合理运用教学工具,限制了对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动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严重丧失,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学习效率自然也异常低下。基于此,笔者就对如何探究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详细的探索和描述。
一、运用生活实例。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数学知识起源于现实生活,并且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现实生活。小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可能意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汲取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技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实例的运用,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切入,带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思索应对现实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
生1:我的生日是9月18日,我爸爸妈妈的生日分别是2月12日和5月19日。
生2:我的生日生7月12日。
生3:我的生日是8月14日,父母的生日是6月5日和4月7日。
师:看来大家都对自己和父母的生日记忆深刻,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也发现了,生日日期是由月、日组成的。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呈现几幅图片,你们观察一下,图片上呈现的是哪些情景和情景发生的时间。
(呈现的图片内容为:开国大典;香港回归;中国奥运会开幕式)
生4:我知道,第一幅图片是开国大典,发生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
生5:第二幅和第三幅图片我知道,分别是香港回归和中国奥运会开幕式,时间是1997年7月1日和2008年8月8日。
师:看来大家的生活常识还是很丰富的。那么,通过对大家刚才所说出的日期进行观察发现,其是由年、月、日组成的,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时间单位。那么,这些时间单位里面究竟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巧用辅助工具,构建直观脉络框架
从计算到几何公式,数学拥有着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的复杂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摸不着头脑,不能很好地提炼数学信息,完成对数学知识信息的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运用教学辅助工具,丰富教学表现形式,将教具、文字、视频等科学结合起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因素,找到清晰的解题脉络,构建直观的解题框架,从而完成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比如,在学习《周长是多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统一拿出数学课本,估算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最后拿尺子验证与估算值是否相符,了解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长方形与正方形图片,然后询问学生:“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如果它们的周长都是16em,它们的长和宽各应是多少?”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接着拿出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各种形状,让学生交流讨论都组成了什么形状,有没有刚才图片展示过的图形。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工具和教具的辅助,构建了直观的形象框架,将学生引入到对周长的学习中,加深了学生的具体印象,让学生建立起形象的数学知识结构,清楚所要运用的知识脉络。
三、采用画图解题,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一直以来都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应用题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用画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应用题难解的困难,与此同时,通过画图解题,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整理题中的关键信息并提炼出来,运用图表对应相关的数据信息,得到各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教师通过训练学生亲自动手画图,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应用题解析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自主能力,让学生勤于思考,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解题习惯。
比如,在学习《间隔排列》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会询问学生:如果让10个苹果与若干个梨间隔排列,那么需要多少个梨?”,让学生先进行想象猜测,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10个苹果,然后将梨与苹果间隔排列,观察结果,是否与最初的猜想重合。这样,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答案,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锻炼了操作能力。因此,画图解题是必要的,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让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小学数学课堂不再乏味,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通过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进行观察发现,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忽略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脱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只对课本知识进行灌输、讲解,造成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圍;不能合理运用教学工具,限制了对学生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动手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严重丧失,学习动机和兴趣不足,学习效率自然也异常低下。基于此,笔者就对如何探究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详细的探索和描述。
一、运用生活实例。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数学知识起源于现实生活,并且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现实生活。小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对世界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可能意识不到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汲取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技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实例的运用,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切入,带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思索应对现实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年、月、日》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与学生展开了如下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
生1:我的生日是9月18日,我爸爸妈妈的生日分别是2月12日和5月19日。
生2:我的生日生7月12日。
生3:我的生日是8月14日,父母的生日是6月5日和4月7日。
师:看来大家都对自己和父母的生日记忆深刻,通过大家的回答,我们也发现了,生日日期是由月、日组成的。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呈现几幅图片,你们观察一下,图片上呈现的是哪些情景和情景发生的时间。
(呈现的图片内容为:开国大典;香港回归;中国奥运会开幕式)
生4:我知道,第一幅图片是开国大典,发生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
生5:第二幅和第三幅图片我知道,分别是香港回归和中国奥运会开幕式,时间是1997年7月1日和2008年8月8日。
师:看来大家的生活常识还是很丰富的。那么,通过对大家刚才所说出的日期进行观察发现,其是由年、月、日组成的,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时间单位。那么,这些时间单位里面究竟蕴藏着哪些数学知识呢?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巧用辅助工具,构建直观脉络框架
从计算到几何公式,数学拥有着抽象性与逻辑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数学的复杂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摸不着头脑,不能很好地提炼数学信息,完成对数学知识信息的解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妙运用教学辅助工具,丰富教学表现形式,将教具、文字、视频等科学结合起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现数学因素,找到清晰的解题脉络,构建直观的解题框架,从而完成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比如,在学习《周长是多少》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让学生统一拿出数学课本,估算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最后拿尺子验证与估算值是否相符,了解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长方形与正方形图片,然后询问学生:“你能算出它们的周长吗?如果它们的周长都是16em,它们的长和宽各应是多少?”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接着拿出1厘米的小正方形组成各种形状,让学生交流讨论都组成了什么形状,有没有刚才图片展示过的图形。这样,我通过运用多媒体工具和教具的辅助,构建了直观的形象框架,将学生引入到对周长的学习中,加深了学生的具体印象,让学生建立起形象的数学知识结构,清楚所要运用的知识脉络。
三、采用画图解题,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一直以来都影响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应用题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采用画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决应用题难解的困难,与此同时,通过画图解题,也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时,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整理题中的关键信息并提炼出来,运用图表对应相关的数据信息,得到各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教师通过训练学生亲自动手画图,让学生全程参与到应用题解析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自主能力,让学生勤于思考,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解题习惯。
比如,在学习《间隔排列》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会询问学生:如果让10个苹果与若干个梨间隔排列,那么需要多少个梨?”,让学生先进行想象猜测,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10个苹果,然后将梨与苹果间隔排列,观察结果,是否与最初的猜想重合。这样,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答案,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锻炼了操作能力。因此,画图解题是必要的,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能让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
总而言之,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使小学数学课堂不再乏味,而是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