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仅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高校的乒乓球运动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它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目标的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了解和发现当前西安市高校校园乒乓球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及存在的问题,为高校有关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建设符合现代文化发展规律的高校校园乒乓球文化,进而为促进西安市高校校园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今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完成乒乓球由运动层面向文化层面的跃升。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运动;现状
一、研究结果及分析
乒乓球课是大学校园中的公体课,同时乒乓球这项运动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能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强化整体健康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习惯和能力,增强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所以,乒乓球运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所接受和关注。发展高校乒乓球文化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了解保定市高校校园乒乓球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学生参与乒乓球活动的积极性,对乒乓球运动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据调查,乒乓球运动不但是高校学生个人锻炼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增进友谊的桥梁。
西安市市高校大部分学生喜爱乒乓球运动,但对乒乓球运动不是太了解,多数通过体育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方式参加乒乓球运动,参加的动机多是为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扩大交际和缓解压力。西安市高校学生在课外喜欢参加乒乓球运动,活动的时间多在下午和晚上,参加的方式也是多样性的,但在课外活动是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指导,处于无组织无部门管理状态。
二、西安市高校大学生乒乓球运动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一)乒乓球运动是西安市高校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球小、速度快、变化多、技巧性强、趣味性高,设备比较简单,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在室内外都可进行,运动量可大可小。经常打乒乓球能提高视觉的敏锐性、治疗近视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能改善人的心血管、脑血管系统的机能,使人的反应加快,身手敏捷,动作协调,四肢灵活、柔韧,形体健美;能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及培养机智果断、勇敢顽强、勇于进取和敢于拼搏的优良品质与作风。因此,乒乓球运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应该广泛开展和普及。鉴于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和功能,70%高校大学生以上对乒乓球运动都比较感兴趣和喜爱。
(二)大学生对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部动因。它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体育动机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机系统,只有产生积极的体育动机,才能诱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对大学生对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动机的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希望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强身健体为动因的占41.4%,成为大学生首要动因,休闲娱乐也占很大比重,占了调查人数的27.1%,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社交活动,这一部分占了调查人数的13.4%,以培养意志品质和展现自我为目的的占了10%和3.6%。大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价值有很高的评价。
(三)西安市高校大学生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形式
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参加乒乓球运动一般都是通过体育选修课和课外活动。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仅有14%同学没有参加乒乓球运动,有 23%的同学是在体育选修课参与乒乓球运动,有37%的同学是在课外活动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有26%的同学是在体育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中都参与乒乓球运动的。
三、建议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学校领导、大学生对乒乓球的认识和兴趣,推广乒乓球运动,借鉴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力发展普通高校乒乓球运动的措施。
(二)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上,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上大胆的改革创新,更新教学模式。
四、总结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它的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应该继承我国这项优势运动项目并将其发扬光大,怎么样使这些学生了解乒乓球运动的益处,从而使他们喜欢并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使乒乓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更加广泛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平.乒乓球运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吴阳,杨忠华.乒乓球运动健康价值的探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9(33).
[3]从身心关系看体育的教育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2002,18(4):10-12.
[4]许淑萍.乒乓球运动与心理健康[J].河北体院学报,2002(16).
[5]运动生理学.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审定[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
[6]叨王京琼,何培森.对湖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18:(7)23-25
[7]刘欣华.乒乓球运动是全民健身的优势项目[J].体育科学,1995(3).
[8]宋绍兴.乒乓球运动对青少儿视力影响对比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1).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
关键词:高校;乒乓球运动;现状
一、研究结果及分析
乒乓球课是大学校园中的公体课,同时乒乓球这项运动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不仅能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强化整体健康水平,还能够培养学生自觉运动的习惯和能力,增强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所以,乒乓球运动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所接受和关注。发展高校乒乓球文化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了解保定市高校校园乒乓球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找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学生参与乒乓球活动的积极性,对乒乓球运动的普及有着重要的意义。据调查,乒乓球运动不但是高校学生个人锻炼身体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增进友谊的桥梁。
西安市市高校大部分学生喜爱乒乓球运动,但对乒乓球运动不是太了解,多数通过体育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方式参加乒乓球运动,参加的动机多是为了锻炼身体、休闲娱乐、扩大交际和缓解压力。西安市高校学生在课外喜欢参加乒乓球运动,活动的时间多在下午和晚上,参加的方式也是多样性的,但在课外活动是缺乏必要的组织和指导,处于无组织无部门管理状态。
二、西安市高校大学生乒乓球运动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一)乒乓球运动是西安市高校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
乒乓球运动的特点是.球小、速度快、变化多、技巧性强、趣味性高,设备比较简单,不受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限制,在室内外都可进行,运动量可大可小。经常打乒乓球能提高视觉的敏锐性、治疗近视和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能改善人的心血管、脑血管系统的机能,使人的反应加快,身手敏捷,动作协调,四肢灵活、柔韧,形体健美;能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及培养机智果断、勇敢顽强、勇于进取和敢于拼搏的优良品质与作风。因此,乒乓球运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较高的锻炼价值,应该广泛开展和普及。鉴于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和功能,70%高校大学生以上对乒乓球运动都比较感兴趣和喜爱。
(二)大学生对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指推动、停止或中断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部动因。它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体育动机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机系统,只有产生积极的体育动机,才能诱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通过对大学生对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动机的调查统计显示:大学生希望参与乒乓球运动的动机呈多元化趋势,强身健体为动因的占41.4%,成为大学生首要动因,休闲娱乐也占很大比重,占了调查人数的27.1%,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社交活动,这一部分占了调查人数的13.4%,以培养意志品质和展现自我为目的的占了10%和3.6%。大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的价值有很高的评价。
(三)西安市高校大学生参加乒乓球运动的形式
作为在校的大学生,参加乒乓球运动一般都是通过体育选修课和课外活动。通过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仅有14%同学没有参加乒乓球运动,有 23%的同学是在体育选修课参与乒乓球运动,有37%的同学是在课外活动参与乒乓球运动的,有26%的同学是在体育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中都参与乒乓球运动的。
三、建议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学校领导、大学生对乒乓球的认识和兴趣,推广乒乓球运动,借鉴其他项目的成功经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力发展普通高校乒乓球运动的措施。
(二)在高校乒乓球教学上,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评定上大胆的改革创新,更新教学模式。
四、总结
乒乓球是我国的“国球”,大学生应该认识到它的健身价值和文化内涵,应该继承我国这项优势运动项目并将其发扬光大,怎么样使这些学生了解乒乓球运动的益处,从而使他们喜欢并参与到乒乓球运动中来,使乒乓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更加广泛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伟平.乒乓球运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2]吴阳,杨忠华.乒乓球运动健康价值的探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9(33).
[3]从身心关系看体育的教育价值[J].山东体育学院学,2002,18(4):10-12.
[4]许淑萍.乒乓球运动与心理健康[J].河北体院学报,2002(16).
[5]运动生理学.全国体院教材委员会审定[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
[6]叨王京琼,何培森.对湖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18:(7)23-25
[7]刘欣华.乒乓球运动是全民健身的优势项目[J].体育科学,1995(3).
[8]宋绍兴.乒乓球运动对青少儿视力影响对比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11).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