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地方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是近些年来大学体育教育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表明,近些年部分地方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千篇一律地按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进行,其效果并不理想。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场地器材、师资力量、周边环境等实际情况,在完善体育基础技能教学的基础之上再与俱乐部制的教学合理结合,是促进地方高校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体育俱乐部”,就会弹出无数条关于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各种探讨的文章,不同的学者都以不同的观点论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优点。可以说,在按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探讨方面,合肥学院的效果是比较明显。合肥学院在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中,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以及管理是比较完善的,学生确实在大学体育改革的浪潮中学到很多实在的东西,为学生技能的提高以及终身养成体育的习惯奠定了基础。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这种体育课程的设置是适应高校非体育大学生对体育教学专业的需要,更好地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1]。但是一些研究学术以及报刊杂志资料却显示:地方高校在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以后,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增反而下降,更值得深思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是否适应?本文就地方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地方高校发展必然途径
(一)大学体育实行俱乐部制教学的必要性
知识与经济并驾腾飞的时代,竞争较为突出。作为社会服务的主力团体后备力量--在校大学生,无疑在浪潮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过去高校单纯的体育基础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部分高校就提出了体育俱乐部制的这一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能力培养,多层次、多样性地满足学生对大学体育的追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与学生核心意识的结合。因此,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实行俱乐部教学就势在必行。
(二)部分高校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成功的思考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改革,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体育学术也介绍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相关资料,其中一部分高校的俱乐部制教学非常成功:首先,这些高校的运动场馆基本完善,涉及体育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运动场所没有什么争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教学所需。俱乐部制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选择场地,不仅有场所,而且还需要场馆设施完善,多方满足体育不同项目的教学;其次,教学环境较好。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不是指学校的教学环境,是指所处的地理位置。俱乐部制的教学就是学生向外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成功开展的这些高校,每个俱乐部项目的学生把专项学会以后,都可以在城市的各种比赛之间进行展示,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满足感,因此学生也就能够较好学习这种课程;最后,学校对俱乐部制的管理模式较建全,受各方面因素的激励,老师的转换也是很快的,对教师用心去探索俱乐部项目的教学可以说更有激情。这种在高校层面建立课程化管理的俱乐部平台体系,将对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2]更有利,同时也较好地推动俱乐部的建设。
二、地方高校大学推进俱乐部模式教学面临的困惑
(一)部分高校实行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所面临的困惑
地方高校大多都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起来的一些高校,其体育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经费保障、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都还是存在很大的的缺点,在教学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根本无法相比。但是随着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有些地方高校不认清自己学校的实力状况,硬着头皮也要求去做这件事,最后导致了俱乐部制的教学效果不佳,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了大学体育课的正常教学。这些地方高校既想把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推进俱乐部化,却又苦于自身的实力,在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处于摇摆不定的情况,举步为艰,面临改革的困惑。当然这些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学校、教师等客观因素在里面又有学生在大学体育认识主观因素。
(二)地方高校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明显
俱乐部教学模式本意上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学生兴趣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更能体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爱,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从近几年的一些体质测试和一些学术研究资料来看,除了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以外,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继续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原因在哪里?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对接上出现了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就会选不太累的一些项目,加上自己的惰性,不善于主动去练习;二是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教学过程中的强度与量不够,同样,受各方面体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敢强行对学生采取硬性的教学手段,其目的就是怕学生在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或对立情绪,惧怕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在教学中也讲究“平安无事”为上策,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掌握技术技能是否提高,没有用心去关注。三是学生课余时间没有重视余暇体育的练习。学生玩手机已经上瘾,导致了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减少,也影响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意识形态。
三、地方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设置构思
(一)加强体育基础教学,重在基础成效
近几年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招收生源的客观现实所在,在上体育教学之前,对学生的了解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基础性技术的掌握还是令人失望,这在高校的大学生中也是不争的事实。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初级中学实行体育中考成绩纳入总分以后,学校为了讲究升学率,从而诞生了新的“体育应试”教学,不全面发展。高中阶段由于时间紧、压力大,再加上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实质上并没有认真对待体育教学。部分高校在一年级实行俱乐部制教学以后,学生进校不知怎么选什么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课程,因此盲目选课,从而误导学生。实力雄厚的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机制健全,在后面调整项目课程时,不显吃力,但作为地方高校,要调整起来,确实难度较大。怎样有利于学生?其实最好就是在新生進校以后的一个学期或一学年推进基础性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体育的本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利,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技术,全面发展。 (二)推进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重在技术掌握
推行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一种趋势。在一年级的基础教学之上,在大一下学期或二年级开设俱乐部制教学课程,学生通过对基础课的体育课的学习,基本了解体育课的类型,同时在公布项目课程之前,就提前把各俱乐部课程的考核办法告诉学生,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以及身体素质等进行合理选择。每个班按30人左右准会员制进行教学。在俱乐部教学中,采用10+30+30+30上课的结构,即10分钟的准备工作,30分钟的基本技术练习,30分钟的高强度技术练习,30分钟的身体素质练习。通过俱乐部课程的开设,重在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化体育技术学习,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每人至少掌握一门体育技术走进社会,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三)探索第二课堂,重在技术提高
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3]。仅有课堂的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困难,现在处于数字时代,信息时代,手机、电脑的多彩画面会刺激大学生的视觉细胞,易于把大学生拉进到可视的范畴,针对这种情况,探索第二课堂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利用学校体育团体组织,成立各式各样的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位老师负责,老师把相关的管理与训练计划又下放到学生干部手中,让学生在每个新学期不定期的组织招收新会员,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练习,学校外出的各种比赛就由俱乐部团体来负责与产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训练、独立担当,培养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完善教学考核形式,重在业绩效果
作为大学体育考核形式,其实可以多种渠道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对体育主观能动性的认识。铜仁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在大学体育考核一这块方面大胆利用科技平台,与科技公司合作,创建铜仁学院《校园健身跑》app软件。把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校园跑有效成绩,作为期终体育成绩认定的一个依据。就目前而言,在成绩认定上,铜仁学院大学体育教学中所有学生的总成绩均由《校园健身跑》的有效成绩20%+身体素质考试成绩30%+教学技能考试成绩50%三个部分组成。学生的身体素质考试根据体质测试情况而定,每个学期考试的内容与标准均不相同,并由大学体育教學部组织老师统一考试。技能考试由每位任课教师按教学内容进行考评。由于考核形式变化,重在业绩效果,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普遍提升,其效果比较明显。
地方高校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起到催生学校浓厚的锻炼氛围,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走进社会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由于各所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所处的区域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俱乐部制的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也就不同。根据实际情况来实行,不能照搬其他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这不仅不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相反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建鹏.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利与弊[J].林区教学,2011,4 (169):127-128.
[2]张波,崔树林,等.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18,3 (25):81-84.
[3]李军.深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8,3 (777):21-22.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在中国知网上搜索“体育俱乐部”,就会弹出无数条关于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各种探讨的文章,不同的学者都以不同的观点论述体育俱乐部的教学优点。可以说,在按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探讨方面,合肥学院的效果是比较明显。合肥学院在十多年的改革探索中,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以及管理是比较完善的,学生确实在大学体育改革的浪潮中学到很多实在的东西,为学生技能的提高以及终身养成体育的习惯奠定了基础。应该说这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这种体育课程的设置是适应高校非体育大学生对体育教学专业的需要,更好地解决学生中“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了”的问题[1]。但是一些研究学术以及报刊杂志资料却显示:地方高校在实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以后,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增反而下降,更值得深思的是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在地方高校是否适应?本文就地方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是地方高校发展必然途径
(一)大学体育实行俱乐部制教学的必要性
知识与经济并驾腾飞的时代,竞争较为突出。作为社会服务的主力团体后备力量--在校大学生,无疑在浪潮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就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与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过去高校单纯的体育基础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更不能适应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部分高校就提出了体育俱乐部制的这一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能力培养,多层次、多样性地满足学生对大学体育的追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与学生核心意识的结合。因此,高校大学生体育教育实行俱乐部教学就势在必行。
(二)部分高校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成功的思考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改革,已经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许多体育学术也介绍了高校体育俱乐部制相关资料,其中一部分高校的俱乐部制教学非常成功:首先,这些高校的运动场馆基本完善,涉及体育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运动场所没有什么争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体育教学所需。俱乐部制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最主要的一点就是选择场地,不仅有场所,而且还需要场馆设施完善,多方满足体育不同项目的教学;其次,教学环境较好。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不是指学校的教学环境,是指所处的地理位置。俱乐部制的教学就是学生向外展示自己能力的一种体现。因此,成功开展的这些高校,每个俱乐部项目的学生把专项学会以后,都可以在城市的各种比赛之间进行展示,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满足感,因此学生也就能够较好学习这种课程;最后,学校对俱乐部制的管理模式较建全,受各方面因素的激励,老师的转换也是很快的,对教师用心去探索俱乐部项目的教学可以说更有激情。这种在高校层面建立课程化管理的俱乐部平台体系,将对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2]更有利,同时也较好地推动俱乐部的建设。
二、地方高校大学推进俱乐部模式教学面临的困惑
(一)部分高校实行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所面临的困惑
地方高校大多都是由“专科”升格为“本科”起来的一些高校,其体育师资力量、场地器材、经费保障、学习环境等方面的都还是存在很大的的缺点,在教学方面与老牌的本科院校根本无法相比。但是随着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有些地方高校不认清自己学校的实力状况,硬着头皮也要求去做这件事,最后导致了俱乐部制的教学效果不佳,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从而影响了大学体育课的正常教学。这些地方高校既想把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推进俱乐部化,却又苦于自身的实力,在推动体育教学改革处于摇摆不定的情况,举步为艰,面临改革的困惑。当然这些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学校、教师等客观因素在里面又有学生在大学体育认识主观因素。
(二)地方高校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效果并不明显
俱乐部教学模式本意上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学生兴趣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更能体现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爱,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从近几年的一些体质测试和一些学术研究资料来看,除了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以外,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继续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原因在哪里?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主体与主导之间的对接上出现了问题。一是部分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就会选不太累的一些项目,加上自己的惰性,不善于主动去练习;二是部分老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教学过程中的强度与量不够,同样,受各方面体制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敢强行对学生采取硬性的教学手段,其目的就是怕学生在教学中出现安全事故或对立情绪,惧怕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而在教学中也讲究“平安无事”为上策,对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掌握技术技能是否提高,没有用心去关注。三是学生课余时间没有重视余暇体育的练习。学生玩手机已经上瘾,导致了学生业余体育锻炼的次数减少,也影响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意识形态。
三、地方高校大学体育教学模式设置构思
(一)加强体育基础教学,重在基础成效
近几年部分地方高校由于招收生源的客观现实所在,在上体育教学之前,对学生的了解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基础性技术的掌握还是令人失望,这在高校的大学生中也是不争的事实。有关资料的研究表明:初级中学实行体育中考成绩纳入总分以后,学校为了讲究升学率,从而诞生了新的“体育应试”教学,不全面发展。高中阶段由于时间紧、压力大,再加上学校以及任课老师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实质上并没有认真对待体育教学。部分高校在一年级实行俱乐部制教学以后,学生进校不知怎么选什么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课程,因此盲目选课,从而误导学生。实力雄厚的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机制健全,在后面调整项目课程时,不显吃力,但作为地方高校,要调整起来,确实难度较大。怎样有利于学生?其实最好就是在新生進校以后的一个学期或一学年推进基础性教学,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体育的本质,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对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利,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技术,全面发展。 (二)推进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重在技术掌握
推行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必然是一种趋势。在一年级的基础教学之上,在大一下学期或二年级开设俱乐部制教学课程,学生通过对基础课的体育课的学习,基本了解体育课的类型,同时在公布项目课程之前,就提前把各俱乐部课程的考核办法告诉学生,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爱好,以及身体素质等进行合理选择。每个班按30人左右准会员制进行教学。在俱乐部教学中,采用10+30+30+30上课的结构,即10分钟的准备工作,30分钟的基本技术练习,30分钟的高强度技术练习,30分钟的身体素质练习。通过俱乐部课程的开设,重在引导学生加强专业化体育技术学习,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每人至少掌握一门体育技术走进社会,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三)探索第二课堂,重在技术提高
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必须主动置身于社会大系统中,增强开放性,以便使体育教学改革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3]。仅有课堂的教学要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困难,现在处于数字时代,信息时代,手机、电脑的多彩画面会刺激大学生的视觉细胞,易于把大学生拉进到可视的范畴,针对这种情况,探索第二课堂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利用学校体育团体组织,成立各式各样的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团体,每一个团体都有一位老师负责,老师把相关的管理与训练计划又下放到学生干部手中,让学生在每个新学期不定期的组织招收新会员,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练习,学校外出的各种比赛就由俱乐部团体来负责与产生,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同时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训练、独立担当,培养管理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四)完善教学考核形式,重在业绩效果
作为大学体育考核形式,其实可以多种渠道进行,其目的主要是促进学生对体育主观能动性的认识。铜仁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在大学体育考核一这块方面大胆利用科技平台,与科技公司合作,创建铜仁学院《校园健身跑》app软件。把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校园跑有效成绩,作为期终体育成绩认定的一个依据。就目前而言,在成绩认定上,铜仁学院大学体育教学中所有学生的总成绩均由《校园健身跑》的有效成绩20%+身体素质考试成绩30%+教学技能考试成绩50%三个部分组成。学生的身体素质考试根据体质测试情况而定,每个学期考试的内容与标准均不相同,并由大学体育教學部组织老师统一考试。技能考试由每位任课教师按教学内容进行考评。由于考核形式变化,重在业绩效果,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之下,学生的体质测试成绩普遍提升,其效果比较明显。
地方高校有效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起到催生学校浓厚的锻炼氛围,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走进社会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由于各所高校在体育场馆设施、所处的区域环境等方面的不同,俱乐部制的教学所带来的效果也就不同。根据实际情况来实行,不能照搬其他基础设施较好的学校的教学模式进行,这不仅不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相反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建鹏.普通高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利与弊[J].林区教学,2011,4 (169):127-128.
[2]张波,崔树林,等.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育人价值[J].体育学刊,2018,3 (25):81-84.
[3]李军.深化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2018,3 (77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