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数学教育作为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要在数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
一、要善于读书学习。
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苏霍姆林斯基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读书如同智者交谈,可以使一名有追求的教师在读书中启迪心智,拓宽视野,一步步走向成熟,从而了解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并把学到的先进理论与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二、要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与数学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数学教育也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首先,数学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创性思维发展的基础,第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层出不穷的问题为人们的创造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第三,数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如何将其他学科与数学联系起来,如何给现实问题找合适的数学模型等都包含创新。因而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要提高数学思维素养和意识。
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用欧几里得方式提出来的数学对象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有两种推理,论证推理与合性推陈出新理。正因为数学有两个侧面和两个推理,使得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数学思维的功能方面是其他科学不可取代的,同时学生在具备了数学思维这种数学素养后,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学好数学,另一方面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或研究中会大大提高工作水平,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落笔有据言之有理的严谨品质;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习惯。这些态度,品质,作风,不仅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而且还要在数学教育中去渗透和贯彻。
数学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认识,作为数学教师要彻底抛弃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数学是升学的唯一工具,而是要形成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人特有的修养的全新的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可行地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数学教育水平。
四、要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一般地人们都认为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数学美又是抽象,含蓄,不易感受的,它要求欣赏者是具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数学美学的素养,具有一定的数学理论高度作基础,对数学概念在精神上的雅与美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接受一定的数学美学教育。
美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认为:数学美既是奇异的,又是和谐的,也就是说数学是和谐性与奇异性的统一。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也是评价数学理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自己具有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素养,进而才能指导学生,在数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种数学素养。数学美学的培养有利于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味,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五、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淳厚的数学素养,还应具备其他一些教学的综合素质,诸如阅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1、阅读能力。现行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要求,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大难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一是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数学风景,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领域,教师必须涉猎。二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数学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必须有所了解,这是对教师特殊的素质要求。三是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数学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要对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而且不是一般的阅读,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最重要的是质的增加。随着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教师将涉足一个新的阅读领域,学那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都没想过的东西,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这对教师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挑战。同时,过去教师上课,过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比如,数学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这让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
试用新教材的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教材的“瓶颈”。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例如数学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到其他学科诸如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使得数学教师必须在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博览其他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能把其他学科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于数学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富有成效,才不会出现连教师都不明白的教学问题。
2、数学研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个时代,不会进行数学教研的一个教师是不能算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因为教学科研能力是一个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许多教师认为从事数学研究与数学教学不相干。其实不然,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对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事数学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感受数学发现的心理历程,体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真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肯定地说,这些体验会有意识地溶入研究者的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要善于读书学习。
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必修课,在信息化时代,只有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苏霍姆林斯基曾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读书如同智者交谈,可以使一名有追求的教师在读书中启迪心智,拓宽视野,一步步走向成熟,从而了解先进前沿的教育理念,学习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并把学到的先进理论与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二、要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
数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与数学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而数学教育也可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环境。首先,数学最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是创性思维发展的基础,第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层出不穷的问题为人们的创造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第三,数学是一门有着广泛应用的学科,如何将其他学科与数学联系起来,如何给现实问题找合适的数学模型等都包含创新。因而提高我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要提高数学思维素养和意识。
波利亚曾经说过:数学有两个侧面,用欧几里得方式提出来的数学对象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来,却像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有两种推理,论证推理与合性推陈出新理。正因为数学有两个侧面和两个推理,使得数学教育在培养人的数学思维的功能方面是其他科学不可取代的,同时学生在具备了数学思维这种数学素养后,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学好数学,另一方面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或研究中会大大提高工作水平,使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落笔有据言之有理的严谨品质;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和习惯。这些态度,品质,作风,不仅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而且还要在数学教育中去渗透和贯彻。
数学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人们对数学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认识,作为数学教师要彻底抛弃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数学是升学的唯一工具,而是要形成数学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人特有的修养的全新的正确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切实可行地推进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数学教育水平。
四、要理解、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一般地人们都认为数学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数学美又是抽象,含蓄,不易感受的,它要求欣赏者是具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数学美学的素养,具有一定的数学理论高度作基础,对数学概念在精神上的雅与美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接受一定的数学美学教育。
美籍印度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认为:数学美既是奇异的,又是和谐的,也就是说数学是和谐性与奇异性的统一。数学美是数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之一,也是评价数学理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自己具有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素养,进而才能指导学生,在数学教育中提高学生理解与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这种数学素养。数学美学的培养有利于认识数学的科学意义、文化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品味,进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五、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淳厚的数学素养,还应具备其他一些教学的综合素质,诸如阅读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方面。
1、阅读能力。现行新教材的一个显著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自身知识储备能否适应这一变化,能否满足学生要求,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大难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环境下,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一是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是什么关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数学风景,这是一个十分宽广的领域,教师必须涉猎。二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那么,数学教师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必须有所了解,这是对教师特殊的素质要求。三是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作为数学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要对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而且不是一般的阅读,不仅仅是量的增加,最重要的是质的增加。随着新课程体系的诞生,教师将涉足一个新的阅读领域,学那些以前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想都没想过的东西,甚至是想都不敢想的东西,这对教师不失为一种全新的挑战。同时,过去教师上课,过多地依赖“教参”,如今的“教参”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不能拿来直接上课,教参中除了案例,绝大部分是启发教师的思维,给教师一个思索创造的空间。比如,数学教师用书主要指明教学目标,对关键地方稍作介绍,其余只作提示,不作硬性规定。这让教师在感到没了框框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和拓展知识的自我需求。
试用新教材的一些教师反映,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困难。很显然,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驭新教材的“瓶颈”。因此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师不仅要“洗脑”还要“充电”。例如数学中有许多地方涉及到其他学科诸如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使得数学教师必须在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还要博览其他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能把其他学科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于数学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富有成效,才不会出现连教师都不明白的教学问题。
2、数学研究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学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个时代,不会进行数学教研的一个教师是不能算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的,他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因为教学科研能力是一个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集中的体现。
许多教师认为从事数学研究与数学教学不相干。其实不然,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数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事数学研究对研究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从事数学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感受数学发现的心理历程,体会数学思维的内涵,领略数学内在的真善美,领悟数学的精髓,肯定地说,这些体验会有意识地溶入研究者的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