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讨论怎样开发教材内外资源,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师情感 解读文本 朗读教学 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1-01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导向,有利于整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我认为要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必须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发教材内外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调动教师自己积极的情感、价值观等因素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只有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能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打动学生,把学生带进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充满深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说说听到了什么?(我作师范朗读,背景音乐《思乡曲》)随后,学生们畅所欲言:我听到了母亲膝下绵绵的亲情;我听到了新婚夫妻浓浓的情意;我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在教师语言的感染、指引和带动下,学生把心沉入到课文当中,感悟课文语言之美,情感之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教师的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美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得到熏陶。
二、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解读。
语文是表达人性的语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是人类思想荟萃的语文……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和情感态度。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与他人思想的对话,是与他人情感体验的对话。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对课文进行创造性解读。
首先,教师要准确体验教材。“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教师要对课文揭示的情感深入体会,对课文表达的美蕴领悟。营造一种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情境气氛,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景。其次,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和自我体验对课文进行创造性解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课文的表达或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读出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乡愁》最后一个环节时,创造性的朗读,诗人用四个意象对乡愁作了诠释。让我们放飞想象,以“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教师师范: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学生仿写:乡愁是一轮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乡愁是“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的无尽思念; 乡愁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学生在交流接受美的熏陶、体悟作品美的真谛。
三、加强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例如,《巴东三峡》和《周庄水韵》这两篇文章,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三峡景色的独特之美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在教学《乡愁》第二个环节:朗读,说理解的话。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让自己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学生从构思、意境、写法、语言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学生已初步领略了作品美。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四、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语文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勇气》后组织学生就法国妇女的做法展开讨论,领悟到她捍卫和平精神的伟大。
(2)情景中体验: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小巷深处》时,可让学生自已蒙住眼睛半小时或一小时,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体会盲母怎样抚养养女的艰苦,体会盲母的爱心。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学习科幻作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看谁的想像丰富,奇特而又合乎情理。
(4)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等,再如让学生欣赏石榴图片,形象感知石榴的外在美。再如学完《爱莲说》之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莲花,体会莲的形象美,继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在比赛中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关键词】教师情感 解读文本 朗读教学 阅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31-01
新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这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正确的导向,有利于整体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我认为要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必须在重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发教材内外资源,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调动教师自己积极的情感、价值观等因素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价值观。只有教师热情投入、真情流露,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高效语文课堂,教师首先要能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打动学生,把学生带进教材。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教师充满深情的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说说听到了什么?(我作师范朗读,背景音乐《思乡曲》)随后,学生们畅所欲言:我听到了母亲膝下绵绵的亲情;我听到了新婚夫妻浓浓的情意;我听到了海外游子深情的呼唤……。在教师语言的感染、指引和带动下,学生把心沉入到课文当中,感悟课文语言之美,情感之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教师的语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美的教学语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让学生得到熏陶。
二、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解读。
语文是表达人性的语文,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是人类思想荟萃的语文……表达的是关于社会人生的思想观和情感态度。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与他人思想的对话,是与他人情感体验的对话。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能对课文进行创造性解读。
首先,教师要准确体验教材。“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诉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教师要对课文揭示的情感深入体会,对课文表达的美蕴领悟。营造一种与教材内容一致的情境气氛,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观其景。其次,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和自我体验对课文进行创造性解读,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课文的表达或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读出自己的个性。在教学《乡愁》最后一个环节时,创造性的朗读,诗人用四个意象对乡愁作了诠释。让我们放飞想象,以“乡愁是……”这个话题说话。教师师范:乡愁是故乡牛背上的短笛,吹响的是绿色的乡音。学生仿写:乡愁是一轮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乡愁是“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的无尽思念; 乡愁是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学生在交流接受美的熏陶、体悟作品美的真谛。
三、加强朗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例如,《巴东三峡》和《周庄水韵》这两篇文章,文字中蕴含着丰富的美,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体会三峡景色的独特之美和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在教学《乡愁》第二个环节:朗读,说理解的话。请同学们用心去读,让自己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你一定能读出别人读不出的东西。学生从构思、意境、写法、语言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我觉得学生已初步领略了作品美。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四、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语文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勇气》后组织学生就法国妇女的做法展开讨论,领悟到她捍卫和平精神的伟大。
(2)情景中体验:在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小巷深处》时,可让学生自已蒙住眼睛半小时或一小时,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体会盲母怎样抚养养女的艰苦,体会盲母的爱心。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学习科幻作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以“假如……”开头说一段话,看看谁的想像丰富,奇特而又合乎情理。
(4)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皇帝的新装》等,再如让学生欣赏石榴图片,形象感知石榴的外在美。再如学完《爱莲说》之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莲花,体会莲的形象美,继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在比赛中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