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主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学习好计算可以最有力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切实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提高计算能力?这就要靠教师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和谐氛围,创造合作情境
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在这种更具有亲和力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接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才会成为一种可能。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判断要鼓励尊重,不加以责备,多提建议,用真切期待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各抒己见,积极动脑,敢于合作交流。另外,还必须创设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和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学生的身高,让学生自己动手量,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都要有明确的分工,这时学生急需合作、交流、测量,所以就调动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合作更加有效。
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数学课变为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动脑想数学,自己动手做数学,是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又需要教师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首先要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给每个小组成员一定的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担任一种角色,并经常轮换。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袖手旁观”,要走下讲台参与进去,巡视各小组进展情况,参与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69÷3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69根看作是6个十和9个一,小组内合作讨论怎样分,交流后学生明确去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再把9个一平均分到这3份中,每份是2个十和3个一即13,这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了算理,明确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脱离小棒,看着算式说明思考过程,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四、关注合作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在合作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非但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反而降低
了学习效果。例如,我搞了一次小组竞赛,4人一组,3人说,1人做记录:“①用2除,商是两位数没有余数;②用3除,商是三位数,余数是2,分别能写几道算式?”布置后开始行动。过了几分钟,第二小组就完成了。我不断向比较慢的小组投去关注的目光,这时小组成员着急起来,一个程度好些的学生,拿过纸来替做记录的同学写起来,另外几个学生不知所措,只好发起愣来。由于留的时间紧迫,还有几个小组的个别学生也没有真正合作好,只顾个人的行动,想尽快完成老师的任务。事后仔细反思,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起到培养合作精神的作用吗?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如何让学生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开始,要让学生多一些积极的体验,在时间安排上,要宽余一些,这样也有助于教师参与进去,进行合作方法和技能的引导。因此,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在计算题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素质。
责任编辑杨博
一、营造和谐氛围,创造合作情境
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合作学习中,其前提是必须创设一个安全且自由的氛围,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环境,在这种更具有亲和力的氛围中,师生之间相互欣赏,相互接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才会成为一种可能。对于学生不正确的判断要鼓励尊重,不加以责备,多提建议,用真切期待的话语鼓励他们,让他们各抒己见,积极动脑,敢于合作交流。另外,还必须创设激发学生合作内在动机和情景或交流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性。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学生的身高,让学生自己动手量,整理数据,填写统计表都要有明确的分工,这时学生急需合作、交流、测量,所以就调动了学生合作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合作更加有效。
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数学课变为数学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动脑想数学,自己动手做数学,是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而学生的学习活动又需要教师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例如,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作为组织者,首先要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给每个小组成员一定的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担任一种角色,并经常轮换。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袖手旁观”,要走下讲台参与进去,巡视各小组进展情况,参与小组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给予有效的引导。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教学口算“一位数除两位数69÷3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69根看作是6个十和9个一,小组内合作讨论怎样分,交流后学生明确去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再把9个一平均分到这3份中,每份是2个十和3个一即13,这样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了算理,明确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脱离小棒,看着算式说明思考过程,说的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四、关注合作过程,培养合作精神
在合作过程中过分地强调竞争,尤其是强调速度方面的竞争,非但无助于学生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反而降低
了学习效果。例如,我搞了一次小组竞赛,4人一组,3人说,1人做记录:“①用2除,商是两位数没有余数;②用3除,商是三位数,余数是2,分别能写几道算式?”布置后开始行动。过了几分钟,第二小组就完成了。我不断向比较慢的小组投去关注的目光,这时小组成员着急起来,一个程度好些的学生,拿过纸来替做记录的同学写起来,另外几个学生不知所措,只好发起愣来。由于留的时间紧迫,还有几个小组的个别学生也没有真正合作好,只顾个人的行动,想尽快完成老师的任务。事后仔细反思,这样的合作学习能起到培养合作精神的作用吗?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如何让学生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开始,要让学生多一些积极的体验,在时间安排上,要宽余一些,这样也有助于教师参与进去,进行合作方法和技能的引导。因此,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合作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总之,在计算题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数学素质。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