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以及旅游行业新时代逐渐发展,对于旅游人才的培养需求也逐渐增加,长期以来传统的农耕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如何改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提高管理水平,打造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有效提升學生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实现学校和社会顺利对接,满足旅游行业需求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论述了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现存培养模式的问题,并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为例分析了当前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面临的困难,以及几点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
一、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放缓发展和变革历史的阶段,就业形势严峻,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大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大学早已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和交流的地方。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主体也不再是精英化的高端研究性人才,而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大众化应用型人才[1]。
何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及其原理应用于实践,并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它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实际工作者,因而,应用型人才需要有较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以及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与此同时,关注社会需要是制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依据,良好的精神教养、一定的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能力是的旅游从业人才越来越重要的素质要求,而这些素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培养,改变以旅游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代之以旅游实践问题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
二、当前教学模式中体现的主要问题
从学校的教学模式上看,当前一些实践性课程的安排与产业实际需求相脱离。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不清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不佳。其实很多学生心里都清楚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距离,同时也渴望掌握一些“吃饭的手艺”,使自己在择业和竞争中居于更有利的地位,学生奔着就业而来,却不知道哪段内容有利于就业。以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学生仅从一般的教材很难准确地理解到旅游职业的关键要求。由于旅游本身涉及的学科知识庞杂,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从业能力微乎其微。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确实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记住”这些知识并不能使毕业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任务,唯有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实践才可能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2]。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培养模式,它通过校企结合,可以引进在企业担任过职务的管理者来校授课,让他们把旅游行业的新动态、新问题、新案例带进课堂,引进实践性案例教学,真正做到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增强讲课的实用性。同时,与企业联合可以引进教学基地,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及时掌握从事旅游基层工作的技能技巧,毕业后可缩短基层工作时间,更快的走向基层管理岗位,使学生有了更加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以及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树立职业目标,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具备市场所需要的整全问题的解释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及也因此获得其所需要的人才,解决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适应岗位的需求,也解决了旅游市场人才培养上供需错位的问题[3]。
四、校企合作培养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目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参观访问、课题研究、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短期培训、攻读学位、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开展“订单式”教育等各种合作形式百花齐放,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也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了培养了大量的旅游实用人才。然而,现行的“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的问题[4]。
(一)合作积极性不高
从企业的内在角度讲,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高,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商业性质,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解决用工问题,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往往只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加之培养学生并不能使企业人才留用的问题得到保障,虽然有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企业不能确定培养出人才后,是否能留住人才并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工作兴趣低下,对企业认同感低,毕业留用的意向差,企业也无法培养出符合自身长远需求的人才。要照顾好学校、企业、学生的根本利益需求,是目前合作达成的根本所在[5]。
(二)校企合作缺乏动力
政府作为社会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领跑者,对于校企合作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然而只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却没有实质性的支持政策,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对于校企合作,政策的支持,宣传的力度,资金的投入,信息交流的畅通,无论哪一个不到位都很难从根本上推动校企合作的运转,而企业和学校在缺乏政府这些动力支持的情况下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自然也就不足。
(三)校企双方缺乏权责机制
学生依附于学校学习,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服从学校管理为重,因此,学校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的行为规范起着很大的限制作用,校方以学生的安全为重,过多干涉,不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安全和保障等问题,干预现象明显,企业也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导致企业无法放手培养学生。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对于各自的权利、义务划分不够明晰,合作协议对于双方的约定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没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缺乏对于学生出现问题的预防处理机制,导致双方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关系脆弱。 (四)现行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深度不够
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但现行的合作模式仍然拘泥于几种单一的模式,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都采用顶岗实习、共建实习基地的简单形式,学生学习内容肤浅,所学的技能比较单一,缺乏进一步的深化。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职业能力,热爱并忠于自己的职业,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身有业可就,让企业有才可用,让学校输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很难在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6]。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实施中心、是沟通学校招生与就业的桥梁,特别是专业课骨干教师,要“一专多才”。旅游管理专业更加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广泛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当前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较多的从业经验和业务素质,单纯停留在理论性课堂上没办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没办法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虽然双师型教师在很多高校中受到重视,持有职业证书的教师比例也很高,但实际有从业经历的教师却少之又少,往往都是有证无业,只具备实践和理论其中的一种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不高[7]。
五、校企合作模式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以下对策
(一)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方共赢局面
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找到可靠的企业,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要從企业的多角度进行考核,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向和动机以及是否具有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其次,学校要向学生和家长传递订单式培养的信息,充分动员和宣传,选择合适的订单培养对象并确保学生愿意选择该模式进行锻炼和就业,学校也要保障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以征得企业的合作。在保障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扣除学生应有的实习薪资,学校、企业、学生按照比例各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企业可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选择留用学生。三方在此基础上互利互惠、平等自愿的签订合同并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培养过程,以达到三方合作共赢的局面,提高三方合作积极性。
(二)完善政府导向机制,发挥政府第一推动力量
为解决用工缺口,为经济增长找出新的突破口,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到了校企合作上,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用工缺口。学校、政府、企业均向校企合作抛出了“橄榄枝”,而这一合作第一推动力就是政府,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结合本国国情有选择的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和管理校企双方的参与。最重要的是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对有资格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确立地方性法规,明确高等级的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义务、责任和内容,同时,确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变学校在校企合作探索中的被动性,鼓励高等级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展开。
(三)建立健全校企双方权责机制,增强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校企双方应签订合同协议保障,明确双方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健全管理机制,健全合作过程中各项问题的处理机制。学校在管理上、资金上应该更多的帮助企业,合作针对的是已满十八周岁的学生,在严格的安全条例规范下,学生有能力保证自身安全,并对自身行为负责,因此,学校应放手让企业培养,增加服务于企业培训的力度,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管理,在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以及合作方式上找到利益平衡点,必要时要让利于企业,保证教学质量和要求。同时,以企业培训为中心,要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企业有效参加到教育中来,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创造条件和机会增进交流,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加大实训比例,采取“旺入淡出”的形式,在旅游旺季时,增加实习比例,落实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淡季时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四)健全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多样化合作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校方要发挥主导力量,积极与旅游企业联系,协助完善实践培训体系。要使合作形式多样化,多采用参观访问、课题研究、专题调研、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等深度的合作形式加大校企交流深度,旅游院校可以定期选派优秀旅游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考察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旅游企业需求,建立旅游专业最新消息沟通平台,第一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前沿动态,了解企业文化,同时,把企业文化融入到课堂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确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养。企业也可以向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反馈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利用旅游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展实践性研究课题,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并为企业带来创收,同时也可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学生长期在这样的信息传递和文化熏陶的环境下,精神教养、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也自然会有所提高。
(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高理论基础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应该在是在旅游行业从事过实际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并通过通过正规考试获得相关从业资格的教师。
学校要为教师参加学术和行业前沿会议,到国内外旅游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交流等创造条件,以便掌握国内外旅游业的动态,开阔教师的眼界,从而也能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极大的帮助。学校应该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新经验、新技术及相关理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增强学校自身实力,吸引高等级企业合作。同时也要引进高等级企业管理者来校授课,鼓励在校教师到合作的企业兼职或挂职实习、交流与进修,定期培训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让教师参加各类旅游服务操作技能考试,获得技能资格证书等,提升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此外,学校应着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完善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给教师以政策、资金上的资助,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壮大创新型教师队伍。
六、结语
本文认为校企合作需要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政府有力推动该模式广泛应用,同时企业和学校之间明确权责,健全合作机制并在合作过程中加强管理,保障合作顺利运行,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加深合作深度,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邹统钎,徐慧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建设论文集.
[2]郑洁.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3]从日方.新形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4]毛金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杨絮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9):10-11.
[6]关于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提案衡水新闻网,2015-11-03.
[7]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2010-4.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
一、旅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正处于放缓发展和变革历史的阶段,就业形势严峻,行业之间、单位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十分激烈,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际上这对大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大学早已不是孤立的象牙塔,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和交流的地方。大学所培养的学生主体也不再是精英化的高端研究性人才,而是服务于整个社会的大众化应用型人才[1]。
何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所学知识及其原理应用于实践,并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它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实际工作者,因而,应用型人才需要有较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以及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的能力。与此同时,关注社会需要是制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依据,良好的精神教养、一定的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能力是的旅游从业人才越来越重要的素质要求,而这些素质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培养,改变以旅游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培养模式,代之以旅游实践问题为中心的培养模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
二、当前教学模式中体现的主要问题
从学校的教学模式上看,当前一些实践性课程的安排与产业实际需求相脱离。这就进一步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目标不清晰,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不佳。其实很多学生心里都清楚理论和实际之间存在距离,同时也渴望掌握一些“吃饭的手艺”,使自己在择业和竞争中居于更有利的地位,学生奔着就业而来,却不知道哪段内容有利于就业。以旅游管理专业而言,目前学生仅从一般的教材很难准确地理解到旅游职业的关键要求。由于旅游本身涉及的学科知识庞杂,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的从业能力微乎其微。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确实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记住”这些知识并不能使毕业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任务,唯有将这些知识加以应用、实践才可能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在以后的实践中加以完善[2]。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培养模式,它通过校企结合,可以引进在企业担任过职务的管理者来校授课,让他们把旅游行业的新动态、新问题、新案例带进课堂,引进实践性案例教学,真正做到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增强讲课的实用性。同时,与企业联合可以引进教学基地,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作为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学生及时掌握从事旅游基层工作的技能技巧,毕业后可缩短基层工作时间,更快的走向基层管理岗位,使学生有了更加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以及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树立职业目标,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具备市场所需要的整全问题的解释和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及也因此获得其所需要的人才,解决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适应岗位的需求,也解决了旅游市场人才培养上供需错位的问题[3]。
四、校企合作培养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
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目前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行参观访问、课题研究、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短期培训、攻读学位、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活动、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开展“订单式”教育等各种合作形式百花齐放,为校企合作提供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也为我国旅游行业培养了培养了大量的旅游实用人才。然而,现行的“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又存在着许多的问题[4]。
(一)合作积极性不高
从企业的内在角度讲,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高,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商业性质,使得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了解决用工问题,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往往只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加之培养学生并不能使企业人才留用的问题得到保障,虽然有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应用和推广,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落实,企业不能确定培养出人才后,是否能留住人才并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工作兴趣低下,对企业认同感低,毕业留用的意向差,企业也无法培养出符合自身长远需求的人才。要照顾好学校、企业、学生的根本利益需求,是目前合作达成的根本所在[5]。
(二)校企合作缺乏动力
政府作为社会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领跑者,对于校企合作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然而只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却没有实质性的支持政策,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对于校企合作,政策的支持,宣传的力度,资金的投入,信息交流的畅通,无论哪一个不到位都很难从根本上推动校企合作的运转,而企业和学校在缺乏政府这些动力支持的情况下开展校企合作的动力自然也就不足。
(三)校企双方缺乏权责机制
学生依附于学校学习,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服从学校管理为重,因此,学校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的行为规范起着很大的限制作用,校方以学生的安全为重,过多干涉,不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对于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安全和保障等问题,干预现象明显,企业也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导致企业无法放手培养学生。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由于校企双方对于各自的权利、义务划分不够明晰,合作协议对于双方的约定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没有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缺乏对于学生出现问题的预防处理机制,导致双方的合作流于形式,合作关系脆弱。 (四)现行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合作深度不够
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但现行的合作模式仍然拘泥于几种单一的模式,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都采用顶岗实习、共建实习基地的简单形式,学生学习内容肤浅,所学的技能比较单一,缺乏进一步的深化。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职业能力,热爱并忠于自己的职业,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身有业可就,让企业有才可用,让学校输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这些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很难在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6]。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高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实施中心、是沟通学校招生与就业的桥梁,特别是专业课骨干教师,要“一专多才”。旅游管理专业更加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要有广泛应用知识的能力,而当前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较多的从业经验和业务素质,单纯停留在理论性课堂上没办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也没办法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虽然双师型教师在很多高校中受到重视,持有职业证书的教师比例也很高,但实际有从业经历的教师却少之又少,往往都是有证无业,只具备实践和理论其中的一种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质量不高[7]。
五、校企合作模式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以下对策
(一)优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方共赢局面
首先,学校要为学生找到可靠的企业,要选择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企业,要從企业的多角度进行考核,包括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水平、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向和动机以及是否具有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其次,学校要向学生和家长传递订单式培养的信息,充分动员和宣传,选择合适的订单培养对象并确保学生愿意选择该模式进行锻炼和就业,学校也要保障向企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以征得企业的合作。在保障培训质量的前提下,扣除学生应有的实习薪资,学校、企业、学生按照比例各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企业可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选择留用学生。三方在此基础上互利互惠、平等自愿的签订合同并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培养过程,以达到三方合作共赢的局面,提高三方合作积极性。
(二)完善政府导向机制,发挥政府第一推动力量
为解决用工缺口,为经济增长找出新的突破口,很多企业将目光投到了校企合作上,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用工缺口。学校、政府、企业均向校企合作抛出了“橄榄枝”,而这一合作第一推动力就是政府,这就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结合本国国情有选择的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尽快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支持、规范和管理校企双方的参与。最重要的是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在企业内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参与,对有资格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确立地方性法规,明确高等级的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义务、责任和内容,同时,确立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体地位,有效改变学校在校企合作探索中的被动性,鼓励高等级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展开。
(三)建立健全校企双方权责机制,增强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
校企双方应签订合同协议保障,明确双方职责,规范双方的行为,健全管理机制,健全合作过程中各项问题的处理机制。学校在管理上、资金上应该更多的帮助企业,合作针对的是已满十八周岁的学生,在严格的安全条例规范下,学生有能力保证自身安全,并对自身行为负责,因此,学校应放手让企业培养,增加服务于企业培训的力度,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校企合作管理,在合作机制、合作内容以及合作方式上找到利益平衡点,必要时要让利于企业,保证教学质量和要求。同时,以企业培训为中心,要注重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使企业有效参加到教育中来,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创造条件和机会增进交流,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加大实训比例,采取“旺入淡出”的形式,在旅游旺季时,增加实习比例,落实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淡季时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形成“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
(四)健全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多样化合作形式
深化校企合作,校方要发挥主导力量,积极与旅游企业联系,协助完善实践培训体系。要使合作形式多样化,多采用参观访问、课题研究、专题调研、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等深度的合作形式加大校企交流深度,旅游院校可以定期选派优秀旅游专业骨干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考察学习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旅游企业需求,建立旅游专业最新消息沟通平台,第一时间内让学生了解旅游行业前沿动态,了解企业文化,同时,把企业文化融入到课堂当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确立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养。企业也可以向旅游院校和科研机构反馈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利用旅游院校的人力资源开展实践性研究课题,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并为企业带来创收,同时也可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学生长期在这样的信息传递和文化熏陶的环境下,精神教养、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也自然会有所提高。
(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高理论基础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教师应该在是在旅游行业从事过实际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并通过通过正规考试获得相关从业资格的教师。
学校要为教师参加学术和行业前沿会议,到国内外旅游高等学府进行学习和交流等创造条件,以便掌握国内外旅游业的动态,开阔教师的眼界,从而也能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提供极大的帮助。学校应该定期举办研讨会,交流新经验、新技术及相关理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增强学校自身实力,吸引高等级企业合作。同时也要引进高等级企业管理者来校授课,鼓励在校教师到合作的企业兼职或挂职实习、交流与进修,定期培训教师的基本职业技能,让教师参加各类旅游服务操作技能考试,获得技能资格证书等,提升教师的实践技术水平。此外,学校应着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完善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给教师以政策、资金上的资助,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壮大创新型教师队伍。
六、结语
本文认为校企合作需要在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建立合作,政府有力推动该模式广泛应用,同时企业和学校之间明确权责,健全合作机制并在合作过程中加强管理,保障合作顺利运行,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模式,加深合作深度,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参考文献
[1]邹统钎,徐慧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旅游管理教学团队建设论文集.
[2]郑洁.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创新研究.
[3]从日方.新形势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4]毛金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杨絮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9):10-11.
[6]关于政府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法规、制度保障提案衡水新闻网,2015-11-03.
[7]陈静.高职旅游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