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做一个知己

来源 :优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aichi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26日零时,钱穆夫人胡美琦在台湾病逝,享年83岁。胡美琦曾说,两人之间并非浪漫的爱情,她因景仰钱穆的人格学养,愿意委身下嫁,照料不时为胃疾困扰的钱穆。而钱穆则把她当做一生的知己。
  乱世别离
  1949年春天,淮海战役结束不久,蒋介石即在南京宣告下野。此时,钱穆正在老家苏州养病。他早先以《先秦诸子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文章著作引学人注目,是中国德高望重的学者,但胃病一直是钱穆的宿疾。不论如何名满天下,钱穆始终是一介书生,私人生活全靠夫人张一贯打理。张一贯和钱穆育有5个儿女,原在小学教书,为了丈夫能专心学林,她一手操办起家里大大小小的琐事,也牺牲了自己的事业。
  在大西南逃难的那几年,母亲死了,小女儿出生了,钱穆都无法随侍在侧,全由妻子独自面对。抗日战争胜利后, 51岁的钱穆在友人建议下,回到老家乡居,在江南大学任文学院长,才得以与妻儿团聚。
  但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内战愈炽,学生频频上街游行。闹事已成风潮,无法疏导,亦无法教导。钱穆向来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但此时青年人受到苏联革命刺激,对传统中国文化更心存仇疾,他感到自己身在“俄化”的狂风暴雨之中,内心充满了孤独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忧虑。为了自己的那份理想,他知道,不走不行了。
  新亚相遇
  钱穆南下,流亡至香港办学。此时的香港成为许多人的避风港,胡家风也携全家逃至香港。胡家风是江西世家又是政要,一家人南逃到香港时,却已是别无长物。
  在香港,钱穆与友人创办了新亚书院。这是一所符合他心中理想的学校,他一直深信,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建立在民族意识的抬头以及对历史文化传统复兴的基础上。他写信回家要求3个儿子赴港就读,不料兄弟3人均认为父亲逃至香港是一种不爱国的行为,革命青年岂能走这条路?于是回信拒绝了父亲。
  离家在外多年,连家人都不理解他了,钱穆将孤寂感深埋在心里。眼前他有更头疼的事:新亚书院的经费由上海商人支持,但时局动荡,学校经费濒临绝境,需要到处募款。一介书生,流寓香港,妻儿如居异世,眼下处境艰维,奔走乞援,完全是一幅山穷水尽的景象。
  在一个宴席场合,胡家风认识了钱穆,两人相谈甚欢,得知钱穆办学,没多久便让五女儿胡美琦寄读。1950年,21岁的胡美琦入读新亚书院,她选修了中国文化史。在那个旧社会整个被打倒的迷惘时刻,这门课程使她对国家民族的前途燃起了信心,连带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乐观。此时的任课老师钱穆已56岁,望之虽严,亲之即温,他的精神面貌给年轻的胡美琦留下深刻印象。只在新亚念了一年,胡美琦便离开香港,跟随父亲迁往台湾安顿。
  台北重逢
  1950年冬天,钱穆到台北募款,受到蒋介石礼遇,并责成府内每月拨3000港元供钱穆临时之用,这解了钱穆的燃眉之急。
  1952年春天,钱穆应台湾官方邀请演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等主题。在一次讲演中,突然遭遇礼堂塌方,钱穆当场被击昏,但大幸未死。当时人在台中的胡美琦得知钱穆受伤,便来探望他。出院后,钱穆在台中就近休养,胡美琦则每天下班后便来探视,待到一同晚餐才离去。就这样两人在一起共处了4个月,这期间,钱穆发现胡美琦跟她的同辈人不一样,她对传统文化怀着一颗炽热的心,而且她的落落大方、单纯与天真、无微不至的照料,让患难中的钱穆精神振作,飘零的心有了稳定的力量。
  钱穆不知道,同时多灾多难的,还有自己老家的发妻。在苏州,51岁的张一贯突然脑溢血中风,导致半身不遂,并失去了教职,陷入孤独封闭的状态。
  一生知己
  1954年,胡美琦从台湾飞来香港和钱穆共患难。这一年胡美琦25岁,而钱穆己经到了花甲之年。自从胡美琦来港之后,钱穆的处境悄悄发生了转变。新亚书院的经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学校身份也获得了港府的肯定,规模有所扩建。
  而此时的大陆,革命声浪一波高过一波,气氛愈来愈严峻。钱穆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1956年,钱穆事业和健康上的困顿逐渐得到纾缓,他决定,要给胡美琦一个交代。这一年两人终成眷属。
  老夫少妻的婚事,还是需要说明的。钱穆写信给自己的高徒余英时说:穆之婚事,实非得已。以垂老之年,而饮食居处,迄少安顿,精力有限,甚何能久。惟美琦以盛年作此牺牲,私心甚望其能继续治学,勿专为家庭琐务毁耳。
  事实上,胡美琦是钱穆的知己。她对钱穆笃爱情深、精心看顾,起居饮食等方面关心备至。钱穆毕生守护中华文化,她则毕生守护他。
  1966年,“文革”开始,大陆逃港者涌至,香港社会治安日益混乱。1967年钱穆夫妇移居台北。也就在这一年,钱穆彻底与老家妻儿断了音讯。
  1978年,张一贯撒手人寰。故去前,她甚至不知道钱穆是否仍然在世。1980年,85岁的钱穆终于和儿女们重新取得联系。他们通了几封信即匆匆约在香港见面。这一面,他们等了32年。
  1990年钱穆去世,胡美琦为他在家乡四处奔波,寻找归葬的墓地,他生前曾说希望晚年能在这里安度余生。于是,胡美琦几经周折将他安葬在太湖西山湖滨的山坡上,因为这里的景色很像他们当年在香港沙田家中楼廊远眺的景象。
  安葬钱穆后,胡美琦继承他的遗志,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与夫君共创的“素书楼文教基金会”中,在两岸推广传统文化,出版《钱宾四先生全集》,直到22年后完全焚尽自己生命最后的热度。(摘自《看历史》)
其他文献
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我们会和“好朋友”见面,卫生巾已经是女性生活中的必备品,挑选卫生巾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一件关乎我们的舒适度与健康的大事。好的卫生巾能带给女性最贴心、舒适的呵护,但卫生巾的各种概念“名词”那么多,什么样的卫生巾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呢?  哪些设计能增强吸收能力?  Question:卫生巾有的是7层,有的是5层,是不是细分的层数越多吸收能力越高?  Answer:不一定。因为每层材料不
期刊
日益拥挤的都市,让埋骨青山成了一个奢侈的梦想。但与冰冷逼仄的骨灰盒相比,选择安葬在林间树下,化为草木,常伴青山,也被视为一种生命的延续。在日本,这种名为“树葬”的墓葬形式,以其崇尚自然、节俭环保的特点,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逝去的生命滋养出绿树繁花  曹洞宗真光寺的墓园“森之苑”坐落在海拔约80米的一座丘陵上,这里是里山的一角。山坡上覆盖着绿茵茵的草坪,种满了烂漫的樱花、四照花和香气宜人的
期刊
伦敦奥运会上,孙杨让大家见识了他在泳池中的威力。其实除了称霸泳池,孙杨还有个梦想,那就是当歌星,而且最好被天王刘德华签下。  近日在出席某活动时,当被问及是否会考虑向娱乐圈发展时,孙杨大方地回答:“眼前还是先把游泳做好,伦敦奥运会只是一个起点,还会有更多的奇迹,以后有机会,我希望去歌坛發展。”  此话一出,满场笑声。不过面对大家现场演唱的要求,孙杨倒是害起羞来,“现在不行。我的演唱水平现在不是很好
期刊
她出身贫寒,却依靠努力取得了成功,在扮演性感蠢姑娘的同时,她也在消解和嘲讽这些角色。她曾被女人嫉妒、蔑视甚至仇恨,但也被模仿、被研究,最终成为她们的姐妹。  成为梦露  1926年6月1日上午9点30分,洛杉矶大众医院诞生了这个城市历史上最著名的女人。她出生时叫诺玛·简,母亲格拉迪斯是一名24岁的电影剪辑员,几乎一文不名,最后还是靠同事们资助才结清了医院的账。没有人知道梦露的生父是谁。格拉迪斯一人
期刊
趴着睡觉有可能会造成猝死,躺着睡觉或导致脑袋睡“扁了”,科学家正在探索:婴儿怎么睡才健康。  对中国的父母来说,让孩子仰睡大概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做法。然而在西方国家,直到1992年才开始广泛呼吁婴儿应当仰卧睡觉。这项呼吁的初衷,是避免婴儿猝死综合征。在此之前,西方国家的许多婴儿是趴着睡觉的,而这种姿势有时会造成婴儿死亡,确切原因不明。  美国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有69%的父母认为仰睡是最安全的方式并加
期刊
编辑/曹俊然  10月,当所有鲜艳的衣服都慢慢隐于衣柜,胸针成了扮靓的不二法宝。无论是何种风格的服装,总有一款与之相搭的胸针,镶嵌于服裝之上,流露出缤纷闪耀的华美光彩,为你的全身装束都添色加分。  良禽择木  一枚珍稀的胸针必定会有灵性,冥冥之中它自己也会寻找心仪的主人。当你选择了动物系胸针,不仅增添了俏皮之感,也为你的运势添了神来一笔,动物的灵性会让你愈发活力十足。  花朵意趣  有什么比繁花更
期刊
人们在选择护肤品时,总是对含天然成分的产品情有独钟,认为这样的护肤品是绝对安全的。的确,绝大多数化妆品里面的天然成分都是亲肤的,但再神奇的“灵丹妙药”也需对症下药,用错了可是“后果很严重”。  肌肤诉求 老化、干燥肌肤  护肤目标:这两类皮肤都需要强化和加深保湿力,同时帮助细胞加快新陈代谢与重组的功能。  不可选,要避免:茶树油、金缕梅成分,因为它们会让老化和干燥的肌肤状况雪上加霜。单纯使用富含茶
期刊
她以为自己会赢。“秀外慧中”或者“白骨精”这些词搁在她身上,都不足以概括她:她其实可以算作“全能型”选手,职场上应对自如,聚会中谈笑风生,腹有诗书眼观天下,厨房里端得出创意菜,虽然不太知道肉价涨没涨。但最终她还是输了。赢家的胜算只在于:安稳。  男人多半是现实主义者,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欣赏优雅卓越的女人,也愿意拥有这样一位红颜知己,可如若选她们做爱人,便会踌躇。自视甚高,难免有所苛求;聪慧
期刊
65岁的林桃原是省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退休两年后老伴病故,从此电视成了她离不开的“老伴”。一天,省台一档达人秀节目中,一个小伙子的表演吸引了林桃。小伙周围摆放了大小十面鼓,身体各部位绑着奇形怪状的长短鼓槌。精心操作下,他竟能同时敲击这十面鼓,且节奏不尽相同。林桃情不自禁地叫好。  小伙子临下台时说他明天还有更精彩的节目,但需要一位特别的观众。林桃正猜着他又要炒作什么时,茶几上的电话响了起来,接起
期刊
我有个朋友是开家具厂的,家族产业,他本人也相当努力,完全不是那种市井传言的富二代。我这个朋友喜欢和工人一起吃饭,于是,我就有机会接触到他工厂里形形色色的工人。有一个工人的故事,让我感慨万千。  和我朋友一样,这个工人以前也是个老板。因为木工做得好,所以年纪轻轻便小有积蓄,接着开了家木工厂。20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中小企业的大发展时期,只要你勤快,总有赚钱的渠道。因此,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渐渐地,成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