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苦”为线开掘文本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an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讲述了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餐风饮露、晓行夜宿的经历以及住在古寺中编著《本草纲目》的事情。作者以生动形象、质朴感人的语言刻画了李时珍以苦为乐、严谨认真的精神品质。此类课文,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式呢?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应该努力开掘文本中丰富的人文信息和训练资源,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表达中的“苦”字进行感知与体悟,让学生有所感触、有所体悟,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紧扣具体数字,体验“苦”
  《本草纲目》是我国经典的医药学著作,它的问世包含着李时珍很多的精力与心血。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伊始,就开展了这样的教学:首先出示关于《本草纲目》的一组数字:16部,52卷,200多万字,1892种药草,药方达11096种,手绘插图1160幅,并将数字用红色标注。之后,要求学生紧扣红色标注的数字谈谈感受。在学生借助这些数字感受《本草纲目》的博大精深之后,笔者则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想象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人物所承载的价值。有的学生从这些文字背后感受到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艰辛与不易;有的学生则想象出李时珍在品尝、记录每一种药草背后所经历的危险和艰辛。
  笔者引领学生借助具体的数字进行想象与品悟,学生不仅读出了文字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更充分调动了自身的感官体验,感受到了人物的“千辛万苦”。学生将生硬的文字转化为内心的体验感知,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初步对文本中的“艰苦”进行了深入的体验与感知,更诱发了强烈的阅读期待,这为即将展开的借助具体语言寻“苦”品“苦”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聚力核心词语,品味“苦”
  《李时珍夜宿古寺》这篇课文,字字句句都渗透着“苦”的意蕴与信息,却找不着一个“苦”字。为了与课文中的人物形成强烈的认知共鸣,笔者充分开掘教材中蕴含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将自己的身心意识潜入到文本中去,探寻、品味文本中的“苦”,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对话,从而将一幅幅“艰苦”的画面镌刻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中。
  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在细致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圈画出能够体现李时珍“艰苦”的语言,紧扣语段中的关键性词句进行细细品读,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感受标注在旁边。随后,在交流过程中,笔者引领学生从“安徽”“河南”等不同地点的转换,感受李时珍行走的范围之广,经历的时间之久,并相机让学生想象“餐风饮露”所承载的丰富画面。笔者还紧扣课文中“舀泉水”“煮沸后”“啃干粮”等词语来引导学生想象他们“吃得苦、住得苦”的画面,并引导学生深入辨析“啃”与“吃”之间的区别,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他们生活的艰辛。
  笔者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进行辨析感知,让学生将自身的思维意识在文本语言中穿行了几个来回。正是对文本语言进行了深入品析,学生才会形成了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感知与丰富体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文本语言的深水区潜游、嬉戏。在教学中,笔者凸显了课文中“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啃”等表达的细节,这些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文字撞击着学生的心灵,学生在体悟理解、拓展想象的过程中真切感受了蕴藏在字里行间的“苦”。学生对于“苦”的感知也为深入体验人物形象、触摸人物内心起到了推进作用。
  三、借助想象类比,揣摩“苦”
  课文的题目为《李时珍夜宿古寺》,那古寺不仅是李时珍进行药物记载的场所,更是凸显人物“艰苦”的自然环境。因此,作者在行文过程中,运用“慢镜头”的方式,对古寺的环境进行了细腻的描写与刻画,将一个破败不堪、阴暗脏乱的古寺环境呈现在每个读者面前。笔者着力引领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通过用心聆听、观察、联想等方式将这座古寺的形象在学生脑中逐渐丰满、立体起来,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首先,笔者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渲染相应的课堂情境:夜幕逐渐降临,在这个毫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出现了这样一座破败的古寺。笔者相机出示描写古寺的话,并指名朗读。“看着这些文字,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呢?”相机出示与文字相应的图片,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中展开想象。有的看到了古寺的地面上积满了灰尘,各种枯枝败叶都随风而动,空气中还弥漫各种异味;有的看到了古寺的屋顶已经完全露天,墙壁更是破损不堪,好像随时都可能倒塌;有的学生充分进行联想,好像听到了远处尖利的狼嚎声,地上的枯草丛中好像还有几只鬼鬼祟祟的老鼠……
  在学生深入体悟之后,笔者又相机设置了这样的思考环节:如果将描写古寺环境的语句全部去掉,而直接以一句“原来是一座破败的古寺”进行替代,那在表达效果上会有怎样的不同呢?从而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作者之所以如此用心地描写古寺的环境,就是要借助环境破败不堪来表现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艰辛。
  四、依托拓展联想,表达“苦”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感知文本内容、揣摩文字意蕴、体悟人物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只有基于悦纳下的实践运用,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探寻苦、品味苦”时已经揭示出本文的写作方法:对人物的言行以及自然环境的描写,都是更好地为表现人物服务。这种对习作方法的提示与感知,为学生的表达实践练笔提供了鲜明的思路。
  基于此,笔者进行了这样的练笔实践指导:首先,进行了环境的渲染: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漫长岁月里,夜宿古寺只是其经历的千辛万苦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其实李时珍经历的类似事件还有很多,我们不妨想象一件事情写出来,别忘记运用本文中的写作方法,注重对人物的言、行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描写。随后,出示具体的情境设置:寒风峭、酷暑难当、狂风大作、雪花飘舞……李时珍会遇到怎样的事情呢?他又是怎样克服的呢?有学生这样写道:在严寒的冬天,寒风料峭,大雪纷飞,李时珍的双手已经冻得僵硬了,整个手面是又红又肿,为了采摘到山顶的一株药草,他正顶着严寒奋力地向上攀爬着,山石已经割破了他的皮肤,鲜血直流,但他丝毫都不在乎。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准确的感知与理解,对人物的品性也有了深入的体验,内在意识中积淀了丰满的情感体验。由此,笔者设置的练笔训练,就为学生倾吐内心的感知体验提供了较好的渠道。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切实有效的训练,情感得到了升华,精神也得到了洗礼。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一样:“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就是要凭借“例子”引领学生,在感知文本写作策略的基础上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深入悦纳与感知的基础上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奠定基础。
  笔者紧扣文本最核心的主题价值,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对文本的价值主旨进行全面的解构,并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深入体验,探寻“苦”、品味“苦”,最终在语言实践中表达“苦”,真正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海南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劳动技能教育是培智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弱智儿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劳动技能教育,除了可以培养弱智儿童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进行劳动技能训练和提高他们
2005年8月3日,受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于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结核病耐药性调查研讨会”。首次探讨了在全国开展结核病耐药性调查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