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语文教学行为的三点反思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g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改革自己的教学实践。但笔者发现,有些老师对课改精神的理解有失偏颇,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本文在此试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新课程不需要老师讲了吗?
  最近,各种课改观摩活动越来越多,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接二连三。稍作注意的话,你就会发现,上课的语文教师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尽量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泛泛而读,冠以“自读自悟”;滥用多媒体课件,名曰“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热闹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作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讲”就是“满堂灌”“填鸭式”吗?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吗”?不!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新课程并不排斥老师讲。问题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老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地讲。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用吗?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课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我们会发现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等等。
  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原理,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应当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1、准确掌握合作学习的规则
  教师应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策略。或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
  2、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学生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同的发现等等。这些内容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是学生靠个体自主学习很难解决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
  3、加強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教师还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
  三、怎样提问更有效?
  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的适时启发,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门扉。
  作为教师,我们每一节课都应该考虑:这一节课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提问是多余的?哪些提问需进一步改进?
  我认为,提问题首先要讲究实效。有的问题要“穷追不舍”,像前面提到的诸如“你读懂了什么”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教师决不能“鸣锣收兵”,而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再读自悟,或进行适时适度的点拨,促使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入。《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教师分析这部分时可以发问:韩麦尔先生究竟想说什么?那是怎样的难以言状的痛苦?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学生这下可忙开了,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由此可见,教师的提问如果讲求实效性,会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走向一个更深的层次。总之,教师创设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要有启发性,“一石”能激起“千层浪”;要有挑战性,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果子”;要有趣味性,设法让学生“欲罢不能”。《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学生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任务也主要是在每节课短短的45分钟内完成的。然而,遗憾的是,学生一学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也只有短短的20周左右,具体到某一学科,课堂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既然如此,我们能够无视“课”的效果、效率、效益和效能吗?   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在此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做法,请各位同仁批评斧正。  一、首先是教学方法
期刊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它要求每一位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是自己的教学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好的效果。  课堂效率的高低从很大程
期刊
“三老”教育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为了更有效地发挥“三老”教育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三老”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索和研究。通过学习和研讨,我认识到:语文教改近30年来虽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作文教学仍然处于费力大而收效微的状况,尤其是高中作文教学,一直缺乏科学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和相应的广泛适用的写作教材,致使作
期刊
在基础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现今,语文教学论学科的课堂应该跟上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职前教育中习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我认为,变革传统的语文教学论课堂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授课形式,创建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用互动的教学论课堂构建学生互动的理念  新的学习理念认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是人的教育”,教学应该关注“人”,应该“以人为本
期刊
摘 要:要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意识 课堂效率 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内容枯燥、乏味、空洞,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兴趣可言。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到考试时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怎样才能克服
期刊
《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词语理解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在说话、写作时,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 一些词语在
期刊
由于遗传素质、环境条件和所受教育不同等错综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班级集中教学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的个性特点。长此以往,学困生就容易出现。《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元空间,是在一个连续的时间内进行的,要想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必然要采取各种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情境”教学不是目的而是寓教于乐的一种手段.“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贴近师生情感交流,建设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完整的人格教育。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艺术,能够正确地
期刊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据初步了解,小学生中学习语文无兴趣的占2/3多,且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越低。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从情感入手,激发和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科与其
期刊
“快乐教学法”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值得使用的教学方法。目前,在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形成的能力仍是: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的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进一步学习的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只是高中阶段的要求较之初中阶段更高了一些。上述能力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具体要求,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应使它们系列化、整体化,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最终目的。因此教与学的任务相当艰巨。针对这一现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