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照片的版权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c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交网络盛行的时代,不少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往往是从网络开始传播,之后再被传统媒体所采用,那么网络照片到底有没有版权?其真实性如何确定,而作者的权益又该如何保障?今年6月发生在北京的一个案例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网络照片的版权问题。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次事件的经过:
  2011年6月23日下午北京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暴雨导致多条环路及主干道积水拥堵,地铁线路部分区段停运。随后,“新燕京七景”、“水漫故宫”等各种略带调侃意味的图文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流传最广的要属一幅“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成瀑布”的照片。
  这张用手机拍摄的照片于当天17:04分发布到微博上,短短几分钟内被转发上千条。第二天,该图片又登上了《中国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传统媒体的头版头条。照片的作者是一名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名叫杨迪,他在回国休假期间遭遇这场暴雨。拍照当天《中国日报》、《新世纪周刊》两家媒体主动联系并要求授权,其中一家在第二天就向他支付了稿费。第二天有100多家媒体转载此图片,但是其他使用了这张图片的媒体,都未跟作者进行任何联系。
  6月24日上午,杨迪首先给新华社打电话询问此事,要求自己的署名权和稿费,得到了新华社的诚恳道歉和稿费承诺。不过这时已有太多的媒体使用了这张没有署名和真实来源标注的照片,一方面难以证实有哪些媒体使用了这张图;另一方面一家一家地去要求署名非常耗费精力。
  网民用手机拍摄的图片登上传统媒体头版可以说是“网民的胜利”。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便携式的拍摄设备的普及,网民拍摄的照片有时比职业摄影记者拍摄的更有竞争力。但是与此同时,正规、合法地使用网络图片也成为传统媒体需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传统媒体直接转发网络中流传的照片是有一定风险的。一方面在作者不确定的情况下照片的真实性难以考证,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引发版权纠纷。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在网上发布照片,很可能会导致照片版权不能得到保护,在这方面应该有所警惕。而作为强势的一方,传统媒体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是解决网络照片被滥用和侵权的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针对此事发表了看法,她认为,“将普通公民所做的网络直播,纳入职业新闻报道的规范体系,已经成为突发新闻报道的一个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和专业新闻工作者目前仍显现出应对不足。”社交网站的发展更使得网络照片的版权问题变得错综复杂,任悦认为,“传统媒体必须尊重照片作者的版权,在刊发之前要找到照片作者,这一态度不仅避免版权纠纷的出现,也是一种职业精神的体现,因为正如新闻报道中对被采访者的引语都有严格规定,对网络来源的照片,也必须确认其作者,这才能保证报道的客观和真实。”
  《新京报》摄影部主任陈杰则在几天后的微博中写道:“本报当天使用了多张其中包括这张新华社发的图,新华社没有署名作者,原因不清,这个细节期待新华社能重视。”并表示《新京报》对于微博图片的使用有如下要求:必须联系到作者本人,提供原始图片,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并按作者要求给予署名;如果联系不到作者本人,相关图片必须使用权威媒体(比如新华、中新等)或商业图片库(CFP、人民图片等)签发的图。”
  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新闻图片的传播方式早已经超出了原有的范畴,而媒体制定新的图片使用规范势在必行。在“路透社报道手册2010版”中,这段话或许可以作为技术上的参考:“使用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标题中必须清晰准确地说明。新闻正文要在靠前的位置交代这些信息是如何获得的。收集信息的有关事实必须在新闻的显要位置予以突出,因为这也是读者关心的内容之一。”
  在本次事件中,有媒体因为尊重版权而得到网友的掌声,也有媒体因为处理不当而面临尴尬。图片传播方式的转变难免给媒体带来不适应,重要的是意识到这一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建议媒体以后在使用网络图片时,不妨多考证一下来源,不要无视甚至侵犯版权。虽然这么做会多花一些精力,但对网民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有助于让更多网民成为媒体在新闻现场的后备军,为公众带来第一手的图片报道。对于网民来说,要想保证自己的署名权不受到侵犯,可以考虑为照片打上水印;或用Artistcope技术保护图片,将照片加密,以防被人下载、另存后不当使用。但这样就只能在特定的Java程序网站上观看图片。当然这只是一点小提示,真要形成良性的网络图片使用环境,还需要依靠媒体的自我约束。
其他文献
在视觉媒体乃至文化、艺术里,摄影是非常独特而且有别于任何其他媒体的。它是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时代的发明,它的兴起不像绘画、雕刻乃至书法和文学等那样,并不是随着人类文明开始在各社会文化里同步发展的。不过在这个科学进步的时代里,目前它已经成为一项最大众化,而且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视觉媒体。也正因为如此,摄影到底是什么?怎么去看待它的意义与发挥也就难有定论。这使我常常感到,我们有必要接受,在很多摄影的探讨上
期刊
从“文艺青年”到摄影记者  白天,光圈8,快门1/125秒,夏天减少一挡,冬天加一挡 —— 这是35年前王颂笔记本上记录的相机使用指南,也是他当时重要的拍摄经验。  1976年,全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接近尾声,这一年也是王颂在农村插队的第四个年头。一支解放军宣传队到农村招兵,浑身充满艺术细胞的王颂做梦都想当兵,眼看着机会到了跟前,王颂使出浑身解数,吹小号、拉二胡、唱样板戏,自编自演,朗诵、唱歌,最
期刊
2011上半年《摄影世界》“尼康奖”读者园地摄影比赛获奖作品评选工作8月3日在北京举行。由资深摄影师、北京服裝学院外聘专家陈小波、资深摄影师闵强、尼康公司北京分公司代表徐昆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认真评议,从2011年上半年《摄影世界》“尼康奖”读者园地摄影比赛入选的作品中,按照每月不同的主题分别评选出两名获奖者,2011上半年共有12人的12幅作品荣获“尼康奖”。他们将分别获得由尼康映像仪器销售(
期刊
摄影师刘智聪是香港长洲人,多年从事电视广告制作、美术指导,现职多媒体制作总监。  劉智聪毕业于英国,所修读的是室内设计,并在设计课程中接受了基本的摄影教育,了解暗房放、印等技术。  对这个年轻人来说,他的爱好似乎有些异于常人——电影、摄影、拾荒及旅行。  纵观刘智聪的多组作品,不难发现他很善于赋予环境恰当的空间感。“我对空间、历史、影像十分着迷。室内设计学士学位的教育让我对空间感受的除了感性,还有
期刊
征服海洋是人类亘古以来的梦想,而帆船作为梦的载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石器时代。帆船运动从1896年现代奥运会一开始,就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帆船项目也在不断丰富完善,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项目就进行9个级别、11个项目的角逐。与田径、游泳等诸多竞技项目不同,帆船运动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而帆船摄影,从诞生那天起就具备天然的优势背景,碧海蓝天,白帆立桅,画面色彩分明,富有韵味
期刊
举目四望,国内国外,摄影节如雨后春笋,一个接一个地办起来。  现在全球到底有多少个摄影节?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的答案。  出于不同的创办目的,因了不同的人在操持运作,摄影节呈现出五花八门的姿态。正如休斯敦国际摄影节主席弗雷德里克·鲍德温所说,现在已“节满为患”。但好的摄影节并不为多。  为什么要办摄影节?谁会关注摄影节?摄影节都有些什么内容?摄影人从中能有什么收获?哪些摄影节不容错过?摄影节的未来会往
期刊
进入8月以来,新疆各地百万亩番茄陆续进入全面采摘期。8月6日,在位于新疆昌吉的中粮屯河高新农业示范园内,工作人员正在介绍联合利华和中粮屯河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而在另一处,位于新疆乌苏的一处农田旁,大型的机械采摘设备正在番茄地里快速采收,一台采收机相当300到400人工的采收量,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还能减少人工采摘造成的装车损失,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番茄运往加工厂,保证番茄加工品质。  为了增强番茄制品
期刊
时事纵览  在“点击”栏目中,本期《职业摄影师》介绍了近期的摄影活动、展览等资讯。本刊摘编如下:  在英国德比郡举行的FORMAT国际摄影节迎来了它的第15个年头,本届摄影节的主题是“公共区域的曝光”。该摄影节庆祝了街头摄影的复苏。其中的一个亮点是FORMAT 11委托项目,由马格南摄影师Bruce Gilden拍摄完成,将在德比博物馆和艺术画廊展出。为了完成这项委托拍摄,这位美国大师把镜头对向了
期刊
2011年3/4月的《美国摄影》用整刊80页的内容,介绍了新闻记者Brian Frank的边境拍摄故事、名人摄影奇才Dan Winters的独特拍摄风格,也历数了塑料相机的来源发展及其独特魅力,和活跃在世界各国的各种形式的职业摄影师自发组成的各类团体。    【 摄影点睛 】  本期的《Winters传奇》讲述了名人摄影师Dan Winters的拍摄心得。Winters的照片的平面设计感从他最初在
期刊
α35是索尼新发布的具有1620万高像素的APS-C画幅单电数码相机,是索尼α单电系列的入门级产品。7月上旬,笔者参与了索尼组织的“镜随我心”索尼α35广州试拍活动,得以提前接触这款相机。这次试拍的外景地是广州的几个著名景点:南沙滨海沙滩、百万葵园、十九涌、小瀛洲村和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在外拍活动中,我分别使用了DT18~55毫米F3.5-5.6 SAM和70~400毫米F4-5.6G两只变焦镜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