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培养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新课改形势下高中政治课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新课改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等特点,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本文以高中政治课为例,深入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一、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内容偏多。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现在的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普遍过长,有人认为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只有老师教授一遍,心里才有底。“讲授法”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老师教授的时间过长,老师对学生包办代替的过多,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及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关注结果评价,忽视解题方法的探讨。
新课改要求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教学及学习质量。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对结论的理解记忆,忽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隐含的方法和探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没有理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真谛。
3、学科本位偏多,而相关学科之间的聯系、渗透、融合偏少。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 ,要将学科之间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归纳起来,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不系统、不透彻;二是对新课改的具体实施缺乏清晰认识。
二、改进和完善措施
1、 转变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搭建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另外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的操作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循序渐进,培养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讲解习题及平时训练的时候,要逐步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改变过去主观题教师讲思路、说答案的做法。例如,对于“认识型”简答题的界定:设问中出现“看法、认识、评价”等关键字眼。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性质、作用)。概括时要有意识的向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上靠,但设问中(或材料中)已有明确表述的,则这一步可以省略。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即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问中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问题。这一部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原因或现实原因;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第三步,说明“怎么做”。即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怎么做,如何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包括两部分:理论要求和现实要求,要结合材料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分析,但材料中已有清楚表达的,则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整合资源,全面培养合格人才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学生是永远的中心。作为现代型的教师,我们应该有新型的教材观,应该由“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教书”,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幸福生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逐渐加强,分割条块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链接。例如,讲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关于文学艺术丰富绚丽一框时,运用语文知识回答文学艺术的地位(孔子学院、三字经遍布世界各地)、特点(从文学体裁看)、作用(以学生印象最深的一句古诗词或文学名著为例,体味读者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关于古代科学技术独领风骚部分内容时,运用历史知识回答古代科技成就(春秋、战国、唐、宋、元、明)并归纳分析其地位、特点、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让他们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当前,新课改的实施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还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为国家培养出更加全面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新课改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等特点,为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本文以高中政治课为例,深入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和完善的措施。
一、 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过长、内容偏多。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留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现在的课堂上,老师讲授的时间普遍过长,有人认为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只有老师教授一遍,心里才有底。“讲授法”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老师教授的时间过长,老师对学生包办代替的过多,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及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2、关注结果评价,忽视解题方法的探讨。
新课改要求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加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教学及学习质量。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对结论的理解记忆,忽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隐含的方法和探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没有理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真谛。
3、学科本位偏多,而相关学科之间的聯系、渗透、融合偏少。
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 ,要将学科之间进行整合,形成综合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反映现代科学的综合化趋势,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归纳起来,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理解不全面、不系统、不透彻;二是对新课改的具体实施缺乏清晰认识。
二、改进和完善措施
1、 转变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课堂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应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搭建自主学习和讨论探究的平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另外社会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的窗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的操作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学生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2、循序渐进,培养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讲解习题及平时训练的时候,要逐步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改变过去主观题教师讲思路、说答案的做法。例如,对于“认识型”简答题的界定:设问中出现“看法、认识、评价”等关键字眼。第一步,说明“是什么”。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性质、作用)。概括时要有意识的向相关学科的知识点上靠,但设问中(或材料中)已有明确表述的,则这一步可以省略。第二步,分析“为什么”。即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设问中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问题。这一部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原因或现实原因;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第三步,说明“怎么做”。即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应当怎么做,如何解决问题。一般而言包括两部分:理论要求和现实要求,要结合材料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全面分析,但材料中已有清楚表达的,则这一步可以省略。
3、整合资源,全面培养合格人才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强调教材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介。在教学活动中,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学生是永远的中心。作为现代型的教师,我们应该有新型的教材观,应该由“教教科书”走向“用教科书教书”,围绕学生的终身发展、幸福生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其他课程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之间的渗透与融合逐渐加强,分割条块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链接。例如,讲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时,关于文学艺术丰富绚丽一框时,运用语文知识回答文学艺术的地位(孔子学院、三字经遍布世界各地)、特点(从文学体裁看)、作用(以学生印象最深的一句古诗词或文学名著为例,体味读者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关于古代科学技术独领风骚部分内容时,运用历史知识回答古代科技成就(春秋、战国、唐、宋、元、明)并归纳分析其地位、特点、贡献。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将近期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告诉学生,让他们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构建知识体系。
当前,新课改的实施仍处于探索的过程中,还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之路,为国家培养出更加全面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