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构成了城市的血肉。与此同时人们的目光也逐渐着力于现代化,而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也逐渐成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然而每座城市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这就使古建筑的存在成为了必然。如何协调处理好老城区古建筑与现代化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建筑;现代化;问题研究
一、古建筑的发展及特色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原始社会时期又有地域区分,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发展历程也较为不同。夏商周时在极低的生产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在此时期已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即等级森严的制度。汉代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此时中国建筑体系大致形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的得到了解放。纹饰、花草、鸟兽、人物丰富了建筑形象。进入隋唐五代后,开始区分院落,格局开始复杂化。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缩小,建筑比起唐代更为秀丽,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风貌也逐渐显示出地域性特色。明清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城市化和装饰化。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体现。
二、古建筑存在的意义
一段历史可以由文字来纪录也可通过建筑来传承。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抽象的,即使我们阅读甚至研究了千百遍,也只能粗略得了解,但是建筑却不一样。站在这些古建筑面前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痕迹,领略到那些时代真正的风采。蜿蜒的长城盘旋在山峦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雄伟的赵州桥横跨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世界脊背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红山之上,殿宇嵯峨,金碧辉煌??这些建筑都雕刻上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我们依旧为此震惊,这就是建筑所带给我们的。如果说文字是纪录文化,那么建筑却可以承载文化的灵魂。中国古建筑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它在世界上自成一派,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智慧,成为中国的标志与骄傲。从原始的洞穴到泥土草木到坚固的砖瓦是实用性的演变;从单一的住宅结构到复杂的亭台楼阁是艺术的演变;从布局简陋到装饰富丽堂皇抑或是简洁高雅是精神追求的演变,这些无疑都在见证着历史的演变。我们总是在号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那么就从保护古建筑开始。
三、古建筑的保护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古建筑不仅受到了战火的毁灭,也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牺牲品。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北京进行大大改造,而拆掉旧建筑自然是首先要做的事,四合院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古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古建筑的保护又迎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建筑如何存在于现代化建筑之中。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古建筑都是形单影只,其周围的街道均被拆除,导致这些建筑与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格格不入,形单影只的古建筑失去了原本的历史韵味,没有了周围环境的存在它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有些城市借着保护的名义对古建筑进行开发,将其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大批游客,赚取大量门票费,其中更是有很多商贩坐地起价。这些行为让原本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建筑增添了市侩的气息,这种将古建筑进行商业化开发并成为一种赚钱工具的方式也并不是真正的保护,只有形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必须保留其韵味。
四、如何使古建筑融入现代
(一)在保护古建筑方面我们虽然有了一些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反观国外却更有效得将古建筑完整得保留下来,这得益于他们完备得法律体系。早在1913年法国就颁布了《历史古迹法》,奠定了法国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基础。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意大利更是在1872年就出台了第一部文物建筑保护法。有了这些完备的法律体系才使凯旋门、卢浮宫、比萨斜塔这些震惊世界的建筑有效地保留下来。然而这些是不够的。就拿巴黎来说吧,他们建造的新凯旋门将新老城区划分开,老城区完全不允许现代建筑踏足,所以古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好包括周围的环境。这也是我国没有完全做到的地方。
(二)保護古建筑迫在眉睫。首先必须建立更完善的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法律体系,并将有关法律向群众大力普及,让普通民众能从思想上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杜绝游客在旅游景点写下“到此一游”等类似事件的发生。当然普通人民群众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群众可以有效使用自己的监督权,自行成立志愿者监督机构,让政府对古建筑的保护实现透明化。当然在政府决定对城区改建时也可以发动全城人民的力量,全城征集方案或者将自己所制定的方案下发群众让群众进行投票争取建设一座让市民都满意的城市。
(三)当然所谓保护不仅仅是保存形还要保留其韵味。在对古建筑进行管理时必须杜绝“少而精”这种理念,绝不能因为理想中的精华而拆除所谓的糟粕,要知道所有的古建筑都是历史给予的瑰宝。我们应当保存古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让其单独存在于高楼大厦之间。或许我们也可以向西方国家学习建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新凯旋门,让古建筑与现代化建筑和平共处。或许我们也可以用与古建筑类似的颜色或材料,对城市进行改造使古建筑到现代化建筑之间有个过度,使其融入整个城市。
五、结语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积淀,是智慧的存在。它是一座城市的根本,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灵魂,倾尽全力保存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现代化不可阻挡但是我们要全力以赴将古建筑融入其中。
作者简介:盛静怡(1996.4-),女,江苏江阴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
【关键词】古建筑;现代化;问题研究
一、古建筑的发展及特色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原始社会时期又有地域区分,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其发展历程也较为不同。夏商周时在极低的生产水平下,完成了木结构体系的草创,并掌握了筑城与高台建筑的方法。在此时期已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大特点,即等级森严的制度。汉代时高台建筑减少,多屋楼阁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法、礼制等制度密切结合,足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此时中国建筑体系大致形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的得到了解放。纹饰、花草、鸟兽、人物丰富了建筑形象。进入隋唐五代后,开始区分院落,格局开始复杂化。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缩小,建筑比起唐代更为秀丽,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风貌也逐渐显示出地域性特色。明清时期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城市化和装饰化。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体现。
二、古建筑存在的意义
一段历史可以由文字来纪录也可通过建筑来传承。文字记载的历史是抽象的,即使我们阅读甚至研究了千百遍,也只能粗略得了解,但是建筑却不一样。站在这些古建筑面前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历史的痕迹,领略到那些时代真正的风采。蜿蜒的长城盘旋在山峦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雄伟的赵州桥横跨河,流水潺潺,清澈见底;世界脊背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红山之上,殿宇嵯峨,金碧辉煌??这些建筑都雕刻上了历史的痕迹,但是我们依旧为此震惊,这就是建筑所带给我们的。如果说文字是纪录文化,那么建筑却可以承载文化的灵魂。中国古建筑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一部生动的史书,它在世界上自成一派,凝聚着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智慧,成为中国的标志与骄傲。从原始的洞穴到泥土草木到坚固的砖瓦是实用性的演变;从单一的住宅结构到复杂的亭台楼阁是艺术的演变;从布局简陋到装饰富丽堂皇抑或是简洁高雅是精神追求的演变,这些无疑都在见证着历史的演变。我们总是在号召要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传统美德,那么就从保护古建筑开始。
三、古建筑的保护
在上个世纪我国的古建筑不仅受到了战火的毁灭,也成为了现代化建设的牺牲品。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北京进行大大改造,而拆掉旧建筑自然是首先要做的事,四合院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古城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古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古建筑的保护又迎来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古建筑如何存在于现代化建筑之中。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古建筑都是形单影只,其周围的街道均被拆除,导致这些建筑与周围现代化的建筑格格不入,形单影只的古建筑失去了原本的历史韵味,没有了周围环境的存在它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有些城市借着保护的名义对古建筑进行开发,将其打造成旅游景点吸引大批游客,赚取大量门票费,其中更是有很多商贩坐地起价。这些行为让原本充满历史韵味的古建筑增添了市侩的气息,这种将古建筑进行商业化开发并成为一种赚钱工具的方式也并不是真正的保护,只有形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必须保留其韵味。
四、如何使古建筑融入现代
(一)在保护古建筑方面我们虽然有了一些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反观国外却更有效得将古建筑完整得保留下来,这得益于他们完备得法律体系。早在1913年法国就颁布了《历史古迹法》,奠定了法国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基础。作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的意大利更是在1872年就出台了第一部文物建筑保护法。有了这些完备的法律体系才使凯旋门、卢浮宫、比萨斜塔这些震惊世界的建筑有效地保留下来。然而这些是不够的。就拿巴黎来说吧,他们建造的新凯旋门将新老城区划分开,老城区完全不允许现代建筑踏足,所以古建筑保存得较为完好包括周围的环境。这也是我国没有完全做到的地方。
(二)保護古建筑迫在眉睫。首先必须建立更完善的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法律体系,并将有关法律向群众大力普及,让普通民众能从思想上意识到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杜绝游客在旅游景点写下“到此一游”等类似事件的发生。当然普通人民群众的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群众可以有效使用自己的监督权,自行成立志愿者监督机构,让政府对古建筑的保护实现透明化。当然在政府决定对城区改建时也可以发动全城人民的力量,全城征集方案或者将自己所制定的方案下发群众让群众进行投票争取建设一座让市民都满意的城市。
(三)当然所谓保护不仅仅是保存形还要保留其韵味。在对古建筑进行管理时必须杜绝“少而精”这种理念,绝不能因为理想中的精华而拆除所谓的糟粕,要知道所有的古建筑都是历史给予的瑰宝。我们应当保存古建筑及其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让其单独存在于高楼大厦之间。或许我们也可以向西方国家学习建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新凯旋门,让古建筑与现代化建筑和平共处。或许我们也可以用与古建筑类似的颜色或材料,对城市进行改造使古建筑到现代化建筑之间有个过度,使其融入整个城市。
五、结语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积淀,是智慧的存在。它是一座城市的根本,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灵魂,倾尽全力保存它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现代化不可阻挡但是我们要全力以赴将古建筑融入其中。
作者简介:盛静怡(1996.4-),女,江苏江阴人,本科,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