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山下的旱地農田
新疆干旱少雨,特别是天山以南的南疆地区干旱少雨,农作物绝大多数靠河水浇灌。于是,河流流经之地才有乡村和农田。生机盎然的条带状绿洲,便镶嵌在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上,横亘在了连绵起伏的大漠边缘,靠河水浇灌的绿洲农业,也就成为新疆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传统农业特色。
连绵高耸的天山、昆仑山、阿勒泰山脉上的雪峰、冰川,孕育出了塔里木河、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开都河、伊犁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等570条河流。充沛、源源不断的水源,浇灌着天山南北的广袤土地,使其上的农田得以旱涝保收。
只是,随着新疆农村人口的剧增,各大河流上游的过度开垦和截流,导致其中一些河水(叶尔羌河、和田河、塔里木河等)的断流及这些流域地表水的紧张,打井取水浇灌,成为这些地方的无奈选择。但河水浇灌,依然是绿洲地区的主要浇灌途径,占有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
凡事总有例外,在浇灌农业占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的新疆,也存在着为数不多,一直靠天吃饭,靠雨水滋润的旱地旱田,其中面积最大、最为典型的非天山北麓的江布拉克旱田莫属了。
笔者对江布拉克早有耳闻,去年晚秋小麦收获,终于前往一游。来到这里,面对一望无际的万亩麦田壮景,颇感震撼。
只见平缓的丘陵山地被随地势起伏,或圆或方等形状各异的麦田所覆盖。山上山下一片金黄,收割机你来我往,你上我下,隆隆声在山谷间响彻、回荡。道路及空地上,晾晒着一片片饱满的麦粒,拉运粮食的车辆在道路上往返疾驶。收割后的田野上,排列着或方形或圆形的麦捆,羊群、牛、马在悠闲地吃着麦茬和遗落的麦穗。越过麦田,向远处望去,是连绵起伏、层层叠叠的高山,松树茂密,青翠一片,与麦田的金黄形成色彩的强烈对比。再往上,则是白雪皑皑的雪山,著名的刀把雪峰横亘顶端。从平原到江布拉克丘陵再到高山到雪峰,呈现出典型的垂直生态景观。尽管夏季已过,但依然能够想到那绿色的麦浪随风翻滚,生机盎然的景象。
总之,在这里,无论是放眼瞭望抑或置身其间,漫步在田埂上,无不让人兴奋、激动,以至于流连忘返。
江布拉克,不但是新疆的旱地粮仓,更是独具魅力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游览观光胜地,绘画摄影爱好者的又一天堂。一年四季,游览观光者、绘画摄影人络绎不绝,不断从新疆乃至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为方便游览,一条木栈道蜿蜒起伏,穿梭于田野山间,在方便游客观光、拍摄的同时,又为田野增添了新的一景。
待我观光、游览拍摄完毕,一种想进一步探讨江布拉克生态成因的欲望随之而生。于是,经过采访当地农民,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了这篇探索性的文章。
雨水丰沛不旱的旱地
地理位置上,江布拉克麦田分布在奇台县境内半截沟镇南部的天山北麓山地,总面积48平方公里,连绵不断,故号称万亩。
历史上,古丝绸北道从该镇通过,麻坡沟河壁上建有石城子城堡军事要塞(亦称疏勒城)。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疏勒城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东汉永平十八年,匈奴发起攻城战,戍已校尉耿恭将军率数百将士坚守城堡。在汉军的顽强抵抗下,匈奴久攻不下,于是使出毒计,断了城中水源,欲将守城将士和城中百姓渴死。将士们干渴难捱,为生存竟饮马尿解渴。困境中,耿恭命士兵挖井,但掘地十五丈却不见一滴水。耿恭心急如焚,整理衣冠,对着干井祈祷。结果,天助汉军,井下竟突然涌出清流。耿恭让士兵提水上城,泼水让匈奴看。匈奴见状大惊,士气锐减,石城子于是被保住。
由于开垦历史悠久颇具规模,耕种方式独特,当地农民创造出了新疆最早的、又一类型的绿洲文化。加之由于紧邻天山高山森林和牧场,2003年,江布拉克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江布拉克”是哈萨克语,意为“圣水之源”。这里的景观非常独特,反常而有趣。这是因为,雪山雪融化后并没有按照常规在山前形成地表河流,而是渗入地下,沿地下暗沟悄无声息地流到下游几百公里处,汇成唯一水源,孕育出了奇台绿洲,养育了当地几十万民众。
圣水之源,由此而来,名副其实。石城子城堡保卫战,耿恭掘井保城池的传奇历史故事,也在印证这里的地下水丰富,水位浅,随便一挖就能见水的事实。
凡事总有遗憾,江布拉克也不例外。江布拉克的“不公”“遗憾”是,上苍慷慨地让这里的高山雪水进入了下游千家万户,却没有赐给近在咫尺的雪山下的父老乡亲一条河,让雪山融水都从地下暗沟流走,流向了下游,遗忘了其上的这片土地。
在这里,“近水楼台”没能先得“月”,地下暗流难解地表浇灌之需,于是,雪山下的广袤田野,竟成了得不到河水浇灌,只能靠天吃饭、靠降雨滋润的旱地。但是,上苍关闭了江布拉克地表河流这道“门”,却又给它开启了雨水丰沛这扇“窗”。
当你仔细观察考察过江布拉克田野之后会发现,上苍不给这里留下河流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片田野分布在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地间,田地或被顶在“山头”,或缠绕在“山腰”,或横躺在“山梁”上,即使地表有河,也无法把水引进去浇灌。好在,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环境使这片旱地成为雨水丰沛的降雨区,成为不缺水极少干旱的“保收田”。丰沛的雨水,破解了无地表水这道难题。
从所处地理位置看,江布拉克处于天山北麓高山与平原的爬坡带、过渡带上,如同天山北麓的其它山地,成为地形雨降雨区的沾光、受益者。夏季,准噶尔盆地(低压区)的潮湿气流在向天山(高压区)流动过程中,在这里开始爬升,接近高海拔低气温带时,即凝结成雨降落下来。高山下、雪山下的江布拉克农田也就跟着沾光,频频地接受雨水的滋润,没有河流的旱地也就不旱和极少干旱了。
面对这不旱、少旱的旱田,笔者不由地想到了同样靠天吃饭,靠雨水种田的甘肃、陕西、山西这些地方,全靠降雨而雨水极少的旱地旱田。与之相比,江布拉克显然是幸运得多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丰沛的雨水,让这里的农民没有或极少干旱之忧,只要下种,就会有不错的收成。
而且,与河流澆灌区相比,这里的农民劳作也更加轻松,只要把地一耕,种子一撒,就可以撒手不管了,之后的一切,完全交给老天来打理。频频的降雨,会让庄稼无比滋润,茁壮成长。只等秋季一到,麦穗成熟,上山收割,往粮仓里送,去集市上卖,点钞票就行了。
拖拉机上山轻松耕地
同是丘陵山地旱田,江布拉克在耕作条件上,又具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甘肃、陕西、山西这些地方上的旱田区,耕种非常困难。这些地方的土地大都“贴在”陡立的“山包”上。为保持水、土,便于耕作,人们不得不从下而上地修出一层层梯田。而这些陡立的梯田,又造成了交通的隔断,拖拉机等机械根本上不去,田间劳作只能全靠人力和牛、驴这些牲畜来完成。无论耕种、施肥等田间管理还是收割、往山下运粮,都得靠人亲力亲为,或是靠牲畜帮助,农业机械根本用不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缓慢的节奏,艰辛的劳作,广种薄收,成为这里的农人最典型的农耕生活写照。
同样是山间旱地,江布拉克的情景则大不相同,除了雨水丰沛无干旱之忧外,这里还有与别处山区旱田的另一个不同之处,这就是,在耕地、播种、秋收时,都是拖拉机在漫山遍野地跑,农民们依然很轻松。
这,又得益于江布拉克的地形、地势。
江布拉克的农田都分布在高山前的平缓丘陵地带,“山顶”和“山沟”高差不大,一般不过二三十米,极其平缓。在这平缓的丘陵上耕种,不必修建梯田,为各种机械耕作提供了交通条件,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可以随便开到山顶,漫山遍野地施展身手,从而把农民从人力+畜力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就是说,江布拉克的农田虽然也在山上,但由于这里的山既不高,起伏也不大,非常平缓,为把农民从繁重的人工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这一地区,实现现代化高效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形地势等自然条件,而不必像甘肃、陕西、山西这些黄土高原上的旱田区,只能修梯田,只能靠人力和牲畜艰难地耕作。
而且,由于雨水丰沛,丘陵上下形成厚实、肥沃非常利于庄稼生长的土壤,又为这里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又一个必备条件。
过去,江布拉克的农民与其它地域农民一样手中缺钱,加之农业机械种类单调,少有机动灵活的山地耕作品种,尽管有机械耕作条件却难以发挥,只能长期靠双手和牲畜艰苦低效地劳作。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合各类农田小型、机动灵活的机械、器具的出现,加之农民钱袋子渐鼓,购买力提高,江布拉克的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从耕地、播种、收割、脱粒到运输,完全由机械代劳,自然地理优势得到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蕴藏着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农耕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拖拉机等农业机械满山跑,高效、稳产高产的万亩不旱旱田的奇丽图景,展现在了天山脚下,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