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节那天,收到学生的贺卡:一张可爱的笑脸,伴有调皮洒脱的字体——母亲节快乐!感动油然而生。
“母亲”?该是天下最神圣的称呼了吧,学生竟给了我,让我心动亦心慰。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角色,反复衡量:在心灵的天平上,什么才是和孩子们的心灵等量的砝码?
教师不应只是一种身份,还应有很多暖人的角色。
“长辈”——在心理定势上和学生的父母等位,照顾孩子的心灵成长,让学生感受父母般的温暖
学生在老师眼中自是高矮不同,优劣各别,但却无一例外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是他们的希望与寄托——只因为其中有爱。
因为爱,才会包容。看到学生流鼻涕,首先想到孩子是不是感冒了,与首先想到是不是卫生,这是爱与不爱的具体表现。
因为爱,才会赏识。我也曾是孩子,那种教师不提问便不肯学的经历至今还记忆清晰;我有一个孩子,她在作文中多次写到老师给她揉肚子的情景,而且尤其提到老师为她凉好一杯水,还问她好了没有。为此她高兴了好几天。我也因为对一名学生的一个小的关照,竟成为了这名学生的学习动力,她入高中后还给我来了一封信,他说“老师,每到过大周(他们每四周才过一次大周)的晚上,我都会挤出时间,特意绕一圈从你们家属楼前走过,看到你家阳台上的灯亮着,我的心就很温暖”。
因为爱,才会收获快乐。教师从无数的变化的学生中获得快乐的法宝便是爱,是父母般的无私而智慧的爱。每个孩子都期待被尊重,渴望受关注,爱与赏识的眼神能唤醒他们求知的热情与信心,而教师的身份也因此才变得神圣。
“益友”——在工作方式上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同,微笑着与学生进行交流
我的一位同事平时面孔严肃其实内心良善,他批评学生时很少有笑意,所以学生有时会敌视他。于是,工作中多了很多的不如意。而那些经验丰富、亲和力强的老师,即使严厉批评学生却可以眼含笑意,似乎是朋友之间的协商,使学生心悦诚服。这,就是平等的对话。
尤其在教学中,在知识的探究上,教师更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领者。朋友般的微笑能使为师者变得可亲可交可推心置腹,成为学生的力量源泉。
我试过,当宽容地笑着暗示答错问题的同学要有信心,我看到学生的腰板挺直了;当真诚地笑着祝贺手拿优异成绩单的同学,拍拍他的肩膀夸声好样的,分享他的快乐,我看到他似乎得到了更大的快乐;当信任地笑着告诉犯小错的同学,并予以朋友般的谅解,我得到了学生纠错上进的回报。
细细想来,朋友的换位,对为师者也是一件大好事,它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年轻,也为师生的共同进步提供了一个心理平台,做学生的益友更能显出为师者的风范。
“伯乐”——在评价方式上和学生的追求目标等齐,独具慧眼看学生。
雪融化后是什么?这个陈旧的话题一直给我这样的启迪:庸者要求答案模式化,而智者却引导答案的多样化,也更欣赏独到的发现。
给孩子适时的中肯的表扬源自于教师细心的观察、个性化的评价。泛泛的评价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你很好”或“你很出色”的简单运用,一定会使评价庸俗化。没有了思维的灵动,学生自会心生厌倦,对老师的表扬变得冷淡而厌恶。
我能看到灵感飞逝的学生字迹也很潦草,大赞其才思,也警醒其书法。我能看到成绩平平的学生体育场上大显身手,他得到认可后学习也会有一定的起色。我也见过成绩差而心生自卑的学生,连公众活动也会拒绝参加,那种郁郁寡欢让人心痛不已。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但只有细心的伯乐才会发现,萤火虫的小翅,阳光下的沙粒,甚至月光下的露珠,还有风摇柳枝,碧绿碧绿的叶脉上的阳光,都是妙不可言的。只是我们要有欣赏者良好的心态,有伯乐的细心,才不会错过夸赞的机会。
其实教师的身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教师还应变为兼收并蓄、博学广识的学者,化为滋润万物的春雨,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爱,不管定位哪种角色,只要育人的忠心在,心系教育的诚心在,我们就能一直真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灵活驾驭这多重的角色。
让我们守住为师的根本——育人,让我们关注自己的角色——教师。让我们在丈量三尺讲台的同时演绎自己多彩的人生。
让我们牢记:教师不应只是一种固定的身份。(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实验初级中学)
“母亲”?该是天下最神圣的称呼了吧,学生竟给了我,让我心动亦心慰。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师角色,反复衡量:在心灵的天平上,什么才是和孩子们的心灵等量的砝码?
教师不应只是一种身份,还应有很多暖人的角色。
“长辈”——在心理定势上和学生的父母等位,照顾孩子的心灵成长,让学生感受父母般的温暖
学生在老师眼中自是高矮不同,优劣各别,但却无一例外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是他们的希望与寄托——只因为其中有爱。
因为爱,才会包容。看到学生流鼻涕,首先想到孩子是不是感冒了,与首先想到是不是卫生,这是爱与不爱的具体表现。
因为爱,才会赏识。我也曾是孩子,那种教师不提问便不肯学的经历至今还记忆清晰;我有一个孩子,她在作文中多次写到老师给她揉肚子的情景,而且尤其提到老师为她凉好一杯水,还问她好了没有。为此她高兴了好几天。我也因为对一名学生的一个小的关照,竟成为了这名学生的学习动力,她入高中后还给我来了一封信,他说“老师,每到过大周(他们每四周才过一次大周)的晚上,我都会挤出时间,特意绕一圈从你们家属楼前走过,看到你家阳台上的灯亮着,我的心就很温暖”。
因为爱,才会收获快乐。教师从无数的变化的学生中获得快乐的法宝便是爱,是父母般的无私而智慧的爱。每个孩子都期待被尊重,渴望受关注,爱与赏识的眼神能唤醒他们求知的热情与信心,而教师的身份也因此才变得神圣。
“益友”——在工作方式上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等同,微笑着与学生进行交流
我的一位同事平时面孔严肃其实内心良善,他批评学生时很少有笑意,所以学生有时会敌视他。于是,工作中多了很多的不如意。而那些经验丰富、亲和力强的老师,即使严厉批评学生却可以眼含笑意,似乎是朋友之间的协商,使学生心悦诚服。这,就是平等的对话。
尤其在教学中,在知识的探究上,教师更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引领者。朋友般的微笑能使为师者变得可亲可交可推心置腹,成为学生的力量源泉。
我试过,当宽容地笑着暗示答错问题的同学要有信心,我看到学生的腰板挺直了;当真诚地笑着祝贺手拿优异成绩单的同学,拍拍他的肩膀夸声好样的,分享他的快乐,我看到他似乎得到了更大的快乐;当信任地笑着告诉犯小错的同学,并予以朋友般的谅解,我得到了学生纠错上进的回报。
细细想来,朋友的换位,对为师者也是一件大好事,它让自己的心态变得年轻,也为师生的共同进步提供了一个心理平台,做学生的益友更能显出为师者的风范。
“伯乐”——在评价方式上和学生的追求目标等齐,独具慧眼看学生。
雪融化后是什么?这个陈旧的话题一直给我这样的启迪:庸者要求答案模式化,而智者却引导答案的多样化,也更欣赏独到的发现。
给孩子适时的中肯的表扬源自于教师细心的观察、个性化的评价。泛泛的评价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你很好”或“你很出色”的简单运用,一定会使评价庸俗化。没有了思维的灵动,学生自会心生厌倦,对老师的表扬变得冷淡而厌恶。
我能看到灵感飞逝的学生字迹也很潦草,大赞其才思,也警醒其书法。我能看到成绩平平的学生体育场上大显身手,他得到认可后学习也会有一定的起色。我也见过成绩差而心生自卑的学生,连公众活动也会拒绝参加,那种郁郁寡欢让人心痛不已。
闪光的不全是金子,但只有细心的伯乐才会发现,萤火虫的小翅,阳光下的沙粒,甚至月光下的露珠,还有风摇柳枝,碧绿碧绿的叶脉上的阳光,都是妙不可言的。只是我们要有欣赏者良好的心态,有伯乐的细心,才不会错过夸赞的机会。
其实教师的身份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教师还应变为兼收并蓄、博学广识的学者,化为滋润万物的春雨,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的,那就是爱,不管定位哪种角色,只要育人的忠心在,心系教育的诚心在,我们就能一直真诚关注孩子们的成长,灵活驾驭这多重的角色。
让我们守住为师的根本——育人,让我们关注自己的角色——教师。让我们在丈量三尺讲台的同时演绎自己多彩的人生。
让我们牢记:教师不应只是一种固定的身份。(作者单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