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伴胰管结石的治疗

来源 :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k424242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胰腺炎是一种多因素的胰腺组织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其中炎症的重复发作导致胰腺广泛纤维化,通常多以实质或导管内钙化为特征,形态重塑过程使腺泡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的持续破坏,导致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功能不全,表现为吸收不良和糖尿病、慢性疼痛以及胰腺癌风险增加.除了器官功能丧失之外,还可有局部并发症,例如假性囊肿、胰管狭窄、胆总管狭窄、胰管结石、十二指肠狭窄[1],成为该疾病治疗上的挑战.在病程中,40%~60%慢性胰腺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需行内镜或手术干预的,使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降低.有学说认为[2],胰管结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胰液成分一种名为胰石蛋白的非胰酶蛋白质含量减少,而慢性胰腺炎造成的局部炎症及胰液潴留是胰液成分改变的直接原因.目前对胰管结石的分型尚无统一标准,根据X线可否透过可分为阳性结石、阴性结石和混合型结石,其中大多数结石是阳性结石,少数为阴性或混合型.
其他文献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汇合处或左右肝管黏膜上皮癌,属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由Klastkin于1965年首次提出,又称为Klatskin肿瘤,是所有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全部胆管癌的发病中占40%~60%,其恶性程度高,症状出现晚,病人预后较差,5年存活率仅为5%[2-3].而相关文献报道HCCA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20%~50%[4].因此,普遍认为外科切除是该疾病患者可能获得长期生存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各国专家对于肝门部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