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元,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直接关系到集体内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了小学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生
班主任常常以成绩好坏、是否听话、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把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视为一族,而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调皮捣蛋学生当成另类,进而把学生区分为优、劣两种。这种评价只关注学生的智育,没有全面考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用单一的标准去塑造学生,用固定的框架去剪裁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有些班主任仅以学生现有的表现评判学生。认为好的学生总是好学生,差学生不会变好。用这种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加重了班主任对学生成绩方面的重视,小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被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社会、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都把这些方面作为衡量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与班主任老师的利益直接挂钩,导致班主任加班加点、主抓成绩,以实现升学率达到自己的教学效益,根本无暇从小学生的精神文化方面进行教学培养。
(二)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在每一个班级中,除了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的班级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若干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学术类小组,文体娱乐类小组,服务、勤工、实践类小组,这些学生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它的类型大致有玩乐型、学习型、功力型、违规型和人际吸引型。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正式群体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领导,非正式群体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视,甚至产生歧视。
(三)忽视情感教育的作用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就是学生要听教师的规定,一定要服从班级教室墙上都贴着《班级守则》与《班级公约》等。要求学生们能遵守秩序,重礼貌,好好学习,按时做完功课,不作弊,不迟到早退,遵守校规,尊敬师长等。有些学生的行为触犯了班规、校规时,教师还用一些带有体罚的办法来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简单的做法致使班级管理死气沉沉,班集体缺少应有的朝气。还有人忙着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一些老师深受“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惰”观念之影响,加上绝对服从与齐一标准,要求学生乖顺。学生心生畏惧、怨愤,师生沟通有困难。学生害怕老师体罚,在行为上表现自保、退缩,在认知上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勇气,不敢反抗权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树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主体人格培养。因此,班主任老师不仅要自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更要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是多类型的、多层次的,社会需要人才也是多方面的。那些“差生,坏孩子”,只要能够在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上努力,同样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身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表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品质。对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
(二)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之不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之余,都需要过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而且使班集体生活充满友谊与欢乐。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团结同学等。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了解、接触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为了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要以真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真情。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长辈的依赖性比较强,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有些孩子就常把老师叫成妈妈。如果老师能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去看,去说,去学,同时在这种父母般的情感中渗透说理教育,做到情理交融,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学生在获得道德认识的同时,充分享受参与学习、活动后的愉快和满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其次,正确运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真诚地爱护学生。所以,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学生就能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建设好的班风。
参考文献:
[1]郅庭瑾 教育管理制度伦理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林建丰 德育与班级管理[J].校长阅刊,2005.
作者简介:周丽虹(1975-12-18),女,籍贯:吉林省汪清县,单位:吉林省汪清县第四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或班主任研究。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对策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生
班主任常常以成绩好坏、是否听话、是否遵守纪律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把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视为一族,而把那些学习成绩差的、调皮捣蛋学生当成另类,进而把学生区分为优、劣两种。这种评价只关注学生的智育,没有全面考察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以及各种非智力因素。用单一的标准去塑造学生,用固定的框架去剪裁学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还有些班主任仅以学生现有的表现评判学生。认为好的学生总是好学生,差学生不会变好。用这种固定的眼光看待学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加重了班主任对学生成绩方面的重视,小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被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点,社会、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领导都把这些方面作为衡量学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与班主任老师的利益直接挂钩,导致班主任加班加点、主抓成绩,以实现升学率达到自己的教学效益,根本无暇从小学生的精神文化方面进行教学培养。
(二)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
学生生活在群体之中。在每一个班级中,除了每一个学生都参加的班级群体以外,实际上还存在着若干比较正式的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通常包括:班学生群体、班共青团和少先队等,负责组织起来的学生小组。如学术类小组,文体娱乐类小组,服务、勤工、实践类小组,这些学生小组也属于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目的任务明确,成员稳定,有一定的组织纪律与工作计划,经常开展活动。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地域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它的类型大致有玩乐型、学习型、功力型、违规型和人际吸引型。特点是自发性、相容性、不稳定性和易变性。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共存,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着班主任重视正式群体,忽视非正式群体的不平等现象。正式群体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和领导,非正式群体得不到班主任的重视,甚至产生歧视。
(三)忽视情感教育的作用
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小学班级管理就是学生要听教师的规定,一定要服从班级教室墙上都贴着《班级守则》与《班级公约》等。要求学生们能遵守秩序,重礼貌,好好学习,按时做完功课,不作弊,不迟到早退,遵守校规,尊敬师长等。有些学生的行为触犯了班规、校规时,教师还用一些带有体罚的办法来纠正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并督促学生努力学习。这种片面的认识和简单的做法致使班级管理死气沉沉,班集体缺少应有的朝气。还有人忙着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品德教育,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一些老师深受“不打不成器”、“教不严,师之惰”观念之影响,加上绝对服从与齐一标准,要求学生乖顺。学生心生畏惧、怨愤,师生沟通有困难。学生害怕老师体罚,在行为上表现自保、退缩,在认知上缺乏主动性,更缺乏勇气,不敢反抗权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二、班级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树立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现代教育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主体人格培养。因此,班主任老师不仅要自己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更要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是多类型的、多层次的,社会需要人才也是多方面的。那些“差生,坏孩子”,只要能够在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上努力,同样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假如你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经常违反纪律,作业总不认真,而且不懂礼貌。这些事情本身不可能让教师对学生有好感。但这些外表后面,可能潜藏着良好品质,有时候还是很重要的品质。对这种难看的学生,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他,教师很可能发现,原来他有一副爱钻研的头脑,一颗体贴和同情别人的好心肠,以及一种异乎寻常的积极性。
(二)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它确有活力,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之不足。每个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之余,都需要过一些非正式的小群体生活。这不仅是个人的需要,而且使班集体生活充满友谊与欢乐。当然,非正式群体也有盲目性、消极性。例如有的过分热衷于小群体活动而不关心班集体,有的具有排他性,不团结同学等。不过,只要班主任真诚地关怀和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缩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班主任要公正、热情地对待各种学生群体。不可偏爱正式群体、非难、歧视和打击非正式群体。要了解、接触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的发展,使它与正式群体的奋斗目标一致起来。为了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三)在班级管理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首先,教师要以真挚的感情去激发学生的真情。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长辈的依赖性比较强,在课间活动的时候,有些孩子就常把老师叫成妈妈。如果老师能以父母般的温情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去看,去说,去学,同时在这种父母般的情感中渗透说理教育,做到情理交融,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学生在获得道德认识的同时,充分享受参与学习、活动后的愉快和满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其次,正确运用爱去感染学生。教师的爱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真诚地爱护学生。所以,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学生就能从自己亲身感受到的爱护和关怀中,学会如何去关心别人,如何为他人着想,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各种关系,形成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建设好的班风。
参考文献:
[1]郅庭瑾 教育管理制度伦理问题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
[2]林建丰 德育与班级管理[J].校长阅刊,2005.
作者简介:周丽虹(1975-12-18),女,籍贯:吉林省汪清县,单位:吉林省汪清县第四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或班主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