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通过对辽宁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状况作了专题调查。设计、制发调查问卷2000张,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党政部门领导中抽样发放,收回1709张,运用社会调查统计方法,得到各方面统计数据。召开了专家学者、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对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加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一、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偏弱。从调查情况看,对科学决策存在的问题,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调查研究,不了解真实情况;38%的领导干部认为决策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对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重视不够。在驾驭市场经济,按市场规律办事的能力方面,有31%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比较薄弱;有50%的领导干部认为所在领导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最薄弱。
2. 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偏弱。有的领导干部关注经济建设,而对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不够;有的具有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能力,但对如何统筹协调抓发展心中无数,手中无策。有53%的领导干部认为目前对困难群体的生活解决的不好,忽视下岗职工的困难和疾苦,还有30%的领导干部认为没有妥善处理好各类上访事件。认为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占42.9%,认为是不重视民生问题的占35.7%。有58%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地方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党政班子不团结,等等。这些都与统筹协调发展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
3. 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偏弱。当被问及什么是“当前实践中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时,63.2%的领导干部认为是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
4. 开拓创新能力偏弱。59.57%的被调查者认为亟需提高创新能力。问卷显示,有56.82%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创新训练;60.7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偏弱表现在一是不敢创新。41.95%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害怕失误,思想上有压力、顾虑”;25.1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风险大,易招惹是非”;44.12%的被调查者对于创新中的失误不能宽容对待。二是不想创新。42.0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繁忙,无法顾及创新”;31.83%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事事务性工作,无法实施创新”。
5. 依法行政能力偏弱。49.15%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干部亟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30.19%的被调查者认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点应放在“树立法制观念上”;36.75%的被调查者认为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履行职责”。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行政行为主观性大。54.42%的被调查者认为“以权代法严重影响依法行政”。28.78%的被调查者认为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由裁量权过大”。44.82%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6. 调查研究能力偏弱。43.42%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干部亟需提高调查研究能力。27.91%的被调查者认为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调研题目与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脱节”。问卷显示,目前机关调研材料中,深入基层获得的仅占31.95%,由基层单位提供的占54.48%,借鉴其他部门和网上下载的占10.3%。45.58%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调研工作不能做到“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研究不透彻。37.27%的被调查者认为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提不出真知灼见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58.05%的被调查者认为提高调研能力的重点是“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从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比较情况看,呈现出逐级下降的态势。从问卷情况看,认为省部级干部领导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32%;市厅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0%;县区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6%,较差的占6%;乡镇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1%,较差的占21%。从这种纵向比较看,越是基层,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薄弱的问题越突出。
二、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对策思考
1. 完善和严格学习培训机制,化解认知困境
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首先必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作为切入点,全面建设学习型班子。其一,在引导自学的基础上完善集体学习制度。要在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有针对性地搞好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制度、形势教育和学习辅导报告会制度等,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经常性和计划性,促进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的有机统一、整体推进。“集体学习立足全局,全面学习;个人学习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学习重点,最终在班子中形成长效学习机制”。其二,加强对学习的监督。这是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一定程度可以避免走过场、使学习流于形式。对此,一定要强调学习的严肃性,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关、培训单位、培训对象、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方法、考核等要明确规定。监督责任落实到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加强对干部学习的监督和考核。其三,坚持教学创新,突出培训特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按照新时期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工作的特点,要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拓宽培训渠道。积极探索运用场景模拟教学、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增强学习的参与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教育干部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朝令夕改的错误做法。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采取党校集中培训、专家讲课、轮岗挂职锻炼、参观考察、境外培训等多种渠道,学习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发展经验。使他们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谋划、检验自己的工作。
2. 优化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化解态度困境
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利益取向就有什么样的态度。因此,化解态度困境、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从利益驱动点入手,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优化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体系。其一,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政绩观的树立,正确政绩观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建立一个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用全面、协调的观点来看待发展,引导干部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真抓实干的浓厚风气,自觉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使更多的人创出更好的政绩。其二,合理确定绩效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具有极其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局。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导向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三,扩大绩效考核主体。考核主体是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主要实施者,其成员的构成素质和广泛性关系到考评结果的质量。应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范围,改变传统的“官评官”、“党内评”的做法,实现“官评”与“民评”相结合,党内与党外相结合。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此,要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挖掘、扩大绩效考核主体。
3.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化解能力困境
古人云:“国之兴,在于政;政之得,在于人。”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到实处,在某种意义上,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能力和领导班子的水平。所以,化解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困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组织保障,就要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综合建立优秀人才引进制度,创新用人机制。领导干部应该始终“以才德论英雄”,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除了要积极创造条件,用好、留住本地人才和加快对人才的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归队,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有利于“引人”、“引智”、“引脑”的新机制。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重要领域,可探索实行政府雇员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领导干部年薪制。适应世界发展大潮,创造人才成长环境,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因此,一要从选拔入手,建设效能型领导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好人、用准人、配强班子,增强各级班子的整体功能和效能。二要从管理入手,建设干事型领导班子。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形成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正确政绩导向。三要从考核入手,建设民意型领导班子。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尊重民意,落实群众“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群众公认的民意型班子。四要从监督入手,建设清廉型领导班子。要加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对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行为和落实工作部署过程中的措施、途径、手段和运行状态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4.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化解文化困境
文化因素造成的困境往往具有持久性和不可改变性,但是可以缓解和改善。化解文化困境,缓解和改善提高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障碍的途径主要应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入手。
体制、机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的设计安排可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使科学发展观具体化、现实化。二是体制、机制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规范,促进和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基础之上。”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决策失误的发生。二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现实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有很多是某些领导者乱用、滥用权力的结果。因此,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要加强责任追究制度,认真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奖惩机制。总之,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强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内化到领导者心中,外化到工作中。才能优化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政文化环境,为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
5.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
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要实现三大执政的目标要求,就必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长效机制。其一,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第一类是基本制度;第二类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党对经济工作实施领导的体制;第三类是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民主集中制;第四类是落实上述制度的更加具体的、着眼于可操作的机制和制度。这样制度建设的内容更系统、更全面、更广泛、更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其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领导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执政机制。其三,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一要建立以权制权的制衡机制。二要建立以法治权的约束机制。三要建立以民治权的监控机制。从而使制衡、约束、监督机制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体系,制度严密、系统配套,制约有效。总之,要坚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责任编辑:徐建秋
一、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1. 把握发展规律的能力偏弱。从调查情况看,对科学决策存在的问题,有40%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调查研究,不了解真实情况;38%的领导干部认为决策缺乏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对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重视不够。在驾驭市场经济,按市场规律办事的能力方面,有31%的领导干部认为自己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比较薄弱;有50%的领导干部认为所在领导班子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最薄弱。
2. 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偏弱。有的领导干部关注经济建设,而对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关注不够;有的具有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能力,但对如何统筹协调抓发展心中无数,手中无策。有53%的领导干部认为目前对困难群体的生活解决的不好,忽视下岗职工的困难和疾苦,还有30%的领导干部认为没有妥善处理好各类上访事件。认为是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占42.9%,认为是不重视民生问题的占35.7%。有58%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地方各级班子和领导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党政班子不团结,等等。这些都与统筹协调发展能力不强有直接关系。
3. 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偏弱。当被问及什么是“当前实践中最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时,63.2%的领导干部认为是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
4. 开拓创新能力偏弱。59.57%的被调查者认为亟需提高创新能力。问卷显示,有56.82%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创新训练;60.7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偏弱表现在一是不敢创新。41.95%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害怕失误,思想上有压力、顾虑”;25.1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风险大,易招惹是非”;44.12%的被调查者对于创新中的失误不能宽容对待。二是不想创新。42.07%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繁忙,无法顾及创新”;31.83%的被调查者认为“从事事务性工作,无法实施创新”。
5. 依法行政能力偏弱。49.15%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干部亟需提高依法行政能力。30.19%的被调查者认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重点应放在“树立法制观念上”;36.75%的被调查者认为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按照法定的职责权限履行职责”。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行政行为主观性大。54.42%的被调查者认为“以权代法严重影响依法行政”。28.78%的被调查者认为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由裁量权过大”。44.82%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干部在依法行政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6. 调查研究能力偏弱。43.42%的被调查者认为领导干部亟需提高调查研究能力。27.91%的被调查者认为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调研题目与工作热点、难点问题脱节”。问卷显示,目前机关调研材料中,深入基层获得的仅占31.95%,由基层单位提供的占54.48%,借鉴其他部门和网上下载的占10.3%。45.58%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调研工作不能做到“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研究不透彻。37.27%的被调查者认为调查研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提不出真知灼见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58.05%的被调查者认为提高调研能力的重点是“提高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外,从不同层次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比较情况看,呈现出逐级下降的态势。从问卷情况看,认为省部级干部领导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32%;市厅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0%;县区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6%,较差的占6%;乡镇级干部水平和能力一般的占51%,较差的占21%。从这种纵向比较看,越是基层,干部队伍能力素质薄弱的问题越突出。
二、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对策思考
1. 完善和严格学习培训机制,化解认知困境
提高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首先必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作为切入点,全面建设学习型班子。其一,在引导自学的基础上完善集体学习制度。要在积极引导领导干部有针对性地搞好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和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脱产培训制度、形势教育和学习辅导报告会制度等,不断增强理论学习的经常性和计划性,促进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的有机统一、整体推进。“集体学习立足全局,全面学习;个人学习要立足自身实际,突出学习重点,最终在班子中形成长效学习机制”。其二,加强对学习的监督。这是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成效的重要环节,一定程度可以避免走过场、使学习流于形式。对此,一定要强调学习的严肃性,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关、培训单位、培训对象、学习的时间、内容、方式方法、考核等要明确规定。监督责任落实到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加强对干部学习的监督和考核。其三,坚持教学创新,突出培训特色。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干部队伍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要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按照新时期干部成长规律和培训工作的特点,要进一步充实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拓宽培训渠道。积极探索运用场景模拟教学、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增强学习的参与性,提高培训的实效性。教育干部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克服急功近利、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朝令夕改的错误做法。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采取党校集中培训、专家讲课、轮岗挂职锻炼、参观考察、境外培训等多种渠道,学习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先进的发展经验。使他们学会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谋划、检验自己的工作。
2. 优化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化解态度困境
某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利益取向就有什么样的态度。因此,化解态度困境、提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从利益驱动点入手,行之有效的一个方法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优化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体系。其一,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政绩观的树立,正确政绩观保证着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不可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建立一个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用全面、协调的观点来看待发展,引导干部形成勤政为民、踏实苦干、真抓实干的浓厚风气,自觉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使更多的人创出更好的政绩。其二,合理确定绩效考核指标。考核指标是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具有极其明确的导向作用。因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局。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合理设定绩效考核指标。指标体系的设置应该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导向性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其三,扩大绩效考核主体。考核主体是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体系中的主要实施者,其成员的构成素质和广泛性关系到考评结果的质量。应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扬民主,进一步扩大群众参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范围,改变传统的“官评官”、“党内评”的做法,实现“官评”与“民评”相结合,党内与党外相结合。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因此,要在人民群众中进一步挖掘、扩大绩效考核主体。
3. 完善干部人事制度,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化解能力困境
古人云:“国之兴,在于政;政之得,在于人。”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到实处,在某种意义上,关键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能力和领导班子的水平。所以,化解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困境,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组织保障,就要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综合建立优秀人才引进制度,创新用人机制。领导干部应该始终“以才德论英雄”,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除了要积极创造条件,用好、留住本地人才和加快对人才的引进,鼓励科技人员归队,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有利于“引人”、“引智”、“引脑”的新机制。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重要领域,可探索实行政府雇员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领导干部年薪制。适应世界发展大潮,创造人才成长环境,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因此,一要从选拔入手,建设效能型领导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好人、用准人、配强班子,增强各级班子的整体功能和效能。二要从管理入手,建设干事型领导班子。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给岗位、干成事的给地位,形成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的正确政绩导向。三要从考核入手,建设民意型领导班子。在干部考核评价工作中进一步扩大民主、尊重民意,落实群众“四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群众公认的民意型班子。四要从监督入手,建设清廉型领导班子。要加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对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行为和落实工作部署过程中的措施、途径、手段和运行状态实施全过程的监督。
4.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化解文化困境
文化因素造成的困境往往具有持久性和不可改变性,但是可以缓解和改善。化解文化困境,缓解和改善提高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障碍的途径主要应从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入手。
体制、机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的设计安排可以充分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使科学发展观具体化、现实化。二是体制、机制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规范,促进和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基础之上。”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重大决策失误的发生。二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现实中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有很多是某些领导者乱用、滥用权力的结果。因此,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和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特别要加强责任追究制度,认真实行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三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奖惩机制。总之,要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强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把科学发展观内化到领导者心中,外化到工作中。才能优化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政文化环境,为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障。
5. 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长效机制
始终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而要实现三大执政的目标要求,就必须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构建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的长效机制。其一,健全和完善制度体系。第一类是基本制度;第二类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党对经济工作实施领导的体制;第三类是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的民主集中制;第四类是落实上述制度的更加具体的、着眼于可操作的机制和制度。这样制度建设的内容更系统、更全面、更广泛、更注重相互之间的衔接。其二,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党的领导走上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执政机制。其三,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按照党的十六大要求,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一要建立以权制权的制衡机制。二要建立以法治权的约束机制。三要建立以民治权的监控机制。从而使制衡、约束、监督机制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体系,制度严密、系统配套,制约有效。总之,要坚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责任编辑:徐建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