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观察员称,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创造一个鼓励员工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环境。
谈及创新,许多人仅仅联想到了艺术,但如此一来创新对整个企业界乃至国家经济的重要意义就被低估了。可以理解,创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其核心意义是对新想法和新观点的思考与实践。
對于创新型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创新通常意味着以不同于常规的模式进行运作,因为创新要求其内部结构、商业模式或业务流程都亟待改变。创造一个鼓励员工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环境,在起步阶段会十分艰难,但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延续都至关重要。
以新加坡的自动贩卖机餐厅为例,其上菜完全是由贩卖机完成的。这就是一个将富有挑战性的想法变为成功商业模式的极佳典范。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曾说过:“一个思想若称不上危险,那么它就不值得被称作思想。”
这条格言在新加坡似乎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在2018年彭博创新指数(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三,一举超过了科技制造业强国德国。试想一下,如果新加坡加强在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学科领域的创新,整个国家将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虽然新加坡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一直以培养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闻名,但同时也因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考试压力大而被诟病。以成绩保证为导向的教育文化可能会使民众产生不愿冒险的心理,这是办公室的一种常见心态。
许多新加坡的小型企业家都保有这种心态。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同行们相比,他们对改变持更为保守的态度,哪怕是市场有此要求。尤其是,许多人说他们缺少人力和财力来改变现状。新加坡政府应该帮助这些企业家拾取信心、提供技术和指导,使其能够做出合理的商业决定来确保企业得以延续。
为劳动力注入创新能力可以使这个愿景成为现实。那该如何做呢?我们要关注两大难点。首先,创建一个从底层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体系;其次,在促进企业成长、扩大规模和适应变化方面,政府除了实施货币性激励措施外,还应增加更多的内容。
新加坡应该学习借鉴芬兰著名的教育体系。芬兰不设考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操控学生得到特定的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新加坡政府已开始着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其中有两项正在实施的举措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在学校里推出了“应用学习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学校还通过科技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措施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学生取得各方面进步。
同时,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确保孩子们保持学习和生活的平衡。一位名为June Yong的新加坡母亲表示,紧张的课程安排让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也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她写道:以拥有一个令世人皆羡慕的严苛教育体系的名义,以为了挖掘孩子们最大潜能的名义,我们整个社会付出了何种代价?……研究表明,课业负担过重的孩子很难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新加坡政府也提供了大量资源帮助企业与时俱进地发展。2016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产业转型蓝图(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为多个领域制定了产业升级蓝图,而所谓的升级通常就是使其数字化。
还有财政支持,例如新加坡2018年财政预算案中公布的生产力提升计划(Productivity Solutions Grant)和企业发展计划(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ant)就是该蓝图的一部分,旨在让企业具备实施变革的能力。
然而,政府仍需制定更多的政策来鼓励企业走出其创新舒适区,这样新加坡才能继续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体。
这一步应该从任何企业的核心,也就是员工开始。说到这一点,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有着如操场般大的办公室的著名美国科技公司,如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配备了音乐室、谷歌(Google)配备了滑梯、脸书(Facebook)配备了吊床,以激发员工的创意。这些创意可能会改变世界,例如人们利用谷歌地图来实现实时导航。
但这也不是唯一的途径。企业要想方设法使员工在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中更加投入。创造一种鼓励创意的文化氛围,通过员工培训发展软技能,鼓励其加强合作、自由交流,企业自然会看到员工开始挑战常规。
归根结底,创意如果不付诸实践也终究只是“纸上谈兵”。企业首先需要解决践行创意的首要问题——资金,这常常让小型企业家们夜不能寐。
实际上,一项由新西兰软件公司Xero开展的研究显示,90%的新加坡小型企业都遇到过拖欠款项的客户,导致其资金周转困难。如果企业想要实现收支平衡,就可能要冻结不必要的商业投资,其中常常包括一些与培养创新能力相关的投资。
另一方面,资金周转正常可令企业拥有足够的财务缓冲去投资、试验甚至应对失败。幸运的是,企业家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借助科技手段有效管理资金流动,如发票提醒和线上支付等功能,以此减少小型企业的支付次数。
诚然,点亮创意的火花并非易事,但对于那些想要在日新月异的环境里继续蓬勃发展的新加坡企业来说,却是越来越必要的。
谈及创新,许多人仅仅联想到了艺术,但如此一来创新对整个企业界乃至国家经济的重要意义就被低估了。可以理解,创新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其核心意义是对新想法和新观点的思考与实践。
對于创新型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创新通常意味着以不同于常规的模式进行运作,因为创新要求其内部结构、商业模式或业务流程都亟待改变。创造一个鼓励员工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环境,在起步阶段会十分艰难,但这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乃至延续都至关重要。
以新加坡的自动贩卖机餐厅为例,其上菜完全是由贩卖机完成的。这就是一个将富有挑战性的想法变为成功商业模式的极佳典范。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曾说过:“一个思想若称不上危险,那么它就不值得被称作思想。”
这条格言在新加坡似乎并非“放之四海皆准”。在2018年彭博创新指数(Bloomberg Innovation Index)排名中,新加坡位列第三,一举超过了科技制造业强国德国。试想一下,如果新加坡加强在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学科领域的创新,整个国家将会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虽然新加坡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一直以培养出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而闻名,但同时也因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考试压力大而被诟病。以成绩保证为导向的教育文化可能会使民众产生不愿冒险的心理,这是办公室的一种常见心态。
许多新加坡的小型企业家都保有这种心态。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同行们相比,他们对改变持更为保守的态度,哪怕是市场有此要求。尤其是,许多人说他们缺少人力和财力来改变现状。新加坡政府应该帮助这些企业家拾取信心、提供技术和指导,使其能够做出合理的商业决定来确保企业得以延续。
为劳动力注入创新能力可以使这个愿景成为现实。那该如何做呢?我们要关注两大难点。首先,创建一个从底层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体系;其次,在促进企业成长、扩大规模和适应变化方面,政府除了实施货币性激励措施外,还应增加更多的内容。
新加坡应该学习借鉴芬兰著名的教育体系。芬兰不设考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操控学生得到特定的答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
值得庆幸的是,新加坡政府已开始着手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其中有两项正在实施的举措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在学校里推出了“应用学习计划”,旨在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另外,学校还通过科技手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合作、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措施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学生取得各方面进步。
同时,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确保孩子们保持学习和生活的平衡。一位名为June Yong的新加坡母亲表示,紧张的课程安排让孩子没有时间玩耍,也没有办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她写道:以拥有一个令世人皆羡慕的严苛教育体系的名义,以为了挖掘孩子们最大潜能的名义,我们整个社会付出了何种代价?……研究表明,课业负担过重的孩子很难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新加坡政府也提供了大量资源帮助企业与时俱进地发展。2016年,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产业转型蓝图(Industry Transformation Map),为多个领域制定了产业升级蓝图,而所谓的升级通常就是使其数字化。
还有财政支持,例如新加坡2018年财政预算案中公布的生产力提升计划(Productivity Solutions Grant)和企业发展计划(Enterprise Development Grant)就是该蓝图的一部分,旨在让企业具备实施变革的能力。
然而,政府仍需制定更多的政策来鼓励企业走出其创新舒适区,这样新加坡才能继续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体。
这一步应该从任何企业的核心,也就是员工开始。说到这一点,脑海里最先想到的是有着如操场般大的办公室的著名美国科技公司,如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配备了音乐室、谷歌(Google)配备了滑梯、脸书(Facebook)配备了吊床,以激发员工的创意。这些创意可能会改变世界,例如人们利用谷歌地图来实现实时导航。
但这也不是唯一的途径。企业要想方设法使员工在日复一日的日常工作中更加投入。创造一种鼓励创意的文化氛围,通过员工培训发展软技能,鼓励其加强合作、自由交流,企业自然会看到员工开始挑战常规。
归根结底,创意如果不付诸实践也终究只是“纸上谈兵”。企业首先需要解决践行创意的首要问题——资金,这常常让小型企业家们夜不能寐。
实际上,一项由新西兰软件公司Xero开展的研究显示,90%的新加坡小型企业都遇到过拖欠款项的客户,导致其资金周转困难。如果企业想要实现收支平衡,就可能要冻结不必要的商业投资,其中常常包括一些与培养创新能力相关的投资。
另一方面,资金周转正常可令企业拥有足够的财务缓冲去投资、试验甚至应对失败。幸运的是,企业家们可以越来越多地借助科技手段有效管理资金流动,如发票提醒和线上支付等功能,以此减少小型企业的支付次数。
诚然,点亮创意的火花并非易事,但对于那些想要在日新月异的环境里继续蓬勃发展的新加坡企业来说,却是越来越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