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产生了许多变化,汉语的词汇也是如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词汇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研究汉语词汇对于我们了解汉语的发展变化,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而在历史长河中,汉语词汇有其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就浅析一下“诛”字在词义上的演变现象。
关键词:“诛”;词义演变;发展
“诛”是形声字,从言、朱声、形旁是“言”,本义是声讨、谴责文义、《说文》中就有:“诛,讨也,”。“诛”字形旁为言,表明其意义与说话有关,因而其本义是“声讨,谴责”,这两个本义都与言语行为有关。在我国历史古籍中就有多处用的是本义,如:
“诛,伐,诛犹责也”——《白虎通》
“七日废,以驭取罪;八日诛,以驭其过。”——《周礼·太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与何诛。”——《论语·公治长》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从以上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先秦到今“诛”的本义从未改变,在我们的现代成语中也有“口诛笔伐”一词,其意为从口头上和局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其中“诛”就是斥责,声讨之意。可见,“诛”的本义运用一直延续到今。
然后“诛”字在历史发展中,词义也不断改变。如早在先秦,“诛”字词就引申“杀戳”,“铲除,除掉”之义。如在《孟子·梁惠王》中有“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这里“诛”指杀戳恶人之义,后来随着词义运用范围的扩大,就多指“杀戳”,不特指杀戳恶人,没有特别的指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诛灭”一词,表示“杀戮”之义,如:
“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后汉书·班超梁懂传》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论衡·逢遇》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根据“诛”的本义引申为“杀戳”,而“杀戮”也可进一步引申为“讨伐”,如:
“伐无道,诛暴责。”——《史记·陈涉世家》
“下无倍畔之心,下无诛伐之志。”——汉·贾谊《治安策》
又如诛讨,诛国、这其中的“诛”都是指讨伐之义。前面我们提到“诛”字可以引申“锌除、除掉”之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具体情况,如: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楚辞·卜居》
“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庾信《哀江南赋》
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有“诛锄”一词,指根除草木之义。
同时“诛”字义可引申为“惩罚,惩处”之义如:
“其之子不肖,不敢辟诛。”——《礼记·杂记下》
“诛而不赏,则勉励之民不劝”。——《荀子·富国》
“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后汉书·霍胥传》
上例中“诛意”指惩罚制裁其心意,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意,又如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诛恶”一词,诛恶指惩治作恶者。
随着“诛”字广泛应用,“诛”字词义也可引申为“要求、索取:如:
“诛屡于徒人费,弗得。”——《左传·庄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资治通鉴》
上例中“诛“字词义就是要求索取之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成语”诛求无厌“一启,其意为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
最后“诛”字也可引申为一种特殊的意义,义为“记述”,如: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消失了。
上面,我们举例分析了“诛”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诛”字本义与引申义及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诛”字的本义是声讨、谴责,引申义有杀戳、铲除、惩罚、惩处、索取、要求、讨伐、记述。先用图示解释一下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从上面可看出“诛”字词义有两个义位,一是声讨,一是谴责,根据词义发展分析,“杀戳、铲除”这两个意义都是从本义中的“谴责”一义引申出来的,它们的词义比“谴责”一义的程度更深,词义由轻到重。但“杀戳”与“铲除”所表示的用法不同。“杀戮”一义是引申用于对人的责罚,如诛除异已,诛灭等。而“铲除”一义则多用于表示物的处理。同时“杀戳”也可引申“讨伐”一义,这是意义的演变,是词义范围的扩大,由单个到大的方面,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演变。另“诛”字另一义位“声讨”可引申为“惩罚,惩处;索取、要求”之义,而“索取、要求”一义又进一步引申为“记述”一义。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词义引申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但并不等于就它没有规律可言。词义引申方式分为直接引申,直接引申又并列式,辐射式,如“诛”字其义由本义引申为惩罚、索取要求、杀戮、铲除就是辐射式引申,它是指从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面引申。然而“诛”字其义又引申义“杀戮”,又由“杀戮”引申出“讨伐”,“记述”也是由“引申义”“索取、要求”进一步引申出来,那么这种引申方式就是间接引申,即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引申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诛”字词义演变是由两种方式兼而有之。
词义引申也是有其根据的,“诛”的本义“谴责”引申为“杀戮、铲除”之义,主要是这三种意义都比较相似,其运用的场所也相似,而:“声讨”引申为“惩罚、要求”也是因为这几种意义,具有相似之处,它们在运用时所起的作用相似。因而“诛”的词义主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运用范围的扩大,词的意义不断引申发展的。
上面我们浅析了“诛”的词义演变过程,说明在古代汉语中词义是不断演变的,但其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必须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古汉语词义的演变现象,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锡良著.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蒋绍愚著.古汉语汇纲要[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5.
关键词:“诛”;词义演变;发展
“诛”是形声字,从言、朱声、形旁是“言”,本义是声讨、谴责文义、《说文》中就有:“诛,讨也,”。“诛”字形旁为言,表明其意义与说话有关,因而其本义是“声讨,谴责”,这两个本义都与言语行为有关。在我国历史古籍中就有多处用的是本义,如:
“诛,伐,诛犹责也”——《白虎通》
“七日废,以驭取罪;八日诛,以驭其过。”——《周礼·太宰》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於予与何诛。”——《论语·公治长》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汉·桓宽《盐铁论·本议》
从以上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先秦到今“诛”的本义从未改变,在我们的现代成语中也有“口诛笔伐”一词,其意为从口头上和局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和声讨,其中“诛”就是斥责,声讨之意。可见,“诛”的本义运用一直延续到今。
然后“诛”字在历史发展中,词义也不断改变。如早在先秦,“诛”字词就引申“杀戳”,“铲除,除掉”之义。如在《孟子·梁惠王》中有“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这里“诛”指杀戳恶人之义,后来随着词义运用范围的扩大,就多指“杀戳”,不特指杀戳恶人,没有特别的指定。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诛灭”一词,表示“杀戮”之义,如:
“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后汉书·班超梁懂传》
“伍员、帛喜,俱事夫差,帛喜尊重,伍员诛死。”——《论衡·逢遇》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张溥《五人墓碑记》
根据“诛”的本义引申为“杀戳”,而“杀戮”也可进一步引申为“讨伐”,如:
“伐无道,诛暴责。”——《史记·陈涉世家》
“下无倍畔之心,下无诛伐之志。”——汉·贾谊《治安策》
又如诛讨,诛国、这其中的“诛”都是指讨伐之义。前面我们提到“诛”字可以引申“锌除、除掉”之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其具体情况,如: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楚辞·卜居》
“诛茅宋玉之宅,穿径临江之府。”——庾信《哀江南赋》
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仍有“诛锄”一词,指根除草木之义。
同时“诛”字义可引申为“惩罚,惩处”之义如:
“其之子不肖,不敢辟诛。”——《礼记·杂记下》
“诛而不赏,则勉励之民不劝”。——《荀子·富国》
“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后汉书·霍胥传》
上例中“诛意”指惩罚制裁其心意,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意,又如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诛恶”一词,诛恶指惩治作恶者。
随着“诛”字广泛应用,“诛”字词义也可引申为“要求、索取:如:
“诛屡于徒人费,弗得。”——《左传·庄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资治通鉴》
上例中“诛“字词义就是要求索取之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有成语”诛求无厌“一启,其意为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
最后“诛”字也可引申为一种特殊的意义,义为“记述”,如: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消失了。
上面,我们举例分析了“诛”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诛”字本义与引申义及引申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诛”字的本义是声讨、谴责,引申义有杀戳、铲除、惩罚、惩处、索取、要求、讨伐、记述。先用图示解释一下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从上面可看出“诛”字词义有两个义位,一是声讨,一是谴责,根据词义发展分析,“杀戳、铲除”这两个意义都是从本义中的“谴责”一义引申出来的,它们的词义比“谴责”一义的程度更深,词义由轻到重。但“杀戳”与“铲除”所表示的用法不同。“杀戮”一义是引申用于对人的责罚,如诛除异已,诛灭等。而“铲除”一义则多用于表示物的处理。同时“杀戳”也可引申“讨伐”一义,这是意义的演变,是词义范围的扩大,由单个到大的方面,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演变。另“诛”字另一义位“声讨”可引申为“惩罚,惩处;索取、要求”之义,而“索取、要求”一义又进一步引申为“记述”一义。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词义引申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但并不等于就它没有规律可言。词义引申方式分为直接引申,直接引申又并列式,辐射式,如“诛”字其义由本义引申为惩罚、索取要求、杀戮、铲除就是辐射式引申,它是指从本义出发,向不同的方面引申。然而“诛”字其义又引申义“杀戮”,又由“杀戮”引申出“讨伐”,“记述”也是由“引申义”“索取、要求”进一步引申出来,那么这种引申方式就是间接引申,即递进式,一层一层地引申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诛”字词义演变是由两种方式兼而有之。
词义引申也是有其根据的,“诛”的本义“谴责”引申为“杀戮、铲除”之义,主要是这三种意义都比较相似,其运用的场所也相似,而:“声讨”引申为“惩罚、要求”也是因为这几种意义,具有相似之处,它们在运用时所起的作用相似。因而“诛”的词义主要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们运用范围的扩大,词的意义不断引申发展的。
上面我们浅析了“诛”的词义演变过程,说明在古代汉语中词义是不断演变的,但其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必须认真的学习与研究古汉语词义的演变现象,了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锡良著.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蒋绍愚著.古汉语汇纲要[M].北京:商務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