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华侨华人陈列,顾名思义,就是客观阐述华侨华人演变历史的陈列。笔者认为,在陈列过程中,我们对于手中的陈列材料应该有深层的理解,不应该简单的用精华与糟粕之分来定义我们的陈列材料。从事华侨华人陈列内容设计的人,必须掌握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华侨华人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而贯通,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应用系统论的原理,把华侨华人陈列当作一个大的系统,把陈列材料当作陈列的组成要素,通过我们的研究,以一定形式联结起来,深刻揭示陈列主题,设计出能让观众尽快进入参与角色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华侨华人陈列。
关键词:华侨博物院 华侨华人 陈列 内容设计
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陈列,一般来说,博物馆陈列的类别主要是按陈列内容来划分,华侨华人陈列,顾名思义,就是客观阐述华侨华人演变历史的陈列,在多数的涉侨陈列中,大多仅以华侨历史作为陈列对象,毕竟,华侨与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什么把华侨和华人并列起来展示呢?原因就在于华侨与华人是有着历史的因果联系的,外籍华人是从华侨演变过来的,华侨与华人彼此具有密切的历史、血缘、文化、经济和社会关系,当学者们在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往往以“华侨华人”统一称呼,如《华侨华人研究》、《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等,而现在的很多场合,诸如有持中国国籍的华侨与持外国国籍的华人在一起集会或联欢时,一般统一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华侨”与“华人”并列,“历史”与“当代”并存,这就在陈列内容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反映了历史逻辑关系的变化,深化了陈列的主题。
博物馆陈列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的东西,第一层次是陈列主题所表现的有关学科内容,如历史学的、人类学的、民族学的、民俗学的、考古学的内容等等;第二层次是表现陈列主题所需要的文物、实物以及其他辅助展品,这两个层次结合的好坏,决定着博物馆陈列的优劣,而表现陈列主题所需要的文物实物和其他辅助展品的研究任务,则包括所需文物实物的鉴选,有待征集项目的拟定,所需辅助展品项目及其要求的拟定等。
一个好的博物馆的陈列,应以文物实物为基础,配合以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拟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对照以上的标准,一个好的华侨华人陈列,应以文物实物为基础,结合辅助性展品、有代表性的照片资料、图表资料,以主题陈列的形式,通过对华侨华人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表现,系统地揭示华侨华人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华侨华人历史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华侨华人历史知识。
这个好的华侨华人陈列,应该将通史陈列和专题陈列相结合,就是通专结合体例结合的陈列,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系统、形象地展示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融入当地、奉献社会的过程应是华侨华人陈列的中心。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陈列,就是由“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三个部分组成,系统、形象地展示了华侨华人走向世界的历史、融入当地的历程和奉献社会的辉煌。“走出国门”是讲述中国人的出国史,包括了梯山渡海、悲辛之旅和谋求发展三个单元,叙述了华侨华人出国的历史动因和特征。“侨民公民”包括华社春秋、谋生创业、传承融合和侨民公民四个单元,反映了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特征,华侨华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融合于当地的发展历程。“辉耀历史”是华侨华人的贡献史,它包括缔造文明、热血丰碑、时代精英和赤子丹心四个单元,讴歌了华侨华人为居住国和祖籍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创下了不朽的业绩。
第二,华侨华人历史与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事件的结合应是华侨华人陈列的重点。把世界史、中国史的一些历史事件对华侨华人历史影响,结合到走出国门、融入当地、奉献社会的三个专题中,做到专题陈列中反映出通史的一些内容。笔者认为,以下一些历史事件,应该要在华侨华人陈列中予以反映(结合世界史、中国史的分期):
1.古代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6世纪):华侨产生于已有中外交流的秦汉,唐宋日益发达,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华侨从流寓到定居者日渐增多,逐渐形成聚集的村落。明代由于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唐人街已在东南亚出现,结合以上事件,借以说明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久远,延绵不断。
2.近代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10年代):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美洲等地的殖民开发,改变了当地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殖民地开发需要大批的劳动力,明清朝代更迭,更多中国人出洋谋生。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华侨出国人数猛增,出现了以华工为主的出国高潮。而华侨在东南亚等一些聚集区形成了华侨社会,以上的历史事件说明,近代以来出现的中国人移民海外的高潮,人数之众、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形成了华侨华人遍布世界的格局。
3.现代时期(20世纪10年代至二战结束):辛亥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亚洲其它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华侨不断卷入现代世界激流,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上的现代中国和世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缺少不了华侨的身影,颂扬了华侨华人心系桑梓,竭尽心力推动祖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讴歌了华侨华人为居住国的发展、进步与繁荣创下了不朽业绩。
4.当代时期(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殖民地先后获得了独立,成为了新兴国家,华侨绝大多数加入了当地国籍,成为了华人,独具特色的华侨华人文化已成为其所在国家和地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侨民到公民,使其在国家归属感上发生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
第三,历史是在时间中演进,在空间中展开的,华侨华人陈列也要有时间的规定和地域的范围,在华侨华人陈列中更应该体现出时代的风貌和异域的风情,在陈列中要更加注意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典型文物实物的重点使用,并应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好一些重要的场景,强化直观视角效果,展开对华侨华人历史具像落实和情景辅叙,在形象思维中实现语言的转换,营造出艺术的氛围,使观众处在真实而具体的历史背景、地域特征和人物事物的表现空间中,在“物我合一”中认同于陈列的主题诉求。 华侨博物院的《华侨华人》陈列,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几个重要场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展览内容传达的信息。主要的场景有:码头、“猪仔船”、淘金、唐人街、华侨家居、割胶、锡矿、美洲铁路等。同时,将展版、展品与场景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观众走进场景,在场景中感受体会,在场景中观看展版和展品。以“猪仔船”为例:“猪仔船”要表现的是十九世纪大量华工象“猪仔”一样被西方殖民者用船贩卖到外国从事苦力,在长达数月的航程中华工受尽非人待遇,死亡率极高,“猪仔船”亦被称为“浮动的地狱”。场景以船舱断面为基本造型,参观通道即是船舱底部,观众走进船舱,即可看到烙在舱底船板上的一个《华工死亡表》,左边是一组华工雕塑,有各种姿势,各种表情,表现华工痛苦、愤怒、绝望、茫然的神态,雕塑多达21尊,场面真实感更强。在群雕的背面,配以同样题材的烙画,油画作品。船舱顶部留出一个安上铁栅栏的“天窗”,右边为展版和展品。场景的灯光以射灯为主,突出重点,整体效果令人震撼,印象犹为深刻。
毋庸讳言,在实际工作上,要达到上述的好的华侨华人陈列的标准,着实不容易,上面说到,华侨华人陈列的对象,不仅包括侨史文物、实物,还包括数量颇多的文字性资料等,华侨华人陈列的对象绝非文物或实物所能概括,把它称为华侨华人陈列材料更符合实际、更确切些。华侨华人陈列的材料,也就是陈列的内容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人文学科的研究过程是贯穿着人的意志、人的愿望和努力的,它本质上是人的作用的结果,这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切自然界的现象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人的意志、愿望和努力参与其中,也不是他们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所以,一切的人文学科的发展途径,就只能是会通古今、会通中外,融会贯通,华侨华人陈列内容的研究,就只能遵循人文学科发展的途径,会通古今、会通中外,提炼出华侨华人陈列的主题。
因为陈列内容的设计,必须经过研究大量的一手材料,而真正用在陈列上的材料相对第一手材料会少很多,什么样的材料能用,用多少,我想这就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用好陈列的材料,来表达陈列的主题。系统论思想所昭视的是:组成一个系统中的诸要素不是最重要的,它们以何种形式加以联结决定着系统的质,联结是关键。那么如何运用系统论的方式来处理我们手中的材料才能给观众呈现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但人们却往往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来看待辩证法,就如拿所谓的“精华”和“糟粕”来说,把“精华”和“糟粕”看成是互不相通的两极,而尤其是把两者都看作是事物自身永世不变的客观属性,从而一笔勾销了其间流变不居的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关系,确切来说,所谓“精华”和“糟粕”都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言,而是就人的主观而言。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开花落,又如鸦片、寄生虫、禽流感等等,就其本身作为客观存在而言,并无所谓的精华和糟粕之分,所以其本身也就无所谓好坏、优劣、美丑之分,那分别在于我们主观对它如何运用,运用的好,腐朽可化为神奇;运用的不好,神奇可化为腐朽。同一个不龟手之药,善用者可以用它打胜一场战争,不善用者不免于世世洴澼絖。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但越人却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鸦片可以作为疗效很好的药物,也可以作为害人的毒品。糟粕与精华倒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运用,而运用之妙则在乎运用者的一心。
因此,对于我们从事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人来讲,我们对于我们手中的陈列材料应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应该简单的用精华与糟粕之分来定义我们的陈列材料,精华与糟粕之分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我们对它的应用。从事华侨华人陈列内容设计的人,必须掌握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华侨华人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而贯通,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应用系统论的原理,把华侨华人陈列当作一个大的系统,把陈列材料当作陈列的组成要素,通过我们的研究,以一定形式联结起来,深刻揭示陈列主题,设计出能让观众尽快进入参与角色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华侨华人陈列。
(作者介绍:钟志诚,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博物院馆员)
关键词:华侨博物院 华侨华人 陈列 内容设计
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有着不同的陈列,一般来说,博物馆陈列的类别主要是按陈列内容来划分,华侨华人陈列,顾名思义,就是客观阐述华侨华人演变历史的陈列,在多数的涉侨陈列中,大多仅以华侨历史作为陈列对象,毕竟,华侨与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为什么把华侨和华人并列起来展示呢?原因就在于华侨与华人是有着历史的因果联系的,外籍华人是从华侨演变过来的,华侨与华人彼此具有密切的历史、血缘、文化、经济和社会关系,当学者们在以他们为研究对象的时候,往往以“华侨华人”统一称呼,如《华侨华人研究》、《世界华侨华人词典》等,而现在的很多场合,诸如有持中国国籍的华侨与持外国国籍的华人在一起集会或联欢时,一般统一使用“华侨华人”之综合称谓。“华侨”与“华人”并列,“历史”与“当代”并存,这就在陈列内容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反映了历史逻辑关系的变化,深化了陈列的主题。
博物馆陈列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的东西,第一层次是陈列主题所表现的有关学科内容,如历史学的、人类学的、民族学的、民俗学的、考古学的内容等等;第二层次是表现陈列主题所需要的文物、实物以及其他辅助展品,这两个层次结合的好坏,决定着博物馆陈列的优劣,而表现陈列主题所需要的文物实物和其他辅助展品的研究任务,则包括所需文物实物的鉴选,有待征集项目的拟定,所需辅助展品项目及其要求的拟定等。
一个好的博物馆的陈列,应以文物实物为基础,配合以适当的辅助展品,按照拟定的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对照以上的标准,一个好的华侨华人陈列,应以文物实物为基础,结合辅助性展品、有代表性的照片资料、图表资料,以主题陈列的形式,通过对华侨华人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表现,系统地揭示华侨华人历史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华侨华人历史信息,从而获得生动的华侨华人历史知识。
这个好的华侨华人陈列,应该将通史陈列和专题陈列相结合,就是通专结合体例结合的陈列,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系统、形象地展示华侨华人走出国门、融入当地、奉献社会的过程应是华侨华人陈列的中心。华侨博物院《华侨华人》陈列,就是由“走出国门”、“侨民公民”、“辉耀历史”三个部分组成,系统、形象地展示了华侨华人走向世界的历史、融入当地的历程和奉献社会的辉煌。“走出国门”是讲述中国人的出国史,包括了梯山渡海、悲辛之旅和谋求发展三个单元,叙述了华侨华人出国的历史动因和特征。“侨民公民”包括华社春秋、谋生创业、传承融合和侨民公民四个单元,反映了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和特征,华侨华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融合于当地的发展历程。“辉耀历史”是华侨华人的贡献史,它包括缔造文明、热血丰碑、时代精英和赤子丹心四个单元,讴歌了华侨华人为居住国和祖籍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繁荣创下了不朽的业绩。
第二,华侨华人历史与世界历史、中国历史事件的结合应是华侨华人陈列的重点。把世界史、中国史的一些历史事件对华侨华人历史影响,结合到走出国门、融入当地、奉献社会的三个专题中,做到专题陈列中反映出通史的一些内容。笔者认为,以下一些历史事件,应该要在华侨华人陈列中予以反映(结合世界史、中国史的分期):
1.古代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6世纪):华侨产生于已有中外交流的秦汉,唐宋日益发达,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发展,华侨从流寓到定居者日渐增多,逐渐形成聚集的村落。明代由于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唐人街已在东南亚出现,结合以上事件,借以说明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久远,延绵不断。
2.近代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10年代):西方殖民者对亚洲、美洲等地的殖民开发,改变了当地的社会性质和经济结构,殖民地开发需要大批的劳动力,明清朝代更迭,更多中国人出洋谋生。而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华侨出国人数猛增,出现了以华工为主的出国高潮。而华侨在东南亚等一些聚集区形成了华侨社会,以上的历史事件说明,近代以来出现的中国人移民海外的高潮,人数之众、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形成了华侨华人遍布世界的格局。
3.现代时期(20世纪10年代至二战结束):辛亥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东南亚,以及亚洲其它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华侨不断卷入现代世界激流,投身于民族民主革命、抗日战争和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上的现代中国和世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缺少不了华侨的身影,颂扬了华侨华人心系桑梓,竭尽心力推动祖国的社会进步与发展,讴歌了华侨华人为居住国的发展、进步与繁荣创下了不朽业绩。
4.当代时期(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殖民地先后获得了独立,成为了新兴国家,华侨绝大多数加入了当地国籍,成为了华人,独具特色的华侨华人文化已成为其所在国家和地区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侨民到公民,使其在国家归属感上发生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转变。
第三,历史是在时间中演进,在空间中展开的,华侨华人陈列也要有时间的规定和地域的范围,在华侨华人陈列中更应该体现出时代的风貌和异域的风情,在陈列中要更加注意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典型文物实物的重点使用,并应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好一些重要的场景,强化直观视角效果,展开对华侨华人历史具像落实和情景辅叙,在形象思维中实现语言的转换,营造出艺术的氛围,使观众处在真实而具体的历史背景、地域特征和人物事物的表现空间中,在“物我合一”中认同于陈列的主题诉求。 华侨博物院的《华侨华人》陈列,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几个重要场景,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展览内容传达的信息。主要的场景有:码头、“猪仔船”、淘金、唐人街、华侨家居、割胶、锡矿、美洲铁路等。同时,将展版、展品与场景有机结合在一起,让观众走进场景,在场景中感受体会,在场景中观看展版和展品。以“猪仔船”为例:“猪仔船”要表现的是十九世纪大量华工象“猪仔”一样被西方殖民者用船贩卖到外国从事苦力,在长达数月的航程中华工受尽非人待遇,死亡率极高,“猪仔船”亦被称为“浮动的地狱”。场景以船舱断面为基本造型,参观通道即是船舱底部,观众走进船舱,即可看到烙在舱底船板上的一个《华工死亡表》,左边是一组华工雕塑,有各种姿势,各种表情,表现华工痛苦、愤怒、绝望、茫然的神态,雕塑多达21尊,场面真实感更强。在群雕的背面,配以同样题材的烙画,油画作品。船舱顶部留出一个安上铁栅栏的“天窗”,右边为展版和展品。场景的灯光以射灯为主,突出重点,整体效果令人震撼,印象犹为深刻。
毋庸讳言,在实际工作上,要达到上述的好的华侨华人陈列的标准,着实不容易,上面说到,华侨华人陈列的对象,不仅包括侨史文物、实物,还包括数量颇多的文字性资料等,华侨华人陈列的对象绝非文物或实物所能概括,把它称为华侨华人陈列材料更符合实际、更确切些。华侨华人陈列的材料,也就是陈列的内容是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人文学科的研究过程是贯穿着人的意志、人的愿望和努力的,它本质上是人的作用的结果,这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切自然界的现象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人的意志、愿望和努力参与其中,也不是他们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所以,一切的人文学科的发展途径,就只能是会通古今、会通中外,融会贯通,华侨华人陈列内容的研究,就只能遵循人文学科发展的途径,会通古今、会通中外,提炼出华侨华人陈列的主题。
因为陈列内容的设计,必须经过研究大量的一手材料,而真正用在陈列上的材料相对第一手材料会少很多,什么样的材料能用,用多少,我想这就要运用系统论的思想,用好陈列的材料,来表达陈列的主题。系统论思想所昭视的是:组成一个系统中的诸要素不是最重要的,它们以何种形式加以联结决定着系统的质,联结是关键。那么如何运用系统论的方式来处理我们手中的材料才能给观众呈现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呢?马克思、恩格斯强调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但人们却往往以形而上学的态度来看待辩证法,就如拿所谓的“精华”和“糟粕”来说,把“精华”和“糟粕”看成是互不相通的两极,而尤其是把两者都看作是事物自身永世不变的客观属性,从而一笔勾销了其间流变不居的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关系,确切来说,所谓“精华”和“糟粕”都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而言,而是就人的主观而言。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开花落,又如鸦片、寄生虫、禽流感等等,就其本身作为客观存在而言,并无所谓的精华和糟粕之分,所以其本身也就无所谓好坏、优劣、美丑之分,那分别在于我们主观对它如何运用,运用的好,腐朽可化为神奇;运用的不好,神奇可化为腐朽。同一个不龟手之药,善用者可以用它打胜一场战争,不善用者不免于世世洴澼絖。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但越人却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鸦片可以作为疗效很好的药物,也可以作为害人的毒品。糟粕与精华倒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人们如何运用,而运用之妙则在乎运用者的一心。
因此,对于我们从事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人来讲,我们对于我们手中的陈列材料应该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应该简单的用精华与糟粕之分来定义我们的陈列材料,精华与糟粕之分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存在于我们对它的应用。从事华侨华人陈列内容设计的人,必须掌握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华侨华人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会而贯通,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得出有价值的成果,应用系统论的原理,把华侨华人陈列当作一个大的系统,把陈列材料当作陈列的组成要素,通过我们的研究,以一定形式联结起来,深刻揭示陈列主题,设计出能让观众尽快进入参与角色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华侨华人陈列。
(作者介绍:钟志诚,福建省厦门市华侨博物院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