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介入治疗前后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0207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4年5月收治的择期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48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中心的3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观察肝癌患者经介入前和介入后主要凝血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凝血指标方面:观察组各时间点的PT、APTT和TT水平均显著升高,而介入术前的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介入术后差异则无显著性(P>0.05),介入术后1d和3d的PT、APTT、TT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介入术后3d的PT显著高于术后1d(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各时间点的PAI、Ps、vWF和uPA均显著升高(P<0.05);与术前相比,观察组术后1d和3d的Ps、vWF和uPA均显著降低(P<0.05),而PAI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异常状况,介入治疗后会进一步加剧凝血异常和纤溶亢进状况,临床上应加以重视,重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凝血指标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起病隐匿和预后差等特点,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随着介入治疗的引入,已成为该人群的重要治疗手段[1]。虽然介入治疗效果明确,但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逐渐增多,其中术A后短期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报道已引起学界的关注[2]。目前,介入术后凝血异常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肝癌患者肝功能较差,而介入术对肝细胞破坏较大有关[3],故学界普遍认为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对介入和手术具有重要意义[4]。本文拟通过对介入治疗前、后肝癌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进行分析,旨在为DIC的预防提供基础和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4年5月收治的择期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48例为观察组,其中男25例,女23例,平均年龄(48.4±5.2)岁(33-67岁),所有患者经CT或MRI、甲胎蛋白,以及病理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纳入和排除标准:① 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排除肿瘤肝转移者;② 无糖尿病、血液系统疾病史;③ 近期未服用阿司匹林和激素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④ 近期无感染史;⑤ 经患者或家属同意。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其中男16名,女14名,平均年龄50.3±7.4岁(30-74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在造影明确肿瘤情况后,以超微导管注入顺铂,并注入液态碘油进行栓塞[5]。分别于介入治疗前1d、介入后1d和3d清晨取静脉血4ml,加入枸橼酸钠0.2ml,3000r/min离心10min,取血浆以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凝血、纤溶指标,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溶指标包括: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P-选择素(Ps)、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数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介入前、后凝血指标变化
  观察组在介入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PT、APTT和TT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介入术前的FIB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介入术后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介入术后1d和3d的PT、APTT、TT和FIB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介入术后3d的PT显著高于术后1d,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aP<0.05;与术前比bP<0.05
  3 讨论
  众所周知,肝脏是代谢活动最主要的场所,体内多数活性物质需在肝脏经激活或灭活处理,大部分凝血因子也是在肝脏中合成的,故肝脏也是维持凝血平衡的重要场所。研究发现部分肝病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异常,可能与以下两方面有关:①肝病情况下肝功能异常,其凝血因子、酶原和抑制因子合成或活化异常,部分需清除的凝血相关因子降解异常;②肝硬化时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发生异常[2]。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欧宁江等[6]通过对肝病和肝癌患者血液学指标分析发现,肝癌患者普遍存在着抗凝活性降低和纤溶活性增强状况,且比普通肝病者更为严重。刘艳芬等[4]也认为肝脏受损严重或失代偿情况下凝血因子多异常,治疗前后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介入治疗是肝肿瘤患者最常用的化疗手段之一,虽然能有效改善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存状况,但介入术后发生DIC的报道也逐渐增多[2]。分析原因介入过程本身对肝细胞,尤其是肿瘤细胞破坏极大,大量组织因子的释放,激活了凝血系统,而肝癌患者普遍存在的凝血异常,进一步加剧了DIC发生的风险。关于介入术后肝癌患者凝血系统变化的报道也逐渐增多,但凝血因子的选择和变化状况尚无统一结论。
  本组选择的PT是临床常用的指标,其主要是对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含量或循环抗凝物质的存在的反映,而APTT则是反映内源性子Ⅷ、Ⅸ、Ⅺ和Ⅻ活性[6]。目前,大部分研究选择了该指标进行观察,但多仅限于介入术后1d内的变化情况,本组研究将观察时间延长至3d,结果发现肝癌患者各时间点的PT、APTT、TT均高于健康人,而FIB却较低,这也印证了关于肝癌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异常的观点。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介入术实施后,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且显著高于术前,提示介入术实施后肝癌细胞破话较大,机体出现较为复杂的凝血功能异常。FIB为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在组织坏死时会出现短期内大量升高的现象,而本组介入术后FIB的改变也印证了介入术后肝脏内出现了无菌性坏死炎症,这也与鲁欣然等[3]的结论基本一致。此外,术后3d各因子含量略有改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而PT则继续显著升高,欧宁江等[6]认为在众多因子中,PT的升高对肝病患者更为敏感,提示介入术后3d患者的肝内细胞破坏仍在持续,凝血因子的异常仍在加剧。此外,纤溶系统在凝血平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s是来源于衰老破碎的血小板,其含量的变化也是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活化的反映,而wWF则是一种粘附蛋白,不仅可以促进血小板在血管内皮上的粘附,还可以作为凝血因子Ⅷ的载体,以稳定该因子的凝血功能[7]。本研究发现肝癌患者不仅存在凝血因子的变化,同时也存在Ps和wWF等因子的升高,但与凝血因子不同的是,在接受介入治疗后均迅速降低,提示纤溶功能平衡失调,表现为高凝状态或血栓形成状态。此外,虽然肝癌患者PAI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介入前、后变化不大,这也与这与王沁等[7]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总之,原发性肝癌患者普遍存在凝血异常状况,介入治疗后会进一步加剧凝血异常和纤溶亢进状况,临床上应加以重视,重点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 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的新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8(13):165-170.
  [2] 赵伟森. 肝癌介入治疗后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3例[J].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5):1047-1048.
  [3] 鲁欣然,冯景见,檀军丽,等. 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4,36(6):863-864.
  [4] 刘艳芬,刘志伟,张成侠,等. 凝血指标、D-二聚体与血清甲胎蛋白联合检测在肝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J]. 临床荟萃,2013,28(4):431-432.
  [5] 姜文清,胡豫,曹雁阁,等. 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7,17(6):366-368.
  [6] 欧宁江,林健敏,吴岑江,等. 肝病患者手术及介入治疗后凝血纤溶指标监测对疗效的评估作用[J]. 广西医学,2009,31(3):342-344.
  [7] 王沁,张爱华,李小亮,等. 介入治疗对原发性肝癌凝血及纤溶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22(5):473-475.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 探讨环形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中行肛门括约肌切断术的可行性。方法:运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0例环形混合痔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外剥内扎术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外剥内扎术中行肛门括约肌切断术治疗。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7.5%(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0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并抑郁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46例脑卒中后偏瘫并抑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3例,均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加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测定HAMD、简化Fugl-Meyer、改良MBI指数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在治疗4周、8周、12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咽拭子快速液体培养法、咽拭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血清MP被动凝集法(MP-Ab)等方法在儿童MP感染诊断治疗过程中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3MP检测法对362例临床拟诊呼吸道(非细菌性)感染的患儿的咽拭子和血清标本进行配对研究,每患儿取咽拭子做快速培养和PCR,同时取血清做MP-Ab检测,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回顾临床病例诊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男性生殖道感染与不育症的关系,为临床对不育症患者的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3年6月份至2014年12月份华亭县人民医院不育症患者临床资料及精液常规检验结果307份,对患者情况、检验结果和部分治疗效果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精液常规检验结果无异常的不同年龄段患者精液液化时间、精子形态正常率、活动率、精子密度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镜检,以白细胞数≥4个
期刊
摘要:目的: 探索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相关指标的检验水平和变化意义。方法:将2013年12月~2015年3月搜集疗的105例酒精性肝病患者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组,A组酒精性脂肪肝35例,B组酒精性肝炎35例,C组酒精性肝硬化35例,三组均进行血清相关指标检测;另选取同期35名正常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对各项指标的变化水平和意义进行分析归纳。结果: 对照组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
期刊
摘要:营卫的生理病理营即营气,属阴;卫即卫气,属阳。二者均来源于中焦脾胃所化之水谷精微,但其组成与分布是不同的。《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檦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营气、卫气,一阴一阳,阴阳互根,卫阳靠营阴的内守而不逸脱,营阴靠卫阳的护卫而不泄漏。本
期刊
摘要:目的: 明确心脏内进行金属性异物如“金属支架、金属机械瓣膜置换、心脏a博器”术后的患者在心脏功能正常情况下行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进行心脏金属支架置入、心脏金属机械瓣膜置换、心脏起博器置入术后患者总共40例。在患者术后经检查心脏功能正常下给予行消化道息肉高频电切除。评估在术中通电后在高频电流刺激下能否诱发心率失常、起博器功能异常及参数改变。结果:所有手患者在行消化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沉香的鉴别方法与鉴定。方法:选择0.5g 沉香粉末并使其与浓度为95% 的乙醇30ml混合,运用超声提取约0.25h 后,对其进行过滤,使其达到25ml的目的后,在200 ~300nm 之间对选择的不同样品进行吸光度测量。结果:在200 ~300nm 的范围内分别测量三种样品的吸收光度,检测结果显示,正品中药沉香的紫外光吸收图谱显示最大吸收峰值在(225 ±2 )nm。结论:选择使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接受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片进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清金属蛋白酶(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1水平及不良反应发
期刊
基金题目: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律失常与炎性因子相关性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1123108081-6 邯财教(2011)59号  摘要:目的 :探讨比索洛尔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低盐饮食,常规组50例予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常规降压药治疗,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