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王朝于1644年统一中国,为了维护政权,采取了一系列包括瓷业废除“匠籍”制等在内的积极有利于民生的措施。景德镇实行“官搭民烧”,使官窑、民窑烧制技术得以全面提高,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此时牡丹纹饰青花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不仅保存了前朝的风貌,同时又有本朝的创造,产生了牡丹纹饰创新与复古不同形式兼容并存的局面。三朝盛世的出现,顺治年间产生的创新的写实牡丹图纹具有重大影响。
顺治时期的青花,出现了富有独创意义的青花牡丹图画面,所画牡丹写实性强,呈画面状展示。明末清初,长期战乱,社会生活很不稳定,并灾及中国瓷业的发展。顺治十二年(1656),清政府实施禁海令,使中国瓷器的出口受困,中国在世界瓷器生产贸易地位因此受到沉重打击,景德镇瓷器制造也因此面临危机,清叶梦珠《阅世编》: “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瓷产量锐减,却使一部分画工有了精心设计和绘制的时间,写实的画面牡丹图纹青花崭新样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代表作品有青花花鸟纹大盖罐等。
顺治青花花鸟纹大盖罐。此罐高47厘米,口径20.6厘米,足径20.4厘米。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肩下渐敛,平底。青花蓝中含灰,胎质坚细,釉质坚润。通体饰青花纹饰,除了颈部绘画倒垂变体莲瓣纹,颈肩部交接处绘有双弦纹之外,器盖、器身均绘写实的牡丹纹饰。器腹至器足绘牡丹雉鸡图,雉鸡长尾,立于湖石上,昴首作呜叫状。两侧绘画写实牡丹,花顶部的细密花瓣耸立,似动物的一对犄角。器盖绘折枝牡丹、竹子和月季纹。画面开张大气,画风写实逼真,笔法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青花工艺的塑造能力。
这种牡丹花的顶部密叠的花瓣,因似动物的一对犄角,于是人们称之为“犄角牡丹”。犄角牡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牡丹品种多样,其中有的品种花瓣达数百瓣,花瓣上密下疏,层次分明,下方花瓣宽大平展,而花蕊瓣化形成瓣群,稠密耸起,形似楼台,于是就有了楼子复瓣型和台阁复瓣型品类。 “犄角牡丹”正是在这类牡丹造型基础上演变而成的。顺治年间始创的“犄角牡丹”,至康熙时发展成经典样式并广为流行。
康熙早期,受海禁影响瓷器产业依然不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恢复国际贸易,发展经济,清雍正九年《广东通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月终于解除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春正月,设龙门协副总兵官。裁廉州镇改设游击,仍归高雷镇统辖。二月展开海禁,以海氛永靖,开复原额渔课并许各海口贸易。”同年九月初一,据清《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记载,皇帝再命令: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粤闽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贸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开禁以后,景德镇瓷器生产很快得到恢复,至康熙二十七年,因官窑瓷器停烧,出口瓷器随之大幅度增长,并重新占领世界陶瓷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到了康熙后期青花发展已至辉煌阶段,此时的牡丹图纹青花选料、提炼的精细纯正,胎釉白度增加,把青花衬托得娇翠欲滴,分水渲染法的实施,突破了一色中不能分深浅的传统工艺,把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推向了顶点。
康熙牡丹纹瓷器全面发展,写实的牡丹更多地应用到缠枝纹之中,同时许多小型青花制造格外精美。如康熙青花缠枝牡丹纹印盒。印盒高7.3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0.3厘米。通体绘饰牡丹纹。盖面的纹饰分内外两层,里层的中央和左右上下,各排列蝴蝶一只,穿行于牡丹花问。盖的外层和盒的外壁是图案相似的牡丹纹饰,上下和谐统一。整个印盒,牡丹花的造型写实,有正、侧变化,共28朵。牡丹勾勒精细,渲染润和,瓣的里侧深,边沿淡,花心深,花蕊淡,富有层次。采取细勾留白的方法表现花蕊,显得精致而醒目。这是一件器物最小而牡丹纹饰最为密集的青花。
康熙写实牡丹纹青花还见大型罐类器物,纹饰表现手法多样,时出新意。如康熙青花牡丹狮子纹将军罐,高52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5.7厘米。1977年贵州省思南县合朋区瓦窑公社邓家堡出土,现藏贵州省博物馆。除颈部饰水波纹外,通体罐盖及罐身饰牡丹纹,牡丹花写实夸张,大小与狮子相等。为了使牡丹花凸现,写实描绘牡丹花和花叶与细巧灵秀的卷草状纹饰结合,这种处理手法与明代大花小叶的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熙时犄角牡丹造型极为夸张并广泛应用,将军罐上的云头状圈点牡丹纹更是一种当时流行的样式。康熙青花凤穿牡丹纹将
军罐,高48.1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27厘米。197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人民医院工地出土,现藏干广西桂平市博物馆。此罐通体青花满饰,绘有两对凤凰穿缠枝牡丹纹。牡丹纹呈犄角,缠枝叶纹异化演变为云头状圈点纹。云头状圈点,即先用线条画成叠圈,然后在每一圈内绘圆点,如此重叠的圈点向各个方向展现,似云头。这种云头状圈点纹与牡丹纹犄角部分的花瓣表现是相一致的,显然是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故能取得和谐统一和绘画更佳的效果。 这种牡丹纹饰的康熙青花将军罐,在江苏省南京富贵山出土文物中也有大量发现。如:康熙青花牡丹纹将军罐,高52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24.2厘米。江苏省南京富贵山出土,器身满饰犄角牡丹纹,地饰云头状圈点纹。康熙青花凤穿牡丹纹将军罐,高53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24厘米。器身满饰四方连续的凤穿牡丹纹,地饰云头状圈点纹。康熙晚期青花缠枝牡丹纹将军罐,高49.9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22.5厘米。器身满饰犄角牡丹纹,牡丹犄角水平向左右展开,下部花瓣亦成水平状排列。圈点纹作飞动状,与牡丹犄角花瓣表现方式相同,仿怫是花瓣在漫天飞扬。此外,陕西西安市东郊东方机械厂墓葬也出上此类器物,如康熙青花缠枝牡丹纹将军罐,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罐高62厘米,口径19.5厘米。犄角牡丹图纹,中间细瘦,仅为1至2片花瓣连接,犄角的顶部叠加细瓣,与叶片已全部异化为云头状圈点纹。
康熙写实牡丹纹青花中,青花云肩牡丹纹罐也是最具特色的器物。如:康熙青花云肩牡丹纹罐,高33.1厘米,口径12.8厘米。1975年河北省乐亭县石庄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通体绘四组如意云肩,肩垂突至胫部。云肩内绘青花底白花牡丹纹,通过排列的线条表现写实的牡丹纹立体和层次效果。
此种大型罐在福建省等地也有发现,如康熙青花缠枝牡丹纹将军罐。高51.8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26.7厘米。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碗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罐体绘四组云肩,云肩内绘青花地缠枝牡丹纹,写实的牡丹纹亦采用排列的线条表现。云肩平缓下垂至胫部。此下为四个青花方胜,方胜内亦绘牡丹纹。康熙青花盖罐。高48.7厘米,底径28.8厘米。现减首都博物馆。云肩则下垂至腹,云肩内绘牡丹纹。这些罐的写实 牡丹纹布局及表现手法则相似,则是下垂的云肩有高低之别,如意头有平缓锐突之分。
康熙牡丹纹瓷器中,出现书画结合、图文并茂的器物也都很有特点,如首创的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采用书画结合起来的表现方式。每件高5.5原米,口径6.6厘米,足径2.7厘米。12件为一套,外壁绘青花花卉纹饰,分别绘有12月花卉,依次是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杯的一面是花卉,另一面配有相对应的诗句。四月牡丹纹杯,配诗: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这种十二月花卉杯,是康熙时期宫中使用的酒杯,造型秀美,薄胎轻巧。
康熙年间随着外销瓷的增加,写实牡丹图纹也随之在欧洲r‘泛流传。海禁解除以后,通往巴达维亚的常规贸易运输再次出现中国的帆船。由于巴达维亚的侨民和这些商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瓷器贸易很快得到复苏。泰特斯’艾伦斯在《海帆留踪 一份厚礼》一文中谈到: “根据商人的说法,每年船运到巴达维亚的200万件瓷器中,有120万件是供应当地市场的,40万件给东印度公司,另有40万件则完全是给私人的。”因瓷器是为康熙年间所造,故也称为“康熙瓷”。上海博物馆藏有的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97件瓷器,其中康熙外销青花瓷87件,能见到牡丹纹饰在25件以上,多这犄角牡丹。这部分瓷器基本反映了外销青花瓷牝丹图纹的基本面貌,写实多见于花卉图、博古图、雉鸡图等画面中,此外还较多地应用于补助纹饰。基本情况是:
青花开光花鸟博古图瓶,共四件。器型似胆瓶,长颈,梨形腹,矮足。瓶高25.9—26.2厘米,口径4.1~4.4厘米,足径6.4—7厘米。四件图纹基本相同,以花鸟图和博古图为主体纹饰,器身四面开光,相对的两个开光内所绘博古图中,犄角牡丹插在一花觚中,周围为杂宝。另外相对的两个开光内所绘花鸟图中,绘太湖石、牡丹和山雀。
青花花鸟纹花口盘,共六件。高6.1—6.7厘米,口径34.3—35,2厘米,足径18.6—19.1厘米。图纹基本相同,腹部较深,盘内有呈放射状的如意开光十二个,内绘折枝牡丹等花卉,盘心圆形开光内绘花鸟图,画面中间为太湖石,石上立一雉鸡,俯身挑尾,左为高枝勃发的犄角牡丹,右为风姿招展的玉兰,两枝花木顺着圆形的盘面迎向弯枝呼应。
青花花卉纹盘,共三件。高4.2~4.6厘米,口径39.2—48.8厘米,足径21.8~22.5厘米。图案相同,器口一周为酱色釉,盘宽,沿平折。内底绘两株根植于泥的牡丹,宽边上饰牡丹与菊花的组合纹。
青花开光折枝花卉孔雀纹盘,共三件。高4.6—5.2厘米,口径38.7—47.2厘米,足径21.2—26.8厘米。盘为弧开浅腹,宽折腹,大平底,浅圈足。盘心为牡丹纹,外侧八开光中绘犄角牡丹、菊花、山茶等花卉。内折沿有四开光,内绘石榴,开光外绘孔雀。
青花折枝花卉纹花口碗,共二件。高9.9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8.8—9.2厘米。花瓣形口,微撇,窄沿唇,短圈足。碗记双线圈,内绘草丛中一株盛开的牡丹,伴有十余只蝴蝶、小虫飞舞盘旋。
青花花鸟纹盘,高5.2厘米,口径33.7厘米,足径20.2厘米。口外撇,宽沿,圈足。盘风口沿以双竖线隔成等分八块,每块内开一个菱形花窗,四角绘有牡丹、菊花、梅花等,四块窗内绘牡丹、百合、喇叭等花卉纹。盘腹部绘一圈缠枝牡丹纹。盘心主体画面绘锦鸡牡丹洞石,洞石上两尾锦鸡,一俯一仰,相对而视,周围簇拥牡丹花,或怒放,或盛开,或含苞欲放,争奇斗艳。
青花镂空仕女图果篮和托盘。这是一件别致的青花。高12.2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14.7厘米。果篮口外撇,深腹,上丰下内收,大平底,浅圈足。口沿两侧附环形系。篮与托盘,宽折沿处镂空菱形纹,拟竹蘸编织纹,篮与盘底均绘相同的仕女赏花扑蝶图,背景右侧为大型牡丹,夸张的三朵犄角牡丹花,为仕女头部的数倍之大。
出口的写实牡丹纹青花,还见于纹章瓷。纹章瓷,是指将欧洲的贵族、军团、公司、或团体等标志烧制在瓷器上的一种特殊外销瓷器。青花纹章盘,共两件。高2.5~2.8厘米,口径22.7~22.8厘米,足径12.8~13厘米。盘为板沿,浅腹,浅圈足。盘内沿的两圈饰地纹问,绘有五组花卉,分别为牡丹柳树组合有两组,松竹菊组合为一组,松树为一组。盘心为一个以猎狐、盾牌组成的纹章,为帕尔玛家族的族徽。纹章瓷在寂园叟的《陶雅》中也有记载: “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拉丁古文,阳历年月。”写实的犄角牡丹图纹,随着清代瓷器再度在世界贸易中独占鳌头而英姿飒爽。
顺治时期的青花,出现了富有独创意义的青花牡丹图画面,所画牡丹写实性强,呈画面状展示。明末清初,长期战乱,社会生活很不稳定,并灾及中国瓷业的发展。顺治十二年(1656),清政府实施禁海令,使中国瓷器的出口受困,中国在世界瓷器生产贸易地位因此受到沉重打击,景德镇瓷器制造也因此面临危机,清叶梦珠《阅世编》: “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景德镇瓷产量锐减,却使一部分画工有了精心设计和绘制的时间,写实的画面牡丹图纹青花崭新样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代表作品有青花花鸟纹大盖罐等。
顺治青花花鸟纹大盖罐。此罐高47厘米,口径20.6厘米,足径20.4厘米。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肩下渐敛,平底。青花蓝中含灰,胎质坚细,釉质坚润。通体饰青花纹饰,除了颈部绘画倒垂变体莲瓣纹,颈肩部交接处绘有双弦纹之外,器盖、器身均绘写实的牡丹纹饰。器腹至器足绘牡丹雉鸡图,雉鸡长尾,立于湖石上,昴首作呜叫状。两侧绘画写实牡丹,花顶部的细密花瓣耸立,似动物的一对犄角。器盖绘折枝牡丹、竹子和月季纹。画面开张大气,画风写实逼真,笔法细腻生动,栩栩如生,充分发挥了青花工艺的塑造能力。
这种牡丹花的顶部密叠的花瓣,因似动物的一对犄角,于是人们称之为“犄角牡丹”。犄角牡丹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牡丹品种多样,其中有的品种花瓣达数百瓣,花瓣上密下疏,层次分明,下方花瓣宽大平展,而花蕊瓣化形成瓣群,稠密耸起,形似楼台,于是就有了楼子复瓣型和台阁复瓣型品类。 “犄角牡丹”正是在这类牡丹造型基础上演变而成的。顺治年间始创的“犄角牡丹”,至康熙时发展成经典样式并广为流行。
康熙早期,受海禁影响瓷器产业依然不振。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恢复国际贸易,发展经济,清雍正九年《广东通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正月终于解除海禁: “康熙二十三年甲子春正月,设龙门协副总兵官。裁廉州镇改设游击,仍归高雷镇统辖。二月展开海禁,以海氛永靖,开复原额渔课并许各海口贸易。”同年九月初一,据清《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记载,皇帝再命令: “向令开海贸易,谓于粤闽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贸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开禁以后,景德镇瓷器生产很快得到恢复,至康熙二十七年,因官窑瓷器停烧,出口瓷器随之大幅度增长,并重新占领世界陶瓷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到了康熙后期青花发展已至辉煌阶段,此时的牡丹图纹青花选料、提炼的精细纯正,胎釉白度增加,把青花衬托得娇翠欲滴,分水渲染法的实施,突破了一色中不能分深浅的传统工艺,把青花瓷的烧制技术推向了顶点。
康熙牡丹纹瓷器全面发展,写实的牡丹更多地应用到缠枝纹之中,同时许多小型青花制造格外精美。如康熙青花缠枝牡丹纹印盒。印盒高7.3厘米,口径15.5厘米,足径10.3厘米。通体绘饰牡丹纹。盖面的纹饰分内外两层,里层的中央和左右上下,各排列蝴蝶一只,穿行于牡丹花问。盖的外层和盒的外壁是图案相似的牡丹纹饰,上下和谐统一。整个印盒,牡丹花的造型写实,有正、侧变化,共28朵。牡丹勾勒精细,渲染润和,瓣的里侧深,边沿淡,花心深,花蕊淡,富有层次。采取细勾留白的方法表现花蕊,显得精致而醒目。这是一件器物最小而牡丹纹饰最为密集的青花。
康熙写实牡丹纹青花还见大型罐类器物,纹饰表现手法多样,时出新意。如康熙青花牡丹狮子纹将军罐,高52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5.7厘米。1977年贵州省思南县合朋区瓦窑公社邓家堡出土,现藏贵州省博物馆。除颈部饰水波纹外,通体罐盖及罐身饰牡丹纹,牡丹花写实夸张,大小与狮子相等。为了使牡丹花凸现,写实描绘牡丹花和花叶与细巧灵秀的卷草状纹饰结合,这种处理手法与明代大花小叶的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熙时犄角牡丹造型极为夸张并广泛应用,将军罐上的云头状圈点牡丹纹更是一种当时流行的样式。康熙青花凤穿牡丹纹将
军罐,高48.1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27厘米。197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人民医院工地出土,现藏干广西桂平市博物馆。此罐通体青花满饰,绘有两对凤凰穿缠枝牡丹纹。牡丹纹呈犄角,缠枝叶纹异化演变为云头状圈点纹。云头状圈点,即先用线条画成叠圈,然后在每一圈内绘圆点,如此重叠的圈点向各个方向展现,似云头。这种云头状圈点纹与牡丹纹犄角部分的花瓣表现是相一致的,显然是相互影响下形成的,故能取得和谐统一和绘画更佳的效果。 这种牡丹纹饰的康熙青花将军罐,在江苏省南京富贵山出土文物中也有大量发现。如:康熙青花牡丹纹将军罐,高52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24.2厘米。江苏省南京富贵山出土,器身满饰犄角牡丹纹,地饰云头状圈点纹。康熙青花凤穿牡丹纹将军罐,高53厘米,口径18.2厘米,底径24厘米。器身满饰四方连续的凤穿牡丹纹,地饰云头状圈点纹。康熙晚期青花缠枝牡丹纹将军罐,高49.9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22.5厘米。器身满饰犄角牡丹纹,牡丹犄角水平向左右展开,下部花瓣亦成水平状排列。圈点纹作飞动状,与牡丹犄角花瓣表现方式相同,仿怫是花瓣在漫天飞扬。此外,陕西西安市东郊东方机械厂墓葬也出上此类器物,如康熙青花缠枝牡丹纹将军罐,现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罐高62厘米,口径19.5厘米。犄角牡丹图纹,中间细瘦,仅为1至2片花瓣连接,犄角的顶部叠加细瓣,与叶片已全部异化为云头状圈点纹。
康熙写实牡丹纹青花中,青花云肩牡丹纹罐也是最具特色的器物。如:康熙青花云肩牡丹纹罐,高33.1厘米,口径12.8厘米。1975年河北省乐亭县石庄村出土,现藏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通体绘四组如意云肩,肩垂突至胫部。云肩内绘青花底白花牡丹纹,通过排列的线条表现写实的牡丹纹立体和层次效果。
此种大型罐在福建省等地也有发现,如康熙青花缠枝牡丹纹将军罐。高51.8厘米,口径21.5厘米,底径26.7厘米。2005年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屿头乡北侧碗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罐体绘四组云肩,云肩内绘青花地缠枝牡丹纹,写实的牡丹纹亦采用排列的线条表现。云肩平缓下垂至胫部。此下为四个青花方胜,方胜内亦绘牡丹纹。康熙青花盖罐。高48.7厘米,底径28.8厘米。现减首都博物馆。云肩则下垂至腹,云肩内绘牡丹纹。这些罐的写实 牡丹纹布局及表现手法则相似,则是下垂的云肩有高低之别,如意头有平缓锐突之分。
康熙牡丹纹瓷器中,出现书画结合、图文并茂的器物也都很有特点,如首创的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康熙青花十二月花卉纹杯,采用书画结合起来的表现方式。每件高5.5原米,口径6.6厘米,足径2.7厘米。12件为一套,外壁绘青花花卉纹饰,分别绘有12月花卉,依次是水仙、玉兰、桃花、牡丹、石榴、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月季、梅花。杯的一面是花卉,另一面配有相对应的诗句。四月牡丹纹杯,配诗: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这种十二月花卉杯,是康熙时期宫中使用的酒杯,造型秀美,薄胎轻巧。
康熙年间随着外销瓷的增加,写实牡丹图纹也随之在欧洲r‘泛流传。海禁解除以后,通往巴达维亚的常规贸易运输再次出现中国的帆船。由于巴达维亚的侨民和这些商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家族关系和社会关系,瓷器贸易很快得到复苏。泰特斯’艾伦斯在《海帆留踪 一份厚礼》一文中谈到: “根据商人的说法,每年船运到巴达维亚的200万件瓷器中,有120万件是供应当地市场的,40万件给东印度公司,另有40万件则完全是给私人的。”因瓷器是为康熙年间所造,故也称为“康熙瓷”。上海博物馆藏有的荷兰收藏家倪汉克捐赠97件瓷器,其中康熙外销青花瓷87件,能见到牡丹纹饰在25件以上,多这犄角牡丹。这部分瓷器基本反映了外销青花瓷牝丹图纹的基本面貌,写实多见于花卉图、博古图、雉鸡图等画面中,此外还较多地应用于补助纹饰。基本情况是:
青花开光花鸟博古图瓶,共四件。器型似胆瓶,长颈,梨形腹,矮足。瓶高25.9—26.2厘米,口径4.1~4.4厘米,足径6.4—7厘米。四件图纹基本相同,以花鸟图和博古图为主体纹饰,器身四面开光,相对的两个开光内所绘博古图中,犄角牡丹插在一花觚中,周围为杂宝。另外相对的两个开光内所绘花鸟图中,绘太湖石、牡丹和山雀。
青花花鸟纹花口盘,共六件。高6.1—6.7厘米,口径34.3—35,2厘米,足径18.6—19.1厘米。图纹基本相同,腹部较深,盘内有呈放射状的如意开光十二个,内绘折枝牡丹等花卉,盘心圆形开光内绘花鸟图,画面中间为太湖石,石上立一雉鸡,俯身挑尾,左为高枝勃发的犄角牡丹,右为风姿招展的玉兰,两枝花木顺着圆形的盘面迎向弯枝呼应。
青花花卉纹盘,共三件。高4.2~4.6厘米,口径39.2—48.8厘米,足径21.8~22.5厘米。图案相同,器口一周为酱色釉,盘宽,沿平折。内底绘两株根植于泥的牡丹,宽边上饰牡丹与菊花的组合纹。
青花开光折枝花卉孔雀纹盘,共三件。高4.6—5.2厘米,口径38.7—47.2厘米,足径21.2—26.8厘米。盘为弧开浅腹,宽折腹,大平底,浅圈足。盘心为牡丹纹,外侧八开光中绘犄角牡丹、菊花、山茶等花卉。内折沿有四开光,内绘石榴,开光外绘孔雀。
青花折枝花卉纹花口碗,共二件。高9.9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8.8—9.2厘米。花瓣形口,微撇,窄沿唇,短圈足。碗记双线圈,内绘草丛中一株盛开的牡丹,伴有十余只蝴蝶、小虫飞舞盘旋。
青花花鸟纹盘,高5.2厘米,口径33.7厘米,足径20.2厘米。口外撇,宽沿,圈足。盘风口沿以双竖线隔成等分八块,每块内开一个菱形花窗,四角绘有牡丹、菊花、梅花等,四块窗内绘牡丹、百合、喇叭等花卉纹。盘腹部绘一圈缠枝牡丹纹。盘心主体画面绘锦鸡牡丹洞石,洞石上两尾锦鸡,一俯一仰,相对而视,周围簇拥牡丹花,或怒放,或盛开,或含苞欲放,争奇斗艳。
青花镂空仕女图果篮和托盘。这是一件别致的青花。高12.2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14.7厘米。果篮口外撇,深腹,上丰下内收,大平底,浅圈足。口沿两侧附环形系。篮与托盘,宽折沿处镂空菱形纹,拟竹蘸编织纹,篮与盘底均绘相同的仕女赏花扑蝶图,背景右侧为大型牡丹,夸张的三朵犄角牡丹花,为仕女头部的数倍之大。
出口的写实牡丹纹青花,还见于纹章瓷。纹章瓷,是指将欧洲的贵族、军团、公司、或团体等标志烧制在瓷器上的一种特殊外销瓷器。青花纹章盘,共两件。高2.5~2.8厘米,口径22.7~22.8厘米,足径12.8~13厘米。盘为板沿,浅腹,浅圈足。盘内沿的两圈饰地纹问,绘有五组花卉,分别为牡丹柳树组合有两组,松竹菊组合为一组,松树为一组。盘心为一个以猎狐、盾牌组成的纹章,为帕尔玛家族的族徽。纹章瓷在寂园叟的《陶雅》中也有记载: “盘中画皇冕徽章,旁有两翼之狮狗,分攀于其上。载有拉丁古文,阳历年月。”写实的犄角牡丹图纹,随着清代瓷器再度在世界贸易中独占鳌头而英姿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