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与苏州的距离只隔一个“物派”

来源 :财富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_guoh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来自中国苏州的 “物派”当代艺术展,受维也纳丝绸之路文化中心的邀请,在Mahlerstrasse14,Top2,1010Wien,Austria进行为期12日的展览。同时受邀加入“一带一路”的“艺术100+”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开启苏州与欧洲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2000多年前一条“丝绸之路”连接了中国与欧洲的贸易往来。从此之后中西方的各种交流频繁影响了整个世界。苏州自古以来就跟欧洲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关系。在对西方输出的物品中带有特殊的地域文化艺术性,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现在我们重新追随着历史的步伐,开始“一带一路的”文化艺术交流。


  2015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来自中国苏州的 “物派”当代艺术展,受维也纳丝绸之路文化中心的邀请,在Mahlerstra sse14,Top2,1010Wien,Austria进行为期12日的展览。同时受邀加入“一带一路”的“艺术100+”青年艺术家扶持项目。开启苏州与欧洲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为中国苏州艺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方为维也纳丝绸之路文化中心。策展人周淑红、陈平。共有9位艺术家参展。他们分别为:周淑红、陈平、王绪斌、曾毅、徐昊、朱亮、刘平、施君、沈俊杰。作品为绘画、装置、影像等。主要表现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时间与空间与物进行对话。


  有关“物派” | ABOUT"MONO- HA"
  如何能使艺术创造成为实现的可能,对我来说是尽可能在现实的世界中去寻找,而不是依靠想象,努力去探求自然世界本身的某种存在,一种“人”与“物”的关系存在,并将此呈现出来。通过集中关注一个研究的对象,试着实验究竟该如何使之成为艺术,同时思考一个对象为什么能成为艺术?
  这样,艺术关注的就已不再仅仅是“审美”,而是转向对整个日常生活的关注,触及的领域逐渐渗透到了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诸多领域,将“学科意义”也纳入关注的对象了。


  日常生活中的“物”一旦等同于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艺术开始接近日常生活中的“物”,两者已是平视。物质时代里,人的存在必须借助“物”的存在来证实,“我消费故我在”。而此刻“物”作为人类的存在象征,不仅与现实世界相关,也使得艺术与日常生活相互交融,而不是对抗,艺术不再是“高、大、上”,而是在整个生活情景中一直与我们同在。——陈平
  维也纳是一座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在奥匈帝国建立的1867年,“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了奥地利最出名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在1873年,维也纳举办了第5届世界博览会,博览会展现了空前的建筑设计。虽然最终奥匈帝国进入了它的尾声,但是那段时期维也纳也再次攀上以维也纳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文化巅峰,城市建筑上发起新艺术运动,绘画上突出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的表现主义,音乐方面则有马勒和莱哈尔,勋伯格、韦伯恩和阿尔班·贝尔格的“维也纳第二乐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


  而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已有4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千百年来,苏州人文荟萃。在古代产生了以孙武、范仲淹、沈括、唐寅、祝允明、张宏、顾炎武、蒯祥、朱宣成等为代表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当代各个领域都涌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苏州的绘画、书法、篆刻流派纷呈,各有千秋;戏曲、医学、建筑自成流派,独树一帜。苏州的刺绣、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工艺品闻名中外。


  此次“物派”是第一个由苏州民间艺术机构艺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策划走向欧洲的艺术展览。参展的每一件作品都带着一个与“物”相关的故事,从苏州远道而来,静静顺着多瑙河流淌入欧洲的城市间。
  作品《水熊人制造计划初想》就是设想一个新物种诞生的故事:
  “我研究一种叫水熊虫的生物,这种生物生存能力极强,于是我决定将这种能力为人类所用,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研究与计划。”——徐昊
  作者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奇思妙想,一般来说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的不是科学家就是艺术家,恰巧作者是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将清晰的理论进化步骤以手绘这样基本的艺术手法进行演绎,阐述了整个故事的实验现象,甚至用玻璃钢等综合材料做出了1:1的水熊人模型。当然故事还没有完结,有朝一日,这一事件将被拍摄成影片,继续他的故事。


  作品《王子数数》的导读是这样写的:
  “释迦族的王子在菩提树的浓荫下数数
  他从1数到9
  又从1数到18
  数到18的王子眼前越来越黑
  王子重新数数
  他从1数到兆
  他数着一粒粒微尘和微尘中的大千世界   他数着酒色才气
  王子数了49个日夜
  从光年数到0
  数到0的王子通体发光
  王子数数的时候我正好经过一片树荫”
  ——刘平
  在这位作者的故事中,“数字”是主人公,书写着“数字”的故事,而作者负责记录,并且在之后整个欧洲巡展过程中,作者从未停歇地收集着“数字”的故事。
  作品《栖》则是作者与所遇之“床”的一段段暧昧故事,继而引发的种种思考:
  “人的一生会去多少个地方?
  人的一生会睡多少个小时?
  我将身体交给你
  你给我的不止一个梦
  我们从一张床上出生,再从另一张床上死去。”
  ——周淑红(Apple)


  还有的故事与“几何”纠缠不清的,有的故事的主角永远设定为“蓝色”。而隐藏在这些故事表象里的,是作品所包含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行走中的“物派小组”
  “物派”展览的开幕当天迎来各界热爱艺术的嘉宾,包括有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克新先生、前爱尔兰大使Harald Miltner先生 、奥地利著名收藏家Donelle Higbec女士、奥地利世新大学新闻学系教授俞力工先生、欧洲华语播客著名主持人常晖女士、维也纳妇女会会长Xie FeiRu女士等。另外还吸引了很多维也纳本地的年轻艺术家,在分离派的诞生地维也纳,苏州与欧洲再次相遇,艺术的交流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正如策展人周淑红女士所说的:“对于世界来说,我们是发现者,同时我们也是被发现者。”


  展览期间,“物派”除了在维也纳市中心的展厅进行固定陈展,同时在欧洲四国进行了一个“流动美术馆”的概念巡展。这是由“物派”展览相关艺术家与同行的艺术小分队共同组成“物派小组”一同完成的艺术事件。这一艺术行为的概念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应该是发生在生活中的,然而在这个忙碌的社会里面,很少有人会安排时间去美术馆看艺术展览。因此将展览相关信息“碎片化”后分布在整个城市需要艺术的地方,是一种更有意义的表现艺术的方式,让你随时随地与艺术相遇。


  在这整个“巡展”事件中处处散发着“物派”的味道,如同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传递着“物派”本身就成了“物派”。
  “物派小组”在行走中延续了艺术展,这使得行走欧洲这一事件与艺术发生了关系,因此小组中不论你自称是艺术家,或者不是,都一并被统称为“与艺术同行者”。游走欧洲就如同进行一场艺术相关的革命,我们不但在时刻接收着欧洲各地不同的所见所闻,我们也在传递着自己与“物”之间的那股磁场与能量,在维也纳美景宫的“分离派”展厅前,我们切入“物派”;在一路走过的当代艺术馆、城市博物馆、以及古老的城堡内我们融入“物派”;甚至在途经的火车站、汽车站,在布达佩斯号称世界最古老的地铁站,我们也拿出“物派”。


  “物派”真正地在行走,这使得展览不再是一板一眼的陈列,而是直接与生活发生了关系,与不同的地点发生了关系,与更多的人物了发生关系。
  同时“物派小组”也与当地艺术家进行沙龙互动,并与当地艺术机构建立关系,甚至被收藏家邀请至家中进行交流访问,体会艺术无国界。


  在布拉格,中国驻捷克大使馆开门迎接了“物派”;在布拉迪斯拉发的一场晚宴中,中国驻斯洛伐克的大使遇见了“物派”,更多的人、事、物被“牵连”,也更完整地阐释了“物派”的概念。
  “物派”来到了维也纳,似乎是呈现一个当代艺术展览,但又不单纯是一个展览,简单说是一场事件的发生,空间上跨越了整个奥匈帝国,时间上则是无限延续,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故事,诉说着苏州与欧洲的距离,只相隔一个“物派”……
其他文献
不知道是不是这恼人的寒冬,让人对性冷淡的日式极简装潢与硬朗干爽的商务调子褪下了热情,最近好几个朋友咨询的都是年轻创意的小居室设计,提的无非几点,有趣,新奇,别具一格。嗯,大家不妨在家居装饰与艺术品搭配上尝试一下波普风格。  波普的核心在于多元,混搭,色彩鲜艳。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领域开始发生的转变——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表现主义与娱乐装饰性。从设计上来说,波普风格
期刊
水墨这张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在世界级艺术大展和高端博览会上曾一度处于附庸或缺席状态。直到2014年1月,王冬龄的“大字走世界”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才算是水墨首次以独立身份进入世界级艺术展览,直到2015年12月,“香港水墨艺博会”的举办,才算是水墨首次以主场身份在高端艺博会中为自己正名。  如果说王冬龄的大都会展览是水墨创作者个体宣告世界的一声枪响,那么香港水墨艺博会的举办则是整个水墨从业
期刊
12月申城的温馨夜晚,一场暖心备至的品质生活家宴于上海星河湾酒店盛放。2015年上海星河湾成绩斐然誉领申城,将一句“谢谢侬,上海”融入岁末美味飨宴,以极致用心的关怀化为醇美佳酿,华美爱马仕秀、星贵族成长秀……醉美星河湾时光,心意所至,悦心而归。  品鉴“星”时光之美  18:00,贵宾们陆续走过红毯,在签到板前定格星河湾温馨家宴时光。奢雅鸡尾酒会,华美爱马仕展,贵宾们一边品味着世界奢侈品的匠心艺术
期刊
艺术很远,那是学术上的距离;艺术也很近,那是与生活的距离。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发展最具情感的力量,当我们在追求生命之美,天地之美的时候,也是在触摸艺术的过程中享受并传播美。同样,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反映的正是美学思想,是人们审美心理的写照。面对新时期的公关活动,对于美学的追求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将天津大悦城视作媒体,商业中心演变艺术舞台  有着敏锐市场嗅觉的的公关人,其实从未放弃过在公
期刊
去年年尾,“云间——蔡志松个展”在上海狮语画廊举行。“云间”是艺术家蔡志松2015年一次总结性的个展,不仅综合呈现他最有代表性的《故国》《玫瑰》《浮云》三大系列的作品,还展示了他近年的新作《云舟》《云景》等作品。从2014的展览《云端》到2015的《玫瑰云景》再到这次的展览《云间》,可以看出艺术家创作状态以及对人生阶段体察的细微变化,从近至远再深入其中,是跨越,是欣赏,是享受的过程。展览跟随艺术家
期刊
2015年被称为“文化复合地产”元年,文化地产蓬勃发展,这个概念我们早已不陌生。前有商业地产K11举办莫奈、达利展异常火爆,后有各大房企纷纷冠上文化地产的噱头推销住宅项目。文化地产市场热闹万分,一不小心就被乱花迷了眼。在这样的市场刺激下,能沉下心来坚持深入、精细做文化的地产就显得格外另类、值得夸赞。到过武汉“华发·中城荟”项目的行家,立刻就能从各处细微末节里感受到,这是一个将文化深入骨髓的项目:完
期刊
早在2013年年初时,纽约古根汉姆美术馆便展出了以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为主题的大展:《无国家:东南亚及南亚当代艺术》(No Country: Contemporary Art for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近年来,国际间掀起了一股“东南亚热”,市场上对于东南亚现当代艺术的藏购需求在过去十年中达到一波高峰。在1997年时,美国就有以东南亚现当代艺术为主题的艺廊,佳士得与苏富
期刊
2015年12月6日,山根彰正大师个展的开幕式在翡丽甲第售楼处优雅开幕。三十余件山根彰正大师的备前烧作品从日本备前市运到上海,在翡丽甲第售楼处展出九天。跨山越海,来赴一场精心准备的艺术之约。  初邂逅:金风玉露一相逢  在《FA财富堂》的引荐下,山根彰正大师的备前烧与翡丽甲第项目邂逅。它们有很多相似点,最大的相似便是:它们都因美好的人文精神而诞生。  山根彰正大师从中学时期开始学习备前烧,师从日本
期刊
与贾廷峰相遇纯属偶然。若干年前的一天,我在北京798艺术区瞎逛,一贯只关注当代油画的我,那天居然走进了一个专门经营当代水墨的画廊,且被那里展示的老衲、田黎明、郭泰来等人的作品深深吸引。坐在画廊里的一位中年男人满头灰发,儒雅如教授,两眼锐利且不乏友好,于是自然攀谈,方知他就是画廊老板,姓贾。第一次相聊甚欢,他热情地邀我到里屋的办公室小坐,那里堆满的书籍和画作无声地叙说了他的才情和趣味。  自此以后,
期刊
作为跨两岸的首个EMBA项目,复旦台大班的诞生不仅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更体现着两岸最优秀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在学术研究的领域,复旦和台大都有不断开拓进取的专业精神,它们以一己之力谋求合作,用学术研究影响、推动两岸的发展。这个时代,何其庆幸有众多学者站在学术之巅躬身于教育传播,当大众还在为世界好坏唏嘘时,他们正在用自身的行动撰写答案。  陆雄文:学术研究是我们的本分  现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