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墨这张中国文化的重要名片,在世界级艺术大展和高端博览会上曾一度处于附庸或缺席状态。直到2014年1月,王冬龄的“大字走世界”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才算是水墨首次以独立身份进入世界级艺术展览,直到2015年12月,“香港水墨艺博会”的举办,才算是水墨首次以主场身份在高端艺博会中为自己正名。
如果说王冬龄的大都会展览是水墨创作者个体宣告世界的一声枪响,那么香港水墨艺博会的举办则是整个水墨从业群体震慑世界的一记炮轰。作为首届专一主推水墨艺术的博览会,我创办的太和艺术空间受邀为参展机构,圈内朋友多有劝我谨慎观望之意,毕竟是首届没个经验参照,深恐质量不高,到头来竹篮打水,遭了旁人笑话。我虽有疑虑,但在几次和艺博会总监许剑龙先生的寥寥对话中,发现其水墨领域的诸多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于是心下有了决断,有幸参与了香港水墨之行的3天4夜。
国内外的大小艺博会,我也参加了不少,看得越多,越是失望,当然艺博会从来不乏大师力作,却总是会在莫名其妙的驳杂氛围中沦为大锅乱炖的一道佐料,艺术价值不可避免地在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里被减损消耗。
但这次香港水墨艺博会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惊艳感,展现出一种极具专业品质的精致格调。一方面,以“水墨”为主题统筹整个展馆,一方面,在“水墨”的大背景下,扩大其狭义的边界,以“水墨表现”“水墨立场”“水墨精神”为视角将装置、影像、雕塑、书法、绘画纳入其中,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广义上多元的“泛水墨”概念,全方位地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水墨传统及其生发转换的多种可能性,诠释水墨艺术在当代社会体现新的魅力和当代人的审美与思考。
和其他艺博会不同的是,本届水墨艺博避免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画院等院体风格——换句话说,受官方意识形态控制的,以表现祖国的美好河山、人文情怀为基调的作品由以往的一方独大转变为当下的丰富多元。
本届水墨艺博会除了4个特别项目(“水墨+”“启变——香港新水墨先驱”“破壳计划”“再见:朱兴华作品慈善展览”)与4个公共大型艺术装置之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组办方邀请了庞大的学术团队,针对中国当代水墨所遭遇的现实困局和未来的走向前景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皮道坚、刘国松、王冬龄等远道而来的水墨界大咖的捧场支持,使得场内座无虚席,场外排着人墙旁听,就连皮道坚本人也在讲座现场表示,这是他这么多年来做的关于水墨的讲座中听众人数最多的一场。
另外,香港当地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于艺术的热忱和渴望也令我始料未及,短短的三四天时间里,我接触了一批又一批的观展人群,通过简短的交流,我能从他们率直的言谈中感受到对艺术的敬仰与虔诚,其中有两位香港本地的知名建筑设计师,先是在我的展场细看了好久的作品,隔天临撤展前又再次将其公司团队都带来集体观摩,那是一种单纯对艺术的如饥似渴,没有功利心的热爱,他们不像内地人那样会问你艺术家的名头大不大,收藏回报率高不高,他们只是简单地源自内心的欢喜,他们对未知艺术样式的接纳和理解程度把内地的观众超出一大截。更令人尊敬的是,一位年长的香港老太太,欲购藏一幅展览作品,我看出她是真心喜欢,善意地表示愿意给予一定的折扣,居然被老太太果断拒绝,理由是:“这位艺术家画得太好、太辛苦了,我哪里忍心砍价,一定得全款才能对得起他”,最后拗不过,竟真有了一次“强买强卖”的特殊经历。
“2015水墨艺博”己经落下帷幕一个多月了,当然,作为首届活动,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如:圣诞之际的举办时间,会丢失掉很大部分的欧美藏家;宣传的覆盖面积偏小;展馆提供给外地展商的存储服务欠佳;跨国参展机构的比例偏小等等,但是这些依然不妨碍我认为这是一场不错的艺博会,至少组织者对于中国文化传播具备了勇敢的担当精神,为整个亚洲及世界的水墨生态提供了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水墨艺术家及艺术机构的从业信心,为中国水墨早一天赢得世界的尊重做好了自己的准备。
如果说王冬龄的大都会展览是水墨创作者个体宣告世界的一声枪响,那么香港水墨艺博会的举办则是整个水墨从业群体震慑世界的一记炮轰。作为首届专一主推水墨艺术的博览会,我创办的太和艺术空间受邀为参展机构,圈内朋友多有劝我谨慎观望之意,毕竟是首届没个经验参照,深恐质量不高,到头来竹篮打水,遭了旁人笑话。我虽有疑虑,但在几次和艺博会总监许剑龙先生的寥寥对话中,发现其水墨领域的诸多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于是心下有了决断,有幸参与了香港水墨之行的3天4夜。
国内外的大小艺博会,我也参加了不少,看得越多,越是失望,当然艺博会从来不乏大师力作,却总是会在莫名其妙的驳杂氛围中沦为大锅乱炖的一道佐料,艺术价值不可避免地在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里被减损消耗。
但这次香港水墨艺博会让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惊艳感,展现出一种极具专业品质的精致格调。一方面,以“水墨”为主题统筹整个展馆,一方面,在“水墨”的大背景下,扩大其狭义的边界,以“水墨表现”“水墨立场”“水墨精神”为视角将装置、影像、雕塑、书法、绘画纳入其中,形成一种开放包容的广义上多元的“泛水墨”概念,全方位地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中国的水墨传统及其生发转换的多种可能性,诠释水墨艺术在当代社会体现新的魅力和当代人的审美与思考。
和其他艺博会不同的是,本届水墨艺博避免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画院等院体风格——换句话说,受官方意识形态控制的,以表现祖国的美好河山、人文情怀为基调的作品由以往的一方独大转变为当下的丰富多元。
本届水墨艺博会除了4个特别项目(“水墨+”“启变——香港新水墨先驱”“破壳计划”“再见:朱兴华作品慈善展览”)与4个公共大型艺术装置之外,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组办方邀请了庞大的学术团队,针对中国当代水墨所遭遇的现实困局和未来的走向前景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学术讲座。皮道坚、刘国松、王冬龄等远道而来的水墨界大咖的捧场支持,使得场内座无虚席,场外排着人墙旁听,就连皮道坚本人也在讲座现场表示,这是他这么多年来做的关于水墨的讲座中听众人数最多的一场。
另外,香港当地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对于艺术的热忱和渴望也令我始料未及,短短的三四天时间里,我接触了一批又一批的观展人群,通过简短的交流,我能从他们率直的言谈中感受到对艺术的敬仰与虔诚,其中有两位香港本地的知名建筑设计师,先是在我的展场细看了好久的作品,隔天临撤展前又再次将其公司团队都带来集体观摩,那是一种单纯对艺术的如饥似渴,没有功利心的热爱,他们不像内地人那样会问你艺术家的名头大不大,收藏回报率高不高,他们只是简单地源自内心的欢喜,他们对未知艺术样式的接纳和理解程度把内地的观众超出一大截。更令人尊敬的是,一位年长的香港老太太,欲购藏一幅展览作品,我看出她是真心喜欢,善意地表示愿意给予一定的折扣,居然被老太太果断拒绝,理由是:“这位艺术家画得太好、太辛苦了,我哪里忍心砍价,一定得全款才能对得起他”,最后拗不过,竟真有了一次“强买强卖”的特殊经历。
“2015水墨艺博”己经落下帷幕一个多月了,当然,作为首届活动,还有诸多不足之处,如:圣诞之际的举办时间,会丢失掉很大部分的欧美藏家;宣传的覆盖面积偏小;展馆提供给外地展商的存储服务欠佳;跨国参展机构的比例偏小等等,但是这些依然不妨碍我认为这是一场不错的艺博会,至少组织者对于中国文化传播具备了勇敢的担当精神,为整个亚洲及世界的水墨生态提供了一个高规格的交流平台,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水墨艺术家及艺术机构的从业信心,为中国水墨早一天赢得世界的尊重做好了自己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