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棵树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变得越来越有灵气。倘若把它移植到另一片土地上,依然会生长出碧绿的叶子和鲜艳的花朵。人类的身体里也有一棵树,只不过,这棵树不愿意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它喜欢安静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冬去春来,只有远游的人懂得那棵树的风花雪月。当春天把接力棒交给夏天那一刻,很多东西开始有了生命的质感。激情似火的夏日里,每次回眸都具有不一样的韵味。在乡下,我有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家,家门口有一棵与世无争的树。
小时候,父亲捕鱼,母亲砍柴,我和两个妹妹在晒谷场跳房子(江南民间的一种游戏)。太阳快要下山,瓦角上的晚霞金光闪闪。我家那头老水牛独自从河边走来,它抖了抖身上的水珠子,打了几个冷颤。我一巴掌甩在老水牛的大腿上,一只挺着大肚子的苍蝇死于非命,老水牛的血染红了我幼嫩的手掌。傍晚,老水牛站在草地里一動不动,看上去像极了一个性格温和的牧师。
父母尚未归来,我和两个妹妹牵着老水牛,来到樟树下。听说这棵樟树是曾祖父小时候和几个玩伴一起种的,多少年了,这棵樟树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擞。祖母说,父亲小时候因为顽皮,从樟树上掉下过几回。时光如梭,父亲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我成了父亲的精神寄托。坐在樟树的主干上,望着妹妹们羡慕的眼神,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江南的黎明总是那么简单明了。老水牛是村庄第一个醒来的生命。谷雨过后,大地变得柔软起来。母亲把老水牛从牛栏里放出来,随后领着我们几个去池塘边摘箬叶。两个妹妹提着竹篮,我像个徒弟一样跟在母亲身后,看她挥舞着手中的剪刀。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箬叶。我记得很清楚,雪花散去的那个冬日,父亲开辟了一个池塘。他一铲一铲地把笨重的泥块抛向半空,泥块的落地声,吓得樟树上的乌鸦到处乱飞。大功告成那天已是早春,父亲将买来的鱼苗倒进池塘,我蹲在池塘边,看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经过半年多的饲养,池塘里的鱼苗长得肥肥胖胖。母亲说:“好好干活,今年端午吃鱼。”我和两个妹妹乐得合不拢嘴。
那个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我们高兴很长一段时间。不一会工夫,我们便剪了满满的一篮子箬叶。母亲朝两个妹妹竖起大拇指。她们跟在我的后面,不停地嘟哝着:“包粽子喽,包粽子喽。”
父亲推着载重自行车从镇上回来,他手里拎着一小包东西,我和两个妹妹忍不住走了过去。打开一看,是一小块新鲜的瘦肉。我咽了咽口水。“今年端午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粽子,真好。”我在心里自言自语。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母亲洗箬叶,父亲吧嗒吧嗒抽着烟,我和两个妹妹在屋檐下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池塘里时不时传来几声蛙鸣。落单的萤火虫来到我们家厨房,懒洋洋地停在了一根木头上。灯光下,萤火虫被父亲的烟雾包围着,我没有抓捕它,只是用妹妹的一根头发轻轻碰了碰它的身体。
这只萤火虫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我一概不知。没过多久,父亲掐灭烟头,离开厨房,萤火虫也跟着飞进漆黑的夜晚。
五月的乡下,秧苗疯长,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端午节那天,我们兄妹几个一大早就从床上爬起来。母亲在给鸡蛋上色。红扑扑的鸡蛋整齐地排列在桌子上,它们看上去可爱极了。
在乡下,除了逢年过节可以吃到猪肉和鸡蛋,再就是患病的时候。换季时节,亦是疾病多发期。小时候,在田间淋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刚入夏的雨水总是带有季节固有的顽疾。那时候,我巴不得天天头疼脑热。我已经习惯了赤脚医生狠狠地在屁股上扎针的感觉,因为在我看来,鸡蛋瘦肉汤可以抵消皮肤上的那些叮咬。侧躺在竹床上,母亲一勺一勺地往我嘴里送香喷喷的鸡蛋瘦肉汤。站在一旁的两个妹妹,时不时咽一咽口水,从她们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出了艳羡和向往。那个时候,生一场病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江南的端午节,总是会遇上一两场淅淅沥沥的雨。多少年了,上天从未缺席人类这场由来已久的盛宴。年少的我,无法知晓端午时节雨水的来历,只隐隐约约感到一股来自泥土深处的气息在熟悉的家园上空回旋。
雨过天晴,村庄被彻头彻尾地清洗了一遍。家门口那棵百年老樟在夏风中微微点头,三五成群的麻雀在枝头上飞来飞去。我站在樟树下,仰着头,密密麻麻的水珠子顺着树叶的缝隙掉在草地上,它们像是另一个星球的石头降临人间。
临近正午的时候,炊烟笼罩了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在为端午节忙上忙下。当一排排红鸡蛋、一个个香喷喷的糯米粽子摆在面前时,我和两个妹妹居然久久说不出话来。那时候的等待,是一件多么耐人寻味的事情啊。
如今细想,很多好玩的事情几乎都已遗忘。如果要绞尽脑汁挖掘一些记忆的碎片,我多么希望可以从家门前那棵被雷电劈出一个黑洞的樟树上找到出口。父亲或许知道一些那棵樟树的前世今生。
那个被雷电劈出来的黑洞,丝毫不影响樟树开花结果。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树脂结在洞口,坚硬而黝黑。在我的乡下,有一种叫“牛牛”的小昆虫喜欢树油的味道。牛牛分黄牛和水牛,它们长着锋利的夹子,黄牛像蝉,总是贴在树干上听风;黑牛则喜好安静,经常一动不动地趴在结满树油的地方沉思不语。
抓牛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黄牛,比五月的小鸟还要机警。
雨过天晴,知了总是第一个爬到树上发布消息。吃完糯米粽子,打着饱嗝,我领着两个妹妹朝村口走去,头顶上的天空看上去就像一块没有写过字的巨幅宣纸。
多少年过去了,家门口那棵老樟依然在岁月中矗立。我像一只落单的小鸟,离开了熟悉的家园。在新的土地上,我遇见城市里蜗居的树,它们总是习惯听命于时间的调遣,任由园艺师移动和修剪。它们哪里知道,那些被剪掉的枝桠,恰恰是树木身上最难以割舍的部分。每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乡下的樟树离我并不遥远。只是在这里,人类的感知早已模糊了夕阳的概念。
盛夏时节,雷雨喜欢在干燥的土地上飞舞。在一个不被发觉的角落里,不知从哪里飘来一片树叶,它缓慢地翻滚着,仿佛昔日那些调皮的时光在皮肤上上下翻飞。 远方的樟树,亲人的印章。
从2004年到现在,我的身体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过长安这座小镇。很多时候,我习惯把这座小镇比喻成某个阶段身体里的影子。这些年我像一只滚来滚去的皮球,偶尔会滚到深圳或东莞周边镇区,但每逢周末,又总会滚回长安。实际上,把长安这座小镇比作一生中一段时光里的影子是比较符合内心诉求的。长安毕竟是一个地域,要在十年时间里对这个地域产生情感依赖,不仅需要机缘,更多的还在于融化。作为普通的个体,随便在长安的任何一个路口都可以抓起一大把我这样的人。所以,一个人与一座城之间一旦出现了落差,修补是没有用的,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开心扉去承受,承受它的白与灰。
一旦承受了,就不会有疼痛感。爱一座城市,不需要理由和主义,悄悄地靠近或者悄悄地远离即可。靠近一座城市的白,远离一座城市的灰。我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多年以后的自己一个台阶下,更是为了给未来的精神领地注入一种自由和空间。
如果要我在长安这座小镇选一样最美的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树。因为树,使得长安这座现代化都市更加从容和飘逸。你看,树把所有的坚硬都交还给了大地,我指的是多年前我辈老家门前那些脱了皮却依旧苟延残喘地活在草丛里的老樟。我不知道你的老樟还健不健在,我的老樟十几年前就跟随我来到了长安这座小镇,在这期间我带着它去过深圳和东莞周边几个镇区讨生活,但几个回合下来,我总是要回到长安这个原点上来取暖。时间久了,我便自觉不自觉地把这里每条街的性格都摸得一清二楚。在这些街道中,最让我们这些外来者感到温暖和凉快的就属长青街了。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长青街就成了人的海洋,虽然拥挤,但至少是热闹着的。
沿着长安中心往西一直走下去,就到了霄边市场和汽车站。有一个摩的师傅对我说:“霄边市场虽然靠近车站,但治安还是不错的。”摩的师傅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一丝淡淡的笑容。
汽车站就好比一座城市的脸。十年前见到的那张脸与今天见到的这张脸完全是两种概念。十年前,我与车站附近的那些小树差不多高,那时候我们都是新生的力量,都有着源源不断的上升空间。只不过,那些树有些已经不在了,它们中间有的被移植到另一个城市,有的可能早已夭折。十年前的那排小树,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存在和见证。正如十年前,我的老樟把它身体的一部分(一棵小樟)移植到我的体内,每逢秋天来临,我都会隐隐闻到一股香樟的味道,它就来自我身体里的某一个器官。
有时候,我又不得不静下来思考,三十几岁的人应不应该有一本独立的地理书。我的地理书到底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它真实存在着,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能对身边的树说说心里话,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我从几百公里的地方移植到这里,树也一样。不可否认,是无数我这样的个体给了树木人性的观照。我们走到哪里,都免不了要多看几眼周围的枝干和绿叶。与其说我们是树木的孩子,不如说我们是树的后遗症。
亲爱的陌路人,你也许并不知道,我之所以选择在冬天放下尊严,和不是很熟的几只蝴蝶走在同一条小路上,因为这样的情形让我时不时会想起一些往事。蝴蝶始终是快乐的,它们的翅膀就像山上的花骨朵,给了登山者最大的鼓舞,又或者,我的身上有一件瓷器必须埋在我的脚下,埋在离我肌肤最近的这片土地之上。
母亲在房间里看连续剧,我推开虚掩的门,她正直勾勾地盯着女主人公,那种表情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但一时间又想不起具体在哪里。灯光下,母亲的头发被挤成一团黑影,乍一看很像一个“黑洞”。我突然觉得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黑洞”。小莫床头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卡通人物,涂涂改改的铅笔画,会不会也是他童年世界里的“黑洞”?
带着“黑洞”这个虚拟的概念,我们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座小公园(这个地方其实算不上什么公园,只是比别的地方多长了几棵树,多放了几张石凳而已)。我不知道附近的人是不是也这样叫它小公园,反正我们已经这样叫习惯了。只要一有时间,我们就会来到小公园附近散步。也许因为靠近山的缘故,小公园在我心目中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对于活蹦乱跳的小莫来说,小公园有他感兴趣的石头桩(因为长得像桩,我就把它命名为石头桩)。只要去小公园,我们基本上都会走上几桩。小莫虽然年幼,走起桩来却十分敏捷,只有在转角的时候,他才不得不放慢速度,好几次他都从石头上摔下来,但每次摔下来的时候,他表现得都十分顽强,尽管膝盖蹭破了皮,但他依然强忍着疼痛,并以最快的速度从地上爬起来。站在他身旁的我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笑着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他的那些古怪的动作,尽管已经超出他的年龄范畴,但我依然无动于衷。
我必须在夜晚找到“黑洞”的含义。对于迫切寻求结果的人来说,一个夜晚的时间是多么的漫长。我坐在离石头桩大约三米开外的地方,开始寻找有关“黑洞”的线索。马路对面一百米处,原本有一片浓密的森林。由于被夜色遮盖,我只能坐在石头上发着呆。
向前走了几步,我突然变得孤独起来。月光下,我缩着脖子,点燃手中唯一的火把——香烟。这根烟,和全天下的烟一样,有着白色的皮肤。灯光下,它犹如一个大病初愈的少女,散发着白色的气息。在我的记忆深处,烟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模糊,或者说,烟根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错觉,因为烟带来的不确定性永远无法给未来一个确切的答案。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对“黑洞”这个词渐渐失去原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驻扎在我生命深处的那个“黑洞”,既然已经逃离我的身体,就给它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我相信,若干年之后,当我还和小莫幸福地坐在月光下长时间不说话,所谓的“黑洞”迟早会融化成温柔的目光。
我领着小莫认识大千世界,却没有时间陪他高声歌唱。我的母亲,她也应该有她的“小莫”。在那段属于她的黄金岁月里,一定住着远方的睡狮。那只叫不醒的木箱,遗落在墙角的半张红纸,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标本。我在用所剩不多的记忆来识别母亲与生俱来的柔美,深埋在时间里的那张整洁的脸庞,成了光阴似箭的代名词。今天的母亲是聪颖的百灵鸟,她一个人站在生活的电线杆上,寻找关于黑洞的风向标。我離母亲如此之近,却无法逾越那扇木门。母亲像是早已忘记了时间,她坐在电视机旁,她以为坐在那里可以够得着一些东西。
春天,渐行渐远。蝴蝶的翅膀上镶嵌着蓝白相间的斑点,蒲公英跟随岸上的小孩上下翻飞。南方的小镇被喋喋不休的虫鸣包裹着。我和往常一样,推开那扇被岁月洗得只剩下一层冷光的窗户。在这段春夏交替的日子里,人类的身体迎来一年当中一望无际的留白。内心深处宛如湖的深处,养育着一万只性格开朗的蚂蚁,它们无声无息地奔向黎明,那轻灵的韵脚多么像晨曦里无拘无束的溪流。
忘记是第几次来到这座以桥命名的小镇。我在桥的这头看风景,桥的那头开满鲜花。曾经不止一次在梦里遇见与桥有关的地名。在我的故乡,不知有多少老桥被年轮带入岁月的长河之中。我估摸着,那些存活下来的桥或许和我的内心世界一样,此刻正在另一片土地上寻找属于当下的意境。在我看来,桥头早已不再只是一个地名。
来桥头之前,我曾对这个岭南小镇做过一个描写。在细雨纷飞的傍晚,古树张开双臂,顽皮的孩童在石拱桥上来回奔跑。桥下,荷叶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阵晚风把荷上的水珠打翻在湖里。
这不是梦境,我风一样来到这里,只为感知桥的空灵。
在桥头,蝴蝶是有嗅觉的。我不知道它们的五官长在何处,一阵风吹来,它们可以快速找到花海的故乡。我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紧紧地咬住它们的行踪。这家酒店的设计风格和一般的星级酒店有着很大的不同,开放式结构足以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打开内心的牢笼。在繁华的城市,荷是现实生活的中药。将荷融入现代建筑,听荷与世界对话,让荷发出佛一样的禅音。多么富有创意的设想呀。蝴蝶兴许是误判了荷的习性,五月即将来临,荷花还在荷叶的襁褓之中积蓄能量。联排别墅式的建筑虽然带有迷宫的错觉,但只要置身其中,沿着蝴蝶飞行的轨迹一直向前,就可以找到那阵神秘的花香。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蝴蝶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刚开始的地方。站在石拱桥的最高处,可以看到联排别墅的轮廓。
那一抹橘红,仿佛是雨后的另一种彩虹。我不知道荷叶是否和我一样也在等待一场夏日的甘霖。蝴蝶见我站在石拱桥上一动不动,便独自朝荷叶深处飞去。蝴蝶走了,黄昏露出绯红的脸,我并未感到失落。
是的,蝴蝶早该去寻找属于它的家园。事实上,我的出现也是一种“蝴蝶”的化身。没有目的性地闻着即将开苞的荷花,从城市的一头飞向城市的另一头。蝴蝶有五官,却没有心脏,它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离开熟悉的事物。这或许就是蝴蝶的高明之处吧。
暗处的蛙声告诉我,夏日正在一点一点地醒来。我突然想起八百公里以外的某个池塘里此起彼伏的虫鸣。每当春天即将散场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原始的朴实的撞击,我把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呼唤当作一年当中最真诚的钟声。
春的深处离黄金最近。湖的深处离世俗最远。
漫漫荷叶间,彩色的蝴蝶并不知道它的归宿在哪里。远游的人亦是如此。晚霞像一滴即将断线的水珠沿着叶脉上下滚动。顺着夕阳的方向,我看见城市建筑的外墙变成一座海市蜃楼。再过一段时间,会有更多的人站在石拱桥上观看花海,月光照在脸上,湖面开始泛起阵阵波纹。
沉思许久,举目远眺,我发现荷叶深处早已落满密密麻麻的星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事物,犹如乡下的秧苗朝四面八方蔓延开来。用不了多久,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也將迎来蓝白相间的彩蝶。
责任编辑 张 琳
小时候,父亲捕鱼,母亲砍柴,我和两个妹妹在晒谷场跳房子(江南民间的一种游戏)。太阳快要下山,瓦角上的晚霞金光闪闪。我家那头老水牛独自从河边走来,它抖了抖身上的水珠子,打了几个冷颤。我一巴掌甩在老水牛的大腿上,一只挺着大肚子的苍蝇死于非命,老水牛的血染红了我幼嫩的手掌。傍晚,老水牛站在草地里一動不动,看上去像极了一个性格温和的牧师。
父母尚未归来,我和两个妹妹牵着老水牛,来到樟树下。听说这棵樟树是曾祖父小时候和几个玩伴一起种的,多少年了,这棵樟树看上去依然精神抖擞。祖母说,父亲小时候因为顽皮,从樟树上掉下过几回。时光如梭,父亲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我成了父亲的精神寄托。坐在樟树的主干上,望着妹妹们羡慕的眼神,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江南的黎明总是那么简单明了。老水牛是村庄第一个醒来的生命。谷雨过后,大地变得柔软起来。母亲把老水牛从牛栏里放出来,随后领着我们几个去池塘边摘箬叶。两个妹妹提着竹篮,我像个徒弟一样跟在母亲身后,看她挥舞着手中的剪刀。有水的地方,一般都有箬叶。我记得很清楚,雪花散去的那个冬日,父亲开辟了一个池塘。他一铲一铲地把笨重的泥块抛向半空,泥块的落地声,吓得樟树上的乌鸦到处乱飞。大功告成那天已是早春,父亲将买来的鱼苗倒进池塘,我蹲在池塘边,看小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
经过半年多的饲养,池塘里的鱼苗长得肥肥胖胖。母亲说:“好好干活,今年端午吃鱼。”我和两个妹妹乐得合不拢嘴。
那个时候,一句鼓励的话,可以让我们高兴很长一段时间。不一会工夫,我们便剪了满满的一篮子箬叶。母亲朝两个妹妹竖起大拇指。她们跟在我的后面,不停地嘟哝着:“包粽子喽,包粽子喽。”
父亲推着载重自行车从镇上回来,他手里拎着一小包东西,我和两个妹妹忍不住走了过去。打开一看,是一小块新鲜的瘦肉。我咽了咽口水。“今年端午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肉粽子,真好。”我在心里自言自语。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母亲洗箬叶,父亲吧嗒吧嗒抽着烟,我和两个妹妹在屋檐下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池塘里时不时传来几声蛙鸣。落单的萤火虫来到我们家厨房,懒洋洋地停在了一根木头上。灯光下,萤火虫被父亲的烟雾包围着,我没有抓捕它,只是用妹妹的一根头发轻轻碰了碰它的身体。
这只萤火虫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我一概不知。没过多久,父亲掐灭烟头,离开厨房,萤火虫也跟着飞进漆黑的夜晚。
五月的乡下,秧苗疯长,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端午节那天,我们兄妹几个一大早就从床上爬起来。母亲在给鸡蛋上色。红扑扑的鸡蛋整齐地排列在桌子上,它们看上去可爱极了。
在乡下,除了逢年过节可以吃到猪肉和鸡蛋,再就是患病的时候。换季时节,亦是疾病多发期。小时候,在田间淋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然而,刚入夏的雨水总是带有季节固有的顽疾。那时候,我巴不得天天头疼脑热。我已经习惯了赤脚医生狠狠地在屁股上扎针的感觉,因为在我看来,鸡蛋瘦肉汤可以抵消皮肤上的那些叮咬。侧躺在竹床上,母亲一勺一勺地往我嘴里送香喷喷的鸡蛋瘦肉汤。站在一旁的两个妹妹,时不时咽一咽口水,从她们的眼神里,我分明看出了艳羡和向往。那个时候,生一场病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江南的端午节,总是会遇上一两场淅淅沥沥的雨。多少年了,上天从未缺席人类这场由来已久的盛宴。年少的我,无法知晓端午时节雨水的来历,只隐隐约约感到一股来自泥土深处的气息在熟悉的家园上空回旋。
雨过天晴,村庄被彻头彻尾地清洗了一遍。家门口那棵百年老樟在夏风中微微点头,三五成群的麻雀在枝头上飞来飞去。我站在樟树下,仰着头,密密麻麻的水珠子顺着树叶的缝隙掉在草地上,它们像是另一个星球的石头降临人间。
临近正午的时候,炊烟笼罩了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在为端午节忙上忙下。当一排排红鸡蛋、一个个香喷喷的糯米粽子摆在面前时,我和两个妹妹居然久久说不出话来。那时候的等待,是一件多么耐人寻味的事情啊。
如今细想,很多好玩的事情几乎都已遗忘。如果要绞尽脑汁挖掘一些记忆的碎片,我多么希望可以从家门前那棵被雷电劈出一个黑洞的樟树上找到出口。父亲或许知道一些那棵樟树的前世今生。
那个被雷电劈出来的黑洞,丝毫不影响樟树开花结果。经过常年的风吹日晒,树脂结在洞口,坚硬而黝黑。在我的乡下,有一种叫“牛牛”的小昆虫喜欢树油的味道。牛牛分黄牛和水牛,它们长着锋利的夹子,黄牛像蝉,总是贴在树干上听风;黑牛则喜好安静,经常一动不动地趴在结满树油的地方沉思不语。
抓牛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黄牛,比五月的小鸟还要机警。
雨过天晴,知了总是第一个爬到树上发布消息。吃完糯米粽子,打着饱嗝,我领着两个妹妹朝村口走去,头顶上的天空看上去就像一块没有写过字的巨幅宣纸。
多少年过去了,家门口那棵老樟依然在岁月中矗立。我像一只落单的小鸟,离开了熟悉的家园。在新的土地上,我遇见城市里蜗居的树,它们总是习惯听命于时间的调遣,任由园艺师移动和修剪。它们哪里知道,那些被剪掉的枝桠,恰恰是树木身上最难以割舍的部分。每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乡下的樟树离我并不遥远。只是在这里,人类的感知早已模糊了夕阳的概念。
盛夏时节,雷雨喜欢在干燥的土地上飞舞。在一个不被发觉的角落里,不知从哪里飘来一片树叶,它缓慢地翻滚着,仿佛昔日那些调皮的时光在皮肤上上下翻飞。 远方的樟树,亲人的印章。
影 子
从2004年到现在,我的身体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过长安这座小镇。很多时候,我习惯把这座小镇比喻成某个阶段身体里的影子。这些年我像一只滚来滚去的皮球,偶尔会滚到深圳或东莞周边镇区,但每逢周末,又总会滚回长安。实际上,把长安这座小镇比作一生中一段时光里的影子是比较符合内心诉求的。长安毕竟是一个地域,要在十年时间里对这个地域产生情感依赖,不仅需要机缘,更多的还在于融化。作为普通的个体,随便在长安的任何一个路口都可以抓起一大把我这样的人。所以,一个人与一座城之间一旦出现了落差,修补是没有用的,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打开心扉去承受,承受它的白与灰。
一旦承受了,就不会有疼痛感。爱一座城市,不需要理由和主义,悄悄地靠近或者悄悄地远离即可。靠近一座城市的白,远离一座城市的灰。我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多年以后的自己一个台阶下,更是为了给未来的精神领地注入一种自由和空间。
如果要我在长安这座小镇选一样最美的东西,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树。因为树,使得长安这座现代化都市更加从容和飘逸。你看,树把所有的坚硬都交还给了大地,我指的是多年前我辈老家门前那些脱了皮却依旧苟延残喘地活在草丛里的老樟。我不知道你的老樟还健不健在,我的老樟十几年前就跟随我来到了长安这座小镇,在这期间我带着它去过深圳和东莞周边几个镇区讨生活,但几个回合下来,我总是要回到长安这个原点上来取暖。时间久了,我便自觉不自觉地把这里每条街的性格都摸得一清二楚。在这些街道中,最让我们这些外来者感到温暖和凉快的就属长青街了。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长青街就成了人的海洋,虽然拥挤,但至少是热闹着的。
沿着长安中心往西一直走下去,就到了霄边市场和汽车站。有一个摩的师傅对我说:“霄边市场虽然靠近车站,但治安还是不错的。”摩的师傅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洋溢着一丝淡淡的笑容。
汽车站就好比一座城市的脸。十年前见到的那张脸与今天见到的这张脸完全是两种概念。十年前,我与车站附近的那些小树差不多高,那时候我们都是新生的力量,都有着源源不断的上升空间。只不过,那些树有些已经不在了,它们中间有的被移植到另一个城市,有的可能早已夭折。十年前的那排小树,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存在和见证。正如十年前,我的老樟把它身体的一部分(一棵小樟)移植到我的体内,每逢秋天来临,我都会隐隐闻到一股香樟的味道,它就来自我身体里的某一个器官。
有时候,我又不得不静下来思考,三十几岁的人应不应该有一本独立的地理书。我的地理书到底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它真实存在着,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提及。能对身边的树说说心里话,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我从几百公里的地方移植到这里,树也一样。不可否认,是无数我这样的个体给了树木人性的观照。我们走到哪里,都免不了要多看几眼周围的枝干和绿叶。与其说我们是树木的孩子,不如说我们是树的后遗症。
亲爱的陌路人,你也许并不知道,我之所以选择在冬天放下尊严,和不是很熟的几只蝴蝶走在同一条小路上,因为这样的情形让我时不时会想起一些往事。蝴蝶始终是快乐的,它们的翅膀就像山上的花骨朵,给了登山者最大的鼓舞,又或者,我的身上有一件瓷器必须埋在我的脚下,埋在离我肌肤最近的这片土地之上。
黑 洞
母亲在房间里看连续剧,我推开虚掩的门,她正直勾勾地盯着女主人公,那种表情仿佛在什么地方见过,但一时间又想不起具体在哪里。灯光下,母亲的头发被挤成一团黑影,乍一看很像一个“黑洞”。我突然觉得我的生活中也有这样一个“黑洞”。小莫床头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卡通人物,涂涂改改的铅笔画,会不会也是他童年世界里的“黑洞”?
带着“黑洞”这个虚拟的概念,我们来到离家不远的一座小公园(这个地方其实算不上什么公园,只是比别的地方多长了几棵树,多放了几张石凳而已)。我不知道附近的人是不是也这样叫它小公园,反正我们已经这样叫习惯了。只要一有时间,我们就会来到小公园附近散步。也许因为靠近山的缘故,小公园在我心目中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对于活蹦乱跳的小莫来说,小公园有他感兴趣的石头桩(因为长得像桩,我就把它命名为石头桩)。只要去小公园,我们基本上都会走上几桩。小莫虽然年幼,走起桩来却十分敏捷,只有在转角的时候,他才不得不放慢速度,好几次他都从石头上摔下来,但每次摔下来的时候,他表现得都十分顽强,尽管膝盖蹭破了皮,但他依然强忍着疼痛,并以最快的速度从地上爬起来。站在他身旁的我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微笑着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他的那些古怪的动作,尽管已经超出他的年龄范畴,但我依然无动于衷。
我必须在夜晚找到“黑洞”的含义。对于迫切寻求结果的人来说,一个夜晚的时间是多么的漫长。我坐在离石头桩大约三米开外的地方,开始寻找有关“黑洞”的线索。马路对面一百米处,原本有一片浓密的森林。由于被夜色遮盖,我只能坐在石头上发着呆。
向前走了几步,我突然变得孤独起来。月光下,我缩着脖子,点燃手中唯一的火把——香烟。这根烟,和全天下的烟一样,有着白色的皮肤。灯光下,它犹如一个大病初愈的少女,散发着白色的气息。在我的记忆深处,烟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模糊,或者说,烟根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错觉,因为烟带来的不确定性永远无法给未来一个确切的答案。正因为如此,我开始对“黑洞”这个词渐渐失去原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想,驻扎在我生命深处的那个“黑洞”,既然已经逃离我的身体,就给它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我相信,若干年之后,当我还和小莫幸福地坐在月光下长时间不说话,所谓的“黑洞”迟早会融化成温柔的目光。
我领着小莫认识大千世界,却没有时间陪他高声歌唱。我的母亲,她也应该有她的“小莫”。在那段属于她的黄金岁月里,一定住着远方的睡狮。那只叫不醒的木箱,遗落在墙角的半张红纸,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标本。我在用所剩不多的记忆来识别母亲与生俱来的柔美,深埋在时间里的那张整洁的脸庞,成了光阴似箭的代名词。今天的母亲是聪颖的百灵鸟,她一个人站在生活的电线杆上,寻找关于黑洞的风向标。我離母亲如此之近,却无法逾越那扇木门。母亲像是早已忘记了时间,她坐在电视机旁,她以为坐在那里可以够得着一些东西。
桥的空灵
春天,渐行渐远。蝴蝶的翅膀上镶嵌着蓝白相间的斑点,蒲公英跟随岸上的小孩上下翻飞。南方的小镇被喋喋不休的虫鸣包裹着。我和往常一样,推开那扇被岁月洗得只剩下一层冷光的窗户。在这段春夏交替的日子里,人类的身体迎来一年当中一望无际的留白。内心深处宛如湖的深处,养育着一万只性格开朗的蚂蚁,它们无声无息地奔向黎明,那轻灵的韵脚多么像晨曦里无拘无束的溪流。
忘记是第几次来到这座以桥命名的小镇。我在桥的这头看风景,桥的那头开满鲜花。曾经不止一次在梦里遇见与桥有关的地名。在我的故乡,不知有多少老桥被年轮带入岁月的长河之中。我估摸着,那些存活下来的桥或许和我的内心世界一样,此刻正在另一片土地上寻找属于当下的意境。在我看来,桥头早已不再只是一个地名。
来桥头之前,我曾对这个岭南小镇做过一个描写。在细雨纷飞的傍晚,古树张开双臂,顽皮的孩童在石拱桥上来回奔跑。桥下,荷叶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一阵晚风把荷上的水珠打翻在湖里。
这不是梦境,我风一样来到这里,只为感知桥的空灵。
在桥头,蝴蝶是有嗅觉的。我不知道它们的五官长在何处,一阵风吹来,它们可以快速找到花海的故乡。我像一个听话的孩子,紧紧地咬住它们的行踪。这家酒店的设计风格和一般的星级酒店有着很大的不同,开放式结构足以让每个来到这里的人打开内心的牢笼。在繁华的城市,荷是现实生活的中药。将荷融入现代建筑,听荷与世界对话,让荷发出佛一样的禅音。多么富有创意的设想呀。蝴蝶兴许是误判了荷的习性,五月即将来临,荷花还在荷叶的襁褓之中积蓄能量。联排别墅式的建筑虽然带有迷宫的错觉,但只要置身其中,沿着蝴蝶飞行的轨迹一直向前,就可以找到那阵神秘的花香。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蝴蝶绕了一大圈,又回到刚开始的地方。站在石拱桥的最高处,可以看到联排别墅的轮廓。
那一抹橘红,仿佛是雨后的另一种彩虹。我不知道荷叶是否和我一样也在等待一场夏日的甘霖。蝴蝶见我站在石拱桥上一动不动,便独自朝荷叶深处飞去。蝴蝶走了,黄昏露出绯红的脸,我并未感到失落。
是的,蝴蝶早该去寻找属于它的家园。事实上,我的出现也是一种“蝴蝶”的化身。没有目的性地闻着即将开苞的荷花,从城市的一头飞向城市的另一头。蝴蝶有五官,却没有心脏,它们可以毫无顾忌地离开熟悉的事物。这或许就是蝴蝶的高明之处吧。
暗处的蛙声告诉我,夏日正在一点一点地醒来。我突然想起八百公里以外的某个池塘里此起彼伏的虫鸣。每当春天即将散场的时候,总能听到一些原始的朴实的撞击,我把这种来自大自然的呼唤当作一年当中最真诚的钟声。
春的深处离黄金最近。湖的深处离世俗最远。
漫漫荷叶间,彩色的蝴蝶并不知道它的归宿在哪里。远游的人亦是如此。晚霞像一滴即将断线的水珠沿着叶脉上下滚动。顺着夕阳的方向,我看见城市建筑的外墙变成一座海市蜃楼。再过一段时间,会有更多的人站在石拱桥上观看花海,月光照在脸上,湖面开始泛起阵阵波纹。
沉思许久,举目远眺,我发现荷叶深处早已落满密密麻麻的星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事物,犹如乡下的秧苗朝四面八方蔓延开来。用不了多久,这片宁静的土地上,也將迎来蓝白相间的彩蝶。
责任编辑 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