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冀南一带,至今仍然流行着正月十六“烤杂病”的习俗。过去叫做“烤柏灵火”,它能祛病驱邪,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温暖和健康快乐的生活。
这一天,恰属农历新年第一次月圆之后,也占据了年节的尾曲。家家户户吃罢晚饭,都在自家门前点起一堆火。过去,必不可少的是柏树枝;现在,柏树少了,用柏树枝的也不多,代之以芝麻花柴等秫秸,但还是习惯叫“柏灵火”。无论用什么燃烧,其寓意为辞旧迎新。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
人们相信烧柏树枝有祛百病、驱百邪的意思。除祛病迎新外,烤火还有祈求人丁兴旺的含义。老人围着越烧越旺的火堆,总会对着新媳妇说:“烧个墩儿养个孙儿,烧个篦儿养个妮儿。”如果儿媳妇怀孕,老婆婆一定会怀着自己的心愿,在火堆里烧想烧的东西呢。烤火时,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全家人互相祝愿长寿百岁。孩子们更会高唱:“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据《汉书·王吉传》记载:民间有一种说法,让这段民俗追溯到女娲时代。当年,女娲在凤凰山炼石补天。炼石之火烧起来,熊熊火焰照亮漳河对岸。又说点火炼石始于正月十六。之后,这天晚上,周边的百姓便家家都在自己大门口点火作纪念,后来演化为“烤杂病”。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确就有女娲在天台山顶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太行山绵亘万里,峰峦层叠,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山多名。《淮南子》称之为五行山,《隋书》称之为母山,《太平寰宇记》称皇母山、女娲山等。这就足以证明,女娲与太行山的密切关系,而冀南地区就依偎在南太行山的怀抱。今天的涉县凤凰山上,保留着始建于北齐专为祭祀女娲而修建的“娲皇宫”,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显然,正月十六那一簇簇燃起的火焰,蕴含着人们对女娲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纪念。
正月在门前燃柏枝,古代确有明确记载。南朝梁宗懔曾在《荆楚岁时记》记载道:“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逐疫,礼也。”这也证明了古人确实有在门前燃火逐疫的习俗。燃烧柏枝,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柏灵火”。古人称赞柏树说:“经冬而不凋,蒙霜不变,麝食柏而香,皆为天齐长。”认为柏树为神异之木,其香可以去邪秽、疗百病。这又让人想起了这一带过年时的另一个习俗,年前要将家里已经过世的家亲,都请回来一起团团圆圆过春节。等过完了元宵节,也就是正月十六一大早,便要把这些家亲送回他们原来的地方。
与太行山接近的山东、河南交界的农村和冀中地区石家庄、保定一带,至今也仍然延续着正月十六“烤柏灵火”的习俗。河北东光有“走百遍”、祛百病之说;井陉县有“转黄河”习俗。都是在这一天,表达对祛病的期望,对健康生活的祈盼和追求。
正月十六“烤杂病”,真可谓是新年里乡村百姓的狂欢。是时,鞭炮和焰火伴随着迷漫的烟雾、浓重的柏香、爽朗的欢笑声,一时间暖热了料峭春寒。老人们还会在火堆上放一捆谷草或芝麻秸,祈望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那一笼笼熊熊燃烧的火堆,给人们带来热情,带来希望。一串串鞭炮声伴随着一串串欢笑声,在温暖而热烈的夜色中回荡……
[赏析]
本文作者用娓娓的叙说,引领着我们领略那迷人的故乡风情,让我们从中倾听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沉的爱的絮语,提醒着我们珍惜故乡的传统,不忘根本。字里行间清新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深切的感悟、诗意的氛围也浸润着我们的心扉,从而用诗一样的境界熏陶和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本文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引用,作者旁征博引,对史书、传说、民谣等皆信手拈来,这些具体、生动的引用,不但充实了文章内容,也给故乡的风物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这一天,恰属农历新年第一次月圆之后,也占据了年节的尾曲。家家户户吃罢晚饭,都在自家门前点起一堆火。过去,必不可少的是柏树枝;现在,柏树少了,用柏树枝的也不多,代之以芝麻花柴等秫秸,但还是习惯叫“柏灵火”。无论用什么燃烧,其寓意为辞旧迎新。火堆燃得越旺,寓意今年的日子也就过得越好。
人们相信烧柏树枝有祛百病、驱百邪的意思。除祛病迎新外,烤火还有祈求人丁兴旺的含义。老人围着越烧越旺的火堆,总会对着新媳妇说:“烧个墩儿养个孙儿,烧个篦儿养个妮儿。”如果儿媳妇怀孕,老婆婆一定会怀着自己的心愿,在火堆里烧想烧的东西呢。烤火时,大人小孩要在火堆上跨越,全家人互相祝愿长寿百岁。孩子们更会高唱:“前烤烤,后烤烤,身上百病都烤掉。前烤烤,后烤烤,绊倒拾个大元宝。”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据《汉书·王吉传》记载:民间有一种说法,让这段民俗追溯到女娲时代。当年,女娲在凤凰山炼石补天。炼石之火烧起来,熊熊火焰照亮漳河对岸。又说点火炼石始于正月十六。之后,这天晚上,周边的百姓便家家都在自己大门口点火作纪念,后来演化为“烤杂病”。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确就有女娲在天台山顶炼五色石补天的故事。太行山绵亘万里,峰峦层叠,在历史上形成了一山多名。《淮南子》称之为五行山,《隋书》称之为母山,《太平寰宇记》称皇母山、女娲山等。这就足以证明,女娲与太行山的密切关系,而冀南地区就依偎在南太行山的怀抱。今天的涉县凤凰山上,保留着始建于北齐专为祭祀女娲而修建的“娲皇宫”,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显然,正月十六那一簇簇燃起的火焰,蕴含着人们对女娲抟土造人,送子继嗣,“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纪念。
正月在门前燃柏枝,古代确有明确记载。南朝梁宗懔曾在《荆楚岁时记》记载道:“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鸡著门户逐疫,礼也。”这也证明了古人确实有在门前燃火逐疫的习俗。燃烧柏枝,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柏灵火”。古人称赞柏树说:“经冬而不凋,蒙霜不变,麝食柏而香,皆为天齐长。”认为柏树为神异之木,其香可以去邪秽、疗百病。这又让人想起了这一带过年时的另一个习俗,年前要将家里已经过世的家亲,都请回来一起团团圆圆过春节。等过完了元宵节,也就是正月十六一大早,便要把这些家亲送回他们原来的地方。
与太行山接近的山东、河南交界的农村和冀中地区石家庄、保定一带,至今也仍然延续着正月十六“烤柏灵火”的习俗。河北东光有“走百遍”、祛百病之说;井陉县有“转黄河”习俗。都是在这一天,表达对祛病的期望,对健康生活的祈盼和追求。
正月十六“烤杂病”,真可谓是新年里乡村百姓的狂欢。是时,鞭炮和焰火伴随着迷漫的烟雾、浓重的柏香、爽朗的欢笑声,一时间暖热了料峭春寒。老人们还会在火堆上放一捆谷草或芝麻秸,祈望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那一笼笼熊熊燃烧的火堆,给人们带来热情,带来希望。一串串鞭炮声伴随着一串串欢笑声,在温暖而热烈的夜色中回荡……
[赏析]
本文作者用娓娓的叙说,引领着我们领略那迷人的故乡风情,让我们从中倾听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沉的爱的絮语,提醒着我们珍惜故乡的传统,不忘根本。字里行间清新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深切的感悟、诗意的氛围也浸润着我们的心扉,从而用诗一样的境界熏陶和塑造着我们的心灵。本文在写法上最显著的特色是引用,作者旁征博引,对史书、传说、民谣等皆信手拈来,这些具体、生动的引用,不但充实了文章内容,也给故乡的风物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