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地震灾害具有震源浅、烈度高、人口密度大、抗震能力弱、条件恶劣、救灾难度大、灾害特别严重等特点。公元前1831年有地震记录以来,我国共记录到6级以上地震800余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19次。20世纪以来,全球因地震死亡1000人以上的地震36次,死亡150多万人,而我国占10次,死亡70多万人,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人数的46.7%。在发生的所有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95%以上是因各类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非常重要。5·12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共造成8万多人死亡,300万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亿元,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抗震设防理论现状,国内外地震灾害的影响,探讨分析汶川地震对建筑工程的震害影响,结合安顺震害防御工作情况,提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措施建议,对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对比我国与美国、日本在较大地震影响下,人员伤亡情况和房屋倒塌情况,美国、日本房屋倒塌情况较轻,人员伤亡也较少,主要是因为美国和日本防震减灾工作都起步较早。美国,1927年就统一了建筑规范,1957年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设立地震委员会,1959年提出了第一版抗震设计规范建议,以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原则,196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灾害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对社会紧急事件反应的多种社会研究。日本,1916年佐野利器提出的用水平静力震度法求解地震作用,为以后的日本抗震规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4年,正式印发《市街地建筑物法》,是第一本采用了震度法计算地震作用的抗震规范。1934年,日本学术振兴会成立了抗震构造委员会,同时提出了极限设计法。1950年印发了全国通用的《建筑基准法》,1961年日本颁布了《防灾对策基本法》及各种防灾法律法规60多部。而我国,在1964年之前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仅仅是参考或借助于前苏联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对国内的建筑结构进行设防施工。1966年年发生邢台地震后,抗震设防的试点工作才逐渐起步阶段。在1974年,印发了第一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TJ11—74),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标准化的抗震设防阶段。我国抗震工作起步较晚,且人口基数大,新建建筑大部分虽已达到抗震设防标准,但老旧建筑,特别是广大农村的自建房很多并未设防,要进行建筑物的抗震加固需要又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这些都是导致我国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地震产生的影响和汶川地震震害情况,得出建筑物倒塌原因及相关建议。建筑物建设在活动断层之上。很多建筑未避开地震断层处,地震一发生,地下的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很容易就毁坏了地面上的建筑物,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不规范。一是未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抗震规范。通过对汶川地震各类建筑震害情况分析,严格按照最新的抗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的建筑物,大多数都仍然屹立在那,没有完全倒塌,但没有严格按照工程抗震规范设计、管理、施工的建筑,及很多老旧建筑大量倒塌。二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施工不合理。砖木结构的建筑虽然普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砌体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整體偏弱,但是增加一定的构造措施,也很好的抵御地震波。框架结构建筑的抗震性总体较好,但内装饰结构、围护结构等破坏严重。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这次地震中的抗震表现非常突出。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不全面。在设计、审批、施工等各个关键环节,一些建筑没有严格按照抗震规范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如对构造柱、圈梁、现浇板的设置要求,对预制板的拉结要求,对配筋率和配箍率的最低要求,对箍筋间距、弯钩的基本要求设计不合理。在进行工程施工时,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混凝土强度、钢筋构造措施等。大部分建筑未采取先进的减隔震技术。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房屋,受到地震波的影响较小,是较能有效抵御地震灾害的先进震害防御技术之一。
通过资料收集和践调研,以汶川地震灾害为参照,按照贵州省的要求标准,对安顺市加强震害防御工作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思考:应加强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全程监管。开展好建筑区域的地震地质背景调查,做到合理选址。规划设计部门要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一定要达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相关法规、标准。对权限内新建、改建、扩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行政许可需要严格审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参建单位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对建筑工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跟踪管理,对建前审批、全程监管、全面检查、完善归档四个环节,依法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管理,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针对不同的旧建筑,采取合适的抗震加固措施。砖木结构采取:榫卯结构;注重整体性稳定性。砌体结构采取:钢筋混凝土表面加固技术;水泥砂浆加固技术;砌体置换加固技术;外包钢加固技术;纤维材料加固技术。框架结采取构:减重法;截面加固法;置换加固法;钢固加固法;设剪力墙法。钢结构采取:增加构件加固法;改变荷载加固法;加大构件截面的加固;做好连接的加固;裂纹的稳固。应大力推广减隔震技术。隔震技术可以使地震反应降为 1/3-1/10(安全度提高3-10倍),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房屋,受到地震波的影响较小,是较能有效抵御地震灾害的先进震害防御技术之一。应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应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把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使广大群众在地震来临前能增强抗震意识,地震来临时能知道基本的临震避险常识来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社会环境。大力推进市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科普学校创建工作及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试点工程。
作者简介:
丁月(1988.10-)女 贵州镇宁 本科 工程师 安顺市地震局 研究方向:震害防御。
(作者单位:安顺市地震局)
对比我国与美国、日本在较大地震影响下,人员伤亡情况和房屋倒塌情况,美国、日本房屋倒塌情况较轻,人员伤亡也较少,主要是因为美国和日本防震减灾工作都起步较早。美国,1927年就统一了建筑规范,1957年加州结构工程师协会,设立地震委员会,1959年提出了第一版抗震设计规范建议,以保证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原则,1963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灾害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对社会紧急事件反应的多种社会研究。日本,1916年佐野利器提出的用水平静力震度法求解地震作用,为以后的日本抗震规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4年,正式印发《市街地建筑物法》,是第一本采用了震度法计算地震作用的抗震规范。1934年,日本学术振兴会成立了抗震构造委员会,同时提出了极限设计法。1950年印发了全国通用的《建筑基准法》,1961年日本颁布了《防灾对策基本法》及各种防灾法律法规60多部。而我国,在1964年之前甚至没有属于自己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仅仅是参考或借助于前苏联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来对国内的建筑结构进行设防施工。1966年年发生邢台地震后,抗震设防的试点工作才逐渐起步阶段。在1974年,印发了第一本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TJ11—74),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标准化的抗震设防阶段。我国抗震工作起步较晚,且人口基数大,新建建筑大部分虽已达到抗震设防标准,但老旧建筑,特别是广大农村的自建房很多并未设防,要进行建筑物的抗震加固需要又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这些都是导致我国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通过分析地震产生的影响和汶川地震震害情况,得出建筑物倒塌原因及相关建议。建筑物建设在活动断层之上。很多建筑未避开地震断层处,地震一发生,地下的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很容易就毁坏了地面上的建筑物,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不规范。一是未严格执行建筑工程抗震规范。通过对汶川地震各类建筑震害情况分析,严格按照最新的抗震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的建筑物,大多数都仍然屹立在那,没有完全倒塌,但没有严格按照工程抗震规范设计、管理、施工的建筑,及很多老旧建筑大量倒塌。二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施工不合理。砖木结构的建筑虽然普遍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砌体结构的建筑抗震性能整體偏弱,但是增加一定的构造措施,也很好的抵御地震波。框架结构建筑的抗震性总体较好,但内装饰结构、围护结构等破坏严重。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这次地震中的抗震表现非常突出。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不全面。在设计、审批、施工等各个关键环节,一些建筑没有严格按照抗震规范对建筑工程进行设计和施工。如对构造柱、圈梁、现浇板的设置要求,对预制板的拉结要求,对配筋率和配箍率的最低要求,对箍筋间距、弯钩的基本要求设计不合理。在进行工程施工时,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混凝土强度、钢筋构造措施等。大部分建筑未采取先进的减隔震技术。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房屋,受到地震波的影响较小,是较能有效抵御地震灾害的先进震害防御技术之一。
通过资料收集和践调研,以汶川地震灾害为参照,按照贵州省的要求标准,对安顺市加强震害防御工作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思考:应加强新建建筑抗震设防全程监管。开展好建筑区域的地震地质背景调查,做到合理选址。规划设计部门要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一定要达到《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等相关法规、标准。对权限内新建、改建、扩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的行政许可需要严格审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要求参建单位要严格按照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对建筑工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跟踪管理,对建前审批、全程监管、全面检查、完善归档四个环节,依法做好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标准管理,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针对不同的旧建筑,采取合适的抗震加固措施。砖木结构采取:榫卯结构;注重整体性稳定性。砌体结构采取:钢筋混凝土表面加固技术;水泥砂浆加固技术;砌体置换加固技术;外包钢加固技术;纤维材料加固技术。框架结采取构:减重法;截面加固法;置换加固法;钢固加固法;设剪力墙法。钢结构采取:增加构件加固法;改变荷载加固法;加大构件截面的加固;做好连接的加固;裂纹的稳固。应大力推广减隔震技术。隔震技术可以使地震反应降为 1/3-1/10(安全度提高3-10倍),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房屋,受到地震波的影响较小,是较能有效抵御地震灾害的先进震害防御技术之一。应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应全面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把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使广大群众在地震来临前能增强抗震意识,地震来临时能知道基本的临震避险常识来保护自己及身边的人,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社会环境。大力推进市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科普学校创建工作及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试点工程。
作者简介:
丁月(1988.10-)女 贵州镇宁 本科 工程师 安顺市地震局 研究方向:震害防御。
(作者单位:安顺市地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