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次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都源于科技的发展。而总览全体行业,大到航天、小到一颗螺丝钉,都蕴含着科技的力量,事关民生之本的食品行业也不例外。
粮油米面开始实现标准化生产
改革开放40年,我国食品工业闯出了一条好路。机械化的介入使米、面、油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逐步实现了标准化。
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粮食加工行业为例,在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后,人们的生活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逐步过渡。如小型砻谷机,碾米机和200型榨油机、“东方红”牌粮机和“双狮”牌砻谷胶辊等具有代表性的机械,开始被运用到米、面、油的深加工、精加工上来,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虽然由机械加工的食品品种在改革开放之初还较为单一,但机械化已经为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科技与食品生产相结合奠定基础。
20世纪80年代起,科技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范围逐步加大,更多的食品企业开始尝试将科技运用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消费等诸多方面。科技开始与食品工业全产业链条实现“亲密接触”:如将液体香料、油脂等经微胶囊化转变成粉末香精、粉末食用油脂等固体颗粒的微胶囊技术;對于一些不稳性的敏感性物料,经微胶囊化后可免受环境中湿度、氧气、紫外线等不良因素的干扰,以便于加工、贮藏与运输的技术;靠电磁波将能量传递到被加热物体内部的微波加热技术;微波杀菌技术等。
虽然这一时期,科技开始被运用于食品企业,但我国仍面临科研开发投入不足、食品生产高能耗、高物耗等问题,与国际先进加工技术水平仍有差距。食品工业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速度,推进现代化进程、提高行业竞争力。
科技运用助食品类型百花齐放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渐加快,在国内企业参与多次国际交流与考察后,国外新技术开始被引入国内。当时,我国大型大米加工企业基本配备了色选设备和品质检测仪器,色选设备的主要功能是快速去除小石子、异色颗粒、霉变米等大米中的杂质,而品质检测仪器的主要功能则可以自动检测大米外观品质。
高科技仪器数量与功能的不断增加,使得它们加工出的产品也随之丰富。以“大米”为基础的主食化产品,在90年代末期已经衍生出速冻炒饭、方便米粉、保鲜米饭、冰冻粽子等多种产品,并开始出现在大小超市的货架台上。从大米中提取营养元素,制作生产的米糠营养素、大米蛋白、高蛋白婴儿营养米粉配料也开始受到市场欢迎。与此同时,科技与机械化的运用也实现了小麦的深加工,同期,经小麦深加工后的面制品开始大规模占领市场,如方便面、面包、速冻主食、饼干等,它们多具有食用方便、易携带、易加工等优点,因此深受市场青睐,其中以方便面尤甚。2000年前后,我国迎来了一个“全民爱吃方便面的年代”,以“康师傅”为品牌代表的方便面成了炙手可热的爆款产品。2006年,“五谷道场”将非油炸方便面推向市场,2006年,销售量额突破10亿元。
与此同时,糖果行业也在不断升级,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利用高科技实现融合,糖果中开始加入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活性物质等。低糖、无糖型糖果开始投入市场。
在20世纪,通过自溶酶达成的调控技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朱蓓薇及团队研发成功,该技术不仅能够控制海参自溶,还将海参产业从传统手工业态升级为现代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在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带动了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开发而成的海参肽胶囊、即食海参、冻干海参、海参口服液、海参酒等产品也开始出现于市面。
贝类加工及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技术体系也在那段时间开始形成,贝类热加工技术、贝类低温真空渗透调味及阶段式杀菌技术、贝类热加工食品的运用,使人们享受到了贝类食品“想吃就吃、随时能吃”的便捷。
在水产品草鱼、鲢鱼、鳙鱼等的保险加工与产业化方面,众多海洋食品科研人员研发并应用了冰温保鲜技术,该技术使这些淡水鱼产品在货架期上的存放可延长1-2倍;鱼体超低温液体速冻技术的开放,缩减了70%以上鱼体的速冻时间,显著提高了冷冻鱼体的品质;淡水鱼保活贮运成套技术则将鱼体缺氧时间由传统的10分钟减少到1.5分钟,运输存活率达90%以上。
新世纪以来,众多诸如双轴挤压机技术、超高压处理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电磁波利用技术、生物反应技术、真空技术、冻结技术、干燥新技术、微粉碎技术、微胶囊技术、杀菌技术、包装技术等科技的新产物,都在我国食品工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进入到21世纪,将科技投入到食品安全产业链条的食品企业数量迅猛提升。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实现产品创新等科技运用的优势,被企业的运营者看在眼里、记在心底,许多食品企业甚至将科技应用视为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多种通过高科技实现的加工食品陆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如应用微波、减压脱水技术原理,研发而成的“非油炸”脱水膨化加工工艺;开发保持食材营养成分、生鲜风味,实现食品口感酥脆、形态饱满、膨化均匀的果蔬脆片产品等。
政策引导,科技加快迈向高精尖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后,我国食品工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发展,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与设备,2006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部分以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速冻食品等为主要业务的大中型食品企业,其装备水平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食品工业在这段时期掌握了一系列行业关键技术,食品物性修饰、非热加工、大罐群无菌贮藏、食品快速检测与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200㎡冷冻干燥、800MPa高压杀菌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关键装备,食品冷加工、中小型乳制品生产和饮料热灌装等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了从长期依赖进口到基本实现生产创造的自主化并成套出口的跨越。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食品工业的科技创新。在此时期,我国对食品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科技部在“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投入经费超过17亿元,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食品装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也在这一时期实现显著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我国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1.35万亿元,较2010年增长了87.3%,年均增长13.4%。食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0.3%。其中,科技在食品工业中的运用起到了重要作用。
风味的研发与核心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食品的要求早已从果腹升级到了追求口感与品质,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的食品企业也深谙这样的道理——风味的研发已刻不容缓。
将过去自然菌种发酵发展成为筛选菌种纯种发酵,专注于北京传统食品腐乳、臭豆腐、芝麻酱等百余品种生产的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运用科技工艺,将35道传统发酵豆制品工序实现现代化传承,让罐装腐乳走进千万百姓家。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则在枣片生产上灵活应用酶解技术、微细化技术和微波干燥技术,解决了枣片口感粗糙、干燥时间长等技术难题。中粮集团成立营养健康研究院,将科技融入食品开发,生产出一系列膨化食品,如悦活燕麦片、悦活蜂蜜、美滋滋花生及花生酱、美滋滋软糖巧克力、美滋滋膨化谷物卷、中宏营养早餐粉、番茄沙司等。
康师傅针对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研发了“金汤系列”。关于新产品,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中央研究所方便面研发中心处长张彦涛介绍说,创意来源于中华饮食文化,主要应用低温复合高汤技术,将猪、鸡、牛(海鲜)三种高汤进行合理复配,制备浓郁鲜美的复合高汤。同时,深入挖掘经典川菜“金汤肥牛”的风味特色,采用川蜀地区盐渍灯笼椒、盐渍小米辣与朝天椒3种辣椒复合,且添加酿造米醋,酸辣层次感强,浓郁不油腻。此外,在泰式美食“冬阴功”的基础上添加中国特色的野山椒、番茄、米醋,以增加清新酸辣口感;优选深海明虾,高温爆香工艺熬制虾油,香气浓郁自然,调理感和层次感突出,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对于面体的加工,采用方刀、薄面工艺,结合专属配方,口感筋道、滑中带劲。
古井在发展过程中也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古井科研人员发现,酒体中的某种物质在超过一定限值后,会使消费者饮后出现不适感,然而这种物质又是白酒呈香呈味不可缺少的。經过上千次反复验证,古井技术质量中心项目课题攻关组人员决定采用选择性膜过滤和冷冻过滤两种技术,使得酒体变得更加清澈透明,口感更加绵、甜、净、爽、香,使目标物质降低至不会引起多数人不良反应的区间范围。
北京红螺食品有限公司,其产品经历了从北京特色礼品向大众休闲食品过渡的进程。改革开放初,红螺的原始工艺是在一个灶台上架一口大铜锅,敞锅煮制腌渍发酵过的果品。不管春夏秋冬,员工们都要在高温的室内辛勤劳作,汗流浃背地翻锅,不停地铲煤填火。在付出那么多辛苦的同时,煮制出的果脯仍然无鲜亮感。在1985年、1986年两年中,红螺人实验发明了真空煮制果脯技术,减少了腌渍、发酵工序时间,此举大大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真空煮制果脯技术,是将去皮、挖核的果品放进兑好一定糖度的封闭式小高压锅中,将果品煮制到80 摄氏度高温后开锅。它摒弃了原始的敞锅、人工搅拌,铲煤、填火流程,经过选料、制作和无数次对设备的调试实验及对温度数据的掌控,实现了煮制果品色泽的鲜艳与透明。
原来敞锅煮制果品,一锅只能煮80斤左右,使用真空法后,一锅可以达到500斤,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持了水果的原汁原味。新技术生产出的果脯产品投放市场后,备受消费者青睐。一个县级果脯小厂,一跃成为市级果脯生产大企业。紧接着,烤房接连被革新成辐射式、对流式、电动有轨式,并把煮制浸糖工序的捞缸环节改造成推拉式不锈钢槽存果浸糖,免去了原有的人工搬进搬出的复杂程序,使煮制工艺逐步走向科学现代化。
风味的研发带来的是对于消费者味蕾的刺激,而许多食品企业对于其核心技术的升级往往带来品牌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鲁花用其极具代表性的“5S压榨技术”在国内赢得了巨大的知名度,其独创的“ 5S纯物理压榨工艺”,全面保留了花生中固有的营养成分,由此工艺制出的花生油天然绿色、营养健康、香味浓郁、用量省,受到许多消费者的青睐。 2012年,鲁花凭借这一核心工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用纯物理压榨技术代替化学浸出,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个工艺。”鲁花集团原董事长孙孟全说,在国际上,生产食用油大多是化学浸出,高温精炼。这种工艺容易造成溶剂残留。而 5S纯物理压榨工艺生产的花生油,由于是纯物理机械压榨,只榨取第一道花生原汁,不跟任何有机溶剂接触,没有任何污染。
“太太乐”创始人荣耀中从一篇关于新型复合调味料的报道时受到启发——其实自然界里呈鲜味的物质,除了味精,还有30余种。用科学的方法将这些物质进行分解,可以得到呈味核苷酸二钠,而按不同的比例将呈味核苷酸二钠和味精进行配制,则可以产生更好的鲜味相乘效应。一次在河南南乐县的调研过程中,荣耀中通过当地老支书了解到,这里生产土鸡,而且非常便宜,只要8角钱一斤却苦无销路。构思与需求的碰撞,让荣耀中产生了一个关于扶贫的大胆想法:通过对土鸡的深加工来发展当地经济。于是,荣耀中开始以鸡肉为主要原料,进行调味料的研发。在攻克研发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后,优于传统味精的新型复合鲜味料诞生了,它就是后来被百姓们所熟知的“鸡精”。
作为一种新型复合调味品,鸡精成功运用了鲜味相乘的原理,实现了鲜度在味精基础上的成功翻倍。同时,由于添加了鸡肉等物质,鸡精尝起来更醇厚自然,更为重要的是鸡精只调鲜、不串味,能够很好地保留菜肴原本的味道。一个以鸡精为代表的鲜味时代也正式开启。
创新推动包装升级 现今许多消费者,对于食品的第一次接触往往并不是口感,而是包装所给予的视觉冲击。不可否认,许多延续传统包装的食品往往会给消费这一种怀旧的情感,并且在市场中也有许多消费者对于某一种类食品只认一个包装。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品的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越来越挑剔,而这时,一个好的包装往往能够让某一新产品或需要升级的产品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食品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成绩背后,除了业界不断推动新品销售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行业内紧跟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从包装的材质、外观甚至店铺整体销售环境上做出了升级。
盼盼食品曾推出一款线上专供的乳酸菌水饮料新品,其外观以清凉感十足的淡蓝色为主色调。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他们的目标客户是习惯于线上消费的年轻群体,产品零脂肪概念的推出与飘逸清爽的外包装巧妙结合。
如果说外观包装的设计升级只是产业升级的常态动作,那么包装材质的升级则更加深入到企业的生产核心。“我们从传统的透明塑料纸包装升级为纯铝锁鲜装,可以避免光及空气的进入,使紫菜的保质期得以延长,鲜美度得以保持。”阿一波紫菜的负责人李志江说,这也是为消费者营造更好消费体验的必要升级。另据了解,此前包括达利集团、盼盼食品等企业也与当地的科技型企业对接,利用科技助力提升外包装阻光固鲜的功能作用。
杭州娃哈哈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外包装与新产品的开发密不可分,在推出市场之前需要先进行一系列的市场测试,大数据分析出目标客户对于颜色材质及大小等参数的喜好。好的产品包装必须满足辨识力、表现力及传达力三力合一的要求,围绕这一要求不断进行优化。“消费者不接受包装就无法认可新品。”他说,企业在这方面需要借助前期的调研,而非简单盲目地复制同类产品,否则难以达到辨识度。
如今除了商超货架及线上平台等市场上食品类产品的争奇斗艳之外,伴随着休闲生活需求的进一步提升,不少食品企业更是将外包装的文章做到了门店的整体升级上。“我们不但增加了休闲区域,升级了每件入店产品的外包装,還结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趋势,打造出具有简约时尚风格的新门店外观。”中国茶馆“茶颜悦色”的相关人士说,“你的产品再好,核心价值再高,都需要有颜值吸引客人进店。”
业内人士表示,受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影响,未来消费主体强调的是个性化,一招鲜吃遍天会越来越难,为此企业应不断紧随流行需求,从产品包装到店铺升级的频率必将越来越快。
无论是风味研发、核心技术升级,还是生产设备创新、包装紧跟潮流,食品工业的创新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一切努力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