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立优质产业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文/青海省发改委主任 张守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以“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总体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布局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集约化程度高的项目。一是对我省的一些专项规划和相关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增加项目谋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谋划一批符合循环经济理念、产业关联度高、投资效益好的特色项目,增加项目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三是围绕藏区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认真规划和储备一批新开工项目,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区域间协调发展。四是注意项目之间的综合平衡,防止某些“短板”产业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青海资源集中区域大多分布偏远,建设任务重,投资规模大,仅靠本身财力和企业力量难以承担,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加大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议加大煤炭、铁矿、油气、有色金属等重要战略稀缺资源的勘探力度;建议对资源税征收标准进行调整,提高民族地区油气、煤炭、原盐、天然卤水、有色金属等矿的税额标准。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资源税收管辖权,由其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拟订征收资源税的具体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同时,建议改革现行资源税征收办法,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以销售收入为税基,并将资源税征收与资源的回采率等指标挂钩,以正确反映资源的市场稀缺程度,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
推进“双百”行动
明确“十二五”发展总量目标
文/青海省经委主任 吴海昆
过去的“十一五”,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按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们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投资翻一番,着力推进“双百”行动,建成百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工程,培养百户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
目前,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轻工纺织等十大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将建成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盐湖化工、国际性藏毯等基地,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点的循环经济品牌,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我们“十二五”发展的总量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其中一般性工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完成投资3500亿元;在节能降耗方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在经济效益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在技术进步方面,到“十二五”末,全省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25户,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到2015年,力争实现所有乡镇宽带上网,行政村互联网通达率达到70%,全省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70%以上。
两大布局
三大工程 四个创新
文/青海省科技厅厅长 解源
近年来,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绿色引领、开放创新、重点跨越、能力突破”为核心,为全省绿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青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优化两大科技布局:一是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生态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国际性藏毯加工集散基地等六大基地。二是优化重点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支持西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东部绿色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升环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引领玉树灾区震后重建工作。
实施三大科技工程:1、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10个重大科技行动。2、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提升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3、深化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引导和激励企业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联合攻关,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青海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的加快转型增添新引擎。
构建四大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研机构等,集成省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重点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4个创新体系。
提升教育
重视实践
文/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纪仁凤
近年来,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视,始终把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振兴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措施。
我们针对少数民族人才总量少、分布与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低、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
强调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每年定期对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政策理论、岗位职称、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选派输送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人才到省内外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到国外参加培训,并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做好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工作。
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纳入中央级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和“统一考试、适当降分”等特殊招生政策。
重视实践培养,增长知识才干。一是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选派近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或到艰苦地区志愿服务。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优秀少数民族人才选调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的辽宁、山东、浙江等地以及本省省直机关和相关业务对口部门挂职锻炼。三是通过东西部对口支援和采取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选派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到基层和上级领导机关、综合部门挂职锻炼,与经济发达地区对口交流,使少数民族干部开阔视野,提高了宏观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注意和对长期在一地从事单一工作和缺乏管理经验的少数民族人才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任职。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文/青海省发改委主任 张守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青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以“优农业、强工业、兴三产”的总体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布局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集约化程度高的项目。一是对我省的一些专项规划和相关项目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增加项目谋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二是谋划一批符合循环经济理念、产业关联度高、投资效益好的特色项目,增加项目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三是围绕藏区生态环境,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认真规划和储备一批新开工项目,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和区域间协调发展。四是注意项目之间的综合平衡,防止某些“短板”产业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
青海资源集中区域大多分布偏远,建设任务重,投资规模大,仅靠本身财力和企业力量难以承担,需要国家给予大力支持。建议加大对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议加大煤炭、铁矿、油气、有色金属等重要战略稀缺资源的勘探力度;建议对资源税征收标准进行调整,提高民族地区油气、煤炭、原盐、天然卤水、有色金属等矿的税额标准。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资源税收管辖权,由其根据《资源税暂行条例》拟订征收资源税的具体管理办法,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同时,建议改革现行资源税征收办法,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以销售收入为税基,并将资源税征收与资源的回采率等指标挂钩,以正确反映资源的市场稀缺程度,提高资源的开采利用效率。
推进“双百”行动
明确“十二五”发展总量目标
文/青海省经委主任 吴海昆
过去的“十一五”,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按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的要求,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们力争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投资翻一番,着力推进“双百”行动,建成百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工程,培养百户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
目前,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轻工纺织等十大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将建成国家重要的太阳能光伏、新材料、盐湖化工、国际性藏毯等基地,着力打造具有青海特点的循环经济品牌,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
我们“十二五”发展的总量目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将达到5000亿元,其中一般性工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完成投资3500亿元;在节能降耗方面,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在经济效益上,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5%。在技术进步方面,到“十二五”末,全省省级以上技术中心达到25户,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到2015年,力争实现所有乡镇宽带上网,行政村互联网通达率达到70%,全省重点骨干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达到70%以上。
两大布局
三大工程 四个创新
文/青海省科技厅厅长 解源
近年来,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绿色引领、开放创新、重点跨越、能力突破”为核心,为全省绿色发展和建设创新型青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优化两大科技布局:一是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创新载体建设,积极构建循环、生态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发展科技先行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国际性藏毯加工集散基地等六大基地。二是优化重点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支持西宁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东部绿色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支撑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提升环湖地区科技发展水平,推进三江源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和青海湖、祁连山、柴达木盆地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引领玉树灾区震后重建工作。
实施三大科技工程:1、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组织实施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10个重大科技行动。2、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提升重点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3、深化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引导和激励企业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联合攻关,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青海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的加快转型增添新引擎。
构建四大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研机构等,集成省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重点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4个创新体系。
提升教育
重视实践
文/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纪仁凤
近年来,青海各级党委、政府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视,始终把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振兴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措施。
我们针对少数民族人才总量少、分布与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低、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
强调教育培训,提升综合素质。通过每年定期对少数民族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进行政策理论、岗位职称、学历教育和业务培训,选派输送有培养前途的少数民族人才到省内外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到国外参加培训,并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人才参加学历教育,做好培养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工作。
将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培养纳入中央级高校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和“统一考试、适当降分”等特殊招生政策。
重视实践培养,增长知识才干。一是选派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一线挂职锻炼,选派近300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服务、参加“三支一扶”计划或到艰苦地区志愿服务。二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优秀少数民族人才选调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发达的辽宁、山东、浙江等地以及本省省直机关和相关业务对口部门挂职锻炼。三是通过东西部对口支援和采取有计划、有组织的方式选派少数民族优秀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到基层和上级领导机关、综合部门挂职锻炼,与经济发达地区对口交流,使少数民族干部开阔视野,提高了宏观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注意和对长期在一地从事单一工作和缺乏管理经验的少数民族人才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流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