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之一,证券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证券市场不仅筹集了大量的社会资金,促进了经济发展,而且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和调整经济结构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4号)发布以来,中国证监会分别从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改善环境、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创新体制等方面入手,推出了针对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一系列监管法规和措施。这一系列监管法规和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资产总额迅速发展壮大,结构日趋合理,经营业绩快速增长,治理结构日益完善,资产质量稳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排头兵,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我国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我国股票市场的形成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股票市场得到了长足进步,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截至2008年末,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625家,比2004年增加248家,增长了18%。
从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来看,截至2008年末,1625家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数额达486892.34亿元,比2004年的63269.96亿元增长了6.7倍。
从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来看,截至2008年末,沪深市场股票总市值达121906.9亿元,占GDP比重为38.8%,与2004年相比,总市值提高2.27倍,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从上市公司的地区结构看,2008年,华东、华北、华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39.5%、13.6%和15.2%,而东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占比都低于10%。从上市公司数量的变化情况看,与2004年相比,2008年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5.6%、17.6%和25.4%,其他四个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增长速度均低于10%。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地区分布上并不均衡。
从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是上市公司的主体,比重超过50%。与2004年相比,除综合类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减少外,2008年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金融保险业、采掘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速度较高,分别为170%、56.3%、34%、33.3%、24.4%、22.6%。
从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结构来看,2004年至2008年间,股本规模在1亿~2亿元、2亿~3亿元和3亿~5亿元的上市公司占比均在20%以上;股本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小型上市公司比重介于5%~8%之间;股本规模超过5亿元的大型上市公司的比重介于7%~17%之间。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
我们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每股净资产来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2008年,尽管流动比率回升到103%的水平,每股净资产也略有增加,但速动比率只有64%,比2004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提高到85.7%,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特别是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上市公司还应该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债务偿还能力。
(二)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每股收益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2008年,除总资产收益率略有下降外,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每股收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每股收益增长了37.54%,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
一般来说,总资产、固定资产和存货周转次数越大,说明上市公司资产或存货的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运营能力越强。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则与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资产的运营能力成正比。对比2008年与2004年上市公司的这几个指标,可以发现,除总资产周转次数下降外,其他三个指标均小幅提高,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运营能力有所提高。
(四)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
一般来说,每股净资产、每股盈余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的数值越大,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越强。
与2004年相比,2008年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每股盈余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每股未分配利润增长142.3%,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很足。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利用2008年和2004年上市公司的大量数据,对其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规模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经营业绩不高、盈利能力较低。
2.上市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弱。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较低,与2004年相比,偿债能力还呈现下降的态势。
3.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偏高,负债结构不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负债结构也不合理,流动负债比重大,加大了上市公司短期内偿还债务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公司生产经营,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4.上市公司负债筹资比例小,资本结构不合理。在国外,由于负债筹资具有成本低、债权人不能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且不参与上市公司年终利润的分配等优点,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在我国,申请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上市公司普遍不注重或不给予对股东的股利分配,致使股票筹资成本很低,甚至低于负债筹资成本,加之我国普通股东对上市公司不分派股利行为的容忍,因而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
(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的建议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调控和管理:
1.注意调控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
目前,经济较发达的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上市公司的资产数量较大,而其他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资产数量偏小,上市公司在地区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上市公司审批上,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这些地区公司上市的速度,鼓励优秀的企业上市,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公司上市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募集了大量资金,壮大了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简化程序,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3.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利用贷款利率杠杆调节负债融资的利息,有效解决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状态。同时,为保障债券投资人的利益,政府还应该建立强有力的偿债保障机制。改革现行的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逐步取消额度管理;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积极推进债券评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发展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4.加强市场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
2008年相对于2004年,我国全部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很大,但盈利水平不高,整体经营绩效仍需加强。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言,不断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加大审批盈利能力强的区域、行业公司的上市力度,尤其要加大朝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上市速度,把这些行业内的真正有代表性的优质企业推荐上市;二是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增强其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认真贯彻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坚决淘汰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上市公司。
5.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责任、义务。
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低、成长能力较弱、偿债能力较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独立董事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我国,为了保障独立董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可将其职能定位为:对控股股东或内部控制人、重大经营决策的监督;对董事候选人的提名;对高管人员的聘任或解聘;对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薪酬、关联交易、公司发展战略决策进行审核、批准。另外,为了保障独立董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应做到强化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确保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建立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健全独立董事诚信档案,建立和完善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
《国务院批转证监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国发[2005]34号)发布以来,中国证监会分别从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改善环境、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并举、创新体制等方面入手,推出了针对上市公司规范发展的一系列监管法规和措施。这一系列监管法规和措施的实施,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资产总额迅速发展壮大,结构日趋合理,经营业绩快速增长,治理结构日益完善,资产质量稳步提高,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排头兵,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我国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我国股票市场的形成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股票市场得到了长足进步,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截至2008年末,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625家,比2004年增加248家,增长了18%。
从上市公司的资产总额来看,截至2008年末,1625家上市公司的总资产数额达486892.34亿元,比2004年的63269.96亿元增长了6.7倍。
从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来看,截至2008年末,沪深市场股票总市值达121906.9亿元,占GDP比重为38.8%,与2004年相比,总市值提高2.27倍,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从上市公司的地区结构看,2008年,华东、华北、华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别为39.5%、13.6%和15.2%,而东北、华中、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占比都低于10%。从上市公司数量的变化情况看,与2004年相比,2008年华东地区、华北地区、华南地区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速度分别为25.6%、17.6%和25.4%,其他四个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增长速度均低于10%。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地区分布上并不均衡。
从上市公司的行业结构来看,制造业是上市公司的主体,比重超过50%。与2004年相比,除综合类上市公司数量有所减少外,2008年其他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金融保险业、采掘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速度较高,分别为170%、56.3%、34%、33.3%、24.4%、22.6%。
从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结构来看,2004年至2008年间,股本规模在1亿~2亿元、2亿~3亿元和3亿~5亿元的上市公司占比均在20%以上;股本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小型上市公司比重介于5%~8%之间;股本规模超过5亿元的大型上市公司的比重介于7%~17%之间。
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一)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
我们选择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每股净资产来分析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2008年,尽管流动比率回升到103%的水平,每股净资产也略有增加,但速动比率只有64%,比2004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提高到85.7%,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特别是短期债务的偿还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上市公司还应该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债务偿还能力。
(二)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每股收益是反映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2008年,除总资产收益率略有下降外,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每股收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每股收益增长了37.54%,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在不断增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三)上市公司的运营能力
一般来说,总资产、固定资产和存货周转次数越大,说明上市公司资产或存货的周转速度越快,资产的运营能力越强。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则与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资产的运营能力成正比。对比2008年与2004年上市公司的这几个指标,可以发现,除总资产周转次数下降外,其他三个指标均小幅提高,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资产运营能力有所提高。
(四)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
一般来说,每股净资产、每股盈余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的数值越大,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越强。
与2004年相比,2008年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每股盈余公积金、每股未分配利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尤其是每股未分配利润增长142.3%,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很足。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
利用2008年和2004年上市公司的大量数据,对其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等方面的深入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规模和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整体经营业绩不高、盈利能力较低。
2.上市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弱。从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上市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较低,与2004年相比,偿债能力还呈现下降的态势。
3.上市公司的负债总额偏高,负债结构不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负债结构也不合理,流动负债比重大,加大了上市公司短期内偿还债务的压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公司生产经营,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4.上市公司负债筹资比例小,资本结构不合理。在国外,由于负债筹资具有成本低、债权人不能参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决策且不参与上市公司年终利润的分配等优点,成为上市公司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在我国,申请发行债券的上市公司却寥寥无几。其主要原因在于:由于有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规定,上市公司普遍不注重或不给予对股东的股利分配,致使股票筹资成本很低,甚至低于负债筹资成本,加之我国普通股东对上市公司不分派股利行为的容忍,因而上市公司更倾向于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
(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质量的建议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调控和管理:
1.注意调控上市公司的区域分布。
目前,经济较发达的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多,上市公司的资产数量较大,而其他地区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且资产数量偏小,上市公司在地区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因此,在上市公司审批上,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这些地区公司上市的速度,鼓励优秀的企业上市,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为公司上市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募集了大量资金,壮大了实力,增强了发展后劲,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应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简化程序,促使更多符合条件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3.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改善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
利用贷款利率杠杆调节负债融资的利息,有效解决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状态。同时,为保障债券投资人的利益,政府还应该建立强有力的偿债保障机制。改革现行的企业债券发行管理办法,逐步取消额度管理;完善企业债券市场的结构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企业债券市场;提高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积极推进债券评级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发展企业债券的流通市场,提高企业债券的流动性。
4.加强市场管理,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
2008年相对于2004年,我国全部地区上市公司的股本扩张能力有了较大程度的增长,上市公司的发展后劲很大,但盈利水平不高,整体经营绩效仍需加强。对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言,不断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盈利水平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经营绩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加大审批盈利能力强的区域、行业公司的上市力度,尤其要加大朝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上市速度,把这些行业内的真正有代表性的优质企业推荐上市;二是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增强其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四是认真贯彻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坚决淘汰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的上市公司。
5.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明确独立董事的权利、责任、义务。
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较低、成长能力较弱、偿债能力较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独立董事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我国,为了保障独立董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可将其职能定位为:对控股股东或内部控制人、重大经营决策的监督;对董事候选人的提名;对高管人员的聘任或解聘;对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薪酬、关联交易、公司发展战略决策进行审核、批准。另外,为了保障独立董事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还应做到强化独立董事的独立性,确保独立董事作用的发挥,建立有效的业绩考核制度和薪酬制度,健全独立董事诚信档案,建立和完善法律责任的追究机制。
(作者系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