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uo1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焦热点】
  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周密布局,科学实施,2017年新高考招生改革实现了平稳落地。浙江省新试点高考制度创新,包括取消文理分科、“7选3”自由选科、两次考试设计、取消批次、专业平行志愿、志愿数量达80个等等,既改变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积弊,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可以“学其所长,考其所好”,而且提高专业匹配度,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改革理念。与此同时,新高考改革扩大了招生自主权,对于高校专业调整与建设起到了重要激活作用。如今,诸多省份将围绕高考及招生录取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正式展开。
  【多维解读】
  此次高考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理不分科,主要实行“3+3”模式。“3+3”模式是指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其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三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
  2.外语一年两考。绝大多数省份明确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考生可选择其中较高一次考试成绩计入。该项政策下,让考生拥有多次机会。
  3.构建“两依据,一参考”多元录取机制。两依据为: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一参考”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一般包含: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
  【作文指导】
  高考制度改革这个话题涉及诸多方面,围绕这个话题写作时,或从国家、民族发展需要的角度思考,或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思考,或从家庭培养、个人成长的角度思考;可以思考改革的原因、预见其影响,也可以思索在这场改革当中作为学生应该如何去应对,还可以选择一个角度对新旧高考制度对比权衡,等等。作文中应该体现自己对学习、高考、成人、成才等独特的体验与真切的感悟。
  【时评频道】
  如果说2014年上海与浙江的改革试点,拉开了这一轮高考改革的序幕,那么20个省份方案的公布,则意味着高考改革正持续深入。这一轮改革,可以说是21世纪以来最深刻的一次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近40年来改革力度最大、改革涉及链条最长、改革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改革。不同于过去改革针对考试科目、考试时间等局部的修补,这轮改革不仅涉及考试科目,也涉及招生编制、录取方式;不仅将改革的关注点聚焦于高考本身,更是一次招生录取方式的全方位系统性革新。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2日)
  “家长与其焦虑上哪个学校,不如关注孩子的兴趣培养,关心孩子的自主判断能力,这是他到中学适应分科、走班、选课的前提。所以这方面的准备越充足,对孩子的成长越有利。家长要更关注孩子本身,注重老师家长对孩子内在、言行的关注程度。把孩子的兴趣变成爱好,把爱好变成理想,把理想变成目标,把目标变成事业。”北京五中校长张斌平提醒家长,这个改革需要先改变家庭,然后是改变社会,最后是改变学校。如果说只有一方行动,只有学校动,没有家庭和社会的理解与参与是不行的。
  (摘自《光明日报》2016年5月16日)
  【青年视角】
  新高考——对接高中与大学的桥梁。在传统的高考下,高中生在高二时要进行文理分科,选了文科就只能从文科方面发展,选了理科就只能从理科方面发展。这样的话,学生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那么在除了语文、数学、外语学科之外的六科之中,如果学生擅长的或是感兴趣的学科跨文、理两科,那他就要忍痛割爱了!我认为旧的高考模式让中学与大学似乎成了两个并不连接的孤岛,考生通过高考这艘船从一个岛到另一个岛,却发现环境是如此陌生;而高考新政应该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学生选择权大幅提升的同时,规划意识也要相应地增强。高中生可以提前了解大学及專业,然后确定自己想要学习的专业,再根据需要来安排要学习的课程,这就很好地实现了中学与大学之间的衔接。
  (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 罗子龙)
  从旧的高考模式中走出来,走上改革路上的新高考,这或将成为高考改革史上的一次壮举,其面临的困难亦可想而知。取消了文理分科,让学生拥有了丰富多元的选择方式,这种“7选3”的全新模式,在2019年将覆盖全国各个省份。与过去相比,新高考模式下的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走班式教学,学生一天之内可能要在四、五个教室里穿梭,这就打破了学生一个教室坐到底、一个班级到高考的传统格局,对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的要求大大提高。这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坚信这次高考改革将会给中国注入新的血液、新的活力!
  (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 胡俊豪)
  虽然这个高考改革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个改革至少是积极的。自古以来,无一学子不是“十年寒窗”,而之所以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制度的死板、单一。这,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病所在。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化的社会,只会死读书并不能成为“社会精英”,而要培养真正的社会精英,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素质教育真的来了吗?要来了!只不过刚刚开始,路,还很遥远!
  (江西省崇仁县第一中学 黄梓晨)
其他文献
沙龙一开始,朱逸然就站起来发言:“我一直在心里琢磨着怎样才能在記叙文中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  张子林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认为抒情的方式很重要。”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比如,可以在写人或记事时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抒情,大多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表达作者不可遏制的强烈感情,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有时也出现在文章的结尾,常常是为了升华所抒之情。”随后,他
期刊
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收获好评无数,并在豆瓣收获了9.4的高分。节目“和诗以歌”,将古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如果说2017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以文字和知识呈现诗词的丰富性,那么,《经典咏流传》则可说是调动起观众的听觉和感受来深度体验诗词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其实,这样的创新并非首次,在过去几年,类似“唱诗词”的音乐作品不绝于耳,比如邓丽君的《月满西楼》、王
期刊
最近,一套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圈的“新宠”,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竟与“神马、大神、有木有”等网络流行词产生了一系列神奇的“化学反应”。用“甲骨文表情包”解读甲骨文,将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记忆“复制”到现代生活中,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不仅仅囿于古文字、古典诗词,传统文化已悄然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收获200万次点击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那些平时身居深宫埋头修复文物的故宫工匠们,一时间成
期刊
【美文引路】  耳根的清静  ◎王开岭  这个崇尚肉体的时代,竟从未想过为耳朵做点什么。所有感官中,它被侮辱与损害的程度最深。  ——题记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在我眼里,古诗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为“静”。读它时,你会觉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謐至极,连发丝坠地都听得见。 
期刊
【技法指津】  考查“传记”,主要考查我们筛选、整合、归纳、概括、探究等能力。我们一定要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要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文章时善于从文中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体悟传主的情感,追寻传主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传主成败的缘由,感受其人生经历的沧桑。同时,我们还要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一、整体感知,勾画
期刊
同学们在写议论文时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泛泛而谈——只讲一些套话,简单地论证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样的议论文,如果论证的时候再成了“名言荟萃”“名人开会”的话,最多只能算三类文。那么,我们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给自己的议论文赢得一个较高的分数呢?选择一个小而专的论述角度,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方法。切口小,就容易论述得深入;角度专,就容易出新出彩。要做到论述得小而专,我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
期刊
【优秀作文】  “删繁就简三秋树”,古人倡导的文学理念时至今日仍能发人深思。简单背后,其实蕴含着人生的妙法。簡单,实则不简单。  古人作画不乏善于留白者,偌大的画面只留一叶扁舟浮于浪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寥寥数笔,可谓简之又简,然而就是这一幅简单的山水画,却饱含了古人胸中的万千丘壑。  丰子恺作画也是简笔勾勒,不加细致的描摹或渲染。但透过那一幅幅童趣盎然的漫画,我们清楚地看到一位老者永远
期刊
【编者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有文采,才能赋予文章以形象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语言是否有文采是能否吸引阅卷老师的第一要素。语言是思想的外衣,作文的选材、构思、立意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吸引读者,考生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让自己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同时也要知道,提升语言的表现力,让自己的作文语言美起来,非一日之功,需要学一些技巧。  【文题呈
期刊
一部名为《如何读懂经典》的新书最近在各大售书平台上颇具人气,相较于中文译名,其英文书名更为直白地道出了主旨:“如何跟人讨论你没读过的书。”书中对《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这些“难读”的经典名著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罗列了其中的典故、名言、经典桥段,还穿插着许多“贴心”小伎俩,手把手地教读者怎样在别人面前谈论一本没读过的书,且不会“穿帮”……用该书广告上的话说,这本书是专门针对“想读总也没时间的人
期刊
学生点评  点评一:  标题中的“儒家文化”與“当下生活”紧扣材料中那位同学的提问,且用语大气齐整;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比喻,“鸿沟”,即“隔阂,隔膜”,态度鲜明,题目很好地点明了自己的观点。  点评二:  这篇文章中心句、过渡句、举例句、分析句、总结句,皆有着落,段与段、句与句之间,严丝合缝,丝丝入扣。分析论证紧扣材料,层次清晰,步步深入,如用“行儒家之道会挤不上公交车,何解”引出原因的分析。“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