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盛与衰落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ngfeng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亚美利加洲第一个主要文明,奥尔梅克人被试探性赋予了许多个“第一”,其中包括放血、活人祭祀、文字、碑文、数字0、中亚美利加洲天文历法、中亚美利加洲蹴球、罗盘及多个中亚美利加洲神灵等。其中,有关奥尔梅克人杀活人来祭祀神灵的说法几乎只是推测,因为没有发现哪怕是确凿的间接证据,更不用说直接证据了。在一个奥尔梅克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关节脱臼的婴儿头骨、股骨和完整骨架,同时还发现了一些供奉物品,这让他们推测当地有杀婴儿祭祀的现象。不过,至今仍不清楚这些婴儿是怎么死的。拉文塔5号圣坛表面刻画的奥尔梅克宗教仪式中有多个跛足的半人半狮婴儿,这被一些学者解读为杀婴儿祭神的证据。不过,如此解读也有争议。
  奥尔梅克人有可能在西半球率先发明了书写体系。最古老的萨博特斯文字的年代被测定在大约公元前500年,而2002年和2006年发现的奥尔梅克象形文字的年代分别被测定在公元前650年和公元前900年。2002年在圣安德雷斯奥尔梅克遗址发现的奥尔梅克象形文字,与后来的玛雅象形文字相似。2006年发现于圣洛伦索附近一个奥尔梅克遗址的一个有象形文字的蛇纹石块,其年代被测定在公元前900年,其表面有一套共62个符号,其中28个都很独特。一些著名考古学家认为,这一发现是中亚美利加洲最早的文字记录。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并不认同,理由是这块石头的单一性:它可以来自任何(而不只是奥尔梅克)考古背景,它与其他任何中亚美利加洲文字体系都不相似。
  后来被许多中亚美利加文明采用的长计历历法以及数字0的概念,也被认为可能是由奥尔梅克人发明的。因为与最早的长计历日期有关的6件器物都发现于玛雅地区以外,所以长计历有可能是在玛雅文明之前发明的,也就有可能是由奥尔梅克人发明的。事实上。其中3件器物都被发现于奥尔梅克中心地带。但一种反驳意见指出,奥尔梅克文明在公元前400年就已终结,而哪怕已知最早的长计历器物年代也是在公元前400年之后好几个世纪。
  长计历历法需要使用数字0这个概念。萨博特斯石碑C上有数字0的象形文字字符,这块石碑上雕刻了公元前32年的一个日期。这是历史上较早对0概念的使用。
  中亚美利加洲在奥尔梅克时期之后流行蹴球,人们把这种该地区特有的蹴球用于娱乐和宗教目的,奥尔梅克人被认为很可能是这种蹴球的发明者。在位于圣洛伦索以东10千米的一个沼泽里,12只橡皮球被发现,它们的年代被测定在公元前1600年。迄今已知最早的蹴球场是在另一个奥尔梅克遗址发现的,其年代为大约公元前1400年。不过,这12只蹴球是否曾用于蹴球赛中,则无法确定。
  考古学家对奥尔梅克社会政治结构的了解很少。虽然大多数研究者猜想巨型人头像和其他多座雕像代表的是奥尔梅克统治者,但是至今未发现像玛雅石碑那样直接标注统治者名字及其在位时期的奥尔梅克石碑。不过,考古证据证明奥尔梅克地区存在明显的中央集权,先是在圣洛伦索,然后是在拉文塔,因为其他奥尔梅克地区在建筑和雕塑方面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匹敌这两个地方。
  地理和人口集中化方面的证据让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奥尔梅克社会本身是分阶层的,贵族阶层能够对水资源和纪念碑所用石块实施控制,从而稳固他们的统治权。然而,奥尔梅克社会可能缺乏长期的军队和祭司阶层,也无证据表明圣洛伦索或拉文塔(哪怕是在鼎盛时期)控制着整个奥尔梅克中心地带。例如,拉文塔就算控制距离它仅35千米的一个城镇也不大可能。有研究发现,在距离拉文塔大约60千米的一些山区定居点,人们过着相对平等的生活,也就是说,这些定居点不受拉文塔的控制。
  虽然奥尔梅克并未率先在中亚美利加洲组织长途贸易,但在奥尔梅克时期,跨区域贸易路线大大扩展,贸易品种类也大大增加。圣洛伦索和拉文塔的城市规模大,城市设计较为精细,被其他奥尔梅克城镇模仿,但这两座大城基本上只是仪式中心,绝大多数奥尔梅克人都生活在村庄里。这些村庄与今天塔巴斯科和韦拉克鲁斯的小村庄有些相似。它们都离地面较高,由多户分散的人家组成。多个较大的村庄共有一座中等规模的寺庙。每户人家几乎都有一间房屋、一间披屋和一个或多个储物坑。旁边的花园用于栽种药用及食用草本植物,以及栽种像向日葵之类的小型作物,还可能种植鳄梨树或可可树等。
  奥尔梅克人可能在两次漫灌之间于河岸上种庄稼,还很可能开展砍烧农业:清除森林和灌木,在旧田枯竭时提供新田。田地位于村庄外,田里种植玉米、蚕豆、南瓜、树薯、红薯和棉花。根据对图斯特拉斯山区两座奥尔梅克村庄遗址的研究,考古学家现在知道玉米种植对奥尔梅克人来说非常重要,但他们的饮食结构相对多样,除了上述农产品外,还有鱼、乌龟、蛇、贝壳和螃蟹等。奥尔梅克人还吃鸟、野猪、浣熊、兔子和鹿。虽然他们的捕猎范围广,还容易得到河鱼或海鱼,但对圣洛伦索的粪堆调查结果表明,狗(而且是经过驯化的狗)肉才是奥尔梅克人最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
  奥尔梅克文明的第一个中心——圣洛伦索,在公元前900年前后被彻底抛弃。与此同时,拉文塔声名鹊起。对圣洛伦索许多纪念碑的全盘毁灭,发生在公元前950年左右。这可能表明了奥尔梅克人的内乱,或者,在不大可能的程度上,暗示奥尔梅克文明遭遇了外部入侵。考古学家的最新观点是,造成奥尔梅克中心迁移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改变。例如,当时一些重要河道的流向改变。
  无论怎样,在圣洛伦索衰落后,拉文塔在公元前900年左右成为最重要的奥尔梅克中心。但到了公元前400年左右,拉文塔也被抛弃。拉文塔不仅保持着奥尔梅克文化传统,而且展示了耀眼的权力和财富。拉文塔城中的大金字塔是中亚美利加洲当时最大的建筑。就算在今天,经过2500年左右的风雨侵蚀后,这座金字塔仍然高出天然地面34米。考古学家在拉文塔城内发掘到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供品”——1000吨光滑的蛇纹石块、镶嵌细工的大道,以及至少48个储存了大量玉石斧头、陶器、小雕像和赤铁矿镜子的场所。
  考古学家尚未确定奥尔梅克文明最终崩溃的原因。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50年,奥尔梅克中心地带东部人口急剧下降。直到19世纪,该地区一直人口稀疏。考古学家推测,严重的环境变迁导致该地区不再适合大群农民生存,尤其是奥尔梅克农业、狩猎与采集、运输所依赖的河流环境的改变,很可能是当地人口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环境改变有可能是由地质板块上涌或下沉引发的,也有可能是由于农业习俗导致河流堵塞造成的。还有一种理论认为,当时拉文塔人口大量减少并非表明奥尔梅克文明的消亡,而是因为火山活动迫使人们移居他乡。火山灰覆盖田地和居民区,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
  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几百年之内,奥尔梅克最后一批主要城市被遗弃,其他文明迅速取代了奥尔梅克文明。但在位于奥尔梅克中心地带西部边缘的萨博特斯地区,直到公元前400年之后很久都一直有人居住,只不过那里已找不到什么奥尔梅克文明的特征。作为奥尔梅克文明之后的文化,萨博特斯文明与发现于东南大约550千米外的伊萨帕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
其他文献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1905-1982)是当代美国著名诗人,20世纪50年代美国“旧金山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和“垮掉派”诗歌流派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最有才智的诗人”,他的有些诗歌被西方读者口头传诵,并被灌成录音带出版发行。然而,他的名字对中国的大多数读者来说还是那样的陌生。  雷克思罗斯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南本德,自幼命运多舛,11岁丧母,13岁丧父,父母双亡后,依靠居住在芝加哥的姨妈生活。从
亲爱的孩子:  从海德堡到沙夫豪森的旅程中你经历的困顿——睡在稻草堆中,啃黑面包,搭乘破旧的马车,这些都是你旅程中要经历的必要而适当的历练而已。如果一个人想要提升自己,就会把这些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中都会遇到的事情当做意外、摩擦与困难的范本。在旅途中,理解就是载着你前进的车辆,理解能力的强弱,会决定你旅程是否顺利,是否需要停下来修整。旅途中,你会时不时遇上一些糟糕的路程和一些糟糕的驿站。因此要小心,使
《圣经》作为基督教文明的核心文本,曾经为西方美术史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创作动力。19世纪之前的欧洲美术史上甚至形成一个传统,即绝大多数画家会涉猎《圣经》内容,并借重圣经画创作跻身于主流画家行列。文艺复兴前后,这种时髦尤为明显。耶稣及其十二位使徒“最后的晚餐”,堪称圣经画廊的主题画群。不同画家笔下,餐桌上的戏台,场面和风格纷呈。  一、喧宾夺主的场景设计  文艺复兴先驱之一乔托 (Giotto,约12
这幅画极为清楚地表明,这个时期的高更仍将自己视为印象派画家。他采用间断的笔触,对主要景物的描绘几乎不加勾勒,如画面前部的猪和后面的房子。画面强调空间感,但远处的树木却相互重叠,融为一体,这与塞尚突出树木之间间隔的特点迥然不同。乍一看,左边的整个画面尤其是前面的田野的确很像印象派的作品,唯有高更那特有的色彩—紫色、粉色和浅紫色的堆砌,似乎显示出他后来的风格。不过再一看就可发现高更日后风格中那连绵不断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1975— ),英国文坛新秀,著有《白牙》(White Teeth, 2000)、《签名收藏家》(The Autograph Man, 2002)、《关于美》(On Beauty, 2005)、《西北》(N/W, 2012)四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非小说类文学作品《改变思想》。史密斯出生于伦敦北部郊外一个跨种族的家庭,母亲是牙买加移民,父亲是英国人,
莫妮卡·阿里(Monica Ali,1967— ),英籍孟加拉裔女作家,曾被英语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列为英国最佳年轻小说家之一。其作品主要展现移民的生存现状以及他们在传统与现代、命运与自由意志碰撞下的精神探索。阿里的第一部小说《砖巷》(Brick Lane,2003)出版前便入围了布克奖,并获得大英图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殊荣。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突破了子女遵从长辈的传统观念,把女
平安时代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涌现的大量女性作家,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平安朝才女辈出的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自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至镰仓幕府成立,贵族文化在约400年的时间里逐步发展兴盛起来。实力强劲的藤原一族确立起“摄关政治”,并通过与皇室联姻,进一步巩固地位。为让女儿日后入宫为妃,高级贵族往往会招收名门才女负责女儿的教育,在其入宫后也会挑选才学兼备的女官随侍
1838年9月4日,20岁的逃亡奴隶弗雷德里克·贝利到达了纽约市。小时候,贝利会在马里兰州切萨皮克湾岸边,盯着海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看个不停。在他心中,那些船就是“可以飞向自由国度的天使”。摆脱束缚,是他长久以来最大的梦想。于是,他偷偷认字、练习写字、不断阅读……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一直埋藏着这样的信念——只有拥有知识,奴隶才会获得自由。  1836年,贝利进行了初次尝试。他和四个朋友计划先坐独木舟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外某组织曾就“你最喜爱的小说”做过一次世界性的调查,结果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名列榜首。从那时起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部小说仍然是读者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之所以如此,除安娜这个形象生动、感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娜作为文学形象,具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安娜现象”在小说以外的现实生活中,也是时而可见的。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富于传奇经历的克吕德内夫人,就正是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与我的父亲皮埃尔·阿吉利特(1900—2001)相交、合作长达五十年之久,此间创作出大量被艺术史家称为“画家最好的艺术作品”。  我带着双重目的踏上旅程:开办个人展馆和展示父亲的藏品。我应邀对展品进行评价。就我理解,采访者在向我寻求一个清晰的解释,可是,作为达利和阿吉利特之间协作的唯一见证者,对于那种场合、那种感受、那种责任,我能够说得清楚吗?  我是这样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