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艺术而新颖地设计导入,能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散转向紧张,且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总结了几种较为常用的导入方法。
1 故事激趣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地收获效果。比如我在讲授《琵琶行》的时候,先为学生播放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感受到了音乐的氛围,再为学生适时的讲述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话题——被贬的白居易也如伯牙般寂寞,苦于在异地他乡无人理解他落寞而不失雄壮之心,此时偶遇知音,从乐曲中听到了相同的际遇,并为她的技艺深深折服,那么她是谁呢?能使白居易为之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便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
2 对联、诗句补写法
高中的学生将数理化放在学习重要地位的原因是,这些科目能满足他们的挑战欲望,从而获得老师的肯定,而语文科目却缺少这样的特点。由于这一原因,我认为对联、诗句补写的方法恰好满足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动笔、动脑,也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主动动笔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我们在必修一学习了“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学生对对联的内容、结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的课堂中实施起来也就更容易了。比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还未进入新课,先为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联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出下联。本文篇幅很长,半文半白,学生读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词语需要参考课下注释,于是就有学生偷懒不愿或没兴趣读完全文,但以这种方式进入文章,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趣,也会读得更加仔细,达到了疏通文意的效果。同时,学生对出的对联五花八门,他们评判好坏,商讨平仄,并选出一些让学生欣赏学习,同时还复习了对联的相关内容。通过此,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老师的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了。
3 音乐陶冶法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借以抒发情感。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传递美,陶冶性情的过程,与音乐要传达给人的东西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借以推动语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比过去更加注重学生活动,但教学中仍主要是讲授、讨论,缺乏美的熏陶,所以乐声的加入可以调动气氛,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刚才说到在《琵琶行》的教学中使用到故事激趣法,同时也使用到了音乐陶冶法中,用《高山流水》引出故事;也可用《琵琶曲》让学生理解琵琶女弹琴的曲调,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为何种曲调;还可在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等曲调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方可入境。又如,在《雨巷》教学中,丁香为本诗最重要的意象之一,理解诗歌时理解丁香这一意象必不可少,于是在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丁香花》这一曲目,让学生有大致印象,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谓的丁香情结。
4 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势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学科互助法
在学校中,老师们教授的学科不同,但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在大综合的高考模式实施以来,越发多的考题涉及了学科间临界的内容,所以,由于学科间的渗透,我也常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导入。比如,《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就是宣扬种族的平等,让学生感受到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感染力。感染力的体现,语言是一方面,演讲者的语调、神态、声音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并且这是一篇翻译过的文章,我就利用英文版的《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受译文与原文的不同,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马丁·路德·金演讲的魅力所在。在这其中,也同时运用了影音导入法。又如,在讲授《宇宙的边疆》时,又与物理、化学学科联系了起来。
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的阵地,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挥个人特长,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
1 故事激趣法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猎奇心理,在教授新课之前,可以讲一个和课文有关,并较为有趣且有意义的小故事,通过故事带出本文要讲授的相关内容。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然,教师的投入才能引发学生的投入,所以教师应调动情绪,用动情的语言进行传达,才能更好地收获效果。比如我在讲授《琵琶行》的时候,先为学生播放了《高山流水》的乐曲,感受到了音乐的氛围,再为学生适时的讲述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出话题——被贬的白居易也如伯牙般寂寞,苦于在异地他乡无人理解他落寞而不失雄壮之心,此时偶遇知音,从乐曲中听到了相同的际遇,并为她的技艺深深折服,那么她是谁呢?能使白居易为之写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诗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诗文……便自然而然地引入了新课。
2 对联、诗句补写法
高中的学生将数理化放在学习重要地位的原因是,这些科目能满足他们的挑战欲望,从而获得老师的肯定,而语文科目却缺少这样的特点。由于这一原因,我认为对联、诗句补写的方法恰好满足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从而使他们能动笔、动脑,也是能让学生在语文课上主动动笔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我们在必修一学习了“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学生对对联的内容、结构、写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的课堂中实施起来也就更容易了。比如,我在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时,还未进入新课,先为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联上联:“纫如蒲苇,勇兰芝抗婚赴清池”,让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出下联。本文篇幅很长,半文半白,学生读来有一定的困难,有些词语需要参考课下注释,于是就有学生偷懒不愿或没兴趣读完全文,但以这种方式进入文章,学生就会更加有兴趣,也会读得更加仔细,达到了疏通文意的效果。同时,学生对出的对联五花八门,他们评判好坏,商讨平仄,并选出一些让学生欣赏学习,同时还复习了对联的相关内容。通过此,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老师的教学目的也得以实现了。
3 音乐陶冶法
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借以抒发情感。我们语文教学本来就是一个传递美,陶冶性情的过程,与音乐要传达给人的东西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借以推动语文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比过去更加注重学生活动,但教学中仍主要是讲授、讨论,缺乏美的熏陶,所以乐声的加入可以调动气氛,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刚才说到在《琵琶行》的教学中使用到故事激趣法,同时也使用到了音乐陶冶法中,用《高山流水》引出故事;也可用《琵琶曲》让学生理解琵琶女弹琴的曲调,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为何种曲调;还可在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等曲调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方可入境。又如,在《雨巷》教学中,丁香为本诗最重要的意象之一,理解诗歌时理解丁香这一意象必不可少,于是在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丁香花》这一曲目,让学生有大致印象,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谓的丁香情结。
4 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势必导致懒于思考,懒于思考也必将导致语文素养难以提高。所以,我认为把一堂的课的开启之笔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进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也听得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5 学科互助法
在学校中,老师们教授的学科不同,但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在大综合的高考模式实施以来,越发多的考题涉及了学科间临界的内容,所以,由于学科间的渗透,我也常利用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导入。比如,《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文章就是宣扬种族的平等,让学生感受到马丁·路德·金演讲的感染力。感染力的体现,语言是一方面,演讲者的语调、神态、声音才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并且这是一篇翻译过的文章,我就利用英文版的《I have a dream》导入,让学生感受译文与原文的不同,也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了马丁·路德·金演讲的魅力所在。在这其中,也同时运用了影音导入法。又如,在讲授《宇宙的边疆》时,又与物理、化学学科联系了起来。
语文课堂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施展才华的阵地,让我们共同努力,发挥个人特长,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