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会学生学习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教”是为了“学”,“教”应该服务于“学”。本文阐述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把握学的指导和强化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感悟的能力,培养语文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学习指导 回归生活 体验实践 发现创新 启迪智慧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应该服务于“学”。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教学改革值得关注的主题。
高中学生较初中生成熟,对理想和前途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因此,语文教学要真正把立足点放在学的指导和强化训练上,从新课程实施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看,应提倡以下几个理念:
(一)指导积累应用,引导回归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却也是语文教学中易被忽视的一种思想。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缺乏生活,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无味。笔者不禁要问:学生是不是在生活?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生活到底是什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人生的存在过程和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当中。
当我们抱怨一部分学生“没有生活”时,其实是在说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差。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表达生活、创造生活,恰恰是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起属于他们个人的理想生活和审美生活,使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发现生活的诗意并尽情享受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教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活,在教学中自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使其与所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系;其次,引导拓展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生活空间,提供间接经验,这种经验很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很好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特别要重视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并把其视为一个生活的载体、一种情感的物化、一方对话的平台。再次,应该鼓励学生训练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并将在课堂上习得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现代作家张爱玲曾说:“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写(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写(说)什么、怎么写(说)都包含创造性。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要“有创意的表述”。
(二)训练感受鉴赏,注重体验实践
现代课程论愈来愈认识到:一切课程必须重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的整合,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要清楚,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可以说,感受、体验、鉴赏是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感受本身就是一种体验,鉴赏则是体验的高级层次。感受、体验、鉴赏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人文性,也体现了现代教学以“学”为主的特征。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又把学科等同于教材,把课堂教学的目的看成是学科知识系统的传递,把课堂教学简化为“讲”“听”,即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忽略了,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然我们承认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而生活离不开体验,那么,体验生活就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体验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提高的。具体说,就是要重视积累、概括、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要把已有的生活体验不断加以概括、升华,通过熏陶感染、整体把握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布鲁纳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获得“新知”和探求未知两种方式。其实,获得“新知”的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体验过程。布鲁纳曾强调:“无论是在一种文化中的艺术、科学、文学、历史和地理哪一方面,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航海探险家。”也就是说,学生在每一领域的体验,都是不可被替代的。
(三)注重解放心灵,点拨发现创新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是一门解放学生心灵、张扬个性价值的课程。如何能解放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心灵,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不够,教师还要展开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部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可供精神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让学生在其中睁开想像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造出安全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走上发现创新之路。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成说,也不是给学生某种既定的见解,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创新,得到新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发现自我的价值。
(四)训练思考领悟,启迪学生智慧
智慧是老师交给学生开启语文之门、享受诗意人生的钥匙。吕叔湘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有知识,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而“智慧就是能动脑筋”。“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所以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智慧的形成,而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思考和体会领悟的结果。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的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智慧,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一是要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潜藏智慧;二是让学生有所体会和领悟,丰富积累,启迪智慧;三是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协作精神,共同提高,增进智慧;四是鼓励学生应用、创新,在生活中运用智慧。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围绕对“人”的发展的需要和对“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无论是回归生活、注重体验,还是解放心灵、启迪智慧,也都是围绕着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促进自主学习而提出的。它们互相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以高度重视,从而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学为主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语文课程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功能的必然要求,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学校应以人为本,把学校视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树立起“教育即生活,学习即成长”的观念,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感悟的能力,培养语文的综合素养,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小圈子,最终走向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高级中学。
【关键词】学习指导 回归生活 体验实践 发现创新 启迪智慧
“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怎么学”,“教”应该服务于“学”。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教学改革值得关注的主题。
高中学生较初中生成熟,对理想和前途有比较明确的方向。因此,语文教学要真正把立足点放在学的指导和强化训练上,从新课程实施和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角度看,应提倡以下几个理念:
(一)指导积累应用,引导回归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却也是语文教学中易被忽视的一种思想。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学生缺乏生活,作文内容空洞、语言无味。笔者不禁要问:学生是不是在生活?学生真的缺乏生活吗?生活到底是什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是人生的存在过程和人生意义的实现过程,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生活当中。
当我们抱怨一部分学生“没有生活”时,其实是在说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差。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教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表达生活、创造生活,恰恰是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建构起属于他们个人的理想生活和审美生活,使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起来,发现生活的诗意并尽情享受它。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教学生学会观察、感受生活,在教学中自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储备,使其与所学习的内容建立联系;其次,引导拓展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生活空间,提供间接经验,这种经验很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很好地利用和开发现有的课程资源,特别要重视选入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并把其视为一个生活的载体、一种情感的物化、一方对话的平台。再次,应该鼓励学生训练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看法,并将在课堂上习得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现代作家张爱玲曾说:“会说话的人很少,真正有话说的人还要少。”写(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写(说)什么、怎么写(说)都包含创造性。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要“有创意的表述”。
(二)训练感受鉴赏,注重体验实践
现代课程论愈来愈认识到:一切课程必须重视和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科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的整合,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才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同时要清楚,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可以说,感受、体验、鉴赏是语文学习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方式。感受本身就是一种体验,鉴赏则是体验的高级层次。感受、体验、鉴赏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人文性,也体现了现代教学以“学”为主的特征。
传统的教学观把课程等同于学科,又把学科等同于教材,把课堂教学的目的看成是学科知识系统的传递,把课堂教学简化为“讲”“听”,即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忽略了,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既然我们承认语文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而生活离不开体验,那么,体验生活就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
体验作为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加以培养和提高的。具体说,就是要重视积累、概括、升华。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直接和间接的生活体验,要把已有的生活体验不断加以概括、升华,通过熏陶感染、整体把握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把“文本的课堂”转变为“体验的课堂”。布鲁纳曾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获得“新知”和探求未知两种方式。其实,获得“新知”的过程就是一种典型的体验过程。布鲁纳曾强调:“无论是在一种文化中的艺术、科学、文学、历史和地理哪一方面,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的艺术家、科学家、历史学家、航海探险家。”也就是说,学生在每一领域的体验,都是不可被替代的。
(三)注重解放心灵,点拨发现创新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是一门解放学生心灵、张扬个性价值的课程。如何能解放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心灵,仅仅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不够,教师还要展开与学生平等的交往和对话,这是解放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营造一个丰富而充实的内部世界,一个富有诗意的心灵世界,一个可供精神自由翱翔的理想世界,让学生在其中睁开想像的眼睛,张开想象的翅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只有解放了学生的心灵,给学生创造出安全而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才能真正走上发现创新之路。语文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成说,也不是给学生某种既定的见解,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创新,得到新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发展自己的判断力,发现自我的价值。
(四)训练思考领悟,启迪学生智慧
智慧是老师交给学生开启语文之门、享受诗意人生的钥匙。吕叔湘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有知识,这是不错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而“智慧就是能动脑筋”。“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所以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智慧的形成,而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思考和体会领悟的结果。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其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的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开发学生的智慧,可采取如下教学策略:一是要鼓励学生思考、提问,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潜藏智慧;二是让学生有所体会和领悟,丰富积累,启迪智慧;三是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培养协作精神,共同提高,增进智慧;四是鼓励学生应用、创新,在生活中运用智慧。
从历史上看,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围绕对“人”的发展的需要和对“学习”的重新认识展开的。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无论是回归生活、注重体验,还是解放心灵、启迪智慧,也都是围绕着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促进自主学习而提出的。它们互相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在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以高度重视,从而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以学为主是语文教学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语文课程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功能的必然要求,涉及教学的各个方面。学校应以人为本,把学校视为学生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树立起“教育即生活,学习即成长”的观念,通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种途径、各种形式、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感悟的能力,培养语文的综合素养,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小圈子,最终走向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