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衔接 让初小习作教学真无缝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yueying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到初中升学考试的取消,容易导致中小学语文写作教育出现脱节现象。衔接对于教师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效果和提高学生学习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如何避免“脱节”现象,更好地衔接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主要要做到:夯实写作根基,在习惯培养中有效衔接;积累生活素材,在合作探究中有效衔接;利用网络平台,在交流日志中有效衔接;总结习作体会,在互动交流中有效衔接。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衔接;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7-0041-02
  [作者简介]李树斌(1976—),男,广西北流人,本科,广西北流市永丰初级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相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而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写作专业知识、相关技巧和基本完善的写作能力。面对如此大的差异,教师要在最短时间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语文写作,就必须积极探索两者间存在的差异,并探索写作衔接的策略,帮助学生缩短写作知识脱节期,快速学习初中写作新知识。
  一、夯实写作根基,在习惯培养中有效衔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面对初中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时,小学升初中的学生往往会感到陌生和无所适从,此时,初一语文教师就要充当一根“引线”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把小学里对语文写作的热情延伸到初中的语文写作当中。从基础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学习习惯。这些良好习惯可有:正确书写楷书和行楷;课堂内大胆展示言语组织能力;主动扩展课外阅读知识;等等。
  以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上册第一单元和第四单元的写字环节为例,教师可通过幻灯片展示或者亲自书写正确的楷书和行楷,并与潦草的书写进行比较,向学生讲解书写在写作学习中的重要性,并纠正学生写作中不正确的书写。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不仅能勾起学生小学的记忆,增加学生对写作知识的熟悉感,更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写作的基础知识,为初中的规范写作做铺垫。
  本教材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自我介绍与提问”锻炼了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的口头语言组织能力。面对全新的环境,学生能勇敢地在新课堂里展示自己,本身就已经是写作的一个进步。虽然学生构句思维还不够成熟,语言组织能力也稍欠流畅,但是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写作习惯对学生的写作很重要,只有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才能为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再训练写作技巧及能力,以字练句,以读带写,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并接受初中的写作要求,这样在语文写作学习过程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积累生活素材,在合作探究中有效衔接
  生活素材是学生写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也是写作课程中重要的题材来源。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作文所反映的就是他们真实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缩影。若要让小学升初中的学生更好地接受并打开他们的写作思维,减少“脱节”想象,教师所提出的写作主题就应该尽可能地与学生日常生活接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尽可能地引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让中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衔接更顺利。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上册对学生写作所要求的话题设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小学知识和初中写作基本要求衔接起来。如第二单元中的“写一个人”、第四单元的“写童年的故事”和第五单元的“编写童话或科幻故事”等所选取的写作素材都是小学生所熟悉的,这样,学生写作时可写的东西也就多了,不再出现“没话说”的现象,而且教师引导学生写作也比较容易。这些素材不仅让学生写作难度大大降低,给学生带来自信心,同时,也巧妙地复习了小学所学的初步写作知识,为初中基本写作作铺垫。
  写作素材的选取应该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素材的恰当选取不仅能帮助学生重拾旧知识,还能更好地衔接升学前后的写作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写作的新知识与高要求。
  三、利用网络平台,在交流日志中有效衔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得到普及。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学校就已经开设计算机这门课程了。到初中,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就已经很熟悉了。笔者在接七年级的教学时,告诉学生自己的QQ号码,笔者让学生相互评论QQ空间日志,因为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互联网。笔者闲时爱写一些小文章,发表在QQ空间里,这么多年来,已经有几百篇日志了,有关于童年回忆的、写景的、写动物的、写植物的等,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去阅读并评论。笔者很欣赏一些成功人士,于是在日志里对这些人物进行介绍和评价,学生都很喜欢看这类型的文章,他们从中不但学到了一些写作手法,而且陶冶了情操,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不仅如此,学生也主动发表日志,相互交流学习。有时,笔者也会布置一些作文题,学生都很乐意去写,还会在文章上添加图片或者设置背景音乐,相互进行点评。
  学生喜欢这样的作文方式,经过这样的训练,他们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四、总结习作体会,在互动交流中有效衔接
  总结习作体会在丰富学生写作观点上尤为重要。学生的写作思想基本都是在写作学习过程中或者课外阅读中积累形成的,写作思维局限性大且灵活性较低。过去的写作教育中,以要求学生多积累写作素材,多进行课外阅读为主,忽略了另一个扩大写作思维的重要渠道——交流学习体会。特别是对于小升初的学生来说,同学间的交流对理解主题、扩宽写作思维尤为重要。
  在语文出版社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写作教学前部分“交谈学习体会”中,笔者鼓励学生在交谈中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从而打开写作思路,进行写作“改写《木兰诗》”。本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小学时较少接触到的,交流让学生思维活跃,更好地衔接从简到难的写作知识。
  学生在交流中求同存异,多方面思考写作观点,不仅能帮助学生扩散思维,还可以在互动中逐渐接受初中写作教学新模式。在小升初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层次、连贯、利于衔接的教学方法,从习惯开始,衔接基础,到积累素材,衔接实践知识,再到从交流中衔接难点知识,加强初中语文写作各个环节的联系与衔接,提高学生语文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淑艳.义务教育阶段第三、四学段写作教学衔接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
  [2] 彭治旗,李广元.作文素材专项训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其他文献
没有什么问题能比“人权”更密切地与正义观念相关,因为,如果人类的基本人权没有被社会承认或重视,那么,正义将是毫无意义的。应当指出,在《启示录》里,抽象的“al—haqq”(
权利为何物,东西方法学研究者见仁见智,各执一词。在我国,一般情况下把权利理解为法律权利。教科书上也是从法律形式上给权利下定义,如法律权利是指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法律关
网络代言体可以被视为互联网谣言的一种。它具有名人名言的形式,多由普通网民或营销号编造,假托到某位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人物名下;伪名言的堆砌同时将名人变成了新箭垛式人物。代言体能够流行,与网民大众的表述欲望有关,也与互联网的文化生态和网民的知识结构相关。网民采取各种策略来编造名人语录,使其从内容指向和语言形式上切合名人的公共形象。代言体的生产过程也是新箭垛式人物堆垒的过程,两者在类型与风格上也有着鲜明的对应关系。与倾向于“圆形人物”的传统箭垛式人物相比,新箭垛式人物呈现出“扁平人物”的特性。网络代言体具有鲜明的
<正> 在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次会议确立了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引导中国社会主义法制步入了全面创建和迅速发展繁荣的轨道。随之于1979年通过并于1980年起施行的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奠定了作为国家基本实体法律之一的
一、引言重要的是从开始就提醒大家,瑞士是通过国际劳工立法的主要倡议者之一,并在导致1991年产生国际劳工组织的思想运动中起过基本作用。最初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规范包含
沈家本法律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0月22日至26日在杭州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一百多位学者到会就所关心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讨论.本刊记者应邀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情况作一简要综述.一、关于沈家本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研究沈家本被人们公认为是二十世纪初中国法律史研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被认为是权威的和有总结性的著作.因此,他对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方法与成果就很自然地成为法律史学家们注意的对象.本次会议上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的论文就有7篇.张伯元《法律文献考订例释》一文将沈氏考订法律文献的方法、内容和成果,以例释的形式,按目录、版
<正>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以工人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意志、依靠人民民主专政强制力贯彻执行的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民族法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新兴法律部门.它具备了一个部门法赖以形成的一切必要条件,有特殊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有自己的法律渊源和相对独立的体系. 法律部门的形成不取决于法学家和立法者的主观随意性,而是由现存社会关系客观必要性决定,亦即取决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一定社会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特殊需要.法律部门的形
一、确立宪法权威的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权威,权威是社会稳定和统一的基础,稳定和统一是人类追求自由、尊严和发展的前提。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分析了权威
情感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提出了通过融入情感教育,促进形成和谐的教学的气氛,彰显美术教学功能,加强高中学生关于艺术的理解等教学策略。 Emotional
策一期 ·中.法仲传统及井现代化专号二缘起···························……本刊编辑部(1)论中国传统法律的伦理化······……张中秋(3)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