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金库的《南画北渡—清代书画鉴藏中心研究》,据其序中所称,是他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之前由台湾石头出版社出版,近日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中文简体本,算是此书的第二版。但匆匆一读,发现此书错误很多,出乎想象。略举数例,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一、引文标点错误
书中凡是引用未经标点的古代文献,刘氏的标点往往错误,致使引文无法通读,如引张泰阶《宝绘录》序:“余中年谢事枯槁,余生其取数也,啬其用物也俭矣。”(第68页)按,这段文字标点应为:“余中年谢事,枯槁余生,其取数也啬,其用物也俭矣。”
如果说这段文字标点尚有难度,那么刘氏在引诗时,又会如何标点呢?如其引梁清标《退谷歌》:“昌黎昔日称盘谷,泉甘土肥繁草木……噫嘻!北海翁,岳世无偶,归来闲却。经纶手。高卧不救苍生,哭采芝,去觅商山叟。前年示我《退谷篇》。千峰万峰落几前,人生苦被尘缨缚。愿从老翁翔寥廓,君不见长安漠漠。风沙昏颠倒世事,安可论谷中岁月。似太古,何处更有桃花村?”(第152页)此诗被刘氏割裂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实应标点为:“昌黎昔日称盘谷,泉甘土肥繁草木……噫嘻!北海翁岳世无偶,归来闲却经纶手。高卧不救苍生哭,采芝去觅商山叟。前年示我《退谷篇》,千峰万峰落几前。人生苦被尘缨缚,愿从老翁翔寥廓。君不见,长安漠漠风沙昏,颠倒世事安可论。谷中岁月似太古,何处更有桃花村?”
像刘氏这样标点,真可谓“昏颠倒”也!更妙的是,刘氏据其所标点的这首诗,而得出结论:“从这段诗文中,我们可知几个事实:一是孙的书画、青铜藏品很多,犹如米芾的‘米家船’一样,虽然,孙有著录,但只是其中的书画部分,并不全面。”(第152页)也许刘氏是从字的间隙中读出这些意思,不得不惊叹他的想象力。而刘氏这篇论文中的大多数结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
二、人名错误
刘氏此书是对“清代书画鉴藏中心”的研究,因此,清代的书画家、鉴藏家以及骨董商人,都是研究的主要对象,但书中却出现了很多人名错误。其错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人名误释。如引《宝绘录》:“元代逸格之入妙者,如云西老人(曹知白)、方壶(方从义)、羽客(丁云鹏)及唐子华(唐棣)皆夙具异禀,下笔自超。”(第71页)按,引文中所加括号中的内容为刘氏所添。《宝绘录》已明言“元代逸格之入妙者”,则生在晚明的丁云鹏又如何跻身其中?原来刘氏误将“羽客”当作丁云鹏的字(丁云鹏字南羽)。羽客是道士的别称。刘氏先误将“方壶羽客”断开,又自作聪明,将“羽客”释为丁云鹏。
2、擅改人姓。如刘氏的一段考论:“实际上,朱氏家族并不一定是最大的收藏家。在我看来,是程氏家族,此家族有四代都是大收藏家。‘(程)季因是先生讳寓庸,戊辰(1628)进士,由祥符令终吏部郎,富于财,欲收尽天下法书名画,然有志而目力未逮也。’……吴其贞于丙申(1656)二月九日一次在(程)季因的家中书斋“金谷园”就看到31件重要藏品。”(第99页)按,季因是(寓庸)与其子季振宜(沧苇)都是著名的收藏家,我们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还能见到他的收藏印章“扬州季因是收藏印”、“季寓庸印”、“因是氏”等。而刘氏却硬将季氏改姓程,并更其名为“季因”。
3、误将地名作人名,如刘氏所论:“在嘉兴,最大的收藏家是王江泾妻陶氏之娘家,‘陶氏两代仕宦,笃好书画,收藏最富。’(第103页)按,刘氏此论全据吴其贞《书画记》,但《书画记》原文作“此卷购于嘉兴王江泾陶氏家”,则“王江泾”为地名而非人名,(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万历四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记:“昭庆寺清公同王江泾具足庵僧觉庵者来。”卷七,万历四十三年四月八日记:“辰刻,至王江泾。”可以为证。)刘氏以王江泾为人名,又添出一个“妻陶氏之娘家”来,真是妙趣横生。
三、误读文献
刘氏此书,对所引文献往往随意解释,妄生歧义,如刘氏在“梁清标交游考”中考梁清标与吴伟业之交游:“吴伟业在顺治十年至十四年(1659~1663年)的四年里在北京,他与杜子美过从甚密,仅在诗中得知他与梁清标有过交往。他有一首诗描述了他与杜子美偶去‘梁园’的情景:‘绛帏当日重长杨,都讲还开旧草堂。少弟诗篇标赤帜,故人才笔继青箱。抽毫共集梁园制,布席争飞曲水觞。近得庐陵书信否?寄怀子美在沧浪。’”(第154页)按,此诗为《癸巳春日褉饮社集虎丘即事四首》第四首,癸巳为顺治十年(1653年,刘氏误作1659年),诗题既作“褉饮社集虎丘即事”,则吴梅村当时在苏州。1653年的这次社集在当时影响很大,“九郡人士至者几千人”,并且“奉梅村先生为宗主”,主持同声、慎交两社合盟。也正因此,吴梅村被强征入京。诗中并未提到“杜子美”以及吴梅村与“杜子美”的交游,(吴梅村尚未到北京,又安能“四年里在北京,他与杜子美过从甚密”)而末句“寄怀子美在沧浪”,也只是吴梅村用宋朝苏舜钦(字子美)退隐沧浪亭的故事以言己志(之前吴氏曾多次被举荐,都被他坚拒)。而刘氏竟因“子美”而联想到杜子美(当即大诗人杜甫),并因此造出一段吴梅村与杜子美偶游梁园的故事,真是满纸荒唐言。而诗中的“梁园”是否如刘氏所认为的即梁清标的家园,亦颇可疑,(疑当为西汉梁孝王刘武之梁园)则此诗又如何能作为吴梅村与梁清标交游的证据?
像这样胡乱拉古人以为友,在此书中还不乏其例,如第七章考论宋荦的交游:“与宋荦同时代的人,尚有李长蘅、陈霭公、汪东山、万道人、松圆诗、吴孟举、王令贻、祝京兆、石公觅、周鼐、胡循蜚等人都与宋荦有过交往。”(第189页)按,这里提到的祝京兆即祝允明(1460~1526年),在宋荦(1634~1713年)出生前一百零八年已去世;李长蘅即李流芳(1575~1629年),在宋荦出生前五年去世;松圆诗,据其注“题松圆诗老寒林曳杖图”,可知即“松圆诗老”程嘉燧(1565~1643年),去世时宋荦才九岁;万道人即万寿祺(1603~1652年),去世时宋荦十八岁。其余诸人不详。即以此四人而论,万寿祺尚有与宋荦交往之可能,其余三人,则只能从之于地下了。据刘氏书中小注,他所以认为以上诸人都与宋荦有交往的证据,仅仅因为宋荦在他们的书画上有题诗或题跋。而刘氏作交游考,往往如此。
以上所举诸例,只是刘氏书中的一般问题。而此书的最大问题是,刘氏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的文献往往与其所论无关,令读者莫名其妙。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注:原文发表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任军伟
一、引文标点错误
书中凡是引用未经标点的古代文献,刘氏的标点往往错误,致使引文无法通读,如引张泰阶《宝绘录》序:“余中年谢事枯槁,余生其取数也,啬其用物也俭矣。”(第68页)按,这段文字标点应为:“余中年谢事,枯槁余生,其取数也啬,其用物也俭矣。”
如果说这段文字标点尚有难度,那么刘氏在引诗时,又会如何标点呢?如其引梁清标《退谷歌》:“昌黎昔日称盘谷,泉甘土肥繁草木……噫嘻!北海翁,岳世无偶,归来闲却。经纶手。高卧不救苍生,哭采芝,去觅商山叟。前年示我《退谷篇》。千峰万峰落几前,人生苦被尘缨缚。愿从老翁翔寥廓,君不见长安漠漠。风沙昏颠倒世事,安可论谷中岁月。似太古,何处更有桃花村?”(第152页)此诗被刘氏割裂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实应标点为:“昌黎昔日称盘谷,泉甘土肥繁草木……噫嘻!北海翁岳世无偶,归来闲却经纶手。高卧不救苍生哭,采芝去觅商山叟。前年示我《退谷篇》,千峰万峰落几前。人生苦被尘缨缚,愿从老翁翔寥廓。君不见,长安漠漠风沙昏,颠倒世事安可论。谷中岁月似太古,何处更有桃花村?”
像刘氏这样标点,真可谓“昏颠倒”也!更妙的是,刘氏据其所标点的这首诗,而得出结论:“从这段诗文中,我们可知几个事实:一是孙的书画、青铜藏品很多,犹如米芾的‘米家船’一样,虽然,孙有著录,但只是其中的书画部分,并不全面。”(第152页)也许刘氏是从字的间隙中读出这些意思,不得不惊叹他的想象力。而刘氏这篇论文中的大多数结论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
二、人名错误
刘氏此书是对“清代书画鉴藏中心”的研究,因此,清代的书画家、鉴藏家以及骨董商人,都是研究的主要对象,但书中却出现了很多人名错误。其错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人名误释。如引《宝绘录》:“元代逸格之入妙者,如云西老人(曹知白)、方壶(方从义)、羽客(丁云鹏)及唐子华(唐棣)皆夙具异禀,下笔自超。”(第71页)按,引文中所加括号中的内容为刘氏所添。《宝绘录》已明言“元代逸格之入妙者”,则生在晚明的丁云鹏又如何跻身其中?原来刘氏误将“羽客”当作丁云鹏的字(丁云鹏字南羽)。羽客是道士的别称。刘氏先误将“方壶羽客”断开,又自作聪明,将“羽客”释为丁云鹏。
2、擅改人姓。如刘氏的一段考论:“实际上,朱氏家族并不一定是最大的收藏家。在我看来,是程氏家族,此家族有四代都是大收藏家。‘(程)季因是先生讳寓庸,戊辰(1628)进士,由祥符令终吏部郎,富于财,欲收尽天下法书名画,然有志而目力未逮也。’……吴其贞于丙申(1656)二月九日一次在(程)季因的家中书斋“金谷园”就看到31件重要藏品。”(第99页)按,季因是(寓庸)与其子季振宜(沧苇)都是著名的收藏家,我们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后还能见到他的收藏印章“扬州季因是收藏印”、“季寓庸印”、“因是氏”等。而刘氏却硬将季氏改姓程,并更其名为“季因”。
3、误将地名作人名,如刘氏所论:“在嘉兴,最大的收藏家是王江泾妻陶氏之娘家,‘陶氏两代仕宦,笃好书画,收藏最富。’(第103页)按,刘氏此论全据吴其贞《书画记》,但《书画记》原文作“此卷购于嘉兴王江泾陶氏家”,则“王江泾”为地名而非人名,(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四,万历四十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记:“昭庆寺清公同王江泾具足庵僧觉庵者来。”卷七,万历四十三年四月八日记:“辰刻,至王江泾。”可以为证。)刘氏以王江泾为人名,又添出一个“妻陶氏之娘家”来,真是妙趣横生。
三、误读文献
刘氏此书,对所引文献往往随意解释,妄生歧义,如刘氏在“梁清标交游考”中考梁清标与吴伟业之交游:“吴伟业在顺治十年至十四年(1659~1663年)的四年里在北京,他与杜子美过从甚密,仅在诗中得知他与梁清标有过交往。他有一首诗描述了他与杜子美偶去‘梁园’的情景:‘绛帏当日重长杨,都讲还开旧草堂。少弟诗篇标赤帜,故人才笔继青箱。抽毫共集梁园制,布席争飞曲水觞。近得庐陵书信否?寄怀子美在沧浪。’”(第154页)按,此诗为《癸巳春日褉饮社集虎丘即事四首》第四首,癸巳为顺治十年(1653年,刘氏误作1659年),诗题既作“褉饮社集虎丘即事”,则吴梅村当时在苏州。1653年的这次社集在当时影响很大,“九郡人士至者几千人”,并且“奉梅村先生为宗主”,主持同声、慎交两社合盟。也正因此,吴梅村被强征入京。诗中并未提到“杜子美”以及吴梅村与“杜子美”的交游,(吴梅村尚未到北京,又安能“四年里在北京,他与杜子美过从甚密”)而末句“寄怀子美在沧浪”,也只是吴梅村用宋朝苏舜钦(字子美)退隐沧浪亭的故事以言己志(之前吴氏曾多次被举荐,都被他坚拒)。而刘氏竟因“子美”而联想到杜子美(当即大诗人杜甫),并因此造出一段吴梅村与杜子美偶游梁园的故事,真是满纸荒唐言。而诗中的“梁园”是否如刘氏所认为的即梁清标的家园,亦颇可疑,(疑当为西汉梁孝王刘武之梁园)则此诗又如何能作为吴梅村与梁清标交游的证据?
像这样胡乱拉古人以为友,在此书中还不乏其例,如第七章考论宋荦的交游:“与宋荦同时代的人,尚有李长蘅、陈霭公、汪东山、万道人、松圆诗、吴孟举、王令贻、祝京兆、石公觅、周鼐、胡循蜚等人都与宋荦有过交往。”(第189页)按,这里提到的祝京兆即祝允明(1460~1526年),在宋荦(1634~1713年)出生前一百零八年已去世;李长蘅即李流芳(1575~1629年),在宋荦出生前五年去世;松圆诗,据其注“题松圆诗老寒林曳杖图”,可知即“松圆诗老”程嘉燧(1565~1643年),去世时宋荦才九岁;万道人即万寿祺(1603~1652年),去世时宋荦十八岁。其余诸人不详。即以此四人而论,万寿祺尚有与宋荦交往之可能,其余三人,则只能从之于地下了。据刘氏书中小注,他所以认为以上诸人都与宋荦有交往的证据,仅仅因为宋荦在他们的书画上有题诗或题跋。而刘氏作交游考,往往如此。
以上所举诸例,只是刘氏书中的一般问题。而此书的最大问题是,刘氏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用的文献往往与其所论无关,令读者莫名其妙。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
(注:原文发表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任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