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张30元钱的牛皮,就是“食草堂”这个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企业的全部投入。“食草堂”,一间风格古朴的手工皮具生产总部,一家具有原创能力的艺术品设计制作公司,拥有140多家加盟连锁店的艺术品销售连盟。
“食草堂”专卖店的总舵主名叫牛合印,河北人。1995年他开始从事皮艺制作,1997年创建“食草堂”。牛合印姓牛,希望自己拥有牛的品性——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食草堂”由此而来。
艺术与皮草的激情碰撞
牛合印从小就爱画画,当了兵后,他一心想考军艺,但考军艺的条件必须是干部。不得已,他报考了军医大学,先实现由兵到干部的转折。军医大学毕业后,牛合印被分配到医院,成了一名妇产科大夫。然而那并不是他的愿望。醉心于艺术的他,经常画国画,练书法。 1992年的全军书画展上,牛合印获得了美术作品的两个一等奖。获奖后,军艺美术系的教授告诉他,如果单位放,就可以免试录取。同一年,牛合印进入了军艺美术系大专班。辗转了七、八年时间,牛合印才终于进入了艺术的殿堂,当时他已经30岁了。他不想成为职业画家,也并不喜欢学院派的风格。在北京的三年时间,牛合印大街小巷到处转,逛展览馆,逛特色店面,逛圆明园画家村,他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渐渐成形。
毕业后,牛合印到了河北电视台,从摄像开始做起,经过记者、编导,一直做到制片人。
1 995年的一个秋天下午,牛合印在石家庄一个街头看见一个老头,正在将一张牛皮切割成腰带。“那张牛皮质地好,是手工揉制的,纹理很自然、原始、粗犷。但他的腰带做得太粗糙了。我的心一动,就用30元钱买了一块牛皮。”
牛合印到街上找到了一位鞋匠,他设计、鞋匠制作,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做成了一个采访包。第二天,牛合印背着包去上班。到单位后,这款古朴粗犷又不失简约的牛皮包受到同事一致赞叹。“我就经不起表扬,又找老头买皮子,后来就转到皮革厂买皮,买五金的配饰。不断地变化着做各种东西,主要是给自己用。那时,我的工资只有800元,每个月我拿出400元,买牛皮进行手工制作,想起什么做什么。”从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钻到家里的阳台上做牛皮包。
牛合印对手工皮具制作已达到了痴迷状态,经常一做就做到半夜。但他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又费精力又费钱,妻子实在不能忍受,就把他赶到了地下室。后来他搬到了地下室,从此就再也没回过家。领导干涉后,他就从地下室又搬到了农村,在郊外租了两间破民房开始流浪。“我的房间里有一大堆垃圾(水瓶、方便面等),一个单人床。每天我订点炒饼,有钱时才喝点蛋汤。但精神非常快乐,做完一件作品以后,还兴奋得睡不着,大家都觉得我不正常,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当时,我们部门获奖的八个片子中,我就获了五个奖,我喜欢我的工作,那时的手工制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但为了不让台里人知道我在做这些东西,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在哪,我在干什么,如果当时我死了,谁也找不到。”
商业意识觉醒:艺术与实用结合
1997年的一天,牛合印出去打公用电话时,偶遇了一个电视台旧时的同事小郭,他也是学画的,正在开一个小装饰公司。当他问牛合印在农村干什么时,牛合印把他带到自己的工作室。小郭看了牛合印的作品后非常吃惊,很有商业意识的他马上想到开店把这些包卖出去。于是当晚俩人彻夜长谈,一拍即合,决定开店。很快俩人开店这件事就传开了,一些人到他那看了后坚持要买。“当时,我不好意思要价,我的每一样作品就一个,我不想重复。卖了,我就不会再复制它,复制就是工匠,我很心痛,但没办法,我要价很低,就一块皮子钱。”
几个月后,小郭找到一个店面。几个人用一辆破三轮车拉着货,还在村里捡了一个大石磨,捡了一些木头、茅草作为装饰、装修材料。1997年9月1日,第一家食草堂正式开业,注册名为“食草堂文化饰品工作室”,同时注册了“丑牛”商标。
初始的食草堂像一个黑乎乎的草棚,草棚里的几个人都是光头,穿着小棉袄,里面也没有暖气。每天晚上,他们坐在石磨上,喝着酒、吃着花生米,也有一些老外进来,挺像酒吧。一天晚上,山东的两个流浪歌手从酒吧演出回来,推开了这个“流浪者的家园”,流着泪弹唱起来。那时牛合印觉得挺快乐,他的想法是只要不赔钱,能维持他们继续创作就可以了。
食草堂的第一笔投资花了800元,即店面一个月的租金。小店生意慢慢步入佳境,两人便招了三个工人,开始复制牛合印的作品,就在店里生意越来越好时,一纸拆迁令让食草堂不得不关了门。因为暂时没找到合适的店面,牛合印只好跟伙计一起用几辆三轮车把东西搬回农村的茅草屋。回到农村后,牛合印的生活又回到过去,买皮,设计,日复一日继续做他的皮包。
在农村养精蓄锐2个多月,牛合印的皮包越做越多。但是否继续开店,开店能不能盈利,他和小郭心里都没底,几个人开始坐在一起分析食草堂下一步的发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食草堂应该有商业意识了。他们开始给产品重新定位,认为当实用的商品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而中国纯艺术市场还没到来之时,能把艺术和实用结合起来,就会有市场。以前设计的产品太以自我为中心,后期的产品应更接近实用。比如现在食草堂的牛仔帽即可以挂在墙上作为饰品,又可以戴。同时,他们又考虑了店面位置,觉得丑牛的产品虽然很受欢迎,但很多人找不到,原来的地点太偏僻了。最后,他们在石家庄最繁华的商场北国商城的附近租了一个店面,以3500元的月租拿下一个店面。
1998年开春,“食草堂”开始重建。新“食草堂”在店面设计、室内装修、商品陈列、色彩灯光以及皮具的制作工艺上都有了相当的改进,风格更加接近商业铺面,招牌更加富有冲击力。“食草堂”北国商城店开张后,生意相当红火。营业头一年,平均月营业额在28000元左右,“食草堂”那一年的纯利达到 70000元。这一年,牛合印确定了“食草堂”一项极为重要的价格策略,就是不降价。“这是一个品牌问题。我们投入了很好的原料和设计,我们的产品是独创的,我们就觉得自己的东西值这么多钱。”1998年年中,“食草堂”的第二家分店在石家庄开张。
辟荒京城连锁成就辉煌
为了一心一意做好“食草堂”,牛合印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全心投入到“食草堂”中,也产生了把“食草堂”开到全国各地的想法。偶然一次到北京办事,王府井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触动了他的神经.把“食草堂”开到北京。想到做到,牛合印当天就找到一个首期房租九万的店铺,为了没有后悔的余地,他当场交了两万的定金给房东,回去后才告诉朋友他已经在北京租好了店面。
当时牛合印所有家当只有6万多,而北京的房租半年要9万。于是他开始到处筹钱,多次碰壁之后,一个老战友借给他3万块钱。凑足房租后,牛合印马不停蹄拉着货物起程去了北京。付完房租后,牛合印身上只剩几百块钱,连装修的钱都不够。无 奈之下他只好故计重施,拣些石头和茅草自己装修。为了不浪费一天房租,晚上货车一到北京,牛合印和石家庄带来的几个店员就开始干活,晚上通宵直到第二天早晨七点多才把店里的大框架组装好。上午十点,把该摆的货摆放好之后,小店正式开始营业。开业当天上午人不是特别多,牛合印心里开始紧张起来,但到了下午进店的人络绎不绝,他终于稍稍松了口气。
由于开张第一天收益不错,牛合印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到了月底结算时,竟然卖了五万多块钱。稳稳当当开张了三个月,牛合印干的热火朝天,可就在这时房东却突然要他退房。拿着房东退还的剩下的房租,牛合印开始寻找新店。幸运的是刚好六五百货有商户空出来,牛合印毫不犹豫就搬了进去。尽管六五百货没有以前的地理位置好,可“食草堂”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生意依旧一样火爆。天下的事有时就是这么凑巧,三个月刚到,又是一张拆迁令,牛合印的店不得不关门了。祸不单行,石家庄总店也要拆迁了。
多次碰到这样的事,周围的风言风语也传起来了。难道自己就这么倒霉,牛合印偏不信这个邪,要继续把店开下去。他开始东奔西走的找房子,但整整一个星期都没碰到合适的房子。就在他绝望之际,却在自己家门口看到80多平方米的大店。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牛合印兴冲冲的去找经理,却因为是午休时间被轰了出来。靠着契而不舍的精神和诚恳的态度,经理终于答应把店面租给他,一年25万,分成四个季度,一个季度交一次。
这次破釜沉舟的举动,让牛合印完全没了退路。如果他这三个月赚不到钱,付不起下季度的房租,就只能回石家庄老家了。开业那天牛合印特别紧张,一直站在旁边抽着烟看着人流。直到晚上店里歇业了他才问营业员卖了多少,“七千多,还不错”,牛合印心里的石头下了地。富有个性、别具风味的质朴真皮包受到京城众多追求个性的青年的追捧。三个月后,牛合印不但赚回了房租,还赚了个衣钵丰厚,名利双收。北京的店有了成功模式后,从西安开始,继而太原、乌鲁木齐、长沙,食草堂开始了最初的扩散。
经过了早期的产品磨合以及市场操作模式的日益成熟后,在国内各主要城市的食草堂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现在牛合印投资修建的一个占地25亩的工厂,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手工皮艺设计、研发、生产基地。全国的几个直营店也经营的有声有色,“食草堂”的6家直营店,140家加盟店遍布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甚至连台湾,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也有了加盟店。牛合印把自己衷爱的皮草艺术推向了世界。
“食草堂”专卖店的总舵主名叫牛合印,河北人。1995年他开始从事皮艺制作,1997年创建“食草堂”。牛合印姓牛,希望自己拥有牛的品性——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食草堂”由此而来。
艺术与皮草的激情碰撞
牛合印从小就爱画画,当了兵后,他一心想考军艺,但考军艺的条件必须是干部。不得已,他报考了军医大学,先实现由兵到干部的转折。军医大学毕业后,牛合印被分配到医院,成了一名妇产科大夫。然而那并不是他的愿望。醉心于艺术的他,经常画国画,练书法。 1992年的全军书画展上,牛合印获得了美术作品的两个一等奖。获奖后,军艺美术系的教授告诉他,如果单位放,就可以免试录取。同一年,牛合印进入了军艺美术系大专班。辗转了七、八年时间,牛合印才终于进入了艺术的殿堂,当时他已经30岁了。他不想成为职业画家,也并不喜欢学院派的风格。在北京的三年时间,牛合印大街小巷到处转,逛展览馆,逛特色店面,逛圆明园画家村,他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渐渐成形。
毕业后,牛合印到了河北电视台,从摄像开始做起,经过记者、编导,一直做到制片人。
1 995年的一个秋天下午,牛合印在石家庄一个街头看见一个老头,正在将一张牛皮切割成腰带。“那张牛皮质地好,是手工揉制的,纹理很自然、原始、粗犷。但他的腰带做得太粗糙了。我的心一动,就用30元钱买了一块牛皮。”
牛合印到街上找到了一位鞋匠,他设计、鞋匠制作,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做成了一个采访包。第二天,牛合印背着包去上班。到单位后,这款古朴粗犷又不失简约的牛皮包受到同事一致赞叹。“我就经不起表扬,又找老头买皮子,后来就转到皮革厂买皮,买五金的配饰。不断地变化着做各种东西,主要是给自己用。那时,我的工资只有800元,每个月我拿出400元,买牛皮进行手工制作,想起什么做什么。”从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钻到家里的阳台上做牛皮包。
牛合印对手工皮具制作已达到了痴迷状态,经常一做就做到半夜。但他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好,又费精力又费钱,妻子实在不能忍受,就把他赶到了地下室。后来他搬到了地下室,从此就再也没回过家。领导干涉后,他就从地下室又搬到了农村,在郊外租了两间破民房开始流浪。“我的房间里有一大堆垃圾(水瓶、方便面等),一个单人床。每天我订点炒饼,有钱时才喝点蛋汤。但精神非常快乐,做完一件作品以后,还兴奋得睡不着,大家都觉得我不正常,但这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当时,我们部门获奖的八个片子中,我就获了五个奖,我喜欢我的工作,那时的手工制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但为了不让台里人知道我在做这些东西,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在哪,我在干什么,如果当时我死了,谁也找不到。”
商业意识觉醒:艺术与实用结合
1997年的一天,牛合印出去打公用电话时,偶遇了一个电视台旧时的同事小郭,他也是学画的,正在开一个小装饰公司。当他问牛合印在农村干什么时,牛合印把他带到自己的工作室。小郭看了牛合印的作品后非常吃惊,很有商业意识的他马上想到开店把这些包卖出去。于是当晚俩人彻夜长谈,一拍即合,决定开店。很快俩人开店这件事就传开了,一些人到他那看了后坚持要买。“当时,我不好意思要价,我的每一样作品就一个,我不想重复。卖了,我就不会再复制它,复制就是工匠,我很心痛,但没办法,我要价很低,就一块皮子钱。”
几个月后,小郭找到一个店面。几个人用一辆破三轮车拉着货,还在村里捡了一个大石磨,捡了一些木头、茅草作为装饰、装修材料。1997年9月1日,第一家食草堂正式开业,注册名为“食草堂文化饰品工作室”,同时注册了“丑牛”商标。
初始的食草堂像一个黑乎乎的草棚,草棚里的几个人都是光头,穿着小棉袄,里面也没有暖气。每天晚上,他们坐在石磨上,喝着酒、吃着花生米,也有一些老外进来,挺像酒吧。一天晚上,山东的两个流浪歌手从酒吧演出回来,推开了这个“流浪者的家园”,流着泪弹唱起来。那时牛合印觉得挺快乐,他的想法是只要不赔钱,能维持他们继续创作就可以了。
食草堂的第一笔投资花了800元,即店面一个月的租金。小店生意慢慢步入佳境,两人便招了三个工人,开始复制牛合印的作品,就在店里生意越来越好时,一纸拆迁令让食草堂不得不关了门。因为暂时没找到合适的店面,牛合印只好跟伙计一起用几辆三轮车把东西搬回农村的茅草屋。回到农村后,牛合印的生活又回到过去,买皮,设计,日复一日继续做他的皮包。
在农村养精蓄锐2个多月,牛合印的皮包越做越多。但是否继续开店,开店能不能盈利,他和小郭心里都没底,几个人开始坐在一起分析食草堂下一步的发展。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食草堂应该有商业意识了。他们开始给产品重新定位,认为当实用的商品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而中国纯艺术市场还没到来之时,能把艺术和实用结合起来,就会有市场。以前设计的产品太以自我为中心,后期的产品应更接近实用。比如现在食草堂的牛仔帽即可以挂在墙上作为饰品,又可以戴。同时,他们又考虑了店面位置,觉得丑牛的产品虽然很受欢迎,但很多人找不到,原来的地点太偏僻了。最后,他们在石家庄最繁华的商场北国商城的附近租了一个店面,以3500元的月租拿下一个店面。
1998年开春,“食草堂”开始重建。新“食草堂”在店面设计、室内装修、商品陈列、色彩灯光以及皮具的制作工艺上都有了相当的改进,风格更加接近商业铺面,招牌更加富有冲击力。“食草堂”北国商城店开张后,生意相当红火。营业头一年,平均月营业额在28000元左右,“食草堂”那一年的纯利达到 70000元。这一年,牛合印确定了“食草堂”一项极为重要的价格策略,就是不降价。“这是一个品牌问题。我们投入了很好的原料和设计,我们的产品是独创的,我们就觉得自己的东西值这么多钱。”1998年年中,“食草堂”的第二家分店在石家庄开张。
辟荒京城连锁成就辉煌
为了一心一意做好“食草堂”,牛合印辞去了电视台的工作,全心投入到“食草堂”中,也产生了把“食草堂”开到全国各地的想法。偶然一次到北京办事,王府井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触动了他的神经.把“食草堂”开到北京。想到做到,牛合印当天就找到一个首期房租九万的店铺,为了没有后悔的余地,他当场交了两万的定金给房东,回去后才告诉朋友他已经在北京租好了店面。
当时牛合印所有家当只有6万多,而北京的房租半年要9万。于是他开始到处筹钱,多次碰壁之后,一个老战友借给他3万块钱。凑足房租后,牛合印马不停蹄拉着货物起程去了北京。付完房租后,牛合印身上只剩几百块钱,连装修的钱都不够。无 奈之下他只好故计重施,拣些石头和茅草自己装修。为了不浪费一天房租,晚上货车一到北京,牛合印和石家庄带来的几个店员就开始干活,晚上通宵直到第二天早晨七点多才把店里的大框架组装好。上午十点,把该摆的货摆放好之后,小店正式开始营业。开业当天上午人不是特别多,牛合印心里开始紧张起来,但到了下午进店的人络绎不绝,他终于稍稍松了口气。
由于开张第一天收益不错,牛合印对未来也充满信心。到了月底结算时,竟然卖了五万多块钱。稳稳当当开张了三个月,牛合印干的热火朝天,可就在这时房东却突然要他退房。拿着房东退还的剩下的房租,牛合印开始寻找新店。幸运的是刚好六五百货有商户空出来,牛合印毫不犹豫就搬了进去。尽管六五百货没有以前的地理位置好,可“食草堂”已经有一定的名气了,生意依旧一样火爆。天下的事有时就是这么凑巧,三个月刚到,又是一张拆迁令,牛合印的店不得不关门了。祸不单行,石家庄总店也要拆迁了。
多次碰到这样的事,周围的风言风语也传起来了。难道自己就这么倒霉,牛合印偏不信这个邪,要继续把店开下去。他开始东奔西走的找房子,但整整一个星期都没碰到合适的房子。就在他绝望之际,却在自己家门口看到80多平方米的大店。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牛合印兴冲冲的去找经理,却因为是午休时间被轰了出来。靠着契而不舍的精神和诚恳的态度,经理终于答应把店面租给他,一年25万,分成四个季度,一个季度交一次。
这次破釜沉舟的举动,让牛合印完全没了退路。如果他这三个月赚不到钱,付不起下季度的房租,就只能回石家庄老家了。开业那天牛合印特别紧张,一直站在旁边抽着烟看着人流。直到晚上店里歇业了他才问营业员卖了多少,“七千多,还不错”,牛合印心里的石头下了地。富有个性、别具风味的质朴真皮包受到京城众多追求个性的青年的追捧。三个月后,牛合印不但赚回了房租,还赚了个衣钵丰厚,名利双收。北京的店有了成功模式后,从西安开始,继而太原、乌鲁木齐、长沙,食草堂开始了最初的扩散。
经过了早期的产品磨合以及市场操作模式的日益成熟后,在国内各主要城市的食草堂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出。现在牛合印投资修建的一个占地25亩的工厂,已经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手工皮艺设计、研发、生产基地。全国的几个直营店也经营的有声有色,“食草堂”的6家直营店,140家加盟店遍布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甚至连台湾,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也有了加盟店。牛合印把自己衷爱的皮草艺术推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