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认真并仔细的阅读了由约翰·克莱顿·托马斯编写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一书。该书主要讲述了公民参与在公众政策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提出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该模型向公共管理者提供了其解决现实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的一些依据和原则,让他们可以参考来设计政府应该在什么时候和用什么方式来吸引公民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来。同时,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都与公民参与有关。本书通过对42个具体的公共决策案例的使用和分析,展现了正确使用和错误适用公民参与所产生的各种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在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公民参与起到的作用以及选取合适的参与形式的重要性。
这本书主要有十章内容,我将其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门,包括第1、2章,通过介绍公民参与的发展和历史演进历程,旨在突出公民参与在当今的公共管理领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起到了越来越多的作用。第二部分,包括第3、4、5章,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即具体地介绍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第三部分,包括第6、7章,介绍了选择公共參与的相关工具与机制。分为两种,分别是以获取相关政策信息为目的的和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而考虑所要采取的参与机制。第四部分,包括第8、9章,这是对前面介绍的补充部分。分别补充了: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公民参与的价值,公共管理者应该如何与公民建立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以建立政府与公民合作关系为目的的公民参与的高级形式。而最后一部分就是第10章,是对前面各章的一个总结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总结性的建议。
下面我就对书本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以及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第1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本章向我们介绍了新公民参与运动对公共管理的挑战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今天公民参与变得如此重要,即公民参与的必要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认识到,他们可以并且有能力去影响那些直接关系着他们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指定与执行。同时,学者们和公共管理者也认识到,在完全没有公民参与的情况下,是根本不能了解和理解公民的偏好,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必然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于是,出现的必然结果就是出现了新公民参与运动。第二个方面,公共管理者需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接纳公民参与,以及应该怎样邀请和吸收公民参与。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关于这一难题主要包括的内容:(1)公共管理者必须觉得在多大程度上与公众分析影响力;(2)公共管理者必须决定由公众中的谁去参与公共决策过程;(3)公共管理者必须选择特定的公民参与方式。
第2章,探索公民参与的实践途径。这一章就是通过描述之前的一些传统管理理论,然后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个新的理论。首先作者介绍了管理理论的传统观点,伍德罗·威尔逊等第一批理论家对公民参与的这个过程是持有明显的反对观点的,古德诺解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论”也呈现了这一观点。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与行政二分论逐渐暴露了其中的问题,作者以此开始介绍了新公共行政理论,即将公民考虑进去的公共行政。这一理论包含了更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思想。然后紧接着作者提到了很多对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应该由谁来参与或者谁不参加;(2)公民参与怎样影响了管理者的日常工作;(3)公民参与如何影响了公共政策的质量。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公民参与的可操作性理论。这个理论既要是一个平衡的观点,即一方面要包含早起管理理论中好的原则,一方面要包含公共行政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同时这个理论又要是一个随机性观点,知道并发现公民参与方式选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优势所在,要重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选择适当的公民参与形式的问题。
对于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即3、4、5章,我在这里进行整体介绍。在第3章中,作者对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进行了阐释,同时展示了此模型在只需要有限的公民参与或者不需要参与等情况下的适用性。第4章是在有效决策模型的框架中向公共管理者提供界定哪些公民个体和组织可能对政策问题感兴趣,并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指导准则。第5章讨论了借助于有效决策模型,公共管理者应该在合适使用不同的参与方式,并谈论了克服过程中遇到障碍的途径。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该模型的两个核心变量是政策的质量和政策的可接受性。如何选择有效的决策方式吸纳不同程度的公民参与,在有效决策模型中做了具体的介绍。首先,在有效决策模型中,一共有五种决策参与途径:自主式管理决策、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分散式的公众协商、整体式的公众协商和公共决策。为了从以上五种参与途径中选出恰当的决策方式,公共管理者必须要回答提出的七个重要问题:(1)在任何决策中,管理者都明确决策的质量是什么吗?(2)我有充分的信息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吗?(3)政策问题是否被结构化了,以致不再需要人们重新界定其他代替方案?(4)公众对决策的接受程度是否对决策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如果是这样的话,管理者单独制定决策,他有相当的把握来认定公民会接受政策吗?(5)谁是相关的公众?公众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多个有组织的团体,无组织的公众,还是三种形式的混合体呢?(6)在解决决策问题是,相关的公众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欲达成的决策目标吗?(7)在选择优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公众内部可能会产生争议吗?
通过回答上面七个问题,公共管理者可以选择出自己需要的决策参与途径。
1.自助式管理决策。管理者既不需要公众提供信息,也不需要公众的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可以独自解决问题或者制定方案,不需要公民参与。
2.改良式的自主管理决策。管理者只需要从公众中获取信息而不需要公众接受,可采用改良式的自主管理决策方式,引入有限的公民参与。
3.分散式公民协商决策。面对结构化问题时需要公众的参与,但是公众与公共管理者又意见不一致,此时管理者应当把公众分成不同的公众团体探讨问题,听取其观点和建议,然后制定反映这些团体要求的决策。 4.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当公共管理者面临这样一种决策情景,即決策的执行需要公民的接受,但是有一部分公民却不赞同,那么管理者应该选择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的方法。一般如果一个问题具备了以下四个特征:(1)有信息需求,(2)不存在问题结构化,(3)需要公民的参与以便达成政策的可接受性,(4)公民与公共管理机构的目标存在着观点的分歧。公共管理者就应该运用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方法。
5.公共决策。如果公民对决策目标没有异议,管理者可采用最大限度的公民参与。
前两种决策方式要慎重使用,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政策都离不开公众的接受。后面三种决策方式都是和公民共同做出的决策,需要公民广泛参与的,有利于决策的执行。有些时候,管理者可采取多种决策途径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刚开始时,信息缺乏,可以采用有限的公民参与,当掌握了公民的偏好后,便可以选择更加深入的公民参与方式。
第三部分即6、7章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了公民参与的程度之后,公共管理者必须选择相关的参与技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公民参与。参与技术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类:(1)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公民参与技术;(2)在实践中,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
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技术方面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由于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并没有赋予公民施加影响的权利,所以必须保证公民在参与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小值;二是要求公民以个人的身份参与而不是集成团体参与。满足以上两个标准的公民参与技术包括:(1)关键公众接触法;(2)公民发起的接触法;(3)公民调查;(4)新沟通技术。
以获取公民对政治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的技术方面,必须解决与公民分析决策权的问题,通常把公民作为群体来看待。满足上述标准的公民参与技术方法主要有三种:(1)公民会议;(2)咨询委员会;(3)斡旋调解。
第四部分即8、9章是对前面的补充。其中第8章探讨公共管理者和公民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作者首先提出了如何帮助管理者建立与公众的良好关系,接着解释了管理者与公民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对于塑造充分知情的公众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最后这一章讨论管理者为公民团体提供支持、帮助获得的潜在价值。而第9章极少了五种当代公民参与的高级形式:(1)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2)共同生产;(3)志愿主义;(4)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5)保护公共利益的结构。前三种表现了公共服务提供中先进的公民角色;后两种代表了决策制定中先进的参与手段。
最后一个部门即第10章,首先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接着之处在公用管理变革中管理者需要发展新的管理技能,一是具备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二是具有设置合适的决策论坛能力;三是能够熟练地运用协调促进技能,促使小公民团体和大公民团体取得共识,或者至少要让他们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决定。四是有能力说服他人加入某以行动并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标。本章最后介绍了新技能给公共管理者和民主治理工作带来的益处。
通过阅读这本书,首先使我对公民参与有了深入的了解,其实让我知道了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制定公共决策所以顾全的很多方面,同时让我了解到公民的参与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毕萌蓓(199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政府管理与绩效。
这本书主要有十章内容,我将其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门,包括第1、2章,通过介绍公民参与的发展和历史演进历程,旨在突出公民参与在当今的公共管理领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起到了越来越多的作用。第二部分,包括第3、4、5章,我认为这部分是本书最重要的内容,即具体地介绍了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第三部分,包括第6、7章,介绍了选择公共參与的相关工具与机制。分为两种,分别是以获取相关政策信息为目的的和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而考虑所要采取的参与机制。第四部分,包括第8、9章,这是对前面介绍的补充部分。分别补充了:为了更好的体现出公民参与的价值,公共管理者应该如何与公民建立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以及新近发展起来的、以建立政府与公民合作关系为目的的公民参与的高级形式。而最后一部分就是第10章,是对前面各章的一个总结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总结性的建议。
下面我就对书本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以及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首先,第1章,新公民参与运动的挑战。本章向我们介绍了新公民参与运动对公共管理的挑战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今天公民参与变得如此重要,即公民参与的必要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加快,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认识到,他们可以并且有能力去影响那些直接关系着他们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指定与执行。同时,学者们和公共管理者也认识到,在完全没有公民参与的情况下,是根本不能了解和理解公民的偏好,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必然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于是,出现的必然结果就是出现了新公民参与运动。第二个方面,公共管理者需要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接纳公民参与,以及应该怎样邀请和吸收公民参与。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关于这一难题主要包括的内容:(1)公共管理者必须觉得在多大程度上与公众分析影响力;(2)公共管理者必须决定由公众中的谁去参与公共决策过程;(3)公共管理者必须选择特定的公民参与方式。
第2章,探索公民参与的实践途径。这一章就是通过描述之前的一些传统管理理论,然后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个新的理论。首先作者介绍了管理理论的传统观点,伍德罗·威尔逊等第一批理论家对公民参与的这个过程是持有明显的反对观点的,古德诺解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论”也呈现了这一观点。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与行政二分论逐渐暴露了其中的问题,作者以此开始介绍了新公共行政理论,即将公民考虑进去的公共行政。这一理论包含了更多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思想。然后紧接着作者提到了很多对新公共行政理论的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1)应该由谁来参与或者谁不参加;(2)公民参与怎样影响了管理者的日常工作;(3)公民参与如何影响了公共政策的质量。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公民参与的可操作性理论。这个理论既要是一个平衡的观点,即一方面要包含早起管理理论中好的原则,一方面要包含公共行政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同时这个理论又要是一个随机性观点,知道并发现公民参与方式选择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优势所在,要重视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选择适当的公民参与形式的问题。
对于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即3、4、5章,我在这里进行整体介绍。在第3章中,作者对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进行了阐释,同时展示了此模型在只需要有限的公民参与或者不需要参与等情况下的适用性。第4章是在有效决策模型的框架中向公共管理者提供界定哪些公民个体和组织可能对政策问题感兴趣,并了解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的指导准则。第5章讨论了借助于有效决策模型,公共管理者应该在合适使用不同的参与方式,并谈论了克服过程中遇到障碍的途径。
这一部分的重点是公民参与的有效决策模型。该模型的两个核心变量是政策的质量和政策的可接受性。如何选择有效的决策方式吸纳不同程度的公民参与,在有效决策模型中做了具体的介绍。首先,在有效决策模型中,一共有五种决策参与途径:自主式管理决策、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分散式的公众协商、整体式的公众协商和公共决策。为了从以上五种参与途径中选出恰当的决策方式,公共管理者必须要回答提出的七个重要问题:(1)在任何决策中,管理者都明确决策的质量是什么吗?(2)我有充分的信息做出高质量的决策吗?(3)政策问题是否被结构化了,以致不再需要人们重新界定其他代替方案?(4)公众对决策的接受程度是否对决策的有效执行至关重要?如果是这样的话,管理者单独制定决策,他有相当的把握来认定公民会接受政策吗?(5)谁是相关的公众?公众是一个有组织的团体,多个有组织的团体,无组织的公众,还是三种形式的混合体呢?(6)在解决决策问题是,相关的公众能分享公共管理机构欲达成的决策目标吗?(7)在选择优先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公众内部可能会产生争议吗?
通过回答上面七个问题,公共管理者可以选择出自己需要的决策参与途径。
1.自助式管理决策。管理者既不需要公众提供信息,也不需要公众的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可以独自解决问题或者制定方案,不需要公民参与。
2.改良式的自主管理决策。管理者只需要从公众中获取信息而不需要公众接受,可采用改良式的自主管理决策方式,引入有限的公民参与。
3.分散式公民协商决策。面对结构化问题时需要公众的参与,但是公众与公共管理者又意见不一致,此时管理者应当把公众分成不同的公众团体探讨问题,听取其观点和建议,然后制定反映这些团体要求的决策。 4.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当公共管理者面临这样一种决策情景,即決策的执行需要公民的接受,但是有一部分公民却不赞同,那么管理者应该选择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的方法。一般如果一个问题具备了以下四个特征:(1)有信息需求,(2)不存在问题结构化,(3)需要公民的参与以便达成政策的可接受性,(4)公民与公共管理机构的目标存在着观点的分歧。公共管理者就应该运用整体式公民协商决策方法。
5.公共决策。如果公民对决策目标没有异议,管理者可采用最大限度的公民参与。
前两种决策方式要慎重使用,因为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政策都离不开公众的接受。后面三种决策方式都是和公民共同做出的决策,需要公民广泛参与的,有利于决策的执行。有些时候,管理者可采取多种决策途径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刚开始时,信息缺乏,可以采用有限的公民参与,当掌握了公民的偏好后,便可以选择更加深入的公民参与方式。
第三部分即6、7章的主要内容是,在确定了公民参与的程度之后,公共管理者必须选择相关的参与技术以实现某种程度的公民参与。参与技术的设计主要分为两类:(1)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公民参与技术;(2)在实践中,以获取公民对政策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
以获取信息为目标的技术方面必须遵守两个原则。一是由于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并没有赋予公民施加影响的权利,所以必须保证公民在参与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小值;二是要求公民以个人的身份参与而不是集成团体参与。满足以上两个标准的公民参与技术包括:(1)关键公众接触法;(2)公民发起的接触法;(3)公民调查;(4)新沟通技术。
以获取公民对政治的认可和接受为目的的技术方面,必须解决与公民分析决策权的问题,通常把公民作为群体来看待。满足上述标准的公民参与技术方法主要有三种:(1)公民会议;(2)咨询委员会;(3)斡旋调解。
第四部分即8、9章是对前面的补充。其中第8章探讨公共管理者和公民之间如何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作者首先提出了如何帮助管理者建立与公众的良好关系,接着解释了管理者与公民良好的工作合作关系对于塑造充分知情的公众所具有的独特意义。最后这一章讨论管理者为公民团体提供支持、帮助获得的潜在价值。而第9章极少了五种当代公民参与的高级形式:(1)申诉专员和行动中心;(2)共同生产;(3)志愿主义;(4)决策中制度化的公民角色;(5)保护公共利益的结构。前三种表现了公共服务提供中先进的公民角色;后两种代表了决策制定中先进的参与手段。
最后一个部门即第10章,首先对前几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接着之处在公用管理变革中管理者需要发展新的管理技能,一是具备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二是具有设置合适的决策论坛能力;三是能够熟练地运用协调促进技能,促使小公民团体和大公民团体取得共识,或者至少要让他们达成大家都能接受的决定。四是有能力说服他人加入某以行动并一起追求共同的目标。本章最后介绍了新技能给公共管理者和民主治理工作带来的益处。
通过阅读这本书,首先使我对公民参与有了深入的了解,其实让我知道了政府官员、公共管理者制定公共决策所以顾全的很多方面,同时让我了解到公民的参与在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毕萌蓓(1990—),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政府管理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