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初中物理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把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用有效的策略建构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使学生在生活资源的辅助下体验多样的生活活动,获取学习物理的乐趣,积累物理知识,发展物理学习能力,提高物理学习质量。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从挖掘生活资源和创设生活活动这两方面入手,详细阐述建构生活化的初中物理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建构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开放教学空间,驱动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要想实现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就要切实地建构生活化的物理课堂。生活化的物理课堂的建构,离不开丰富的生活资源,也少不了多样的生活活动。因此,笔者以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活动为切入点,应用多样策略建构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一、挖掘生活资源,夯实建构生活化物理课堂的基础
(一)挖掘物理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已有知识储备的支持。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回归生活,围绕新知内容,探寻多样的生活化物理现象。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为例,汽化和液化是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经常看到的生活现象。在实施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寻、总结生活中常见的汽化、液化现象。在自主性的发挥下,学生搜集到了多种多样的汽化、液化现象,如湿衣服晒干、冬天眼镜上有雾气等。通过搜集这些生活资源,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不仅可以变得丰富起来,他们还可以初步感知到物理与生活的关系,为在生活中探究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实验资源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材料是物理实验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和基础,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挖掘生活实验器材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在建构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之前,会分析实验需要使用到的器材,要求学生们回归生活,寻找替代品。以“浮力的大小”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搜集不同大小的橡皮泥、土豆等,将这些物品带到课堂上,操作实验。生活化实验资源的挖掘,不仅可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物理实验的乐趣,还获取了直观可感的实验现象,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物理规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应用生活资源,创设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活动
生活活动是生活资源在物理课堂上得以有效应用的载体。教师要在挖掘了生活资源之后,应用多样的策略创设生活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与生活资源互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物理学习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因素,也是学生探究物理的载体。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提出情境教学法后,在教学实践中联系教学所需,大力创设教学情境,在此过程中肯定了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价值。将生活资源引入物理课堂上,是需要有载体的。以“从全球气候变暖说起”为例,一进入课堂,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南北方和东西方不同的生活场景。比如,冬天,东北地区飘着大雪,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袄,但是,三亚地区却阳光高照,人们穿着短裤短裙;新疆,早上起来人们穿着皮袄,到了中午却会穿上半袖裙子。这些生活现象,是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早已感知到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異呢?问题的提出,很快就能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地对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探寻“温度”。又如,用窗帘讲解流体压强实验。夏天,教室的窗帘总会飘到窗外,很多同学都会认为是风把窗帘吹到了窗外。但风在室外,如果是风吹动窗帘,窗帘应该飘向室内。和同学们分享这一生活现象之后,教师便可提问:“是什么原因让窗帘往窗外飘呢?”同学们可能结合课本会联想到流体压强和流速的规律: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窗外刮风所以流速大,进而窗外压强小于室内,窗帘自然向外飘动。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解释可能与已有经验相违背,往往不足以让学生信服。除了利用生活例子来解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还可以当场利用可获取的纸张做实验演示加以佐证。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向两张自然下垂的纸张中间吹气,这两张纸会怎样?”结果如何,同学们一做便知。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对于流体压强的知识会更深刻一些。
(二)提出探究问题,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所得,并给予学生迁移知识经验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生活现象,发现物理规律,同时锻炼学习能力。笔者在组织生活化教学的时候,会提出问题,驱使学生进行探究。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例,在生活中学生早已对摩擦有了初步感知。于是,笔者鼓励学生继续联系生活经历,列举出其他与摩擦有关的事例。根据学生给出的事例,笔者引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之后则以滑动摩擦为重点,创设活动:将牙刷放到木板上,来回拉动,观察牙刷毛的弯曲方向;将牙刷放到木板上不动,移动木板,观察牙刷毛的移动方向。立足此活动,笔者向学生继续提问:牙刷和木板的运动方向各是什么样的?牙刷在不同的情况下受到的滑动摩擦是什么样的?摩擦力对牙刷和木板各自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主地联系刚才的操作现象,探究滑动摩擦力。
(三)操作物理实验,理解所学
实验,是学生在物理课堂上需要获取的物理知识,也是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方式。在物理课堂上,教师演示实验,或引导学生操作实验,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根据教材中展现的实验要求,直接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的时候,笔者将事前准备好的鸡蛋,放到盐水中;接着,往盐水中慢慢地倒入清水,继续向盐水中倒入清水;向盐水中加盐……在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思考通过不同的操作,鸡蛋处于什么状态?鸡蛋在液体中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边观看、边思考,借助实验现象,建构对浮力的初步认知。在学生们观察了实验现象之后,笔者继续提问:在实验过程中鸡蛋的浮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呢?物体的沉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继续深入物理实验,对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结论
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二者的关系,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活动,建构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使学生在生活内容的辅助下获取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菁.“以生为本”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构建[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180-181.
[2]张琳娜.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257-258.
[3]钟秋萍.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34-235.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物理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建构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开放教学空间,驱动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要想实现这一教学要求,教师就要切实地建构生活化的物理课堂。生活化的物理课堂的建构,离不开丰富的生活资源,也少不了多样的生活活动。因此,笔者以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活动为切入点,应用多样策略建构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一、挖掘生活资源,夯实建构生活化物理课堂的基础
(一)挖掘物理现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已有知识储备的支持。所以,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笔者要求学生回归生活,围绕新知内容,探寻多样的生活化物理现象。以“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为例,汽化和液化是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经常看到的生活现象。在实施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探寻、总结生活中常见的汽化、液化现象。在自主性的发挥下,学生搜集到了多种多样的汽化、液化现象,如湿衣服晒干、冬天眼镜上有雾气等。通过搜集这些生活资源,学生的物理学习内容不仅可以变得丰富起来,他们还可以初步感知到物理与生活的关系,为在生活中探究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挖掘实验资源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材料是物理实验得以有效实施的保障和基础,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挖掘生活实验器材的要求。基于此,笔者在建构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之前,会分析实验需要使用到的器材,要求学生们回归生活,寻找替代品。以“浮力的大小”为例,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笔者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搜集不同大小的橡皮泥、土豆等,将这些物品带到课堂上,操作实验。生活化实验资源的挖掘,不仅可以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物理实验的乐趣,还获取了直观可感的实验现象,便于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物理规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应用生活资源,创设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活动
生活活动是生活资源在物理课堂上得以有效应用的载体。教师要在挖掘了生活资源之后,应用多样的策略创设生活活动,使学生通过体验活动与生活资源互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物理学习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因素,也是学生探究物理的载体。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在提出情境教学法后,在教学实践中联系教学所需,大力创设教学情境,在此过程中肯定了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价值。将生活资源引入物理课堂上,是需要有载体的。以“从全球气候变暖说起”为例,一进入课堂,笔者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了我国南北方和东西方不同的生活场景。比如,冬天,东北地区飘着大雪,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袄,但是,三亚地区却阳光高照,人们穿着短裤短裙;新疆,早上起来人们穿着皮袄,到了中午却会穿上半袖裙子。这些生活现象,是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早已感知到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異呢?问题的提出,很快就能点燃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自主地对生活现象进行探究,探寻“温度”。又如,用窗帘讲解流体压强实验。夏天,教室的窗帘总会飘到窗外,很多同学都会认为是风把窗帘吹到了窗外。但风在室外,如果是风吹动窗帘,窗帘应该飘向室内。和同学们分享这一生活现象之后,教师便可提问:“是什么原因让窗帘往窗外飘呢?”同学们可能结合课本会联想到流体压强和流速的规律: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窗外刮风所以流速大,进而窗外压强小于室内,窗帘自然向外飘动。但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解释可能与已有经验相违背,往往不足以让学生信服。除了利用生活例子来解释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还可以当场利用可获取的纸张做实验演示加以佐证。教师可以问同学们:“向两张自然下垂的纸张中间吹气,这两张纸会怎样?”结果如何,同学们一做便知。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对于流体压强的知识会更深刻一些。
(二)提出探究问题,自主学习
教师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所得,并给予学生迁移知识经验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生活现象,发现物理规律,同时锻炼学习能力。笔者在组织生活化教学的时候,会提出问题,驱使学生进行探究。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例,在生活中学生早已对摩擦有了初步感知。于是,笔者鼓励学生继续联系生活经历,列举出其他与摩擦有关的事例。根据学生给出的事例,笔者引出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之后则以滑动摩擦为重点,创设活动:将牙刷放到木板上,来回拉动,观察牙刷毛的弯曲方向;将牙刷放到木板上不动,移动木板,观察牙刷毛的移动方向。立足此活动,笔者向学生继续提问:牙刷和木板的运动方向各是什么样的?牙刷在不同的情况下受到的滑动摩擦是什么样的?摩擦力对牙刷和木板各自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主地联系刚才的操作现象,探究滑动摩擦力。
(三)操作物理实验,理解所学
实验,是学生在物理课堂上需要获取的物理知识,也是学生探究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方式。在物理课堂上,教师演示实验,或引导学生操作实验,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以“研究物体的沉浮条件”为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根据教材中展现的实验要求,直接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的时候,笔者将事前准备好的鸡蛋,放到盐水中;接着,往盐水中慢慢地倒入清水,继续向盐水中倒入清水;向盐水中加盐……在一系列的实验操作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思考通过不同的操作,鸡蛋处于什么状态?鸡蛋在液体中受到了哪些力的作用?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边观看、边思考,借助实验现象,建构对浮力的初步认知。在学生们观察了实验现象之后,笔者继续提问:在实验过程中鸡蛋的浮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呢?物体的沉浮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受到问题的驱动,学生继续深入物理实验,对实验操作过程以及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探究,总结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结论
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组织初中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握二者的关系,挖掘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活动,建构出生活化的物理课堂,使学生在生活内容的辅助下获取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物理探究能力,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菁.“以生为本”模式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构建[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180-181.
[2]张琳娜.问题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5):257-258.
[3]钟秋萍.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3):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