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11日,香港高等法院下令对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特种纤维(0285.HK)实施清盘。
“这是第一个被清盘的内地在港上市民企。”已经做过约20家内地企业到境外上市法律顾问的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廖开展律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表明内地民企的诚信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
10月19日,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为“进一步加强对保荐人和独立财务顾问的监管”联合公布了若干举措,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业内人士认为,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此举对那些在香港上市或准备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发出了一种强烈的信号:目前香港市场对内地民企股的信心已经动摇。
据了解,由于在港上市的民企股风波愈演愈烈,目前该板块市场形象大受打击,市盈率已经降至特别低的水平,这不仅制约着民企海外上市融资能力,而且对排队赴港上市的约百家内地民企的招股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事实上,部分准上市公司业已调低了发行市盈率别企业甚至将取消上市计划。
“中国杜邦”的资金之谜
本月中旬被清盘的中国特种纤维于2000年底在港上市,募集到2亿多港元,是首批赴香港上市的内地民企之一,公司控制人陈顺利将其定位为“中国的杜邦”。
2002年11月,中国特种纤维的股价忽然单日暴跌92.6%,10多分钟内市值蒸发20亿港元,之后便一直停牌。
香港证监会介入调查后发现,中国特种纤维控股人陈顺利将所持有的75%股权抵押给该公司常务副总裁吴克忠控制的公司,以换取1.5亿多港元的贷款。此外,陈顺利还将股份抵押给多家财务机构。截至去年6月,中国特种纤维的各项贷款达5.94亿元人民币。
由于债权人数天没能联系上陈顺利,陈顺利所抵押的中国特种纤维股票被有关财务机构斩仓,致使该股瞬间“跳水”。
今年3月,中国特种纤维大股东陈顺利因未能还债,被法院颁令破产,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破产的《福布斯》上榜富豪, 5月,中国特种纤维的债权公司香港怡泰富财务公司向香港法院提交了中国特种纤维的清盘申请。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如今不知所踪的陈顺利的经历颇为传奇:1962年出生于福建长乐市一个贫苦的渔家,由于父亲早逝,不到20岁就独自外出谋生,颇能吃苦耐劳的他先后开过服装店、点心店也做过中俄边贸。
1995年,他在家乡创办了和顺控股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特种纤维控股有限公司”)。曾当选为“2000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陈顺利,2002年以18.25亿元的个人身价跻身《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22位。
对于中国特种纤维走向消亡的一个流行颇广的说法是,陈顺利的自有资金其实并不充裕,然而他在企业上市之前就向下属子公司顺达涤纶有限公司投资了8亿多人民币,巨额投资使他的资金十分紧张,只好依靠大量借贷来进行资金周转。上市以后,资金状况好转的陈顺利,扩张步伐也更快了,他计划投资7亿元建设氨纶生产线。也正是这个项目,使得陈顺利已经绷紧的资金链更为脆弱,最终压断了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说法而已。”福州市一位曾经参与中国特种纤维问题清查的经济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投资只是一部分,这么多钱究竟哪里去了,至今仍然是个谜。”
而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的时候,陈顺利的差别化纤维产量已经超过40000吨,市场占有率达到12.3%,公司净利润超过1.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 22.28%,销售毛利润率为39.78%,各项指标在国内化纤行业均名列前茅。但上市后就反而陷入错综复杂的贷款迷阵,确实让人费解。
“目前看来,这个谜底只有陈顺利自己才能揭开。”上述人士表示。
民企股相继崩盘
事实上,在香港遭遇信任危机的并非中国特种纤维一家,2002年欧亚农业 (0932.HK)曝出造假丑闻,2003年上海腾达科技(0691.HK)涉嫌虚假上市遭稽查,同时排在造假舞弊名单上的还有华燊燃气 (8035.HK)、正中药业(327.HK)、上海地产(0067.HK)、新万泰(0433.HK)等。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挂牌香港联交所的民企约有20%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涉及上市造假、业绩造假、违规融资等行为,可算是问题民企的典型写照。
今年以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内地民企股的动荡尤甚以往。
香港联交所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今年以来一系列问题民企跳水事件中,真正引起市场和监管机构广泛关注,并一度导致市场对内地民企风声鹤唳的是远东生物制药(0399.HK)的崩盘。
6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远东生物制药忽然遭到投资者抛售,当天该股股价骤然下跌92.44%,公司市值由19.6亿元狂泻至1.5亿元,单日蒸发18.1亿元,而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联交所无法联络到该公司大股东。随后,远东生物制药被联交所勒令停牌,这也是联交所今年第三次亮出停牌监管“利剑”。
《瞭望东方周刊》从执法部门获得的消息是,远东生物制药的控股大股东因涉嫌私自印制增值税发票、逃税及伪造公章等多项犯罪行为,并且早在5月上旬就已被警方拘捕,但在其股票停牌后的一周之内已被取保候审。
据香港媒体调查,远东生物制药自 2000年8月上市以来,共筹资14.4亿港元,其中包括银团贷款11.64亿港元,配售及发行新股2.62亿港元及发行部分可转换债券。
上市4年来,远东生物制药一直有庄家在暗中维持股价,其手法是在不同的证券行开设俗称“人头仓”的户头,户头实际持有人包括庄家和证券经纪人,他们每天利用“抛波仔”(内地称“对敲”)的方式将股价维持在一定区间。
远东生物制药被勒令停牌没过几天,又有浙江玻璃(0739.HK)、东大照明 (8229.HK)等民企股一日之内股价跳水70%、45%。事后调查表明,跳水事件均与大股东的违规行为有密切关系。据知情者透露,东大照明漏报三项必须披露的交易,涉及金额逾8000万元,目前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
随后,南海石油(0076.HK)在8月 31日股价单日大跌89%,而在此前一个星期,中大娱乐(8167.HK)也一日之内股价跳水95%。
接二连三的崩盘事件使民企股在香港股市的公信力遭到历史上最沉重的打击,特别是二三线民企股备受牵连,不少民企股市盈率在5倍以下,有的甚至低至 2倍。
祸起“三不管”
“民企股之所以比较容易‘出事’,最限本的原因就是这类股票的法人往往不在内地注册,使内地难以进行有效监管,但是其主要业务均在内地,香港的监管部门包往往鞭长莫及。”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合z伙人廖开展律师认为。
一般来说,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H股上市,即注册也在中国内地的企业直接在香港发行H投上市:其二为红筹上市,即主体企业或主要利润来源在中国内地,但注册地在香港或百慕大、开曼群岛等地的公司,在香港发行股票上市。而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买壳上市,由于成本太高,在国内并不多见。
而对于国内成立、国内发展、海外注册、海外上市的典型红筹股,其监管明显出现漏洞而形成的“三不管”企业,一旦大股东发生问题或者公司出现问题,香港监管机构最大作用仅仅把有关股票暂停买卖,其余便显得一筹莫展。形象再造是当务之急
“如果民企到香港上市并不是通过上市来改变其运作机制,实现做大做强,而是千方百计想着如何圈钱,这样不仅改变不了其运作不规范、缺乏信用的状况,反而害人害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解决治理问题,肯定要受到严格监管,投机不会长久。”
据廖开展律师透露,早期上市的民营企业本就良莠不齐,确实有不少到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过度包装现象,中介机构的“诚信”原则也没有得到很严格的遵守,部分企业甚至只是将上市作为融资套现的一种手段。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福建的中介机构曾经对在香港上市的“福建板块”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结果发现已有超过30%的上市公司更名或易主,其中大部分为大股东卖壳退出。而福建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近50家,约占全国的 1/6强。
由于受上市公司的过度包装等现象愈演愈烈的影响,福建去年赴港上市的民企股展鸿控股(0572.HK)和H股福建紫金(2899.HK),都曾被推迟挂牌上市时间,另外一家农业类龙头企业甚至被取消了上市资格。
“今年福建只有一家企业在香港上市,是近年来的最低点。”福建省企业上市办有关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但目前福建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已有 1000家以上,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有 30多家,提出在内地上市申请的企业有几十家,而福建民企在开曼群岛、百慕大等地注册的公司则有1000多家,今年要求到香港上市的企业不下100家。”
“民企的形象再造已成当务之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陶常高博士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目前的市场表现及投资者的态度,确实不利于民企到境外上市,然而这对于打算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优秀民营企业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反而将起到一种警示作用,有利于去芜存菁。”
事实上,内地一些民企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做法,只能迫使联交所不断加强稽查力度,从审批、核准等多个环节力争把问题企业拒之门外,而内地民企想要打通顺畅的融资通道,首先在于加强自律,才能重建市场对民企股的信心。
有分析称,民营企业的崛起是大趋势,但内地民企要在香港市场挽回形象,需要3至4年时间的努力才能重新纳入正轨。
“这是第一个被清盘的内地在港上市民企。”已经做过约20家内地企业到境外上市法律顾问的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廖开展律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表明内地民企的诚信问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
10月19日,香港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为“进一步加强对保荐人和独立财务顾问的监管”联合公布了若干举措,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业内人士认为,联交所和香港证监会此举对那些在香港上市或准备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发出了一种强烈的信号:目前香港市场对内地民企股的信心已经动摇。
据了解,由于在港上市的民企股风波愈演愈烈,目前该板块市场形象大受打击,市盈率已经降至特别低的水平,这不仅制约着民企海外上市融资能力,而且对排队赴港上市的约百家内地民企的招股活动,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事实上,部分准上市公司业已调低了发行市盈率别企业甚至将取消上市计划。
“中国杜邦”的资金之谜
本月中旬被清盘的中国特种纤维于2000年底在港上市,募集到2亿多港元,是首批赴香港上市的内地民企之一,公司控制人陈顺利将其定位为“中国的杜邦”。
2002年11月,中国特种纤维的股价忽然单日暴跌92.6%,10多分钟内市值蒸发20亿港元,之后便一直停牌。
香港证监会介入调查后发现,中国特种纤维控股人陈顺利将所持有的75%股权抵押给该公司常务副总裁吴克忠控制的公司,以换取1.5亿多港元的贷款。此外,陈顺利还将股份抵押给多家财务机构。截至去年6月,中国特种纤维的各项贷款达5.94亿元人民币。
由于债权人数天没能联系上陈顺利,陈顺利所抵押的中国特种纤维股票被有关财务机构斩仓,致使该股瞬间“跳水”。
今年3月,中国特种纤维大股东陈顺利因未能还债,被法院颁令破产,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破产的《福布斯》上榜富豪, 5月,中国特种纤维的债权公司香港怡泰富财务公司向香港法院提交了中国特种纤维的清盘申请。
《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到,如今不知所踪的陈顺利的经历颇为传奇:1962年出生于福建长乐市一个贫苦的渔家,由于父亲早逝,不到20岁就独自外出谋生,颇能吃苦耐劳的他先后开过服装店、点心店也做过中俄边贸。
1995年,他在家乡创办了和顺控股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特种纤维控股有限公司”)。曾当选为“2000年度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陈顺利,2002年以18.25亿元的个人身价跻身《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第22位。
对于中国特种纤维走向消亡的一个流行颇广的说法是,陈顺利的自有资金其实并不充裕,然而他在企业上市之前就向下属子公司顺达涤纶有限公司投资了8亿多人民币,巨额投资使他的资金十分紧张,只好依靠大量借贷来进行资金周转。上市以后,资金状况好转的陈顺利,扩张步伐也更快了,他计划投资7亿元建设氨纶生产线。也正是这个项目,使得陈顺利已经绷紧的资金链更为脆弱,最终压断了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这只是问题的说法而已。”福州市一位曾经参与中国特种纤维问题清查的经济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投资只是一部分,这么多钱究竟哪里去了,至今仍然是个谜。”
而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的时候,陈顺利的差别化纤维产量已经超过40000吨,市场占有率达到12.3%,公司净利润超过1.8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 22.28%,销售毛利润率为39.78%,各项指标在国内化纤行业均名列前茅。但上市后就反而陷入错综复杂的贷款迷阵,确实让人费解。
“目前看来,这个谜底只有陈顺利自己才能揭开。”上述人士表示。
民企股相继崩盘
事实上,在香港遭遇信任危机的并非中国特种纤维一家,2002年欧亚农业 (0932.HK)曝出造假丑闻,2003年上海腾达科技(0691.HK)涉嫌虚假上市遭稽查,同时排在造假舞弊名单上的还有华燊燃气 (8035.HK)、正中药业(327.HK)、上海地产(0067.HK)、新万泰(0433.HK)等。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挂牌香港联交所的民企约有20%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涉及上市造假、业绩造假、违规融资等行为,可算是问题民企的典型写照。
今年以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内地民企股的动荡尤甚以往。
香港联交所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今年以来一系列问题民企跳水事件中,真正引起市场和监管机构广泛关注,并一度导致市场对内地民企风声鹤唳的是远东生物制药(0399.HK)的崩盘。
6月17日,在香港上市的远东生物制药忽然遭到投资者抛售,当天该股股价骤然下跌92.44%,公司市值由19.6亿元狂泻至1.5亿元,单日蒸发18.1亿元,而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是联交所无法联络到该公司大股东。随后,远东生物制药被联交所勒令停牌,这也是联交所今年第三次亮出停牌监管“利剑”。
《瞭望东方周刊》从执法部门获得的消息是,远东生物制药的控股大股东因涉嫌私自印制增值税发票、逃税及伪造公章等多项犯罪行为,并且早在5月上旬就已被警方拘捕,但在其股票停牌后的一周之内已被取保候审。
据香港媒体调查,远东生物制药自 2000年8月上市以来,共筹资14.4亿港元,其中包括银团贷款11.64亿港元,配售及发行新股2.62亿港元及发行部分可转换债券。
上市4年来,远东生物制药一直有庄家在暗中维持股价,其手法是在不同的证券行开设俗称“人头仓”的户头,户头实际持有人包括庄家和证券经纪人,他们每天利用“抛波仔”(内地称“对敲”)的方式将股价维持在一定区间。
远东生物制药被勒令停牌没过几天,又有浙江玻璃(0739.HK)、东大照明 (8229.HK)等民企股一日之内股价跳水70%、45%。事后调查表明,跳水事件均与大股东的违规行为有密切关系。据知情者透露,东大照明漏报三项必须披露的交易,涉及金额逾8000万元,目前仍被香港证监会调查。
随后,南海石油(0076.HK)在8月 31日股价单日大跌89%,而在此前一个星期,中大娱乐(8167.HK)也一日之内股价跳水95%。
接二连三的崩盘事件使民企股在香港股市的公信力遭到历史上最沉重的打击,特别是二三线民企股备受牵连,不少民企股市盈率在5倍以下,有的甚至低至 2倍。
祸起“三不管”
“民企股之所以比较容易‘出事’,最限本的原因就是这类股票的法人往往不在内地注册,使内地难以进行有效监管,但是其主要业务均在内地,香港的监管部门包往往鞭长莫及。”福建创元律师事务所合z伙人廖开展律师认为。
一般来说,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H股上市,即注册也在中国内地的企业直接在香港发行H投上市:其二为红筹上市,即主体企业或主要利润来源在中国内地,但注册地在香港或百慕大、开曼群岛等地的公司,在香港发行股票上市。而一种最直接的方式——买壳上市,由于成本太高,在国内并不多见。
而对于国内成立、国内发展、海外注册、海外上市的典型红筹股,其监管明显出现漏洞而形成的“三不管”企业,一旦大股东发生问题或者公司出现问题,香港监管机构最大作用仅仅把有关股票暂停买卖,其余便显得一筹莫展。形象再造是当务之急
“如果民企到香港上市并不是通过上市来改变其运作机制,实现做大做强,而是千方百计想着如何圈钱,这样不仅改变不了其运作不规范、缺乏信用的状况,反而害人害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如果没有解决治理问题,肯定要受到严格监管,投机不会长久。”
据廖开展律师透露,早期上市的民营企业本就良莠不齐,确实有不少到香港上市的公司有过度包装现象,中介机构的“诚信”原则也没有得到很严格的遵守,部分企业甚至只是将上市作为融资套现的一种手段。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是,福建的中介机构曾经对在香港上市的“福建板块”作了一个粗略的统计,结果发现已有超过30%的上市公司更名或易主,其中大部分为大股东卖壳退出。而福建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近50家,约占全国的 1/6强。
由于受上市公司的过度包装等现象愈演愈烈的影响,福建去年赴港上市的民企股展鸿控股(0572.HK)和H股福建紫金(2899.HK),都曾被推迟挂牌上市时间,另外一家农业类龙头企业甚至被取消了上市资格。
“今年福建只有一家企业在香港上市,是近年来的最低点。”福建省企业上市办有关负责人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但目前福建达到上市条件的企业已有 1000家以上,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企业有 30多家,提出在内地上市申请的企业有几十家,而福建民企在开曼群岛、百慕大等地注册的公司则有1000多家,今年要求到香港上市的企业不下100家。”
“民企的形象再造已成当务之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研究员陶常高博士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目前的市场表现及投资者的态度,确实不利于民企到境外上市,然而这对于打算在香港上市的内地优秀民营企业来说,未必是件坏事,反而将起到一种警示作用,有利于去芜存菁。”
事实上,内地一些民企不择手段的急功近利做法,只能迫使联交所不断加强稽查力度,从审批、核准等多个环节力争把问题企业拒之门外,而内地民企想要打通顺畅的融资通道,首先在于加强自律,才能重建市场对民企股的信心。
有分析称,民营企业的崛起是大趋势,但内地民企要在香港市场挽回形象,需要3至4年时间的努力才能重新纳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