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特别是爱国主义是思想教育的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应当是贯穿史教学的“红线”。爱国主义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也是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的思想武器。“不读史无以爱其国”——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对历史事件化简为详,引用具体生动的史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古今中外,史书多如汗牛充栋,而学生所学习的教科书编写得都比较简炼,加上学生阅历又浅,如果按教科书的史料进行讲述,只能把课上得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近现代史,此类历史事件尤为突出。这些历史事件,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清军爱国官兵抗击英法侵略者,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八年抗战中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会战、台儿庄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枣宜会战等等。教师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重大的历史人物时,应把简单的史料扩充开来、铺开场面、渲染气氛,生动具体地进行讲述,制造历史事件的波澜,有声有色地描述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淋漓尽致地揭露民族败类的卖国行为。教师在讲述时,可充满感情、绘声绘色地再现这些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到这些场景中去,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前辈、英烈在民族遭蹂躏、祖国被侵略时,总是不畏强敌、奋勇反抗,直至献出生命。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情绪感染以及引人入胜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和英雄的爱国思想产生共鸣,并且深化到自己的感情中去、占为已有,从而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它们又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历史现象也是一样,既是千差万别,但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而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祖国的感情。如进行古今比较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懂得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吃人现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情况,以及通过中外对比、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使学生憎恶一切旧社会制度,从而懂得珍惜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增加对祖国的感情。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中还可以利用正反对比,例如: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在前线英勇抗击法军节节胜利,而李鸿章却发电报鸣金收兵、停战求和使中国人不败而败;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奴颜媚骨的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毫无疑问,我们伟大祖国的爱国史诗是由我们这块古老国土上的劳动人民共同谱写的,亿万人民世世代代怀着炽烈的爱国热忱进行的劳动和战斗,推动着我们民族的文明和开化。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爱国英雄人物来教育和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一个个爱国人物矗立在学生面前,久之,就能使学生的思想发生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爱国英雄人物的诗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往往凝聚成爱国的诗篇。诗可言志,爱国的诗篇是爱国志士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爱国精神的升华。因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诗教,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爱国英雄人物的诗篇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的,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诗篇数以千万计,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教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苟利国家生死依,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變”(张自忠);“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得斩小楼兰”(陈毅《卫岗初战》)……这样光耀绚丽的爱国诗篇,将彪炳千秋,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尚荣光,又是我们今天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滋养品。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对这些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诗篇稍加分析,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进而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积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爱国主义
历史的课外活动非常广泛,包括观看历史影片、听历史讲座、参观访问、历史知识竞赛等等,积极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切实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影片,使学生从一个个逼真画面中看到日本法西斯对无辜中国人民血腥屠杀的情况,激起学生的民族耻辱感,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并且把这份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意志,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又如:组织学生举行升国旗活动,当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的时候,学生的脑海中也就联想到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而染红了它,使学生认识到今天国旗下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或具体感受这些史实,都有利于激化和升华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而利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遗址、旧址和纪念场地进行形象直观的人格化教育,比刻板说教印象要深刻得多,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形式。今天的中国,有上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有。不同地区的历史教师可根据各地的遗址、旧址、纪念场地,组织学生参观,教师同时给以深情的讲解,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当时的场景,感受前辈、先烈们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最直观、最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西部科技城,两弹元勋邓稼先曾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过。邓稼先去世后,当地政府在城区中心公园建有邓稼先塑像,以供人们来此瞻仰,缅怀其为国家做出的伟大业绩。笔者讲授《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这一课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时,就曾组织学生到邓稼先的塑像前讲解,从邓稼先在美勤奋学习,谢绝师友挽留,于1950年8月归国,到为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国防战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试爆作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通过教师饱含深情地讲解,邓稼先这一科学家、伟人的形象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从而激发了学生要刻苦学习、长大后象邓稼先一样报效祖国的思想。显然,这比在课堂上讲邓稼先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决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当然,爱国主义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概念,她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过去、现在并热爱未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她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现在,也是以后历史教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一、对历史事件化简为详,引用具体生动的史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古今中外,史书多如汗牛充栋,而学生所学习的教科书编写得都比较简炼,加上学生阅历又浅,如果按教科书的史料进行讲述,只能把课上得枯燥乏味、缺乏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近现代史,此类历史事件尤为突出。这些历史事件,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如: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中清军爱国官兵抗击英法侵略者,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八年抗战中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会战、台儿庄会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枣宜会战等等。教师在讲述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和重大的历史人物时,应把简单的史料扩充开来、铺开场面、渲染气氛,生动具体地进行讲述,制造历史事件的波澜,有声有色地描述爱国英雄的光辉形象,淋漓尽致地揭露民族败类的卖国行为。教师在讲述时,可充满感情、绘声绘色地再现这些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到这些场景中去,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我们的前辈、英烈在民族遭蹂躏、祖国被侵略时,总是不畏强敌、奋勇反抗,直至献出生命。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情绪感染以及引人入胜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和英雄的爱国思想产生共鸣,并且深化到自己的感情中去、占为已有,从而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深化爱国主义思想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它们又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历史现象也是一样,既是千差万别,但又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因而在历史教学中以不同的角度使学生鉴别历史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增加对民族英雄和祖国的感情。如进行古今比较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懂得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吃人现象,而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情况,以及通过中外对比、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使学生憎恶一切旧社会制度,从而懂得珍惜现有的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增加对祖国的感情。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中还可以利用正反对比,例如: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在前线英勇抗击法军节节胜利,而李鸿章却发电报鸣金收兵、停战求和使中国人不败而败;讲述到中共“一大”代表时,我们突出李汉俊、邓恩铭等为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相反的周佛海等却叛变革命,成为头等汉奸。通过鲜明对比,突出爱国者形象,揭露卖国贼奴颜媚骨的丑恶面貌。通过比较,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判断美丑,树立光辉的爱国主义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爱国主义者,从而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毫无疑问,我们伟大祖国的爱国史诗是由我们这块古老国土上的劳动人民共同谱写的,亿万人民世世代代怀着炽烈的爱国热忱进行的劳动和战斗,推动着我们民族的文明和开化。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爱国英雄人物来教育和感染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一个个爱国人物矗立在学生面前,久之,就能使学生的思想发生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三、利用爱国英雄人物的诗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英雄人物的爱国激情往往凝聚成爱国的诗篇。诗可言志,爱国的诗篇是爱国志士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爱国精神的升华。因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诗教,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爱国英雄人物的诗篇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的,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诗篇数以千万计,这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教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屈原《离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飞《满江红》);“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陆游《示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苟利国家生死依,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變”(张自忠);“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得斩小楼兰”(陈毅《卫岗初战》)……这样光耀绚丽的爱国诗篇,将彪炳千秋,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无尚荣光,又是我们今天对青少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思想滋养品。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对这些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诗篇稍加分析,就会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操和高尚品德,进而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积极开展历史课外活动,让学生从实践中体验爱国主义
历史的课外活动非常广泛,包括观看历史影片、听历史讲座、参观访问、历史知识竞赛等等,积极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生动切实的思想教育。例如: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之际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大屠杀》影片,使学生从一个个逼真画面中看到日本法西斯对无辜中国人民血腥屠杀的情况,激起学生的民族耻辱感,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加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并且把这份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意志,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而努力;又如:组织学生举行升国旗活动,当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上升的时候,学生的脑海中也就联想到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而染红了它,使学生认识到今天国旗下的和平是来之不易的,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或具体感受这些史实,都有利于激化和升华爱国主义思想,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而利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遗址、旧址和纪念场地进行形象直观的人格化教育,比刻板说教印象要深刻得多,无疑是十分有效的形式。今天的中国,有上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说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无处不有。不同地区的历史教师可根据各地的遗址、旧址、纪念场地,组织学生参观,教师同时给以深情的讲解,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当时的场景,感受前辈、先烈们的爱国情怀,从而受到最直观、最形象的爱国主义教育。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西部科技城,两弹元勋邓稼先曾在这里长期工作、生活过。邓稼先去世后,当地政府在城区中心公园建有邓稼先塑像,以供人们来此瞻仰,缅怀其为国家做出的伟大业绩。笔者讲授《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这一课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时,就曾组织学生到邓稼先的塑像前讲解,从邓稼先在美勤奋学习,谢绝师友挽留,于1950年8月归国,到为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国防战线,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试爆作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通过教师饱含深情地讲解,邓稼先这一科学家、伟人的形象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里,从而激发了学生要刻苦学习、长大后象邓稼先一样报效祖国的思想。显然,这比在课堂上讲邓稼先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决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当然,爱国主义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概念,她每时每刻都在现实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体现。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过去、现在并热爱未来——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她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一块丰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现在,也是以后历史教学中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