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保教工作的基础,良好的常规是幼儿园一日活动质量保证的必要条件,建立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自身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教师可采取音乐引导、儿歌妙用、标记指引、应答互动、情境体验、鼓励强化、游戏、讨论、榜样示范、家园合作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良好常规,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把常规转化为他们自觉的生活习惯。文章就幼儿园班级常规有效管理的策略进行了以下探索。
[关键词]幼儿;常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228-01
1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内涵
所谓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个生活细节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而言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幼儿规定固定的作息时间;其二,对幼儿每个学时日的生活进行规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三,对幼儿进行正常的行为规范和规定。这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成长奠定基础。在幼儿园会将学生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相应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常规管理方式方法,以一个动态的过程去构建幼儿园班级常规,而不是固定的某一阶段的教学。
2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由于部分幼儿教师的班级管理理念、经验积累、思维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存在不足,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各种问题。
2.1 教师对班级管理理念理解不透
部分教师不能从理念上去审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将班级管理边缘化。班级是幼儿园系统的细胞,是幼儿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稳定的基本组织。“班级的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才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2.2 教师管理经验的缺乏
部分幼儿教师缺乏理论学习及实践经验,管理上缺乏条理,工作上缺乏计划。“班级组织管理只有在班主任与班级成员积极活动中才能实现。这一切能否实现,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也与班主任自身的修养、人格以及对幼儿对家长的威信直接有关。”
2.3 班级特色受到管理上的限制
部分幼儿园从管理到教育教学都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了班级幼儿的活动开展和教师的特长展示,导致师幼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受到限制。四是师资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林格伦分析了教师的三大类角色:教学与行政的角色、心理定向的角色、自我表现实现的角色。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到位,也缺乏相应的班级管理素养。五是教师对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许多教师缺乏对家长的正确而有效的引领,反而经常被家长“牵着鼻子走”。在活动中,家长也对班级工作缺乏理解与支持。
3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
3.1 班级管理应从“常规”制度开始
因此,教师应把组织指导幼儿的日常活动作为班级常规的突破点。(1)常规的建立从“细节”开始。班级常规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细节”。如,春夏之交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在洗手程序上,要强调洗手的六个流程步骤落实到位。我园教师把它延伸到各个教学活动环节中,如,校医到各班做洗手流程的讲解和普及,幼儿园做微信宣传并告知家长配合的重要性,在蒙氏区域中也专门设置了洗手工作区。再如,运动之后休息时要及时给幼儿更换衣服或者背部垫巾,以免幼儿因衣服湿透而着凉。(2)常规的建立从“有序”中实现。教师如果做事缺乏条理,班级工作就会零乱无序。一个无序的班级,幼儿情绪会烦躁焦虑,班级环境会凌乱不堪。教师以身作则,做事条理清晰、有序收放,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行为影响。如,幼儿自己取书或玩具,看完或玩完后物归原处;幼儿的礼貌用语、礼貌动作、安全行为都是从潜移默化中习得。(3)常规的建立在“循序渐进”中保持。常规是在各项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建立和完善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班级常规不可能通过教师的一两次引导而牢固确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让幼儿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3.2 学生入园时的常规培养
之所以会关注这一阶段,是因为每天早晨学生入园的时候,都是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阶段,但同时也是教师精力最分散的时候。此时教师要忙着接待家长,与家长进行适当的交流,又要关注到学生,因此充分利用这一时段对学生进行常规培养,既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此时正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常规语言训练,通过对话的形式养成交流的习惯。例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打招呼,跟教师、同学以打招呼的形式进行交流。当然,作为教师,为了保障学生能够绝对参与到课堂中,自己也要精神饱满,在招待家长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孩子的行为。
3.3 学生用餐时的常规培养
学生的用餐时间,是一天当中重要的模块划分,也是学生最基础的活动之一,因此要利用幼儿园的用餐时间对学生进行常规培养。在用餐之前,学生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空闲,在这段时间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小游戏,尤其是能够动动手指完成的小游戏。因为对于幼儿而言,游戏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方式,一旦没有游戏的支撑,他们很可能会左右摇晃,或者玩餐具等。此时采用游戏,能够很好地推进教学的发展。其次,在用餐时,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如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减少发出声音,并且能够正确地运用碗筷进行用餐。在用餐结束之后,组织“值日生”进行簡单的卫生打扫,并且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4 教育活动中的常规培养
教育活动是幼儿阶段重要的常规活动,此时也是对幼儿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在活动中,教师需要从常规习惯的培养入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活动中,最基础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坐姿,无论在绘画、学习还是手工课中,学生都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幼儿形成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而在一些区域活动中,可能会利用到一些教具等进行辅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教具从哪里拿送到哪里去。在合作中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已有的玩具,共同利用一个玩具实现两人的目的等,这些行为习惯看似很小,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影响,意义远大于在教学中的说教,而且还不会使幼儿感到枯燥。
结语
幼儿常规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良好的习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形成并稳定。幼儿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用智慧引领,把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常规,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幼儿养成各种良好习惯,为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伟卫.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J].好家长,2016,(06):24-25.
[2] 吕倩.对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28):178.
[关键词]幼儿;常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6-0228-01
1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内涵
所谓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各个生活细节的培养,主要是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而言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幼儿规定固定的作息时间;其二,对幼儿每个学时日的生活进行规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其三,对幼儿进行正常的行为规范和规定。这样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成长奠定基础。在幼儿园会将学生分为小班、中班和大班,相应的,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常规管理方式方法,以一个动态的过程去构建幼儿园班级常规,而不是固定的某一阶段的教学。
2 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由于部分幼儿教师的班级管理理念、经验积累、思维方式、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存在不足,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各种问题。
2.1 教师对班级管理理念理解不透
部分教师不能从理念上去审视班级管理的重要性,将班级管理边缘化。班级是幼儿园系统的细胞,是幼儿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稳定的基本组织。“班级的管理是通过各种活动实现的,组织开展相关活动才构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2.2 教师管理经验的缺乏
部分幼儿教师缺乏理论学习及实践经验,管理上缺乏条理,工作上缺乏计划。“班级组织管理只有在班主任与班级成员积极活动中才能实现。这一切能否实现,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也与班主任自身的修养、人格以及对幼儿对家长的威信直接有关。”
2.3 班级特色受到管理上的限制
部分幼儿园从管理到教育教学都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限制了班级幼儿的活动开展和教师的特长展示,导致师幼的思维空间和创新空间受到限制。四是师资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林格伦分析了教师的三大类角色:教学与行政的角色、心理定向的角色、自我表现实现的角色。由于多方面原因,教师对工作缺乏主动性、责任心,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到位,也缺乏相应的班级管理素养。五是教师对家长缺乏正确的引导。许多教师缺乏对家长的正确而有效的引领,反而经常被家长“牵着鼻子走”。在活动中,家长也对班级工作缺乏理解与支持。
3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策略
3.1 班级管理应从“常规”制度开始
因此,教师应把组织指导幼儿的日常活动作为班级常规的突破点。(1)常规的建立从“细节”开始。班级常规制度的建立离不开“细节”。如,春夏之交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在洗手程序上,要强调洗手的六个流程步骤落实到位。我园教师把它延伸到各个教学活动环节中,如,校医到各班做洗手流程的讲解和普及,幼儿园做微信宣传并告知家长配合的重要性,在蒙氏区域中也专门设置了洗手工作区。再如,运动之后休息时要及时给幼儿更换衣服或者背部垫巾,以免幼儿因衣服湿透而着凉。(2)常规的建立从“有序”中实现。教师如果做事缺乏条理,班级工作就会零乱无序。一个无序的班级,幼儿情绪会烦躁焦虑,班级环境会凌乱不堪。教师以身作则,做事条理清晰、有序收放,幼儿就会受到良好的行为影响。如,幼儿自己取书或玩具,看完或玩完后物归原处;幼儿的礼貌用语、礼貌动作、安全行为都是从潜移默化中习得。(3)常规的建立在“循序渐进”中保持。常规是在各项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建立和完善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班级常规不可能通过教师的一两次引导而牢固确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让幼儿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3.2 学生入园时的常规培养
之所以会关注这一阶段,是因为每天早晨学生入园的时候,都是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阶段,但同时也是教师精力最分散的时候。此时教师要忙着接待家长,与家长进行适当的交流,又要关注到学生,因此充分利用这一时段对学生进行常规培养,既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此时正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常规语言训练,通过对话的形式养成交流的习惯。例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打招呼,跟教师、同学以打招呼的形式进行交流。当然,作为教师,为了保障学生能够绝对参与到课堂中,自己也要精神饱满,在招待家长的同时也能关注到孩子的行为。
3.3 学生用餐时的常规培养
学生的用餐时间,是一天当中重要的模块划分,也是学生最基础的活动之一,因此要利用幼儿园的用餐时间对学生进行常规培养。在用餐之前,学生往往会经历一段时间的空闲,在这段时间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一些小游戏,尤其是能够动动手指完成的小游戏。因为对于幼儿而言,游戏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方式,一旦没有游戏的支撑,他们很可能会左右摇晃,或者玩餐具等。此时采用游戏,能够很好地推进教学的发展。其次,在用餐时,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如吃饭的时候不说话,减少发出声音,并且能够正确地运用碗筷进行用餐。在用餐结束之后,组织“值日生”进行簡单的卫生打扫,并且为幼儿的成长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3.4 教育活动中的常规培养
教育活动是幼儿阶段重要的常规活动,此时也是对幼儿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在活动中,教师需要从常规习惯的培养入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活动中,最基础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坐姿,无论在绘画、学习还是手工课中,学生都要保持良好的坐姿。好动是幼儿的天性,而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幼儿形成约束,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而在一些区域活动中,可能会利用到一些教具等进行辅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收纳习惯,教具从哪里拿送到哪里去。在合作中主动与同学分享自己已有的玩具,共同利用一个玩具实现两人的目的等,这些行为习惯看似很小,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产生影响,意义远大于在教学中的说教,而且还不会使幼儿感到枯燥。
结语
幼儿常规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良好的习惯要在不断的练习中才能形成并稳定。幼儿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用智慧引领,把常规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常规,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渐渐由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幼儿养成各种良好习惯,为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伟卫.浅谈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J].好家长,2016,(06):24-25.
[2] 吕倩.对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28):178.